关于征服的政治论文

发布时间:2017-06-05 12:33

征服就是施加影响或运用力量、手段使对方就范或折服。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关于征服的政治论文,大家快来跟小编一起欣赏吧。

关于征服的政治论文篇一

征服了命运

摘要:顾拜旦《奥林匹克回忆录》出版于1931年。这本回忆录记叙了他从1892年到1927年的亲身经历。即从他创议恢复奥运会到他在国际奥委会的岗位上退休。这是一本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创业史和发展史。本文分三个阶段评介这一重要的奥林匹克主义的历史文献。

关键词:顾拜旦;奥林匹克运动;奥林匹克主义;奥林匹克运动会;回忆录

中图分类号:G811.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90(2010)04-0024-04

Abstract:Pierre de Coubertin′s Olympic Memoirs was published in 1931. This is a recollection which narrated his personally experience from 1892 to 1927. That means from his initiative of renew the modern Olympic Games to his retirement from the position of presidency of IOC. This article evaluate and introduce this important document of Olympism with three periods.

Key words: Pierre de Coubertin; Olympic movement; Olympism; Olympic Games; recollections

1 前言

大概在1995年夏天,国际奥委会交流中心给我寄来一批研究顾拜旦的文献资料,其中包括一本顾拜旦的《奥林匹克回忆录》英文本。我在《顾拜旦体育思想研究》和《顾拜旦与奥林匹克运动》的系列论文中多次引用了其中的章节,也曾和几位年轻朋友商量翻译出版这本《回忆录》的愿望。庆幸的是在北京奥运会的推动下,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终于出版了国际关系学院刘汉全教授的译著。译文非常流畅,文字优美准确,可读性很强,是不可多得的佳作。这是我们体育科学界的幸运,更是奥林匹克研究工作者的福音。

皮埃尔•德•顾拜旦是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奠基人,也是现代奥林匹克主义的创立者。他的丰功伟绩可以从奥林匹克运动、特别是现代奥运会的发展充分体现出来。他为奥运奋斗终身的崇高境界和人格魅力也为世人所景仰。他从1900年到1925年担任国际奥委会主席达25年之久,亲身经历了10届夏季奥运会和4届冬季奥运会。但是他恢复奥运会的梦想,可以追溯到1900年,当时仅仅24岁的顾拜旦在他出版的一本书中就表达了他对古代奥运会的向往。他说:“在古代历史中没有任何一个地方能像奥林匹亚这样使我魂牵梦萦。这个梦想中的城市从它的形式来看是严格奉献人类物质的需求,但它被祖国的观念变得纯洁而伟大,可以说它拥有一所充满活力的工厂。在我青年时代的心中不断建立起一根根顶天立地的廊柱。在我梦想以革新的原则来发掘它的废墟时,我极力想重建它,让它能够复活。”

在1925年布拉格国际奥委会会议上,顾拜旦光荣引退,但他在重新推动教育改革的同时,仍然为奥林匹克运动奔走呼号,直到他1937年9月2日在日内瓦湖滨公园与夫人散步时,突发心肌梗塞与世长辞,享年74岁。尽管他在未完成的回忆录《未完成的交响乐》中表示:“奥林匹克事业只是我的事业的一部分,差不多是我事业的一半。”但他一生以大部分精力,克服无数艰难险阻,终于取得了奥林匹克主义的历史性胜利。

顾拜旦一生中著作非常丰厚。他是一位博学多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据文献记载,他出版和发表过30本专著,50本小册子和1200篇不同主题的文章,内容涉及哲学、史学、政治学、教育学、体育学和心理学等等。他原计划出版4本回忆录,即《青少年时代的回忆》、《奥林匹克回忆录》、《外交政策和国内宣传》、《一场毫无头脑的胜利》。以上只有本书在1931年正式出版,全书共24章。其它均为草稿。据说《未完成的交响乐》是本书的最后一章;另说这是他的第5 本回忆录,这比较可信,但未及完成就已离开人世。《奥林匹克回忆录》对于我们研究顾拜旦体育思想和奥林匹克运动的创立和发展十分重要,它非常细腻地记载了顾拜旦亲身经历的奥林匹克事件,既是一部现代奥林匹克创业史,也是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史。我在研读和学习过程中记录了他在这一时期所经历和遭遇达20多种重大事件,我不可能一一叙述。我只想用“创业维艰”、“排除万难”和“功成身退”3个阶段来评介《回忆录》中的要点。本文正标题是引用他在《回忆录》第24章、也就是最后一章《传说》中的一段话:“一个人被迫与自己或与过于不利的客观条件作斗争,最后取得了战胜自我的胜利。或如人们所说‘征服了命运’(Taming fortune)”。我认为,这正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顾拜旦光辉一生的生动写照。

2 创 业 维 艰

顾拜旦的侄孙若弗鲁瓦•德•纳瓦塞尔•德•顾拜旦2007年9月为《奥林匹克回忆录》中文版出版作序说:“他(皮埃尔•德•顾拜旦)长期奋斗的历史,与书中字里行间所展现的时代背景编织在一起。心理状态、风俗习惯、政治地理、历史事件形成了动荡的环境。正是在这种环境中,奥林匹克组织从‘错综复杂的外交难题,个人的小小的阴谋诡计、必须宽容的敏感、易受损害的虚弱、暗中投下的陷阱’(顾拜旦语)之中成长壮大。”这一段话我们如果细细读了《回忆录》,一定会感到他对他的叔祖父伟大一生的理解是非常深刻的。

顾拜旦所处的时代并非是欧洲的太平盛世,可以说是一个兵荒马乱、动荡不安的时代。从1804年拿破仑帝国的建立到1830年的七月革命,经历了资产阶级帝国的建立和封建王朝复辟的过程。到了1848年欧洲爆发了大规模的革命浪潮。法国工业革命到19世纪三四十年代才大规模地发展。资本主义工业化使法国新兴的资产阶级经济实力加强,而小资产阶级和农民日益限于贫困和破产,社会矛盾剧化。1870年的普法战争使灾难深重的法国雪上加霜。顾拜旦正是出生在这一时期。可以想见,在这样动荡的社会里提倡教育改革和复兴奥运会和大环境完全格格不入,真是寸步难行。顾拜旦身为贵族后裔,他本可以坐享其成,但他却知难而进,选择了一条十分艰难的道路,从教育改革到恢复奥运会,这是他为社会、为全人类做贡献的崇高理想。开始极大多数人都反对他的主张,甚至他模仿英国的教育改革把体育列为学校课程也无人赞成,至于奥林匹克主义和古代奥运会更没有什么人知晓了。同时在当时法国体育界内部各运动项目之间也没有任何联系甚至对立。人们根本就无心搭理顾拜旦。他在回忆当时的心情时说:“这使我陷入一个孤立的、尴尬的境地。如果我是百万富翁,我或许还能找到应对的办法。可是靠我一介年轻人的微薄收入,仅勉强够我为法国中学里正在形成的体育协会助上一臂之力,够我为张罗一场比赛而东奔西跑,又怎么能容我做出一种国际性的努力呢?而没有这种努力又如何支持奥林匹克主义?”这段话看出顾拜旦当时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无奈。根据史料,他最终下决心出售了他祖传的男爵豪宅,解决了早期的国际活动经费问题。以致他晚年在巴黎无立足之地,不得不到瑞士定居。

1892年11月25日的巴黎代表大会可以认为是一次戏剧性的大会,这本来是为了庆祝法国体育联合会成立5周年的盛会,顾拜旦却在大会发表演说时出其不意地提出了恢复举行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建议。他说:“我已决定用一种惊世骇俗的方式来结束我的演讲:向世人宣告我恢复举行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决心。”这是顾拜旦的一次大胆冒险行动,他心中没有一点底,不知结果会怎样。但结果却出人意外。顾拜旦回忆说:“当然,我什么都想到了,就是没有想到会出现这样的的情况。反对?讥笑?无动于衷?不,全不是。大家鼓掌,表示赞同,祝我成功,可是并不理解这一切意味着什么。一开始就是一种普遍的、彻底的不理解,而这种状况还将旷日持久。”我想,如果顾拜旦要想在人们都十分理解的情况下才提出恢复奥运会是不现实的。人们对新事物的认识总要有一个过程,也总要有一批先知先觉者来开拓道路,这是一条历史规律。他对这个现象做了客观的解释,他说:“他们满怀善意,但是并不理解我的思想,不能领悟一个早已被遗忘的事物:奥林匹克主义。他们也无法将奥林匹克主义的精神、本质、原则从那些古老的形式中分离出来。那些曾包容奥林匹克主义的古老的形式已经被葬入坟墓1500余年了。”

尽管顾拜旦在这次会议上投出的信号弹取得了意外的成功,但并没有取得社会各界和国际上的热烈响应。他表示,在他访问美国和英国之后,得出的印象是:“我其实是投入到凶吉未卜的冒险之中。我对自己能否在这场冒险中取得成功,心里根本没底……无论在什么地方,恢复举行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想法并未引起应有的共鸣。”甚至“他们认为我的设想从开始就注定了失败的命运”。同时在欧洲还出现了国际体育界的纷争。形势十分严峻。

但是顾拜旦凭着他的智慧、勇气与毅力,知难而上,终于拨开云雾,出现阳光。在1894年6月16日胜利召开了巴黎国际体育代表大会,会议举行了9天,参加会议的共有12个国家49个体育组织的79名代表,成立了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决定1896年在希腊雅典举行第一届现代奥运会。这次大会翻开了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历史。大会的一个很有意义的策略,就是本来是以法国体育运动联合会的名义召开的会议,主要议题是研究业余性质和运动规则统一的问题,同时只提出要为复兴奥林匹克运动做准备。但在请柬和大会会标和招贴画上赫然出现“恢复奥林匹克运动会代表大会”的字样。这就从根本上改变了大会的性质。 其实这只是“兵不厌诈”的一种策略,是不得已而为之。顾拜旦回忆说:“代表大会以一种掩饰起主要目的――恢复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方式草拟了提纲,它只提出了体育运动的一般问题。我小心地避免提到如此雄心勃勃的计划,怕惹起轻蔑和嘲弄的风波,使那些愿意支持这个计划的人受挫。”由此可见顾拜旦真是用尽心机,创业是多么艰难。对于这次大会的成功,顾拜旦回忆说:“从这一刻起,代表大会已告成功。这以后,无论有意识还是无意识,再不会有人投票反对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恢复了。”这次会议还通过了顾拜旦提出的几项重要决议,即:四年举行一届;比赛的现代性;排除学生和儿童参加以及设立一个国际委员会的常设机构,组成人员稳定,委员将在各自国家代表奥林匹克主义。这就是大会成立的具有特色的国际奥委会。

巴黎会议的成功只能说是开启了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大门,只有第一届奥运会在雅典举行才算是顾拜旦梦想成真。万万没有想到。希腊总理竟然以经济拮据为理由,断然拒绝奥运会在雅典恢复举行。时任第一届国际奥委会主席维凯拉斯非常懊丧,也无能为力。几乎每天一封信件向顾拜旦求救。顾拜旦为此在希腊逗留一个月之久,发现与总理没有沟通的余地,但同时他在参观古代奥运会废墟之后也非常失望,要在废墟上重建运动场的确是件不可思议的事情。当时正好国王出访,王储康斯坦丁主持国家政务,此人爱好体育,也崇尚希腊文化传统。顾拜旦拜见后发现王储很愿意按时举行第一届现代奥运会。顾拜旦还使用了激将法,说匈牙利在1896年为庆祝建国千年也竭力争取在他们国家举办第一届奥运会。王储从民族感情出发,毅然决定计划不能改变。他说:“如果第一届奥运会在匈牙利举行,那是我们希腊莫大的耻辱。”顾拜旦回忆说:“我未置可否,其实只是想借用此事刺激一下希腊人。”真可谓用心良苦。

最后的结果是,希腊首相被迫辞职,顾拜旦组成一个组委会协助雅典举办奥运会,同时希腊政府和商界人士慷慨解囊,并采取发行奥运会纪念邮票等措施解决了经费问题。首届奥运会在中断了1503年之后又重新回到它的故乡。

关于首届现代奥运会的细节,顾拜旦也有许多回忆,我想举办成功是他唯一的期盼,也为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撒播了种子,没有首届奥运会就没有今天的发展。在《回忆录》这一章中,他在结尾以轻松的笔法描写了希腊儿童模仿奥运会的游戏。他说:“在奥运会期间,在希腊的每个省份和岛屿上,孩子们放学后都喜欢‘玩奥运会的游戏’。他们兴高采烈地跑步、跳跃、投掷石块,然后站成一排,一个年龄最大的孩子发给每人一条橄榄枝。这种消失了多少个世纪的象征性场面复现在雅典,使得雅典与雅典人在懵懂之中同他们的伟大过往有了本能的接触。科孚岛诸神之邦这个富有诗意的仪式,是首届奥运会留给我们的最后景象。当务之急,是把这个景象延续下去。”这充分反映了顾拜旦的喜悦心情和美好愿望。

3 排 除 万 难

我们通常把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以奥运会为标志分为4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自1896年在雅典恢复奥运会到1912年斯德哥尔摩奥运会是恢复和初创阶段;后因第一次世界大战停了一届,第二阶段就从1920年安特卫普奥运会到1936年的柏林奥运会,这也是两次世界大战中的5届奥运会,可称为建设时期或基础时期;后又因二战被迫中断3届,于是从1948年的伦敦奥运会到1980 年的莫斯科奥运会为第三阶段,可称为危机与转型时期;最后是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可以称之为改革与创新阶段。顾拜旦虽然在1925年辞去国际奥委会主席职务,但在1937年他去世之前仍十分关注奥林匹克事业并为之奔走呼号。所以我们也可以把1936年之前称为顾拜旦奥运时代,之后是后顾拜旦奥运时代。他的这本回忆录也正是在1931年出版的。全面反映了顾拜旦时代的奥林匹克运动中的重大问题和事件。我们从中看到的就是他以何等的毅力和魄力来应对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和挑战。

顾拜旦在《回忆录》中有这样一段发人深省的话:“我们必须承认,革新的奥林匹克主义是以其原则性和整体性横空出世的。正是这种整体性在20年间不断遭到猛烈抨击,极大部分是出于人们不明就里,但也有一部分是出于居心叵测和心怀嫉妒。那些别有用心的人不断变换攻击手法,或明枪、或暗箭,但最终也只是得逞一时――我指的是1900年。他们的这次得逞并未吓倒我们。”

1900年,正是第二届奥运会在巴黎举行的年份。顾拜旦在1894年的巴黎代表大会上就曾提出争取首届现代奥运会在巴黎举行。的确他作为恢复奥运会的创始人,有这种愿望是很自然的。但当时他被希腊代表维凯拉斯所说服,也是很自然的。因为既然是恢复,理应在古希腊奥运会原来的举办城市雅典更为确当。顾拜旦没有坚持己见,并极尽全力促成雅典奥运会的如期举行。这说明他无私的宽广胸怀。但万万没有想到,第二届巴黎奥运会不仅没有得到法国政府的足够重视,而且本来以为和国际博览会同时举行能扩大奥运会的影响。不料事与愿违,奥运会成为博览会的附庸。博览会主办当局根本就没有把奥运会当回事。比赛项目很随意,有些成了表演。场地设备非常简陋。顾拜旦回忆这一教训时愤愤地说:“这次运动会的教训是,无论如何也不可以让奥运会附属于一种大规模的市场集会,在这种结合中,奥运会的价值荡然无存,奥运会的教育意义无从体现。”他还另在文章中回忆说:“动机本来是好的,但结果却不是奥运会了。他们利用了我们的事业,并且毁坏了我们的事业。”不幸的是,以后两届,由于经费不足仍然与博览会同时举行,教训依旧。只有到了第四届奥运会,形势才发生变化,当然,巴黎奥运会也有几件值得称道的事情,一是开始有了女运动员参加了网球和高尔夫球的比赛,二是第一次有亚洲的印度选手参赛;三是增加了足球项目。还有最重要的一点是奥运会在希腊以外的国家举行,从此体现了现代奥运会的国际性。这是顾拜旦的追求并说服了希腊当局。这无疑体现了顾拜旦的奥林匹克理想。

第三届奥运会于1904年在美国圣路易举行,这届奥运会使顾拜旦非常失望,不仅没有吸取教训,依然成为博览会的附属品,而且在美国种族主义操纵下,举行了异想天开的两天所谓“人类学日”,实际上就是让有色人种的运动员在运动场上给白色人种做表演,让他们寻开心。顾拜旦回忆说:“奥运会将和这座城市一样索然无味。这次奥运会的奇特之处倒也有一个,那也是绝无仅有的,更应该说,那时令人感到如鲠在喉,极不舒服的。赛程上有两天被莫名其妙地命名为‘人类学日’,参加比赛的运动员均为黑人、印第安人、菲律宾人、阿伊奴人,居然还加上土耳其人和叙利亚人。”

第四届和第五届奥运会可以说是现代奥林匹克运动逐渐走向正轨的时代 ,顾拜旦总算松了一口气。这两届奥运会为后来的竞赛制度和仪式打下了基础。首先,英国当局和上层人士作了特殊的努力,原来决定在罗马举行的奥运会两年后因天灾而不得不临时改到伦敦。只有两年的筹备时间,难度可想而知。当时主持奥运会工作的德斯伯勒勋爵发表了《致英国媒体的公开声明》宣布:“英国是众多体育运动项目产生的摇篮。对英国来说,以无愧于其体育声名的方式来筹备和隆重举行这届发生在家门口的奥运会.是至关重要的。”奇怪的是,英国人如此重视并慷慨地尽力办好奥运会,但仍有法国等媒体说三道四,尽挑毛病。所以顾拜旦认为:“其实个中缘由非常简单。奥运会活动的宏大规模本身,突然将复兴的奥林匹克主义投入到光天化日的现实之中,奥林匹克主义作为一股有生力量现出真身。在此之前,人们还是站在考古的立场上相信这种力量。如今,这股力量已异常激烈地激发起现代体育运动的激情,并使之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接着他还有一段生动的描写,认为伦敦奥运会使他难以忘怀。英国政府对本届奥运会非常重视,英国王室成员都出席了开幕式,并多次举行国宴。同时。宾夕法尼亚主教在圣保罗教堂为奥运会开幕做了大型弥撒。一句著名的格言“参加比取胜更重要”就是在这次布道时说的,顾拜旦在宴会上引用了主教的话并引申为一句著名的格言:“对人生而言,重要的不是凯旋,而是战斗。”这正是顾拜旦一生的写照,也是奥林匹克精神的核心。 在本届奥运会中有一个生动的例子正好说明这句格言的真谛。一名意大利马拉松运动员皮特里在极度疲劳中跑到运动场,几次摔倒,被人扶起坚持到达终点。他虽然没有得到名次,然而他的精神非常可贵。英国王后特地给他发了与冠军同等价值的金杯,以表彰他的这种体育精神。这件事在近代世界体育史上传为佳话,也具体印证了主教的格言。

在伦敦奥运会与斯德哥尔摩奥运会之间,顾拜旦经历了两届国际奥委会会议,这两届会议对于奥运会的建设有很重要的意义。柏林会议是讨论业余问题。这个问题的本质是英国贵族对平民参加奥运会的一种歧视,顾拜旦很不赞成。他回忆说:“我从未对这个问题有过多大兴趣,我只是用它当个幌子,帮助我召集旨在恢复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代表大会。”

布达佩斯会议主要解决了国际奥委会和奥林匹克运动的世界性或国际性问题。当时国际奥委会已拥有31个国家的43名委员。这些委员的产生基本上都是由各国推荐,然后国际奥委会进行审查再选举通过。所以他们的性质不是各国在国际奥委会的代表,而是国际奥委会驻各国的代表。这一点是和当代许多国际组织不尽相同。当时经费十分困难,委员每年仅交纳会费25法郎。顾拜旦说:“国际奥委会虽说是‘世界性’的,但是办公费用相对较少,由我个人负担。各个委员的年支出当然也是自行负担。”试问,在国际上哪有第二个这样的国际组织。这次会议提出了一个响亮的口号:“All games ,all nations。”(原文为英文,似可译为:“所有的比赛,各国都参加”。原译著直译为“一切体育运动,所有国家”。)这一口号体现了顾拜旦奥林匹克运动的国际主义原则。这和他后来提出的“All sports for all”(“一切体育为大众”)是一种思路,就是提倡体育运动的国际性和普遍性。顾拜旦在布达佩斯会议之后,自信地说:“布达佩斯象征着国际奥委会的基础坚如磐石,象征着它的作为前程远大。”

斯德哥尔摩奥运会为现代奥运会的场地标准化和计时科学化奠定了基础,使奥运会与现代科技有了新的结合。同时本届奥运会还把文艺比赛列入奥运会的正式比赛。这是顾拜旦很久以来的愿望,他一直认为奥运会与一般世界锦标赛的不同之处正是它的文化内涵,也就是他说的“美与尊严”。有意义的是顾拜旦用笔名亲身参加了这项比赛,他的不朽诗篇《体育颂》获得了金质奖。从此他的这一经典著作流传于世。

遗憾的是本届奥运会出现了一桩冤案。美国黑人运动员索普获得五项全能和十项全能冠军,发奖时被瑞典国王誉为“我们时代最伟大的运动员”。但在美国种族主义分子的诬陷下,遭到迫害,说他是职业选手。没收了他的奖牌。直到70年后,萨马兰奇才代表国际奥委会把奖牌发还给他的女儿并向她道歉。顾拜旦是不赞成所谓“业余主义”的,他在世时并未发觉这一冤案。但他在《回忆录》中提到当时的心情。他说:“第五届奥运会就像最美丽的玫瑰,是带刺儿的!确实如此。错综复杂的外交难题,个人的小小阴谋诡计,必须宽容的敏感,易受损害的虚荣,暗中背投下的陷阱……你得时时保持警觉,事事想在前头,防患于未然。然而玫瑰又是何等的美,让人无法形容。”

1914年在巴黎举行奥运会20周年,顾拜旦对此非常重视,把它作为一次成功的纪念日。他说:“这时我就暗下决心,一定要让1914年6月纪念奥运会20周年的活动,成为整个巴黎官方和社交界一致向这个新的体育盛事的致敬。”这次会议有一个重要决定是把五环作为现代奥运会的会旗。顾拜旦对此做了经典的解释:“白色的旗帜中央有蓝、黄、黑、绿、红五个颜色的圆环,环环相扣,象征五大洲通过奥林匹克主义团结在一起。”

第一次世界大战使新生的现代奥运会不得不停办。但顾拜旦高兴地指出它接纳了亚洲的远东运动会。他回忆说:“早在战前,我就与远东体育运动协会建立了联系。这个协会的总部设在马尼拉,主席是来自上海的伍廷芳博士。他身边有一些非常出色的美国顾问……如果哪天战争阻挠了这一届奥运会在欧洲举行,那么另一届仍将举行。如果这里的青年一时让奥林匹克火炬从手中掉落,那么世界另一端的青年就会将火炬高高举起。”可见顾拜旦在当时就预见未来在亚洲举办奥运会的可能性。

4 功 成 身 退

1920年的安特卫普奥运会是战后的一届成功的奥运会,尽管比利时在战后条件十分困难,但从国王起举国都非常重视,愿意承担这一重担。顾拜旦感到十分满意。他说:“我做过深入了解,我敢说,选择安特卫普是众望所归。”他还回忆道:“人们从那届奥运会就已经开始理解奥运会的教育意义。安特卫普奥运会鲜明地表现出,在战乱结束后的第二天,奥运会是怎样毫发无损地恢复了原样,那些折桂的选手们是怎样继续以青春的活力实现他们的体育抱负。”

我们在顾拜旦1921年的回忆中,已经获得他要退休的信息,他说:“在这战后的动荡的时代,当此我已决心永远隐退的时刻,我想留给我的继任者――无论其为何人,一个前景光明的稳定局面,以帮助他能够顺利地接手主席的工作。”尽管他提出退休的愿望,但事实上在1925年布拉格的会议上才确定了他的离职。并推选为终身荣誉主席。

在这期间他经历了1924年的巴黎奥运会。这是在同一城市举行两届奥运会的先例。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庆祝奥运恢复30周年,也是顾拜旦离职前夕,有纪念他功绩的意义。这次奥运会有许多新的创意。例如允许女运动员正式参加比赛;采取了新的排名方法;不宣布名次,不升国旗,没有授奖仪式;组织了第三届艺术比赛;首次通过电台转播实况。最重要的是它使顾拜旦放心得下,因为奥林匹克运动已经开始走向正轨。国际奥委会的组织已经初具规模;《国际奥林匹克宪章》已经确立;国际奥委会、各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和国家奥委会三驾马车已经形成。他在纪念奥运会30周年的大会上热情洋溢地发表了告别演说。他说:“巴黎城对我如此恩宠和如此热情,我不知道怎样来表示我的谢意。我没有想到,它在给我们荣誉时,在某种程度上也给它自己以荣誉……在这座金碧辉煌的市政厅里,我们感到高兴和荣幸的是,向你们表示国际奥委会的敬意。而且我暂时忘记巴黎是我的故乡,并确实知道我是遵照我的所有来自其他各国的同事们出自内心的愿望,我请求你们允许我高呼:‘巴黎万岁!’”我在想,顾拜旦此时此刻,他的内心一定同时在呼唤:“现代奥林匹克主义万岁!”

顾拜旦退休后继续完成他的另一半工作,那就是教育改革,但他仍然心系奥运,不断为奥运奔走呼号,出谋划策,直到1937年,走完他光辉的一生。他在《回忆录》最后一章说道:“奥林匹克主义的基础坚如磐石,它的前程如花似锦。正因为如此,奥林匹克主义的火炬在一处熄灭,又会在另一处燃起;现在的潮流将足以使火炬的烈焰传遍全球。”这就是他在退休时对奥林匹克运动最好的祝愿。

参考文献:

[1] Pierre de Coubertin.Olympic Memoirs[M]. International Olympic Committee,Lausanne,1989.

[2] 顾拜旦. 奥林匹克回忆录[M].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

[3] 国际奥委会. 奥林匹克宪章[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

[4] 顾拜旦. 奥林匹克主义――顾拜旦文选[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

[5] 熊斗寅. 圣火在燃烧[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7.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关于征服的政治论文

关于征服的政治论文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