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基础教育阶段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
【论文关 键 词】适合性教学 基础教育 多元教学 小班教学 过程性评价
【论文摘 要】对学生的适合性教学一直是全民关注的焦点,特别是对基础教育阶段的关注。本文从三个方面进行关注: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采取多元的教学设计;适合性教学开展的要素,其中要素包括:小班教学模式;依水平分班;启发与任务型教学相结合;发现和表扬学生闪光点;办好家长学校;正确对待考试制度,进行过程性评价六个方面,对教育工作者提出更高层次的期望。
基础教育阶段什么样的教学更加适合学生?适合学生的教学都应该包括什么和从哪些方面开展?这些引起越来越多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的思考。
一、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
首先,老师要了解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人有其身心发展的特点,即身心发展的顺序性、阶段性、个别差异性和不平衡性。[1]老师要在教学中尊重这些原则,当然前提是学生身心发展是健全的。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不要传授给不属于学生所处年龄阶段可以理解和掌握的知识,要懂得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因此教学要循序渐进,否则就不能收到应有的教学效果,还会损害学生的身心发展,一定程度上还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产生挫败感。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要求更是如此,对于少年期、青春期的学生的教育,要符合他们所处的阶段和思维特点,教不同的学习内容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这样教学的开展更加贴近学生。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发现学生身心发展速度是不平衡性的,这种不平衡性体现在两个方面:1. 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不平衡的;2. 在同一时期,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也是不平衡的。老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关键期进行教育,这样的教育更加适合学生,在教学效果方面也会事半功倍。同样,教师也应该尊重每个学生个体不同时期的成熟状况及其特征,不失时机地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既促进了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又提高了教学效果。[2]
二、采取多元的教学设计
我国现在普遍施行班级授课制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形式最受推崇。这时,课堂中老师的作用尤为明显,老师创造怎么样的教学环境以及如何安排课堂教学对于学生学习效果的取得影响最大。这时,老师要明确教学的目标是什么?也就是要确定教学的主要任务,即: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的质量、体力和创造才能;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3]这些老师都知道,但老师肯定会很无辜地说她们最大的压力就来源于学生成绩的提高,毕竟那是家长、学校最关心的问题,也是目前考试升学模式所带来的结果。虽然现在很多教育工作者都在研究,希望能够找到一种适合所有学生的方式,我们知道这不可能实现,但还是期望能发现一种可以适合大多数学生的方法,因此现在提出了很多种教学模式,如发现教学模式、暗示教学模式等。这些教学模式的提出都有着一定的理论依据和价值,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取得了成效,但在运用中依然出现了很多问题,使得这些模式都没能在中国当今教育中得到大范围的推广。虽然这些教学方法的提出都在很大程度上尊重了学生的特点和适应性,但为什么效果却仍是不理想呢?
我们常说教学要因材施教,这就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学生潜力。这个道理我们都懂,在众多的教学模式中也有一定的体现,可是为什么在实行中却不能取得预想的效果?这可能还是由于无法做到每个学生都真正的因材施教,这既是因为大班教学的影响,也是学生作为人的复杂性而决定的。在笔者看来,真正适合学生的教学模式是没有一个放之天下皆有效的模式,只能在实行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地改进。
三、适合性教学开展的要素
(一)小班教学的模式
在教学中应采取小班教学,便于老师能够照顾到每个学生和发现学生的需要,可以灵活的改变教学设计。小班教学是针对学校教学中传统的大班教学形式弊端提出的。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传统的大班教学日益暴露出它的弊端,不适应现代化教育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如:1. 班额大,划一性教学难以照顾学生的个性差异,不适应现代化尊重、发展学生的个性趋势;2. 大班教学中,由于人数较多,教室空间有限,而且课桌椅采取“横成行、竖成列”的“秧田型”的排列方式,讲台置于黑板前,人为地造成教学空间的不足,不利于师生及生生间的互动;3. “应试”体制使得教师在课堂上过分注重知识的授受,忽视课堂中的互动行为,师生间缺乏必要的沟通,束缚了学生主体性、创造性发挥,不利于学生人际关系的形成以及学生自我学习和合作精神的培养。[4]小班化教学具有“班型小,学生少,人群空间大,学生参与活动多”的特点,自己极其符合基础教育阶段对学生进行适合性教学的开展。[5]
(二)依水平进行分班
依据同一阶段学生的水平进行分班,将相似水平的学生放在一起,这样老师能更好地教、学生也能更好地学。当然,它的实行要得到家长的支持,不能曲解为老师是将学生分为三六九等。如果家长真的担心这些问题,也可对所有班级使用相当的师资水平,我相信老师不会不愿意教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而是更愿意这样,这样更便于他们备课和开展教学,更好地以学生能够理解的方式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教学,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培养和提高。
(三)启发暗示与任务型教学相结合
课堂的40分钟十分宝贵,无论对于老师还是学生,而中小学生学习的知识仍然以直接传授为主,这样使得课堂上以老师讲授为主的模式仍十分必要。但老师不应仅仅关注课堂上的时间,对于课外老师也应善于利用,可给学生布置一些任务,任务应该是在学生最佳发展区内的,蹦一蹦就能够得到的,这样更利于学生的自学和学习积极性的逐步提高。同时,老师还应注重运用暗示和启发的方式,不应采取直接公布标准答案的方式,这样不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会造成学生过度关注“标准”答案,如若从小就不注重好奇心、创新能力的培养,那么长此以往,我们民族的创新能力都会得到极大的抑制。也就是说,课外的大量时间也可以被老师很好的用到,毕竟那才是更大更广的空间。
(四)善于发现和表杨学生的闪光点
记得曾看过《赏识你的孩子》一书,书中讲述的是一个聋哑女儿的父亲成功的经验,告诉父母要耐心地观察、发现和赏识孩子的优点,鼓励孩子前进,帮助孩子克服困难的教育方法。虽然这本书是写给家长来阅读的,但对于老师仍有一定的价值。子女是需要赏识的,自己的学生更是需要赏识的。日本心理学家多湖辉也曾写道:“在每个孩子身上都蕴藏着巨大的、不可估量的潜力,每个孩子都是天才,宇宙的潜能隐藏在每个孩子心中。”[6]书中还写道:“假如我们抛弃僵化的教育方法,用一种充满生命力,充满人情味的方法(好比农民都知道改变土壤,把盐碱地改良为肥沃的土地,庄稼都能茁壮成长),那么,所有孩子都能成为栋梁之才。”[7]每个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每个学生身上也存在着各不相同的闪光点,这就需要老师仔细观察和发现,通过口头或行动表扬等多种方式来让每个学生都感觉到老师在时刻关心他,他是受重视的,这样都会激发他们更好的向老师展示进而不断地上进。
(五)积极与家长配合,办好家长学校
现在越来越重视家长在学生教育方面的重要性,学生未成年时,他们大多数的行为和想法受家长的影响是最大的。这时,老师和家长要进行经常性的沟通,不能只想着把课教好就够了,要注重把握一切可以促进每个学生更好发展的机会。老师将自己掌握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转告家长,毕竟大多数家长只知道要求学生学习成绩提高而不理解学生一系列行为的理论依据,这样会造成学生在学习时的状态不佳,让老师更好地理解学生生活状况也利于老师对每个学生使用更加合适的教学方式。
(六)正确对待升学考试制度,循序渐进和正确评价学生
现在很多老师教学的压力来源于升学考试制度,片面追求升学率等外部东西,而对于教学设计、教学模式的更新并不那么投入。这时,教师应清晰地认识到他们的观点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老师要将每个学生看做是独立的个体来对待,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按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独特现状,对学生循序渐进地进行教育,不要将考试看做是唯一的指标,要注重是不是学生的潜力得到了发挥,先成人再成才。要正确评价学生,不能采取统一的标准来评价学生,每一步的提高都是值得鼓励和尊重的,多采用过程性评价,对学生每个阶段的进步都予以肯定和鼓励。
四、结论
其实,基础教育阶段适合学生的教学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正是如此对于老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老师要不断改变和更新教学设计和教学方式。因此,将多种教学模式融合,取其有用之处在不同阶段进行运用,以此来找到适合不同学生的教学方式,使得每个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探索基础教育阶段最适合学生的教学。
注释:
[1][2]叶澜.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3]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 高等师范院校公共课教育学教材·教育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4]徐晓川,李莉莉.小班化教育[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5).
[5]亓秀梅.小班化教学的人际活动分析[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4.
[6][7]多湖辉著,李镜流译. 幼儿才能开发——铃木的早期教育方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探析基础教育阶段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