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研教改特色论文
语文教学是初中的重要课程,可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有全面的发展。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语文教研教改特色论文,供大家参考。
初中语文教研教改特色论文范文一:农村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建议
摘要:本文探讨了农村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只是强调应试作文教学而忽视写作能力的培养、忽视学生情感的激发、忽视结合学生现实生活和忽视作文的质量的误区,要加强阅读、增加活水源头,要重视课堂、注重能力训练等策略,以此来提高学生乐于作文的能力。
关键词:农村初中;作文教学
按照《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的要求,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应该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要表达“真情实感”。现在在初中语文作文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农村初中的语文作文教学,却只是强调应试作文教学,而忽视写作能力的培养。给人的感觉是,只要在考场上能得到高分,胡编滥造就行。那到底该如何进行农村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呢?为此,笔者谈谈如何走出当前农村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的误区。
一、加强阅读,增加活水源头
我们常常感叹:“学生的写作水平怎么那么难以提高?”其实,学习本来就不是一蹴而就的,而作文更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杜甫说“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陈寿在《三国志﹢魏志﹢董遇传》中讲“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是要求学生要多阅读,常积累。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把阅读和写作比喻成“吸收”和“倾吐”的关系,如果没有丰富材料的吸引,怎么能写出好文章来呢?朱熹曾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源头活水”,拿到作文中来,应该就是平时的阅读与积累。只有学生的头脑中装了更多的材料,在作文时,才会得心应手,信手拈来,也才会有好文章的出现。在农村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却出现了这样一个令人尴尬的现象,那就是学生的阅读量太少,知识面太窄。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那就得充分发动家长的力量,让家长支持孩子的阅读需求。从初一进校起,要求学生每天至少看一篇优秀的文章,准备一个收集本,收集一段自己认为精彩并喜欢的文字;要求学生每天收集一个成语,并了解这个成语背后的故事;要求学生每天收集一句自己喜欢的名人名言;要求学生每期至少读三本中外名著。经过长期的积累,就可以增加源头的“来水量”,从而让学生在作文时的活水能源源不断地从笔尖流出。
二、重视课堂,注重能力训练
新课标要求:“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农村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却受到传统的写作教学模式的影响,只是以教师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生为中心,很多作文都是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常常是漫无目的地布置一个作文题目,让学生完成一篇莫名其妙的作文。这种方式,对学生的写作能力的训练不起任何作用,只是老师完成学校安排的任务罢了。那么,在课堂上怎样训练,才能达到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目的呢?
一是引导学生多观察身边的人和事。作文从生活中来,以生活为依托,在社会生活中体验和感悟,去发现生活里具有写作价值的东西,让其进入自己的文章中来。教师在布置作文题目时,一定要考虑到学生的生活体验,要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文可书。有时候,还可以带学生去亲身体会,仔细品味,变抽象的为具体的。这样一来,学生对作文自然就没有恐惧感,而变得更有表达欲望了。
二是鼓励学生在思维上进行创新。其实,我们的学生是极具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如果我们能将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给充分地激发出来,那他们就能写出更加新颖而优秀的文章来了。倡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视点、不同层面去思考同一个问题,只要学生能提出一点儿与众不同的东西,我们都要大加鼓励,以激励他们的信心,从而让他们真正地爱上作文。
三是在课堂上规定时间完成作文。有了阅读的积累,有了生活的观察,也有了学生作文的兴趣,那就得开始定时定量的强化训练了。要求学生在40分钟内,完成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在固定时间的压力下,学生的思维能得到暂时的集中,他将在大脑中搜寻自己平时积累的优美的词句,并将它们内化融合成自己的文字;他的头脑中将呈现刚刚发生的事情,因为亲身经历过,人物形象还明显地出现在自己眼前,重复着曾经的动作。于是,一篇优美的作文便应运而生了。
四是认真做好作文的评价。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为教师批改,不外乎就是勾几句教师认为写得好的句子,再写两句程序化的评语。而真正的作文评价方式却是形式多样的,如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等。在作文评价的过程中,要重视写作材料的准备过程,“不仅要具体考察学生占有材料的丰富性、真实性,也要考察他们获取材料的方法”。在学生自评和互评过程中,要注重方法的引导,教给学生从格式、卷面、错别字、病句、标点符号和文章的中心、选材、结构、语言、感情等方面进行评价的方法;通过多次反复的修改与评价,使学生不仅准确地记住了写作的基本要求,而且对这些要求理解得越来越深刻。同时,每个人都有机会看到多名同学的作文,这样就容易发现、学习别人的长处。当然,如果找到了别人的缺点和短处,自己能引以为戒,也是好事,从而在思想上也多了一个互相交流、开放的机会,进而促使学生自觉提高作文水平。
五是鼓励学生积极上台展示。现在的农村初中学生,有很多是留守儿童,因与家长长期分离,造成性格内向,胆量小,不敢轻易上台表现自我。要想让学生爱上作文,首先得让他们尝到甜头,磨练性格。在学生写完文章,经过自我修改和同学们的互评后,要求人人都得到讲台上进行展示。或许,最开始的时候,他们会畏畏缩缩,上台说话时声如蚊叫,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他们就会变得大胆起来。如果文章得到了大家的认可,那他们的自信心就会大涨,自然而然,对于作文也就不再抗拒,甚至会渐渐地喜欢上写作了。其实,作文不仅是学习的需要、生活的需要,也是学生人生发展的需要。只有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感受到作文能满足自我表现,有无穷乐趣,他们才会真正地乐于作文。解决了这些问题,何愁学生疲于应付考试,而提笔皱眉呢?学生们自然也会在以后的学习与生活中,让自己的人生不断地趋于完美,让生活处处充满阳光的!
参考文献: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
初中语文教研教改特色论文范文二: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
初中语文一方面承担了语文知识与语文素养的提高,另一方面也要求其对优秀民族文化进行继承和发展,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就势在必行了。初中语文教学渗透传统文化要从课堂入手,结合学生的实际和当地民俗民情,以兴趣为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文本传统文化的熏陶,实现传统文化的渗透。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初中语文作为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结合的学科越来越受到关注。特别是在新课改背景下,素质教育愈发突出之时,优秀传统文化如何渗透在初中语文,使新世纪出生的一代更好传承并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从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已经成为了语文教育者最重要的任务。新课标也明确指出,语文教学中要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吸收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精髓,从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探究能力。从实际教学来看,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社会发展的进步,传统文化的作用也日益凸显,初中语文(7年级至9年级)古诗文的比例也进一步增加。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时代的要求,也是语文教学发展的必然。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历,就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论述如下:
一、结合当地风俗民情,以传统节日为突破口,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充分利用好课内课外两个课堂关系,以课外阵地来配合课内教学,将传统文化渗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首先要让学生对传统文化感兴趣。因此,挖掘学生身边熟悉的风俗民情与利用传统节日,是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兴趣的途径。在广东珠三角地区,如广州、佛山、东莞等地有“冬至大过年”的说法。在初中语文涉及到相关知识的时候,就可以借助这个说法把传统文化渗透到教学过程中。不仅如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要充分利用好课内课外两个课堂,以课外辅助课堂教学,又以教学内容来反馈到课外去,从而使传统文化渗透有一个完整的循环。以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鲁迅之《社戏》为例,在上课前的预习中让学生结合当地风俗,去了解当地戏剧情况。在上课的时候,课堂教学设置从当地戏剧出发,把清明的来由、庙戏的出现、祭祖文化与崇祖文化等结合起来,渗透到整篇文章的分析与教学中,从而在无形中渗透了传统文化教育。在课程结束之后,又布置学生去调查当地社戏、庙戏的开展情况及缘由,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教学设计过程充分考虑了传统文化的渗透,把课堂教学作为主战场,又兼顾学生自学能力培养的课外调查,既达到了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生活进入教学过程,又把教学内容运用于课外调查,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是通过学生的调查来强化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善于运用传统节日为突破口,从学生实际接触到的风俗民情出发,不仅可以丰富初中语文教学内容,而且能更好处理好课内课外两个课堂的关系,确立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
二、立足于初中语文教材,从课文中挖掘传统文化内涵,通过对古文、古诗、古代戏剧等文学作品的学习探究,使学生在探究语文知识的同时感受传统文化魅力,达到传统文化渗透的目的
由于新课标的要求,初中语文教材本身就是一本厚重的传统文化教育史,从神话传说到先贤伟人,从古代诗文到传奇小说,无一不承载着厚实的传统文化,这无疑是初中语文教学渗透传统文化的最佳舞台。然而,初中语文教学受传统教学模式和应试教育影响,强化其工具性而忽视其人文性,重知识传授而轻文化传播,从而使传统文化渗透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日渐式微。立足于语文教材,深入挖掘课文中传统文化的内涵,是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正道,也是首选之路。新课改理念强调语文学习要向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转变,就是要求语文教师要积极大胆鼓励学生要去探究课文内容,感受强烈的人文关怀,增强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为例,无论是《中国石拱桥》《桥之美》,还是《苏州园林》《中国博物馆》等,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从建筑艺术、园林艺术、设计艺术等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工艺出发,表现出中华民族伟大的文化艺术历史,无论哪一篇,其本身的人文性与传统文化渗透,都远远大于其工具性,不仅旨在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尊心,更重要的是在感受人文性的同时继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开拓创新,使中华民族文明在世界民族之林发出耀眼的光芒。但令人遗憾的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许多语文老师把这一单元当作是说明文的典范,传授学生如何分析说明文,如何写好说明文,不要说人文性与传统文化的渗透,甚至于传统文化的艺术之美都无法体现。因此,初中语文教学渗透传统文化,要转变教师观念,深挖课文内涵,要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发现新知,感受传统文化的厚实,才能让传统文化渗透到教学过程中。
三、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引导学生有意识去接触、阅读古代文学作品,在开阔学生阅读视野的同时,也能使学生在阅读过程潜移默化接受传统文化的渗透
阅读是每一个人获取精神食粮最重要的途径,也是接受传统文化渗透的良好方式。初中语文教学要渗透传统文化教育,语文教师要有意识引导学生去阅读古代文学作品,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阅读古代文学作品要求要有一定的文言文知识,引导过程中可以由古代白话小说如四大名著入手,逐步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阅读《诗经》《史记》《古诗十九首》《资治通鉴》等,由浅入深熟悉古代诗文,使学生在阅读过程潜移默化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引导学生阅读也不是无的放矢,可以有针对性结合课文教学来进行,使之更好地配合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开展。以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智取生辰纲》《杨修之死》,让学生在阅读《水浒传》和《三国演义》的过程中来学习,其学习可以举一反三,使之对课文内容更加熟悉,而在阅读过程中也会渗透传统文化。而第六单元《出师表》,则可以从礼仪、结构、语言表达等引导学生阅读如《礼记》《论语》《讨武曌檄》等经典文学作品,使课外阅读成为语文教学的有效辅助。当然,语文教师也可以从新课标要求出发,在每个学期指定一批经典书目让学生阅读,使之配合本学期语文教学的开展,更好引导学生开展阅读活动,培养良好阅读习惯,自觉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因此,初中语文教学渗透传统文化,要使学生养成长期自觉阅读的习惯,并在阅读中接受传统文化的洗礼与熏陶,并能结合自身实际取其精华为我所用,从而开阔阅读视野,丰富知识结构,在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同时,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提高自身修养。总之,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要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等教学诸要素中深入挖掘,以语文教材和课文为载体,充分利用学生熟悉的日常传统节日和当地的风俗民情,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探究方式,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接受传统文化渗透,运用传统文化精髓来思考和解决问题,从而开阔视野,提高兴趣。不仅如此,语文教师要善于运用传统文化教育,贯穿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把掌握优秀民族文化和掌握语文知识放在同等位置,才能真正使语文课堂弥漫传统文化的芳香。
初中语文教研教改特色论文相关文章:
1.初中语文教研教改论文
2.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论文
3.初中语文教学论文参考
4.初中语文教学论文范文
5.初中语文教科研计划
6.初中语文教研组计划
初中语文教研教改特色论文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