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餐桌礼仪

发布时间:2017-01-12 09:24

在古代筵席的各种礼制中,座次礼节最能表现宴饮者的高下尊卑,席置、坐法、席层等无不受到严格的礼制限定,违者就是非礼。下面小编就为大家整理了关于古代的餐桌礼仪,希望能够帮到你哦!

古代餐桌礼仪

古代的餐桌礼仪

什么叫“宴”?各种辞书对“宴”一词的注释,除了与饮食关系不大的“安逸”“乐”两个义项外,与饮食活动挂钩的第三个义项都做“以酒食款待宾客”解。另外还有人说:“宴是以社交为目的的进餐活动”。上述两种解释都算抓住了饮宴的主要特征,但似乎都欠完满。例如我国历史上有一种“家宴”,指的是那些富裕的大家庭,因人口众多,成员辈份、关系复杂,祖孙、叔侄、兄弟、姊妹、妯娌等人,平时不在一起进餐,遇有节日或其他原因,家长决定备办丰盛的酒肴,合家欢聚一堂饮宴取乐。这种宴会并不一定有外来宾客。它虽然有促进全家团结和睦的作用,但不能称为社交活动。另外还有一些饮宴活动,例如志同道合的文人骚客举行的“文酒会”等,虽然有主有宾,但其主要目的往往不在于社交,而另有其他主题。

宴会与日常进餐还有一个不同之处,即具有一定的仪式。古代天子、诸侯、大夫、士庶飨宾客,仪式非常复杂,后世日趋简化,但总有一定的仪式。例如民间的婚宴、寿宴、接风、饯行等宴会,都有东道主或司仪简单说明举行宴会的意义,即使家宴,家长也得说几句话,相当于致辞。综上所述,宴会似乎可以说是:在疗饥、味品之外,另含某种目的、意义的,具有一定仪式的集体进餐活动。

我国历史上的宴会,名目繁多。除了通常所说的“国宴”“军宴”、各级官府举行的宴会统称“公宴”,私人举办的“婚宴”“寿宴”“接风”“饯行”等宴会统称“私宴”外,有的以规格高低、规模大小、仪式繁简,划分为“正宴”“曲宴”“便宴”。有的以设宴场所分为“殿宴”“府宴”“园亭宴”“船宴”等。秦末项羽在鸿门阪宴请刘邦,史称“鸿门宴”;汉武帝在柏梁台宴请群臣称“柏梁宴”;唐代皇帝每年在曲江园林宴请百僚史称“曲江宴”等等。

宴饮礼仪

有主有宾的宴饮活动,是一种社会性活动。为使这种社会活动能有秩序并有条理的进行,达到预定目的,必须要有一定的礼仪规范来指导和约束。每个民族在长期的实践中都有自己的一套规范化的饮食礼仪,作为每个社会成员的行为准则。

中国传统的古代宴饮礼仪是按阶层划分的:宫廷,官府,行帮,民间等。一般的程序是,主人折柬相邀,到期迎客于门外;客至,至致问候,延入客厅小坐,敬以茶点;导客入席,以左为上,是为首席。席中座次,以左为首座,相对者为二座,首座之下为三座,二座之下为四座。客人坐定,由主人敬酒让菜,客人以礼相谢。宴毕,导客入客厅小坐,上茶,直至辞别。席间斟酒上菜,也有一定的规程。

作为客人,赴宴讲究仪容,根据关系亲疏决定是否携带小礼品或好酒。赴宴守时守约;抵达后,先根据认识与否,自报家门,或由东道进行引见介绍,听从东道安排。然后入座。

这个“英雄排座次”,是整个中国食礼中最重要的一项。从古到今,因为桌具的演进,所以座位的排法也相应有变化。

总的来讲,座次“尚左尊东”,“面朝大门为尊”。家宴首席为辈分最高的长者,末席为最低者;家庭宴请,首席为地位最尊的客人,请客主人则居末席。

首席未落座,都不能落座,首席未动手,都不能动手,巡酒时自首席按顺序一路敬下,再饮。更讲究的,如果来报有人来,无论尊卑地位,全席之人应出迎。

若是圆桌,则正对大门的为主客,左手边依次为2,4,6,右手边依次为3,5,7直至汇合。若为八仙桌,如果有正对大门的座位,则正对大门一侧的右位为主客,如果不正对大门,则面东的一侧右席为首席。然后首席的左手边坐开去为2,4,6,8(8在对面),右手边为3,5,7(7在正对面)。

如果为大宴,桌与桌间的排列讲究首席居前居中,左边依次2,4,6席,右边为3,5,7席。根据主客身份,地位,亲疏分坐。

这类宴礼的形成,有比较长的历史过程,在清未民初,就已有现代所具备的这些程式了。如《民社北平指南》所云:宴请官长,或初交、或团体,须于大饭馆以整桌之席访之。若知己朋友,则可不拘。届时,主人必先至以迎客,客至奉茶,陪座周旋。客齐人席,次序以左为上,右为次,上座之友为三座,次座之右为四座,以下速推。主人与首座相对,举杯通饮,客人起立举杯致谢。然后就坐,且餐且饮。菜肴先上冷荤,后上热革,继以最贵肴撰。每进一肴。主人必举杯劝酒、举模劝食。饭毕略用茶,即向主人致谢而去。

古代餐桌礼仪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