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会计政策的论文
会计政策选择是西方实证会计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之一。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会计政策的论文,供大家参考。
会计政策的论文范文一: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研究
提要:本文首先阐述会计政策选择产生的动因,影响会计政策选择的因素,在进行会计政策选择时对利益各方产生的影响,然后针对企业会计政策选择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企业会计规章和会计准则、健全法制建设、加大执法力度、加强对企业会计人员教育等一系列解决措施。
关键词:会计政策;选择;问题;解决对策
一、会计政策选择产生的动因及影响因素
(一)会计政策选择产生的动因
1、企业会计实务的多样性与复杂性。由于企业所处的环境千差万别,企业的经营规模、经营状况各不相同,每个企业都有不同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文化,就算同一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也可能会有不同的发展目标。随着经济环境变化和企业自身所处的发展阶段,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大多数也会采用不同的发展战略。管理人员经营思想的体现,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不仅采用不同的经营战略和措施,而且在更大程度上需要借助于会计政策的选择。
2、政治经济利益驱动。企业会计规范旨在制定准则或规章时,要考虑制定会计规范的成本;会计规范使用者要考虑会计政策的选择所带来的经济影响。政府为了平衡各相关方的利益并使其制定的准则、制度能使各利益方早日顺利接受,从而使制定后的执行成本降低,就会放宽准则中对一些经济业务事项的会计处理限定,以提供一些可供选择的会计处理方法。
3、合理避税的需求。避税能让企业可以有更多的利润,实现更大的利益,因此企业就会尽可能的去选择那些能少交税或者不交税的会计政策来进行避税。企业避税能为企业减轻税负、节约资金、增强企业竞争力,也可以使企业的长远战略规划更加合理有效。
(二)影响会计政策选择的因素
1、国家法规和经济政策。企业必须在会计法规允许的范围内去选择会计政策,同时需要考虑诸如税法、公司法、证券法、银行法等经济法规对会计政策选择的的影响,尤其要考虑会计政策对企业税负的影响;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同样也会影响企业的会计政策,例如国家支持的新兴产业大部分情况下会享受一定的优惠政策,这将会直接影响到固定资产折旧政策、研究与开发会计政策的选择。
2、经济形势。当宏观经济不景气,通货膨胀情况严重时,选择会计政策应首先考虑经营安全的需要,谨慎从事,会计政策应采取各种建立准备金或改变计价方法等抵御风险;而经济形势一旦好转,市场情况变好,通货趋于稳定时,选择会计政策就可以相应大胆些,避免过于稳健保守的会计政策。
3、企业组织形式与资本结构。企业组织形式主要有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和公司企业三种形式,其中公司制的上市公司对于会计信息要求充分披露;独资、合伙企业的信息公开程度相对来说要低得多,进而对会计政策选择的影响是不一样的,上市公司则应该选择那些能充分的披露会计信息的会计政策。企业的资本结构不同,面临的财务风险也就不相同,负债比率高的企业,财务风险大,应该更多考虑债权人的权益,使会计政策倾向于稳健;而负债比率低的企业,财务风险较小,企业所有者面临的风险大,则应使会计政策倾向于保障投资者的利益。
4、企业的经营特点和发展状况。经营特点包括企业的经营范围、规模、方式、服务对象、产品结构等。这些方面对企业会计政策的内容和要求会产生直接的影响。例如,高新技术产业的有关研究与开发会计政策与传统产业的就会不同;往来结算业务频繁的企业在选择坏账政策上应该要更稳妥。一个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需要选择不同的会计政策。如果企业正处于成长扩张期,则将某些递延费用予以资本化的会计政策,就比处于稳定期或衰退期更为可行。总之,企业只有在对各影响因素作全面分析与权衡的基础上,从实际出发,才能最终制定出合理合法、切实可行的企业会计政策。
二、企业会计政策选择对利益各方的影响
会计信息的提供者是企业,需求者是其相关的利益各方,包括政府、股东、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供应商、顾客以及企业管理当局,这些利益相关方与企业各自有独立的利益要求,且利益不完全一致。会计信息报告将影响企业、政府、投资者、债权人等信息使用者的决策行为,受影响的决策行为反过来又会影响其他相关者的利益。也就是说,不同的会计政策选择将会产生不同的会计信息,从而影响到不同利益集团的利益。选择不同的会计政策对企业将会产不同的经济后果。
(一)会计政策选择对企业管理者与股东的影响。在现代企业中,为了达到利益最大化,而想要达到企业利益最大化,企业的管理者与股东之间就会签署一定的奖酬计划,这都是为了降低代理成本,奖酬计划主要包括业绩计划、管理报酬计划和分红计划这三个方面内容。这三方面计划基本上都是根据会计信息和所选择的会计政策来制定的,双方都不能为了个人利益来做出影响他人或公司利益的举动。企业报告盈利直接决定着企业管理人员和股东的报酬,报告盈利和管理人员、股东的报酬成正比。股东们更看重的是利益,很容易就造成会计信息的不对称,关键是有信息优势的一方就能利用这个优势来获取超额利润的现象。而企业管理人员面对会计政策选择的态度是会计政策选择是维护各利益最大化的企业立场。如果收益低于当年需要支付红利的最低水平,管理当局则存在减少当年收益的动机,那么尽可能提前确认“收益损失”,来增加原本的期望利润和分红。
(二)会计政策选择对企业债权人的影响。企业的债权人一般都会要求在签订的债务契约中规定一定的限制性条款,这样能够更加有效地降低风险。限制性条款大多数都是依据会计信息订立的,对这些条款的监督,同样也通过会计信息进行,这样就使会计程序方法与违约的可能性大小直接相关,进而使得管理层有机会进行会计政策选择,否则很容易超越规定的界限。虽然加上了限制性的条款,企业也有可能在某些情况下发生违约行为,管理层会选择不同的会计政策来避免违约行为的发生,然而会计政策的选择同样增加了债权人的契约成本。
(三)会计政策选择对政府的影响。政府作为一个利益集团会通过制定各种管制性的规章制度,慢慢地将对社会资源的控制权或主导权转移到自己手中。这些规章制度很明显体现的是政府的意图,政府制定政策或法规的重要依据就包括了会计信息,政府的意图就体现在这些规章制度当中。政府不能简单的理解为单独的个体,他们还是在不同的条件下代表着有关集团的利益,这样的目的是为了能够让全社会的资源配置达到最优的状态。为了使企业管理者不引起政治机构的注意,他们会利用会计政策选择来保护自身的利益。企业管理者的这些选择行为同样会影响政府的宏观决策,从而增加了政治成本。例如在经济萧条期,政府会采取扩张的财政货币政策。稳健的会计政策选择具有一定的抵消作用。比如降低利率水平,以相对增加企业利润水平,然而低估收益又降低了利润水平。又比如减税,由于收益低估,在累进税制中相应级数就很低,即使减税也并不能使边际税率下降多少,从而减税对税后收益的影响就有限,可能难以刺激投资需求。
(四)会计政策选择对投资者的影响。会计政策选择的随意性较大,由于不同的会计政策选择在企业的会计报表中体现出来的是不同的,造成部分会计信息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会计政策选择的信息披露中,很多企业没能充分披露会计政策选择的信息,信息透明度不高。投资者有时候不能从企业报表的会计信息中得到企业运营好坏的真实情况,当投资者进行投资时,如果管理者对投资者隐瞒了不利于企业的会计信息,投资者则不能客观地评价管理当局的经营业绩,那么投资者在进行投资时会有很大的风险,很可能会影响到自身利益。
三、我国企业会计政策选择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规范体系自身的缺陷。会计准则是根据一定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特定环境条件制定的,是对以往会计实践的总结,由于实践在不断发展,所以原有会计准则不可能涵盖所有的新情况,导致会计准则存在滞后性。许多企业往往就利用制度的滞后性粉饰会计报表。再者,缺乏有效的会计政策选择披露体系。准则规定会计报表附注需要披露重要的会计政策及变更理由、影响数等内容,相关规定零乱分散、泛泛而谈,缺乏深入分析,致使大部分信息使用者不能真正了解会计政策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影响,这也使得企业利用会计政策选择操纵利润、粉饰报表毫无后顾之忧。
(二)我国的法律法规不够完善。我国目前的法律法规对违反法律而承担的责任不够重视,对相关涉案人员或责任人一般都是从轻处罚,而且处罚的条款有相当一部分是很模糊的,这样的话它对违法行为的追究可操作性不强,关键是无法对违法人员或相关责任人造成实质性的约束。《会计法》第四十二条对随意变更会计处理方法规定了相应的法律责任,但由于《会计法》对会计处理方法变更的要求依从于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对会计政策变更的要求,而我国会计制度并未对随意变更会计政策做出严格的限定,从而使审计、监督组织无法做出是否合法的判断,造成对企业利用会计政策操纵利润的不法行为无法做到严厉处罚。
(三)公司治理结构不合理,监督机制不健全。会计与公司治理结构之间是系统与环境的关系,公司治理结构这一制度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会计系统作用的发挥离不开科学、严密的企业组织管理和公司治理对它的引导和控制。会计政策是企业管理决策中的一种,要进行决策就必须得研究内部的条件和外部的环境。目前,公司的外部监督机构有工商局、税务局、财政局、劳动监察大队,可是工商局除了登记注册之外只在每年年检的时候确认公司的运行状况是盈还是亏。而税务局和财政局都只是分别负责企业的税收情况和竞争情况,都只是形式上的监督,其实都没有相互配合,起不到很好的外部监督或者制约作用。当前,我国企业组织不完善,缺乏必要的内部和外部控制,会计信息成为内部人控制以及欺骗股东等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工具。同时,我国企业没有健全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会计系统是在一定治理结构下运行的,所以公司治理必然会影响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同时,会计系统作用的发挥离不开科学严密的企业组织管理以及公司治理对它的引导和控制。当企业组织不完善、缺乏必要的内部控制时,会计信息就可能成为内部人控制以及欺骗股东等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工具。总之,没有健全规范的公司治理就不能保证会计政策选择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会计信息质量就会大打折扣,公司利益相关者就无法做出正确的决策。
四、解决我国会计政策选择问题的措施及对策
(一)进一步完善企业会计规章和会计准则。逐步完善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的过程是一个会计政策得到日益公认的过程,更是一个会计政策日益体现社会公平、促进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的过程。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虽然说给企业一定的会计选择空间是有必要的,但是从我国的国情考虑,有必要尽量减少企业会计政策选择,以减少企业利用其操纵利润,对报表做假的可能性。同时,制定出的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不仅符合现实经济的状况,又要适应当前经济的发展趋势,应尽量适应会计环境的变化,并且在理论上具有适度超前的优越性,从而减少在新经济现象出现后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出现真空地带的可能性,避免企业在无章可选时自行选择会计政策,操纵利润。
(二)健全法制建设,加大执法力度。会计职业道德因素影响会计政策选择。由于客观实际的复杂,会计业务处理的方法很多,这就需要相应的政策法规予以指导和规范,以保证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我国《会计法》应该对随意变更会计政策的行为加大处罚力度,这样一来,在相关责任人有犯错企图的时候总会首先考虑到由此而付出的代价,当成本相对较大时,自然就会放弃一些负面行动,从而大大降低经济事件的发生。此外,必须健全法制建设,明确界定随意变更会计政策的行为,这样既可以使蒙受损失的投资者得到补偿,让企业对自身的违法行为受到处罚,又能给企业形成实在的经济压力,让企业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从而抑制其利用会计政策操纵利润的动机。
(三)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健全企业监督机制。现代企业制度下,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的核心是通过特定的治理结构和治理程序,在利益相关者之间形成相互合作、相互制衡的机制。增加上市公司董事会的独立董事,特别是保持一定数量的具有专业知识、经验丰富、并具有独立判断能力的独立董事,同时也是完善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以及对经理层施行有效监督的重要措施。合理的内部结构是达到会计政策目标的一份保证。建立合理的内部结构,有利于改善企业的治理结构。比如,改善董事会的结构,保证董事会的独立;提高监事会的独立性,强化监事会的监事力度;加强会计人员的培训,要求会计人员不仅熟悉和掌握会计流程业务,而且了解企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不过只有这样是不够的,各个部门和人员之间,不能是散的,而应该是相互帮助、相互配合,以此来加强和完善公司的治理结构。在现在的企业制度下,科学的法人治理核心是通过特定的治理结构和治理程序,在利益相关者之间形成相关合作、相互制衡的机制。在内部,没有独立董事的增加独立董事,有独立董事的要强化独立董事的监督作用。在外部,要加强相关部门对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监管力度。信息公开的充分性和准确性能够有效地遏制企业为了自身的利益而随意操纵会计政策选择,损害其他企业的利益。因此,相关部门不能只是表面性的行动,而应该实质有效地担负起监督企业正确进行会计政策选择的重任,以督促企业必须采用合法合适公平的手段来获取利益,来促进会计政策选择的健康发展,使企业使用会计更公平更合法。
(四)提高会计人员素质。提高会计人员的自身素质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加强对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教育的形式要有多种形式,如果只是单一的就没有什么效果。对会计人员的教育得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出发,采用多种形式,加强对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使会计人员具备扎实的会计基础和充分的判断能力,同时让他们充分认识到会计政策选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且在工作中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灵活的运用所学的知识,同时还能使他们恪守职业道德,不违反有关法律法规。
作者:钟骏华 周腾 单位:东北财经大学 大连财经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许志刚.企业会计政策选择及其优化策略.商业会计,2014.5.
[2]梁爽.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动因与对策研究.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4.2.
[3]廖春玲.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及原因分析.财经界,2015.17.
会计政策的论文范文二:小议管理者微观会计政策选择行为分析
摘要:会计政策选择有微观和宏观之分,本文主要针对微观会计政策选择层次,分析管理者、股东、政府、债权人以及员工等利益相关者,在各自不同的动因下对会计政策选择的偏好或影响。
关键词:利益相关者微观会计政策选择动因行为
一、管理者微观会计政策选择行为分析
(一)报酬动因下的行为偏好
管理者向企业贡献技能等人力资本,相应地,从企业获得一定的报酬。由于管理者所提供的管理技能和服务难以准确计量,因此,往往将管理者的报酬与企业的业绩联系起来。而企业的业绩一般采用会计信息来反映,而不同的会计政策选择将生成不同的会计信息,因此,管理者为了提高自己的报酬,可通过会计政策的选择,在未进行真实交易的情况下对会计信息进行管理,以获得更多的利益,可将该动因称为报酬动因。在报酬动因下,管理者将偏好什么样的会计政策,实证会计理论假设之一的分红计划假设是与报酬动因相联系的,从已有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管理者在报酬动因下,可能通过会计政策的选择在某些年份提高盈利,而在其他年份降低盈利。至于盈利的提高或者降低的趋向,则取决于实际盈利是低于分红计划的下限、介于下限与上限之间,还是高于上限。低于分红计划下限,管理者倾向选择减少当期盈余的会计政策;在上限与下限之间,管理者倾向于选择能增加当期盈余的会计政策,但是增加后的盈余不会超过上限水平;高于分红计划上限时,管理者倾向于选择能减少当期盈余的会计政策。
(二)安全动因下的行为偏好
管理者除了关注自己的报酬外,还会关注自己职位的安全,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取优势是管理者考虑的问题。一方面,当竞争处于不同态势时,其选用的会计程序和方法存在较大的差别。如在管理者变动时,新任的管理者与面临被解雇的管理者在会计政策选择上都有一定的差别。另一方面,管理者也会利用会计政策选择来影响竞争。会利用会计政策选择等手段美化自己的业绩,进而在竞争中获胜。由此可见,管理者有可能通过会计政策选择来保证自己的职位安全,并在竞争中保持优势地位。可将该动因称为安全动因。管理者在安全动因下如何选择会计政策,早期赫普霍恩(1953)和戈登(1964)实证研究得出的结论是,管理人员的目标并不是所报告利润的极大化,而是使各期收益均衡化。此后,Fudenberg,Tirole(1995)以及MarkL.De-fond,ChulW.Park.,(1997)对该问题也进行了研究。管理者在安全动因下,会根据当期业绩与未来业绩的具体情况,选择增大当期业绩的会计政策或选择减少当期业绩的会计政策,以此来平滑收益。即如果当期盈余相对较低,而所期望的未来盈余相对较高时,管理者将可能做出增加当期盈余的会计政策选择,如选择直线折旧法而不选择加速折旧法。如果当期盈余相对较高,但预期的未来盈余相对较低时,管理者将可能做出减少当期盈余的会计政策选择,如选择加速折旧法而不选择直线折旧法,当竞争处于不同态势时,管理者选用的会计程序和方法存在较大的差别。
(三)MBO动因与职务动因下的行为偏好
除了上述的报酬动因与安全动因外,我国企业股权结构和意识形态的独特性决定了管理者还有其他行为动因。我国管理者的个人效用函数中货币报酬只是一部分,而社会地位、控制权的满足感却占有相当的比重。尤其在国有企业,管理者大部分是由政府委派的政府官员。民营企业这些年发展迅速,民营企业家也开始要求在政治上享有权利。由于上市公司经理阶层的产生仍是行政性,并且从民间自然形成的经理阶层在产生之后也被“官化”,形成了管理者过度追求自身政治前途的现象。管理层收购(MBO)是管理者利用负债融资,或是通过股权交换等经济手段,用少量的资金收购企业产权成为企业所有者的过程。我国国有企业由于长期存在的体制问题,使得管理者获得的报酬与付出不成比例,在这种心理失衡的情况下,一些国有企业的管理者通过MBO使自己变为股东,进而最大化个人利益。可将这种动因称为MBO动因。管理者出于MBO动因,在实行MBO前期会倾向于选择能增加收益,提高企业净资产的会计政策;而在实行MBO当期,会倾向于选择能减少收益,降低企业净资产的会计政策从而降低股价,管理者就可以低成本购入股票,使自己由管理者转为股东。
二、股东微观会计政策选择的影响分析
(一)资本安全动因影响
企业是由各个利益相关者组成的,由于许多利益相关者的贡献或投入难以计量,因此,按每一类利益相关者的贡献或投入的比例,在利益相关者之间分配经济利益的方式就无法实施。当有N类利益相关者时,一种可行的分配方法是先独立确定前N-1类利益相关者应分享的经济利益,第N类利益相关者的经济利益由利益相关者的总体经济利益,扣除前N-I类利益相关者分享的经济利益后的余额确定(王竹泉,2003)。传统企业正是采用这一分配模式,管理者、债权人、员工、政府分配的经济利益都在股东之前。管理者与员工的工资、福利计入了相应的成本费用,债权人的利息或者资本化或者费用化,三者的经济利益都在生成利润总额前被扣除。而政府获得的税收根据生成的利润总额计算,在净利润形成前被扣除,剩余的经济利益才是归股东所有的。可以看出,剩余的经济利益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可能在分配了其他利益相关者之后已经没有经济利益,也可能剩余很大的经济利益,甚至可能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即其他利益相关者侵蚀了股东的资本。如物价上涨时如果仍然选择历史成本,会使资产账面价值低于市场价值,以这个被低估了的资产价值为基础来分配、归集费用,会使摊销的费用低于生产经营的实际耗费,从而导致以较低的历史成本与较高的现行收入相配比造成收益不实。在这种情况下进行收益分配,政府将获得更多的税收,如果管理者的报酬与收益挂钩,则管理者会获得更多的奖金,这实际上是其他利益相关者侵蚀了股东的利益。股东投入资本的目的是为了保值增值,首要目标是确保资本的安全。由于股东是经济利益的最后分享者,会比其他利益相关者承受更大的风险。而且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契约以及契约的执行情况会对股东的经济利益产生影响,因此股东极为关注反映这些契约以及执行情况的会计信息。
(二)股利动因的影响
股东拥有股票可以取得资本利得和现金股利。根据Baker、Farrely和Edelman(1983)的调查,股东对资本利得和现金股利的偏好程度是不同的,73%的股东偏好现金股利,75%的股东相信现金股利和资本利得存在风险差异。说明股东对现金股利偏好。管理者意识到如果不能满足股东对现金StN的偏好,一方面股东可能抛售企业的股票,从而导致股价下跌,影响企业的筹资决策;另一方面,如果企业业绩不好没有股利可分,股东可能通过董事会撤换管理者,使得管理者的职位得不到保障。因此大多数管理者便投其所好,会选择分配现金股利。因为管理者知道,当企业满足股东偏好达到一定程度时,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股东就愿意为那些支付现金股利的企业股票支付较高的价格。因此,股东和管理者之间达成一种隐性股利契约。隐性股利契约告诉人们,股东和管理者之间存在目标股利,会计报告的盈利究竟有多少,在一定程度上要看目标股利的需要。我们认为,隐性股利契约的存在会对会计政策选择产生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是指管理者可能通过会计政策选择来改变报告盈利。当盈利不足以支付目标股利时,管理者会选择那些能提高企业盈利的会计政策,将盈利上调以满足隐含的股利支付契约条款的要求;当盈利高于支付的目标股利时,管理者可能倾向于选择那些能减少企业盈利的会计政策,调低当期收益。
(三)资本利得动因的影响
所谓资本利得是指产权所有人采用出售、转让资本资产等方式所获取的所得,如转让重大股权所获取的所得、转让证券所获取的所得等都属于资本利得。股东在进行产权交易时,总是希望获得更大的收益。由于资本交易或产权流动的对象是企业的净资产及其潜在获利能力,因此股东在进行资本交易或产权流动时,从出卖产权或让渡资本所有权的一方看,总是希望评估较高的净资产和较高的获利能力,而购买产权或获得资本所有权的一方则是希望评估较低的净资产和较低的获利能力。因此,在进行产权交易时会计政策选择的偏好是不同的。出卖产权或让渡资本所有权的一方会偏好于那些能够提高净资产和收益的会计政策,而购买产权或获得资本所有权的一方会偏好于那些能够降低净资产和收益的会计政策。在股票市场上,股东希望买进股票价格越低越好,而卖出价格越高越好,这样可以获得更大的资本利得。为了满足自己的利益要求,股东对待会计信息的态度并非总是对其监督以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准确。在许多情况下股东有可能操纵会计信息,进而操纵股票的市场价格,以便在股票交易中谋取私利。管理者是微观会计政策选择的执行主体,股东要操纵会计信息必须得到管理者的配合。
三、政府微观会计政策选择的影响分析
(一)税收对微观会计政策选择的影响
政府作为征税者,通过制定税收法规来保障其从每一个企业中分享经济利益。在利益相关者总体经济利益一定的情况下,经营者、员工、债权人等分享的经济利益越多,政府作为征税者所获得的利益就越少,反之,就越多。政府在参与企业利益分配时常以流转税和所得税的形式取得收入,政府总是期望企业能够较多较快地获得收入(李姝,2003)。因此,在会计政策选择上政府往往偏于激进,因为这有利于增加税前会计利润,进而增加政府收入。而对于企业来讲,税收最终总是会增加企业的成本,减少其现金流量,并且还增加纳税申报的信息披露成本,因此管理者总希望通过努力,降低现实的和潜在的税赋,包括对现行会计政策的选择和对未来可能出台的会计准则施加影响。一般情况下,为了向政府少缴税,管理者倾向选择保守或谨慎的会计政策。作为征税者的政府,其经济利益与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是一种相互制约的关系。然而有时政府也会与其他利益相关者联合起来进行会计政策选择。政府是由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等共同组成的,不同级别的政府之间以及不同地区的政府之间也存在着利益的冲突,在我国反映地方经济发展状况的经济指标与政府官员的升迁有密切的联系,地方政府之间的攀比现象也很严重,这些现象的存在导致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很容易卷进企业操纵会计信息的行为当中,其中不乏利用会计政策选择来粉饰业绩。而操纵的结果将影响政府作为征税者的经济利益,可能使政府的利益增加,也可能使政府的利益减少。因此,在一定条件下,政府可能会与企业的其他利益相关者联合,共同影响会计政策选择。
(二)政治敏感性对微观会计政策选择的影响
所谓政治敏感性企业是指与政治活动关联度较大,容易受到政治活动伤害的企业。而非敏感性企业是指那些远离政治活动、不容易引起政府或者社会公众注意的企业。企业的政治敏感性随着企业规模的大小而变化,大型企业比小型企业的政治敏感性要强。因此,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企业的规模越大管理人员就越有可能选择那些能够将当期收益递延到下期的会计政策,即选择那些可以降低当期收益的会计政策。实证研究人员从风险、资本密集化、行业集中程度等方面研究发现:政治成本与风险有关,高风险的企业更有可能选择可降低收益的会计政策组合;资本密集型公司相对而言具有较高的政治成本,更有可能减少会计收益;行业集中度说明了在该行业采取反垄断管制的可能性,故行业集中比率越高,管理者就越有可能采用减少会计盈利的会计政策。
(三)政府对特殊行业的管制对微观会计政策选择的影响
在现代社会中,政府对企业的管制有多种方式,其中收费管制最为典型。许多企业的产品价格和收费标准是由政府有关机构制定的(公用事业、石油、金融等)。政府确定价格和收费标准的依据是上报的企业会计数据。这些价格或者收费标准根据会计上的成本计算公式来确定:价格或者收费标准=经营费用+折旧+税收+rX资产基数。其中,r代表合理的资产报酬率(瓦兹、齐默尔曼著,陈少华等译,1999)。政府和公众一般希望价格或者收费标准定得低一些,上述公式的5个要素都含有一定程度的会计计算的不确定性,更进一步地讲与会计政策选择运用有关。如果这些公司的会计资料(成本费用、资产或者盈利)能够对收费管制起作用,经营者就会考虑使用一些手段来增加经营费用、折旧和资产基数,手段之一是运用会计政策选择。其财务报表就可以告知政府或者其他公众机构:公司的现有盈利水平已经不高,政府、公众不要将公司作为攻击的靶子,并在重新定价的谈判、价格听证会中保持优势地位或者主动性,争取提高价格或者收费标准。因此对于那些收费管制的企业,更倾向于选择能够增加成本减少收益的会计政策。我国许多公用事业单位采取的就是此种策略,除了本身的经营管理水平较差引起费用庞大和效率低下外,可能其公司选择能够增加成本,减少收益的会计政策进而减少会计利润,以避免政府、公众对于高昂定价和无效率问题的关注。
(四)政府对资本市场的管制对微观会计政策选择的影响
政府部门对资本市场的监管,包括上市资格、增发配股以及暂停终止上市的规定会对企业会计政策选择产生一定的影响。公司为了获得上市资格倾向于选择能增加收益的会计政策;为了获得增发配股资格,管理者要保证近三年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不低于6%,会根据实际情况有些年份可能倾向于选择激进的会计政策,有些年份选择保守的会计政策;为了避免暂停或终止上市交易,公司往往在亏损年度,通过会计政策选择造成巨亏,为以后年度盈利做好铺垫,从而避免连续三年亏损局面的出现。地方政府为了粉饰业绩,有时会与当地企业联合共同操纵会计信息。因此,政府部门对资本市场的监管会影响到企业的会计政策选择,有时政府部门又会与企业联合起来,共同影响着会计政策选择。
四、债权人微观会计政策选择的影响分析
债权人关心其债权的安全,即贷款本息是否能够按时足额收回;管理者则考虑如何运用这些资金为自己和股东谋取更大的利益。由于债权人与管理者之间的利益取向是不一致的,在贷款时债权人往往与债务人之间订立一系列限制性条款。而这些条款的主要内容大部分与会计数据有关,需要依据企业出具的财务报告,契约签订之后的监督也要通过企业提供的财务数据来进行,这样债务人违约的可能性就与企业的会计政策选择有直接的联系。会计政策变化会对会计数字产生影响,如对负债权益比率等的影响,从而也会对依据会计数据签订的契约条款的约束程度也会产生深远影响。债权人通过消除增加盈利的各种会计政策选择,便可削弱将公司的财富转移到股东手中的能力,从而保障债权人以债务契约享有的权益。同时,有债务契约的企业与没有债务契约的企业相比,前者更可能采用增大盈利和资产的会计政策,如直线折旧法而不使用加速折旧法。企业的负债权益率越高,管理者便越有可能选择可将会计利润从未来期间提前至本期的会计政策。企业越是与特定的、基于会计报告数据的限制性契约条款紧密相关,管理者便越有可能选择可增加本期会计利润的会计政策。债权人有时也会与管理者联合起来,通过会计政策选择来满足各自的利益要求。因为与股东和管理者之间的关系有所不同,管理者有选择债权人的权利。在债权人之间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债权人为获得管理者的青睐,有可能为企业管理者操纵会计信息做跳板,为企业管理者隐藏收入、逃避纳税、公款私存等提供便利(王竹泉,2003)。这就造成了管理者与债权人联合起来进行会计政策选择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会计信息失真的蔓延,值得引起其他利益相关者的重视。
五、员工微观会计政策选择的影响分析
员工投入人力资本为企业运行提供劳动要素,一方面为企业创造收益,另一方面从企业获得工资、奖金、股份等形式的报酬。一般在工资和奖金动因下,员工会在两方面关注企业会计政策选择:一是员工在选择计时工资与计件工资以及其他以业务量为基础的工资形式时,由于单位业务量的工资标准是与企业的新创造价值有关,一定会关注会计上对资本保全价值的计量;二是员工不仅会关注单位业务量的工资标准,而且关注新增价值中员工整体收入的比重,它反映了员工阶层的基本地位,在员工收入一定的条件下,如果新创造的价值量大,员工收入的比重就小,相反,新创造的价值的数量小,员工收入的比重就大。基于此,员工喜欢选择激进的会计政策,这样可以提高企业的收益,进而提高自己的利益。此外,员工持股计划赋予了员工双重身份。一方面,作为普通员工从企业获得工资奖金,另一方面,作为股份的持有者可以按照持有股数分享公司的红利。作为股份的持有者,员工会更加关注企业的获利情况,如果企业获得更多的利润,意味着自己将分得更多的红利,因此,员工会偏好能提高企业利润的会计政策。
浅谈会计政策的论文相关文章:
1.浅谈会计政策改革论文
2.关于会计政策的论文
3.会计政策毕业论文
4.会计政策论文
5.关于会计政策的探讨的论文
浅谈会计政策的论文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