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宏观经济政策相关论文
宏观经济形势变化引致的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动需要保险发展和监管政策及时调整 ,引导保险业发展方向 ,形成政策间良性的配合 ,使得两者发展相互促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宏观经济政策相关论文,供大家参考。
宏观经济政策相关论文范文一:浅思中国宏观经济政策效应
摘要:自1998年以来,面临总需求不足的严重形势,中心实行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泉政策。几年来,总需求有所扩大,经济持续增长,2002年GDP增长8%,政策效应显著显现,但总需求不足的题目依然存在,政策效应不十分理想。本文试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影响政策效果的因素,以期寻求进步政策效应的途径。
参考文献:宏观经济政策效应;经济学分析;财政政策;货泉政策
一、财政政策效应分析
积极的财政政策主要通过发行国债,增加基础举措措施投资以带动投资和消费的增长,通过增加转移支付,给政府有关职员加薪以刺激消费,通过出口退税鼓励出口。从1998年-2002年政府发行国债6000多亿元,国债投资总规模达到3?2万亿元,一些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的大型基础举措措施项目取得重大进展。1999年开始陆续出台了一系列调整收入分配的政策措施,增加福利性支出和政策性补贴,进步低收入者收入,支持国企下岗职工基本糊口费和离退休职工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等,还大幅度增加了对中西部地区的转移支付津贴,建立了艰苦边远地区的补助轨制,使居民消费水平有所进步,再加上消费信贷的配合,使城镇居民住房、汽车等大宗耐用消费品需求大量增长,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增长超过了财政支出的增长,供求矛盾有所缓解。固然积极的财政政策起了相称大的作用,但有效需求不足仍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善。物价水平持续低迷,通货紧缩压力依然存在,2002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总水平同比下降0?8%,批发价格指数PPI下降3?9%,产业品出厂价格下降3?4%。据统计600种主要商品中86?3%供大于求;就业压力显著增大,现有失业人口2000万人,每年新增就业岗位仅800万个;入世冲击开始显现,商业摩擦不断增加。2001年以来,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一直保持在10%以上的增长速度,其中政府投资是推动投资增长的主导气力。尽管以增发国债为主要内容的积极财政政策在扩大基础举措措施投资进而拉动经济增长方面施展了重大作用,但财政政策的更主要作用在于拉动民间投资和消费,施展乘数效应,刺激总需求增长;而我国政府投资乘数效应较小,启动民间投资,带动总需求增长的作用有限。首先,我国政府投资主要是基础举措措施建设投资和技术改造投资,工业联系关系度较小,带动链条较短;其次,基础举措措施建设投资和技术改造投资属于资本密集度和技术密集度较高的投资,投资带动的就业少,政府投资转变为劳动者收入的份额较少;再其次,在我国当前时期,因为居民收入差距拉大,均匀消费倾向较低,税率又较高,投资乘数较小;最后,我国处于经济体系体例转轨时期,市场体系不完善,信用不足,市场缺乏效率,也使乘数变小。政府投资在产生乘数效应的同时,也会产生挤出效应。一方面,政府投资增加使民间投资融资难题。政府投资项目除使用财政资金外,还更多地使用银行信贷资金,使用银行信贷资金部门约占投资总额的80%以上。因为政府投资占用了大量银行信贷资金,一些地区银行因面对配套国债项目放贷压力而收缩 常规性贷款盘子,使民间投资贷款更加难题;另一方面,存在政府投资和民间投资争项目的情况。民间投资和政府投资的目标都是预期利润率高的项目,在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效益好的项目有限,政府投资多了,民间投资就少了,产生挤出效应。为进步财政政策效应,建议做如下调整:
1、调整国债投资使用方向当前我国财政政策的目标应重点放在扩大就业,增加总需求上。一方面,从财政资金的使用效果来看,国债投资是利用行政手段进行的投资,不受市场需求的制约,投资难以持续增长,经济自主性增长气力很弱;另一方面,从财政资金支付能力来看,近几年来,财政投资项目耗用了大量资金,并且已开工的工程还需不断注入资金,公共支出逐年增长,偿还国债负担日益加重,财政赤字不断扩大,继承增加财政投资难认为继,因此,有必要调整国债投资的使用方向。增补社会保障基金,完善社会保障轨制。市场竞争和对未来收支的不确定性制约着人们确当前消费,完善社会保障轨制,能够不乱收支预期,增加即期消费;而对于低收入者则通过支付社会保障金维持他们的基本糊口消费,保持社会不乱。而且,通过支付社会保险金的途径解决失业题目比通过政府投资创造就业岗位安顿就业本钱要低得多。据最近有关数据表明,3年5100亿国债资金创造就业岗位为500万人,每人每年的就业本钱3万元左右,而现在下岗、失业职员的社会保障水平不外5000元左右,只有前者的六分之一,比拟之下,假如把一部门国债投资资金用于社会保障,将会大大进步资金使用效益。特别是在我国当前的体系体例转轨和结构调整时期,就业压力不断增大,预计今后25年养老保险基金缺口累计1?8万亿,每年700亿,在我国财政资金紧张的情况下,挤出一部门财政投资用于社会保障,同时发行一定规模的社会保障专项国债,对于更好地解决失业题目,保持社会不乱,增加消费将是十分必要的。大幅度增加科技、教育投入。熊彼特的经济周期“技术立异决定论”以为,大规模的技术立异浪潮是吸引企业投资,推动经济进入新一轮增长周期的决定性因素。大幅度增加科教投入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我国企业自主开发能力薄弱,市场供求结构失衡,因此,政府除了增加国债技术改造贴息支出外,还应考虑大幅度增加立异技术研究发展投入,通过各种途径鼓励支持企业进行自主立异知识产权的研发,以便终极促进企业的技术、技改投资。加强中心财政对高等教育,义务教育的财政支持,降低学生膏火负担,不但可使居民节省膏火支出,用于即期消费,而且还能改善其对以后教育方面的支出预期。
2、减免税收,调整税收结构因为税收负担过重,抵消了扩大财政投资的效果。减税既可增加居民个人可支配收入,增加民间投资和扩大消费的能力;又可降低出产本钱,进步投资积极性。从减税的空间来看,我海内资企业所得税的税率是33%,高于一些发达国家的税率水平,与美国累进税率最高档次的税率相同,但美国税前扣除项目多,而我国因为企业盈利水平低,相对而言,企业所得税税率偏高。同时,外资企业因享受超国民待遇,税率只有15%,差距甚大。本着公平公道的原则,有必要降低内资企业税率,同一内外资企业税收待遇。我国现行增值税税率为17%,若折算成消费型增值税,则税率超过23%,而大部门国家低于20%。减税有可能造成财政赤字的增加。但税收总量的减少不仅取决于税率高低,还要取决于税基的宽窄。西方供应学派以为,税率降低不一定会减少税收量。高税率使出产本钱上升,企业会想方想法逃税避税,造成税收流失;相反,在低税率上,逃税不值得,逃税避税的少;而且,低税率会刺激出产和投资积极性,从而使税基扩大,使税收量增加。从西方国家20世纪80年代税制改革的经验看,因为实行“低税率、宽税基、少减免、严征管”,税收总额不一定减少。至于减税所造成的财政收支缺口,可由增发国债弥补。目前,我国还不具备大幅度全面减税的前提,应对税制进行结构性调整。调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减少大众税负以进步收入预期。降低农产品特产税率,及减轻其他税费负担,既有利于增加农夫可支配收入,启动农村市场;又可增加产业品销售收入,增加税收来源。据《农夫日报》报道,今年天津市政府作出决定,农业税费将下调至5%,取消屠宰税、农业特产税,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调减包括汽车、住宅交易在内的高档耐用消费品的税费,加快出台燃油税政策,按国民待遇原则尽快同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税率,同一在25%。对新兴高档商品如高档化妆品、腕表、服装以及高尔夫球具,电子游戏机,高档宾馆,娱乐项目等调高或开征消费税,对普通消费品调低或免征消费税,对吸纳下岗职工的企业实行一定税收减免。
二、货泉政策效应分析
稳健的货泉政策的主要内容是:适当增加货泉供应量,加大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降低贷款利率,促进自主投资增长;扩大贷款规模,使企业获得更多信贷资金;降低存款利率,鼓励多消费少储蓄;扩大消费信贷,支持耐用消费品支出。中心银行从1998年开始就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消了对贸易银行的贷款限额控制,两次下调法定存款预备金率,连续八次下调存贷款利率等。货泉政策与财政政策相配合,在刺激需求,促进经济增长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跟着消费信贷业务的发展,耐用消费品支出大幅度增加。据统计,2001年个人购房已达到4021亿元,比1997年的946?9亿元增长了3倍多,汽车拥有量从1996年1100万辆增加到1609万辆。当前我国正处在消费结构的进级换代时期,积极的消费信贷政策将大有可为。货泉政策作用的施展依靠于其传导机制,降低利率刺激投资要取决于企业对利率的敏感程度,企业投资贷款还要看能否找到预期利润率高的项目,银行信贷风险机制的建立也使得银行不敢等闲贷款,中小企业取得贷款很难,银行存贷差额逐年扩大,超过五分之一的信贷资金未被利用。进步货泉政策效应要从搞活企业,拓宽市场,健全信贷激励机制等方面做工作。
1、增加货泉供应量,加大货泉政策作用力度货泉政策通过增加货泉供应,使利率下降,从而刺激投资和消费的增长,是通过市场机制起作用的间接调控手段;而国债投资属于行政手段的直接干涉干与,过多使用与市场化改革相抵触,比拟之下,货泉政策更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在当前国债投资效应递减,财政支出压力日益增大的情况下,应加大货泉政策作用力度。根据西方经济理论,通货膨胀的产生有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和本钱推动的通货膨胀。在我国当前总需求不足的情况下,不会泛起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增加个人可支配收入只要保持与劳动出产率进步相适应也不会诱发通货膨胀。在现代经济中,资本市场及金融资本发展很快,经济存量的金融资产化需要大量货泉,因此货泉发行量的增长不能只根据GDP流量进行调控,而应考虑到金融资产化的需要。2002年下半年,通货紧缩势头显著,中心银行货泉供应量显著增加,M2增速上升到近年来没有过的17%以上,物价也没有涨上去。货泉政策可再宽松些。
2、建立社会信用保障体系,分散银行信贷风险信贷资金在支持民间投资方面起着不可替换的作用。近几年,国债投资项目挤占了大量银行信贷资金,影响了银行对民间投资的贷款。因为财政投资项目有政府担保,无信贷风险,银行乐于贷款给财政项目,使得民间贷款更为难题。为解决这个题目,一方面,中心银行要增加货泉供给量,财政要压缩投资规模,以减少财政投资对银行资金的占用,使银行有充裕的资金支持民间投资;同时,增强国有贸易银行贷款营销观念,健全信贷激励机制,加速银行市场化改革的进程。另一方面,为分散银行信贷风险,应建立社会信用保障体系,通过设立政府担保基金提供担保,建立民间投资消费的决心信念,防范银行信贷风险。固然设立政府担保基金需要财政投入,但假如投资效益好,受担保者能自行还贷,则政府不需投入资金去尽担保责任,反而因投资增加出产发展而增加财政收入;即使有一部门投资亏损,贷款无法收回,政府也不必马上支付担保金,要等贷款到期时再尽担保责任,不至于使当前财政压力过大。
3、货泉政策和财政政策相配合,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国债投资的持续增长使投资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但消费需求显著不足。脱离了消费的投资增长难以持续下去,存在供求脱节的隐患,因而,扩大消费需求是启动市场,拉动民间投资的必要前提。货泉政策通过降低存款利率鼓励消费减少储蓄,但因为收支预期的不确定性,降息对刺激消费作用不大。消费信贷基于信贷风险的考虑,只贷款给有偿还能力的人,帮富不帮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我国目前题目最大的还在于泛博贫困阶层,特别是农夫。进步消费的根本途径在于进步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乱公家的收支预期。因此应开阔思路,把货泉政策和财政政策配合起来,运用财政支出的形式把增加的货泉供给量变为老庶民手里的收入,好比给公务员加薪,增加各种补贴和福利性支出,特别是增加农夫收入。我国80%的人口在农村,农夫收入的进步对总需求的影响是最大的。增加农夫收入的途径良多,好比减免农业税收;对农夫子女提供免费教育;对农夫提供免费或低收费的医疗服务;投资农村基础举措措施;为农夫提供低价格的种子、化肥、农药等农业出产资料;对农村的非农工业提供财政支持,如贴息贷款、财政补贴等;消除农夫进城打工的种种限制。硕士论文写作增加城镇居民收入也有利于进步农夫收入,把城镇居民储蓄转化为投资可为农夫进城创造就业机会。
宏观经济政策相关论文范文二:看我国宏观经济政策调控趋势论文
[摘要]后危机时代,及早做好退出战略部署和经济政策调整对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无论中国经济是否出现二次探底,总体宏观经济政策调整重点方向应该及早明确,应该在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和工具更好相互协调的基础上,培育新竞争力,推行产权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增收节支,科学、精细理财。培育资本市场,加强国际金融合作。
[关键词]后金融危机时代;宏观经济;战略转型
2009年上半年中国GDP同比增长7.1%,投资同比增长33.5%,消费同比增长15%,进出口同比下降23.5%。从统计数字看,中国经济确实回升,但基础尚不稳定。针对2009年前8个月经济回暖的宏观经济形势,现在有人开始讨论经济到底呈“V”型、“W”型还是其他型探底回升。研究经济回暖轨迹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在正确研判当前经济形势的基础上,研讨下一阶段经济政策。按照经济发展周期波动规律,宏观经济总会见底反弹,因此我们更要前瞻今后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考虑经济企稳后的经济政策,甚至“十二五”规划的中长期政策制定。笔者认为未来的政策重点应是:(1)实现战略转型,培育新竞争力;(2)推行产权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3)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增收节支,科学、精细理财;(4)培育资本市场,加强国际金融合作;(5)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和工具更好相互协调。
一、国际宏观经济基本走势
(一)全球经济失衡,全球化进程放缓
全球经济失衡主要体现在一些国家出现大量贸易赤字,与之相对应的是一些国家大量贸易盈余。之后,全球经济失衡的范围扩大到整个经济领域。当今世界,全球经济失衡的表现是以美国为代表的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增长速度放缓,持续出现贸易逆差和资本逆差,而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和主要产油国家经济增长却保持较快速度,持有巨额外汇储备。随着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的演变,主要发达国家需求还在下降,尤其是消费需求低迷,经济失衡仍将持续,全球化进程减缓。
(二)全球增长模式转型,凸显新增长点
人类文明起源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开始吃熟食,前提是人类掌握了取火技术。人类取火始于钻木取火,实际上取的是碳基能源。从木材到煤炭、石油和天然气,都是碳基燃料。在既定的技术约束下,碳基燃料对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碳基燃料增加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使全球气候变暖。为了应对气候变暖,一些专家建议未来能源开发的重点应该转向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以美国、英国为代表的一些大国正在新能源领域开展大量研究,力图实现经济发展模式转型,发展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这些国家在引领世界经济发展的同时,将占领新能源标准的制高点。客观上,这些探索促进了经济增长模式转型,一些专家认为这也是未来世界经济的新增长点。
(三)国际金融体系改革,重现金融新秩序
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在此次金融危机中未能发挥应有作用,尽到应有的责任。国际社会开始通过对话建立一个新型的国际金融体系。无论是超主权货币体系,还是其他金融秩序,都将对美元主导格局形成挑战。在此背景下,一些发展中国家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话语权正逐步得到增强。中国本着负责任的立场,在国际金融危机中起到了稳定器作用。
(四)金融与实业并重,构建新的宏观监管体系
此次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是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失衡。金融创新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在启动国内消费需求替代、弥补国外消费需求不足的同时,根据本国比较优势发展一些制造业,带动国内就业,把金融发展落到实业上。也有专家认为,错误的宏观政策是本次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在危机来临时,美国过度扩大消费信用以及过度相信市场都是金融危机的重要根源。因此,世界各国将会重新审视过去的宏观政策决策程序和机制,构建新的决策程序和机制,通过建立新的监管机制加强宏观政策管理和微观领域监督。
二、中国经济宏观形势基本判断
据世界银行《中国经济季报》(2009年6月)报告,工业化国家金融市场开始出现趋稳迹象,全球经济初步呈现回升趋稳态势,但是仍然面临诸多不确定性,复苏速度不可能太快①。该报告还指出,目前断言中国经济快速稳健复苏尚早。另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中国经济出现回暖迹象,有望率先实现经济复苏。但是,中国经济仍然面临诸多亟待解决的结构不平衡问题。
(一)GDP小幅增加,财政收入回升
2009年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13.99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1%,比第一季度加快了1.0个百分点。第一季度全国GDP总量6.57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6.1%,第二季度7.41万亿元,同比增长7.9%。6、7、8月份,全国财政收入分别为6867.47亿元、6695.91亿元、5237.4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9.6%、10.2%、36.1%。国内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增长显现出经济回暖迹象,但是中国经济复苏的根基仍然不牢。
(二)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消费增长潜力凸显
1~6月,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长,转移性收入增幅较大。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总收入9667元,人均可支配收入8856元,同比增长9.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2%。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2733元,增长8.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1%。居民消费价格继续下降,生产价格同比降幅较大。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下降1.1%(6月份同比下降1.7%,环比下降0.5%)。8月,工业品出厂价格环比上涨0.8%,已连续5个月上涨。前8个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88万亿元,同比增长15.1%,比前7个月加快0.1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消费需求提升,消费能力提高,凸显消费潜力。
(三)发电量和用电量双回升,人民币存贷双增长
6月,全社会发电量同比增长4.7%,用电量增长4.3%。发电量和用电量上升既有经济回升的因素,也有气温上升的因素。2009年8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57.67万亿元,同比增长了28.53%。2009年8月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38.52万亿元,同比增长34.11%,环比增长了0.16%;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为57.37万亿元,同比增长27.43%,环比下降1.13%。货币供应量增长28.53%。
(四)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房地产价格小幅上涨
2009年1~8月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1.3万亿元,同比增长33.O%。固定资产投资资金主要来源于银行贷款,2009年前8个月累计新增信贷规模8.15万亿元,同比多增5.04万亿元,比中国所有银行过去两年的贷款总额多,其中7、8月份分别为1650亿元、4104亿元,受央行政策影响,增速减缓。2009年5月、6月、7月、8月,七十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环比分别上涨0.6%、0.8%、O.9%、0.9%。从200个主产县8月20~31日主要农产品价格变动情况看,包括肥猪在内的5种肉产品均上涨。房地产价格上升和主要农产品小幅上涨表明,过度的、甚至投机性的恶性货币投放,可能对未来形成温和的通胀压力。
(五)经济结构不平衡仍然存在,潜在隐患不容忽视。
在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不平衡,消费、投资与储蓄不平衡仍然存在,“短板”要素制约经济平衡增长。以城乡居民收入之比为例,1978年城乡收入之比为2.57:1,2007年提高到3.33:1,不平衡进一步扩大。经济结构不平衡是一个比较突出的矛盾。这种不平衡不断积累,将会降低经济社会发展系统的整体协调性,一旦超过临界点就会形成失衡状态,激化潜在矛盾,甚至可能造成系统性风险和危机。
三、科学研判经济形势,及早规划前瞻政策
“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医治好重病后,调养很关键。近期,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从“两防”到“一保一控”,再到“保增长”,与之相对应,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由稳健的和从紧的转向积极的和适度宽松的。经济危机总会过去,那么,下一步中国应该思考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将“十二五”规划与“十一五”规划稳步对接。
(一)实现战略转型,培育新竞争力
一是产业政策方面,以新能源、环保汽车、生物工程等为突破口,占领新兴产业制高点,发展低碳经济。重点开发可再生生物质能源和风力、水力、太阳能等新型能源。二是区域发展战略方面,加快制定城市群发展战略,提升城市竞争力。随着经济全球化加深,中国的城市群参与国际分工越来越广泛。研究表明,国外资本对中国投资将主要依据现代城市群的经济结构和竞争力进行战略布局。今后,应提高中国城市群发展速度和质量,配套制定相关的法律制度、空间规划和管理制度,在城市群内,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企业和产品。三是决策机制方面,构建科学、民主决策机制,降低决策风险,提高政府行政管理竞争力。现代社会的公共风险需要政府及时、有效、低成本地化解,对政府科学决策机制提出了挑战。政府应科学论证、合理规划,提高决策效率、降低决策成本,并致力于提高行政管理效率。
(二)推行产权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中,中国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多种所有制市场结构。但是,仍然有部分垄断行业和公共服务部门产权结构单一,进入门槛高,民间资本进入空间窄。除涉密行业外,无论是自然垄断行业,还是行政垄断行业,提高市场化程度,推行产权多元化改革,是实现产权结构调整的必然趋势,比如铁路、电信、电力等;另一方面,今后,政府应打破行业垄断,推行公共事业单位改革。政府应主要通过制定市场规制,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一些社会事业部门,比如体育、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也应允许更多民间资本进入。
作为工业化中期的国家,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在第二、三产业。在美国,到工业化晚期第三产业产值占GDP比重超过80%。2008年,中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40.1%,低于第二产业比重。2009年上半年,中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41.3%,低于第二产业比重。中国离工业化国家的产业结构尚有距离。
(三)培育资本市场,加强国际金融合作
继续加大推进资本市场培育力度,开展多种形式的资本市场创新。推进创业板市场建设力度,扩大三板市场试点范围,解决创业投资和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一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关键是健康的金融体系。在生产全球化、贸易一体化和金融全球化背景下,任何国家的金融市场都很难独善其身。加强金融监管、促进金融合作以及增强金融抗风险能力是一国金融立足国际金融市场的关键。一是完善金融监管机构和体系,建立有效的金融创新监管体系,防止过度套利行为发生。二是加强国际金融合作。进一步建立双边货币互换、多边外汇储备库建设等多种形式的区域金融合作,并适度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三是增强金融机构和体系风险防范能力。一方面,充分利用危机后的恢复时机增强中国金融机构和体系的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实现外汇资产保值增值。公务员之家
(四)转变政府职能,增收节支,科学、精细理财
经济复苏后,过渡时期应逐步转向实施适度积极的财政政策,进而转向稳健的财政政策。未来财政工作的重点不仅仅是切好蛋糕,更应该注重做大、做强蛋糕,在财政收入方面做好文章。树立大财政思想,既要有财,更要有政。既要保证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又要不与民争利。正确处理政府收入与居民收入关系,做到国民收入分配比例合理化。从税收收入看,今后工作的重点是扩大税源,保证税收增量渐进发展。一是扩大资源税征收范围。为了改变长期以来实行的资源低价政策,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资源,资源税改革应在经济复苏后扩大征收范围。二是试行个人所得税转型,探索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有中国特色的个人所得税制。当前的个人所得税征收主要是以分类征收为主,没有达到调节收入分配差距的需要。个人所得税改革应着力减轻中低收入阶层的税负。三是试点物业税。在继续物业税试点评估“空转”的基础上,进行分层价值评估,适时推出物业税。四是继续做好增值税转型工作。增值税转型有利于改变重复征税,减轻企业税负,提升企业竞争力。
在开源的同时仍需节流。从财政支出看,明确财政支出重点,增收节支,防范财政风险。一是转变政府职能,缩减行政开支。在经济复苏后,政府应该“瘦身”,调整政府机构,建设高效廉洁的政府,提高政府供给公共服务效率。二是继续提高财政预算透明度,保证精细化、科学化。信息透明是现代文明的一个基本准则,财政预算信息透明是实现人的基本人权,也是保证正确履行公民委托责任的需要。在美国,一次预算编制就相当于一部法律的制定过程,预算制定、执行、监督三权独立,相互监督,并实行全过程公开。尽快实现财政预算透明法制化,加快政府预算信息公开改革步伐,达到精细化、科学化管理的需要。三是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医疗、社保、就业等领域的投入力度,促发展,保民生。明确财政支出重点是提高财政支出效率的前提。同时,这些领域也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点领域。四是构建财政风险识别、评估和防范的全方位调控体系。财政风险防范要与金融结构风险防范紧密结合,不可单线作战。
(五)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和工具要相互配合
受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影响,中国宏观经济政策总是在相机选择中不断调整。2006年,经济政策目标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防止经济出现周期性波动。2007年,妥善处理经济增长的质量、效益和速度关系成为宏观经济调整的工作重点。2008年,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国内形势下,中国宏观经济调控经历了大调整,从“双防”到“一保一控”,再到“保增长、扩内需”。2009年,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是首要任务,有效结合“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保民生”,把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调结构作为根本出路。今后,宏观调控政策要与政策目标相互配合,避免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的冲突。有效的政策工具是实现政策目标的前提,政策目标要与政策工具相匹配。应该认识到各种政策工具配合是达到政策效果的重要保障。
浅谈宏观经济政策相关论文相关文章:
1.宏观经济政策相关论文
2.有关宏观经济政策相关论文
3.浅谈宏观经济学论文
4.浅谈宏观经济学管理论文
5.宏观经济论文
6.有关形势与政策结课论文
浅谈宏观经济政策相关论文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