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上的佛教语录大全
经常看微信的朋友知道微信里面会出现各种语录,那么你有没有见过关于佛教的语录呢?以下是小编为你精心整理的微信上的佛教语录,希望你喜欢。
微信上的佛教语录
1) 一切众生,从无始来,迷己为物。解释:一切含有灵性的众生,从无始直到现在,都被无明所遮蔽,因此迷惑自己的真心,反认自己是物体。
2) 失于本心,为物所转,故于是中,观大观小。解释:因失去真心,便为外境之物象所转移,所以就在万物中,见大见小,乃至一切。
3) 波罗蜜,意即“到实相的彼岸”。六祖云:“著境生灭起,如水有波浪,故名为此岸,离境无生灭,如水常流通,即名为彼岸,故号波罗蜜”。
4) 健康是最大的利益,满足是最好的财产,信赖是最佳的缘份,心安是最大的幸福。——《法句经》 有僧问洞山良价:寒暑到来如何回避?洞山:到那没有寒暑的地方去。僧:哪里是没有寒暑的地方?洞山:冷时冷死你,热时热死你。
5) 有人请教慧海如何用功,慧海:饥来吃饭,困来即眠。“一切人总如是呀?”“吃时不肯吃,百般思索;睡时不肯睡,千般计较,自然不同。”
6) 有一佛,名为“大无畏”,其渡人也,曰“施无畏”。无畏有五,曰:无死畏,无恶名畏,无不活畏,无恶道畏,乃至无大众威德畏。
7) 有僧问石头希迁:如何是解脱?石头反问:谁缚汝?僧:如何是净土?石头:谁垢汝?僧:如何是涅槃?石头:谁将生死与汝?
8) 师示众云:若言著心,心原是妄,知心如幻,故无所著也;若言著净,人性本净,由妄念故,盖覆真如,但无妄想,性自清净。——《坛经》
9) 但净本心使六识出六门,于六尘中无染无杂,来去自由通用无滞,即是般若三昧。所以佛言随其心净,即佛土净。——六祖慧能
10) 心量广大,犹如虚空…虚空能令日月星辰、大地山河、一切草木、恶人善人、恶法善法、天堂地狱,尽在空中。——六祖慧能
微信上的佛教经典语录
1) 禅诗·《好鸟关关知我意》:午窗定起书沉沉,触目虚拟一片心。好鸟关关知我意,尽情啼破绿杨阴。——大歇仲谦
2) 博闻者,不知随文入观,惟图强记名言也。爱道者,不知道本即心,妄于心外取道也。
3) 让我们都保有如莲花清净自在的心性,贪、嗔、痴自然不着于心,烦恼、痛苦也就不存在了。——选自《莲花菩提》
4) 人是在有了邪念或不合伦理的行为之后,才需要文饰;有了不能自我接受的情形时,才需要雕琢;有了非分的冀求时,才会矫揉造作。
5) 如转轮王所有轮宝不可思议,如来亦不可思议,法僧二宝亦不可思议,能说法者及闻法者皆不可思议,是名善解因缘义也。
6) 平常心是道,并不是要你照漠不关心、得过且过的方式去生活,而是要过醒觉、有回应能力、不被物欲所障、不被成见所迷的生活。
7) 善男子,我亦如是虽有所说不得先制,要因比丘渐行非法,然后方乃随事制之。乐法众生随教修行,如是等众乃能得见如来法身。
8) 禅诗·《山居》:林麓结茅屋,澹然称所居。松风惊破梦,涧水静涵虚。春老花犹媚,秋残叶未疏。良宵无限意,东岭月初生。——丹霞子淳
9) 健康和平安,是人生最贵重的两大财富。能得其一都是大有福分之人了;二者皆得,必是修积了几世功德的神仙。
10) 有事尽心,无事静心,做事专心,过事忘心,俗事无心,杂事净心,乱事清心。
11) 外离一切相,名为无相。于诸境上,心不染,曰无念。自性本无一法可得,若有所得,妄说祸福,即是尘劳邪见。——惠能大师
12) 激发悲心的原因是看见众生受苦时的无助样子。克制了残忍是它的成功;引起伤感则是它的失败。 激发喜心的原因是看到了众生的成功。克制了厌恶是它的成功,引起作乐笑闹是它的失败。
13) 又观众生,作父母想,观自己身,如男女想。出家菩萨常作是观,或被打骂,终不加报,善巧方便,调伏其心。——《大乘本生心地观经》
14) 平时不知不觉的那些心灵深处的丑恶卑俗,从理智上发现了,便是明心开悟;从情感上厌弃了,便是慧剑诛魔。
15) 禅诗·《行看流水坐看云》:闲居无事可评论,一柱清香自得闻。睡起有茶饥有饭,行看流水坐看云。——了庵清欲
16) 人的本质就是完美,你之所以为你,正是因为是你,如果你一旦变成了“别人”,你已夭折。
17) 《金刚经》云:“若能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又云:“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18) 以有心奉持而无心物执,以有心为物而无心想身,能如是,则先天地生不为精,后天地死不为老,终日变化不为动,毕尽寂寞不为休。
19) 自在本乎其心,心法本乎无住;无住心体,灵知不昧,性相寂然,包含德用,该摄内外,能深能广。唐朝——澄观大师
20) 一切万法不离自性。自性本自清净。自性本不生灭。自性本自具足。自性本无动摇。自性能生万法。——《六祖坛经》
微信上的佛教心灵鸡汤语录
1) 狮吃兔子不觉得自己为恶,禾生稻米养人不觉得自己为善。人吃苦瓜不觉得苦。每个人的苦只有自己知道,惟有努力自救,没有谁能救得了你。
2) 若人于世间,施舍或供养,求福一周年,如是诸功德,不及四分一,礼敬正直者。好乐敬礼者,常尊于长老,四法得增长:寿美乐与力。
3) 我们自己才是自己的主,没有其他任何人是我们的主。如果我们自己的身心能调御得很好时,我们就得到了难得的主。
4) 生活于充满不满的尘世中而无不满;生活于病态的社会之中而能无病;生活于贪欲的世界之中而能无贪欲……
5) 我们愉快地生活,不被物质条件所迷惑,精神的快乐是我们的原动力,就有如生活于光的世界之人。
6) 我们是什么全因为我们自己,不随着外在的条件而改变自己。就像一朵莲花不因为它的环境而使得白莲变污莲。
7) 严身住寂静,调御而克制,必然修梵行,不以刀杖等,加害诸有情,彼即婆罗门,彼即是沙门,彼即是比丘。
8) 对自己身心害处最大的就是愤怒,一个人最难办到的就是忍辱。所以我们应该努力勤学忍辱这件事,运用生活中所遭遇的事来修行忍辱的精神。
9) 常正确地观察净心观照,看清感官输入所引起的心识作用,看清这颗心由快乐逐渐变成贪着,由贪着逐渐变成痛苦,又由痛苦逐渐忘怀而消失。
10) 如果我们真能看清苦的形成和苦的消失,那么我们便不会再受制于苦,而达到没有苦的生与苦的消失的境界。
11) 智慧的修行者们都知道守护自己的感官和知足,因此他的心远离了痛苦。
12) 如良马加鞭,当奋勉忏悔。以信戒精进,以及三摩地,善分别正法,以及明行足,汝当念勿忘,消灭无穷苦。
13) 智慧的修行者都知道过正确的生活方式:态度要诚恳,行为要端正。因此他生活于愉快之中,也在愉快中得到智慧的觉悟、消灭了所有的痛苦。
14) 人心从动处失真,若一念不生,澄然静坐,云头而悠然共逝,雨滴而冷然俱清,鸟啼而欣然有会,花落而萧然自得,何地非真境?何物无真机。
15) 守护感官刺激不令侵入以保持心灵寂静,调驭身心克制自己,这才是正确的净化自己之道。
16) 彼之胜利无能胜,败者于世无可从,佛无边无行迹,汝复以何而诳惑?彼已不具于结缚,爱欲难以诱使去,佛无边无行迹,汝复以何而诳惑?
17) 修行即是净化心灵的过程,能做到内心完全没有杂质、不造作,我们便抵达了没有痛苦循环轮转的彼岸,而永享快乐安静的寂静之境。
18) 一个不杀害别人的人,就不会造成别人杀害他的原因。我们不希望别人加诸我们的,我们也不要加诸别人。
19) 常在燃烧中,何喜何可笑?幽暗之所蔽,何不求光明?观此粉饰身;疮伤一堆骨,疾病多思维,绝非常存者。
20) 恶实由己作,染污亦由己;由己不作恶,清净亦由己。净不净依己,他何能净他?莫以利他事,忽于己利益。善知己利者,常专心利益。
21) 愚夫造作诸恶业,却不自知有果报,痴人以自业苦,宛如以火而自烧。
22) 真正了解真理、并依据真理所说方法去实行的人,能克服身心的贪婪、欲望、固执、无知、愤怒、恐惧等障碍,达到心灵的永远寂静安详。
23) 慈悲喜舍,慈就是爱,清静的爱,无污染的爱;悲就是同情,虽不相识,亦能悲悯,就是同体大悲。时刻保持欢喜心,快乐无忧,就是喜。
24) 所谓看开人生,决不是悲观,而是积极乐观;不是看破,而是看透;并非什么都不做,而是及时去做;也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什么都知足。
25) 人情味是在漆黑的巷弄里,点亮自己门前的灯;艳阳高照时,摆—个茶壶;败绩的运动员回国时,到机场迎接;对正得意的朋友,讲忠告的话。
26) 佛言:忍辱多力,不怀恶故,兼加安健,忍者无恶,必为人尊。心垢灭尽,净无瑕秽,是为最明。——《四十二章经》
27) 菩萨的行为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即上求智慧使自己成佛,下施慈悲心度化众生;菩萨应学习智慧自度,做公益事业,引导众生解脱。
28) 云何一法应多所作?谓:于诸善法中不放逸,此一法是应多所作。云何一法是应当修?谓:可意俱行之身念,此一法是应当修。——《阿含经》
29) 健康和平安,是人生最贵重的两大财富。能得其一都是大有福分之人了;二者皆得,必是修积了几世功德的神仙。——安忍
30) 禅诗·《颂投子答月圆未圆》:圆缺曾伸问老翁,石龟衔子引清风。咋朝木马潭中过,踏出金乌半夜红。——投子义青
微信上的佛教语录大全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