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新闻访谈阅读专题复习试题
在平时做好每一份语文试题的练习,就是对语文知识的一个学习和巩固的过程。在高考前,你的语文知识巩固了吗?让我们来做一套试题卷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2017年高考语文新闻访谈阅读专题复习试题以供大家阅读。
2017年高考语文新闻访谈阅读专题复习试题
选择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让莫言来“对抗语文”吧
伍湖
书店、书摊接连有两本书《对抗语文》、《野性的红高粱——莫言传》在热卖,作者是同一个——叶开,他是作家、评论家,也是中国重要的文学刊物《收获》编辑部主任。记者开叶开的玩笑:尽管你也有两下子,但仍显势单力薄,“对抗语文”,校正传统语文教育僵化路子,如此重体力费脑筋的活还是交给莫言同志吧,他挟诺贝尔文学奖之势。
记者:一句话,说说莫言厉害在哪里?
叶开:新时期以来的作家里,莫言是真正触摸到土地灵魂的作家之一。莫言对写作有很高的自我要求,每写一部新的长篇小说,结构都绝不重复,都有新发现。
记者:很多人几乎同时看到你的《莫言传》和《对抗语文》,就自然会把莫言等大作家成功和中国语文教育扯在一起,大作家是不是只能在对抗传统语文教育中脱颖而出?
叶开:在中国大陆的特殊教育体制下,优秀作家一定是“对抗语文”后才出现的。大作家更不用说了。我在《莫言传》里专门分析过莫言的创作,在创作起步阶段,如何努力地摆脱“文学教材”钳制,以新的思考、新的视角进行反思。优秀作家不是去体验别人的生活,写别人的情感,而是重返自我,展现自我,从自己内心深处挖掘喷涌的灵感之源。莫言的“高密东北乡”是他开掘出来的一片特殊文学国土——这是通过作家的心灵和想象再度创造出来的世界。
记者:莫言也在追问:“有朝一日高考与中考进行了革命性的改革,语文教材也编订得让人满意,我们的孩子是不是就必然地提高了文学素养,并由此进而提高了人的素质了呢”,你说呢?
叶开:他的批判直入问题核心,高考与中考必须进行革命性改革,语文教材编订要有质的变化。我个人感觉到,在“对抗语文”上,与很多一线教师、有思考力的家长不断互动之后,产生了很多“正能量”效应。教育是立国根本,人人都应该来关心。
记者:莫言说,女儿经常来问我一些语文方面的问题。我总是含含糊糊地谈谈我的看法,然后要她去问老师并且一定要以老师的说法为准。我的不自信是因为我没按部就班地念中学,骨子里深藏着自卑——请你帮我们分析一下莫言的自卑。
叶开:莫言所谓“骨子里的自卑”不是他对语文没有看法,没有研究,而是他没有参加过长期的、残酷的作业和考试训练,没有被这种条条框框洗脑,不懂得这种“正确的思考”方法,所以也无法按照现行教育体制僵化模式来思考问题。别说他了,我是科班出身,身经百考,碰见女儿小学语文问题,照样歇菜。女儿读小学遇到一个题目:三国时期最足智多谋的人是谁。
女儿自信回答:“孔明和庞统”。结果标准答案是“诸葛亮”。老师说:在小学阶段答案只能写诸葛亮或周瑜,写孔明也算错。即使作家、博士,也答不出老师规定你必须答出的答案。——你敢不自卑吗?
记者:《对抗语文》一书,叙述了你和女儿的痛苦经验。抗争成功了吗?
叶开:要做一个负责任的父亲,不能眼瞅着女儿被中国语文教育的地沟油伤害,在填鸭式教育中被豢养成了肥胖的鸭子。“对抗语文”不全是痛苦,我们得到的更多是快乐。因为关心现在的语文,我才有机会深入分析语文教材,研究其中潜藏的各种问题,并与孩子一起进行有针对性的、快乐的阅读。小学低年级时,我每晚在她临睡觉前都给她读书,到她自己能读厚书了,自己就成了很有经验的小读者。她的阅读积累在今后,会成为一种财富——评价标准如果按照现在的考试成绩来讲,她并不是语文成绩最好的,但总很轻松地在前几名。考试我是专家啦,小学初中总不及格,到高考、硕士、博士,几乎都是第一名,还是那么一点阅读积累起作用。莫言虽然没有上过初中高中和正规的大学,但他的有效阅读积累,远超他的同龄人。小学毕业的他在县棉花加工厂夜校给那些中学生上语文,参军后他给高中毕业生战友们上语文和政治。这都是因为读了“干货”,学到了真材实料的知识。
(选自《申江服务导报》2013.01.09,有删改)
【小题1】结合全文,概括让莫言来“对抗语文”的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理解下面两个句子的含意。
(1)在中国大陆的特殊教育体制下,优秀作家一定是“对抗语文”后才出现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能眼瞅着女儿被中国语文教育的地沟油伤害,在填鸭式教育中被豢养成了肥胖的鸭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结合全文,请分条概括应从哪些方面来“对抗语文”。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访谈的最后部分叶开谈到“有效阅读积累”,请结合文本,联系现实,谈谈你的认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追寻共同的国家记忆
2013年4月1日,下午三时许,台北红馆。一个中美混血小女孩捡拾雨后泛黄的落叶,扎成一束花开心地笑着。她背后的红砖墙上,挂着一幅大照片,上面是六七十年前的云南腾冲街头,一位中国老者向一个美国大兵借火点烟。
展厅内,观众络绎不绝,影像播放厅里,大屏幕上播放着记录片《寻找少校》和《发现少校》,不少台湾人静静坐着观看,有长者,有年轻人。“国家记忆——美国国家档案馆二战中、缅、印战场影像密展”,首度跨越海峡,在此展出。
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副主任何亚非,参加了展览开幕式。他在开幕式讲话中指出:“作为对中华民族抗战历史进行缅怀与致敬的此次展览,无疑是两岸文化交流的一次有益尝试,相信其能够唤醒、冲击并重构我们共同的国家记忆。”
这次展览的280余幅图片,来自中国大陆一群民间人士“把历史搬回家”的行动。
1999年,云南人文学者孙敏从云南省腾冲县和顺乡图书馆退休馆员张孝仲老人那里,看到了腾冲光复之战中一位阵亡美国上校的20多张照片。这一小批尘封60余年的照片,激起了一群人追寻中国远征军历史的热情。
这群人中有章东磐、晏欢、邓延康和牛子等,为拍摄《寻找上校》,牛子于2006年从美国国家档案馆带回了190多幅云南战场的照片。2010年他们一行又历时两个月,在美国国家档案馆扫描了中、缅、印战区照片2 300幅,复制了200多万字的原始图片说明。这些影像资料,记录了1941年到1945年中、缅、印战场的状况。
2013年3月29日,“国家记忆——美国国家档案馆二战中、缅、印战场影像密展”在台北拉开序幕。开幕酒会座无虚席。章东磐告诉记者:“这个影展是历史的偶然,也是必然。”当年任驻印远征军炮兵连长的郝柏村强调,八年对日抗战是中华民族最悲壮最光辉的一段历史,是全中国人的光荣,有些人淡忘甚至故意淡化这段历史是不应该的。两岸年轻的中国人要共同重视抗战历史。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也出席了开幕式。他说,希望由这个展览,能让更多的台湾人了解抗日历史,唤起民族魂爱国心。何亚非说,自己很渴望多与台湾同胞说说话,完成期待已久的文化之旅。何亚非认为,这样的一个展览会启示人们,勿忘惨痛战争历史,维护世界和平。他还强调了文化直指人心、洞穿灵魂的强大力量。“参天大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同根同源、同宗同文的海峡两岸,在文化交流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便利条件。近些年来,两岸之间向全方位迈进的文化交流和对话,成为一大亮点。这次展览,无疑将有助于重构两岸共同的国家记忆。
这次展览,意外成了中国远征军名将之后、老兵们的聚会场所。展厅里,也频频闪现台湾年轻人的身影。在台湾政治大学图书档案研究所任教授的邵铭煌也带着九名学生来到现场,实地教学。他说,带学生来是让他们了解这个战场的意义、战时中国人的生活。深谙对日抗战史的他还说,大陆文史工作者,从一个美国少校的葬礼开始,几年苦苦追寻下来,殊为不易。尤其是大量少年兵的影像资料,引起了他的极大关注。这些少年兵,看上去大多不满15岁,有的甚至不满十岁。“在摆弄玩具枪都唯恐伤着自己的年纪,已经端着真家伙上血肉磨盘了”。照片上的这些孩子,个个脸上都带着自信与无畏的微笑。他们的灿烂笑脸,却让章东磐流下了最多的眼泪。他写道:他们留在历史相簿上的形象,是他们每一位暮年回首的骄傲,但却是国家之耻、军队之耻、中华民族成年男人之耻。
这种对国家记忆的共同追问,也即何亚非所说的“文化之旅”还将延续。
(选自《中国新闻周刊》2013年4月第2期,有删改)
【小题1】这篇新闻开篇安排了一个特写镜头,有何用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如何理解“唤醒、冲击并重构我们共同的国家记忆”这句话的含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为什么说“这个影展是历史的偶然,也是必然”?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作者认为“这种对国家记忆的共同追问,也即何亚非所说的‘文化之旅’还将延续”,你怎么看?请结合文本举例谈一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考语文新闻访谈阅读专题复习试题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