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前的随笔

发布时间:2017-02-10 10:04

高考之前的一些励志随笔,是动力。你在高考前不妨也来欣赏学习高考前的随笔吧。下面是小编精心为你整理高考前的随笔,希望你喜欢。

高考前的随笔篇一

人生没有完美,总会有遗憾!幸福不能伴随一生,总会有痛苦!十二年的漫长历程早已磨去少年的轻狂,留给你们现在的紧张、焦虑、烦躁和惶恐。细想这又何必?

在不经意的某一天,爸爸妈妈把你带到了这个世界,从此这个家因为有你而有了欢乐,你也因为有了这个家体会到亲人的温暖和人世间的美好!经历风风雨雨,你慢慢的长大了,即将经历人生的第一次考验--高考。可能你在想我一定要看好,回报我的父母。你也可能在想我没有学习好,真的对不起父母和亲人。其实又何必?你可能学习成绩不好,但你的品德是多么的优秀!你可能学习成绩不好,但你的组织能力是多么的强!你可能学习成绩不优秀,但你沟通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已经近似于完美……

过去已经随着时间老人离我们远去,逝去的不再苛求,只当美好的回忆,更应珍惜当下和美好的明天。现在的成绩只能总结你的过去,不代表你的未来,未来的路怎样去行走是你考虑的问题,可能你所上的大学和你的理想有差距,但我们会通过努力去改变。

孩子们,是战士就要上战场,国家和社会给了我们继续学习和丰富自己人生的机会,只要你有足够的耐心、足够的勇气、良好的心态、细腻

的答题风格和一股不服输的精神,就一定能打赢高考这一仗!

明威教育吕方羽

高考前的随笔篇二

西安有个街名叫“贡院门”,却没有了贡院。

去过南京的贡院,见识过那规矩和规模,面对一排排一间间应试的“号子”,也揣摩过当年那些士子们坐在那鸽子笼里是怎样的心情。清代名士李渔在此题联:“矩令若霜严,看多士俯伏低徊,群嚣尽息;襟期同月朗,喜此地江山人物,一览无余。”其实这话唐太宗李世民早就说过,据说贞观年间,唐太宗站在城楼上看到新科进士们从端门列队而出时,非常高兴地说“天下英雄尽入我吾彀中矣!”,白话一下就是:“天下的有为青年,都已进入了我的圈套了!”中国的科举制度起于隋而盛于唐,延于宋……到了明清成了制度。想当官?好哇,立上一个杆子,科考取士,从此,无论出身,都有一条光明的出路……不再“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了,从此,读书人皓首穷经,三更灯火五更鸡十年寒窗了……从此,学人们也便也没了骨头,战战兢兢,唯唯诺诺,跪下说话了。

阿Q说:“我祖上也阔过”。国人提起两件事总是兴奋地脸上生出自豪来,自慰后的一种满足,据说,一是,美国的宇航员在太空唯一能看到地球上的建筑是我们的长城;二是,西方现行的文官制度是源于欧洲人对我们科举制度的倾慕和学习。前一个骄傲,被证实是假的,牛皮吹破了;后一个骄傲确实如此,可,我们却忽略了一个事实,西方的文官制度(他们叫公务员,我们叫官)从一开始的设计就是和教廷分离和皇权分离和政治(内阁)分离的,如今已经进步到“科学”和“法制”,而我们的文官们从一开始,皇帝钦点,就是人身的依附和皇权的雇佣……在“人治”中,在贪墨中,在阿谀奉承中,在谎言和虚伪中,在阴谋和“血酬”(注)中,日趋堕落。自古,中国的事就坏在吏治上。文人如妓女,只是中国老百姓以为“上了龙床便为凤”,感觉特别良好。百姓中久久流传过人生的四大得意,即“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难怪唐·孟郊高考中举后喜洋洋去作《登科后》的诗:“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一举成名天下知,能不高兴吗?高官得做,骏马得骑,前呼后拥,鸣锣开道,以后银子“哗哗”的……

快马来报,范进中举,“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他疯了。

二、现在篇

每日醒来有个懒在床上读早报的习惯。今天6月7号高考开场,华商报头版夸张地油印着“38万38度”,全省38万考生,今天38度高温。高考前夕追赶潮头,我写《写在高考的前夕》,却留了个尾巴……去过端阳节了。今天继续唠叨……

端午节前,在我的文章《写在高考的前夕(一)》后的留言里,有网友问我:还有什么好办法来举贤呢?我说:不知道。又有人问:先生考过吗?我说:考过,何止一次地考过。身经百战地考过。现在不考了,却梦里常在考试……落下病根了——焦虑综合症。

“不是最好的,但也不是最差的”,这话用在高考制度上很是贴切,我们没有别的选择。任何制度都有缺陷,况选官用人这等关乎社稷天大的事情。从夏商周的“世官制”,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儿会打洞,世袭罔替,到汉的“察举制”,比如举孝廉;再到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做官要看出身,讲究个门第世家……待到隋唐的科举取士,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毕竟我们看到了公正和平等。

世上总有操蛋者,比如我,任何事情也总要对着干,去“反动”一下,就说“举孝廉”吧,不就有一个孔融,就是在四岁就知让梨的那个名士孔融,孔子的后代,豪门出身,他,跳出来去讥讽。以孝治天下哦,多好哇,对父母不孝,能对皇帝“忠”吗?对家人不亲,能对百姓好吗?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儒家的传统,于是就举孝廉。可就是这个孔融却以为“老爸老妈干那事是图了个快活,于我何干?”“母亲就如一个瓶子,我只是暂时寄放在了她的肚子里,把我倒出来了,就完事了,我为啥要对她去好?!”他说:“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寄物瓯中,出则离矣。”你说他反动不反动?操蛋不操蛋?曹操就以“不孝”杀了他。

曹操在布告上恶狠狠地说:“融,违天反道,败伦乱礼,虽肆市朝,犹恨其晚”,不但该杀,而且还杀晚了。其实,曹操以“不孝”两字杀他,只是找了个理由找个借口,比如司马昭杀嵇康,实则是他这个人不听话,不合作,还惦念着汉室的恩泽,孔融他更操蛋的是,曹操打败了袁绍,曹丕纳了袁熙的老婆甄氏,曹操也惦念着那个美女甄氏,只是比儿子晚了一步……孔融就写信给曹操说什么“武王伐纣,得到了妲己,把她赐给了周公。”臊得曹操脸上搁不住。孔融,他还特爱出风头。后来人说杀得对,有人说杀错了……他恃才傲物却是一定的,那时的文人们的风气就是如此,白眼向人,不尿谁,叫“魏晋风骨”。扯远了。

科举制度贯彻了1300多年,到了清末,便僵死了……我们回过头来学习西方,实行高考了(其实,西方的文官制度和文官的考试选拔还是学我们的科举制度)。七八两天,举国高考,交通管制,高考车辆优先通过;监管部门出动,全市夜查噪音;医院打开氧舱,学生吸氧减压;爹让车撞死了,瞒着,孩子迟到了进不了考场,母亲给跪着……它的背后是一摞摞的书、一个个的补习班、一个个沉重的书包……考场出来立马对答案估分数填志愿了。不久,状元们广宴宾客开始夸街了。这两年兴拜谢孔子,大成至圣文宣先师。过去是要拜那个面目狰狞,脚踩鳌鱼,手举朱笔的魁星的,据说魁星手中的朱笔批你是什么你就是什么,文人中传“任你文章高八斗,就怕朱笔不点头”……家长和孩子们红着眼进了考场。

不是制度有错,错在我们的教育理念上:功利主义,急功近利。学而优则仕,目的性很明确。出路,还是出路,唯一的一条出路,千军万马过那个独木桥……你去诟病它,就有人会问你:你知道农村的孩子高考背后的苦衷吗?别说农村,城市的父亲母亲还不是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孩子们也只能去挣扎地奋斗一个钱途或前途。八股式的考试,也只有去死记硬背……扼杀了孩子的个性和兴趣,整个民族丧失了创造力;不仅如此,就是考入了大学门又能如何?有教授告诉他的学生“你40岁还不能挣到4000万就不要来见我。”有教授要求他的学生“把你的破手机扔掉!”官人办学,商人办学,过度的功利化……依着孔子的“耕也馁在其中也矣,学也禄在其中矣”的方针,什么样的大学就造就了什么样的学生。上海海事大学的研究生杨元元自杀,是因为生前的拮据,更因为她觉得自己在这个城市里不够成功。药家鑫的案子就说明我们的教育有多失败……整个民族在功利化中自私了起来。

为应试“八股”去读书,为“学而优则仕”去考试,科举死了,阴魂并没有散去。况且,我们的高考还是选拔赛而不是资格赛,标杆年年升抬,考题的难度年年加大,录取的分数年年提高……教育资源有限,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大家都红了眼。考前揪心,考后闹心,几家欢喜几家愁哇。古时,读书人还有个“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呢,过去,青年人还有个“为中华的崛起而读书”,现在呢……所以说,有人兴叹:“中国无大学!”记得,以前,北大学子常问:中国向何处去?清华学子会说:无论向何处去,都需要我们去建设。现在呢?

高考,唯一不变的仍旧是“敲门的砖头”,唯一改革的是考试的时间从以往的7月7、8、9,提前到了6月的7、8号,早晚凉爽一些。

近闻,重庆的十佳学生杨成兴在他的高校工作多年的科技工作者的父亲的支持下,放弃高考,直接免试去了一所职业学校……南方科技大学自主招生的45名学生拒绝教育部门的劝告不要国家文凭拒绝参加高考……

好在,有人在先行。在“条条道路并不通罗马”的日子里,他们相信“只想当好士兵的士兵也是好士兵”。

正想鼓掌,却听到有人忧忧地问:“放弃,你们伤得起吗?”

三、未来篇

写完《写在高考的前夕(二)》似乎语焉不详,言犹未尽,并没有给个出路,毛主席说:不给出路的文章不是好文章,所以,有了这《写在高考前夕(三)》。

考,还是要考的,什么时候社会和个人不把它太当回事,才是出路。这些年大家安慰落榜生时总会说,你看看人家比尔盖茨……都知道比尔盖茨大学辍学,都知道他创新微软软件,都知道他成为世界首富,可,问题是,你可以也不去上大学,你却成不了比尔盖茨。中国有无比尔盖茨的教育和成才的基础与环境?你有没有比尔盖茨的自由的创新的思维习惯和能力?记得,前几年,有人给开列过两份个名单:

第一份名单是:傅以渐、王式丹、毕沅、林召堂、王云锦、刘子壮、陈沅、刘福姚、刘春霖。

第二份名单是:李渔、洪昇、金圣叹、吴敬梓、蒲松龄、洪秀全、袁世凯。

然后问你对这些人是否熟悉?为什么熟悉?

显然,我们绝大多数人熟悉第二份名单上的那些人物而对第一列的名单上的人物很是陌生……你知道吗?第一份上的人全是科场状元,而第二份名单里的人呢,全是落榜者。当年显赫的是第一列,而被历史记住的却是第二列……他还没有举出孙中山和毛泽东,孙中山科考落榜,毛泽东没有上过大学,他只是个“师专”。然后,我们去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云云,其实,说的人自己未必会相信这些,因为只是特例,不是常识。姑且说之姑且听之,宽慰一下可以,指导人生不行。人首先要活着,而且要活得好些……生存之路不拓宽,我们必然活得逼仄,人也就浮躁。过去,科举为做官,现在高考为就业,仅凭文凭就业这个社会必然赶着千万人去读大学……每年的政府招募公务员只在大学应届生中招考,加剧了这种不幸。虽然,我知道,那是政府缓解“毕业即失业”压力的减压阀,很有些政治的味道……

在残酷的社会生存竞争现实面前,一切说教和批判都是“银样蜡枪头”,尽管你反对奥数班英语班升级班补习班,尽管你作为一个家长去写11页的长信给孩子的老师哀求老师不要再给孩子留那么多作业了吧,尽管……我们依旧还是继续昂首阔步义无反顾轰轰烈烈地走在去高考考场的路上。全世界最大的考场在中国,蔚为壮观。

由来已久,说起办学应该从孔老夫子始,两千年了。孔子设私塾,“教无类”,习周礼学六艺培养君子。孔子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给中国留下了一个“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修齐治平”的文人精神,没听说过孔子私塾要考试啊。设想一下,如果,中国社会去“官本位化”,如果我们的大学去“行政化”,如果,我们的需与求完全的市场化?将会如何。如果,社会就业、企业雇佣包括政府招聘公务员常态化,只考量应聘者的应对职位的专业技能,而不是只看他的学历文凭。如果,我们的学校教育仅仅是教育,教授你知识的同时培养你学习的习惯和能力,而不是那么功利主义。如果,我们不实行统一的大学文凭政府认证制度,而是由各个学校自主招生自主毕业。如果……就是说,文凭和就业脱钩,教育回归本位。这时候,我们才能教得轻松学得轻松考得轻松……才是出路。这样轻松的环境,我们不愁不出比尔盖茨、莎士比亚、普希金、高尔基、梵高、杜尚、贝多芬、柴可夫斯基、黑格尔、尼采、达尔文、爱因斯坦、霍金、川端康成、村上春树……而不只是只出乞食者、撒谎者、自杀者、官员和商人。现在说这话还不是时候,杞人忧天,且是门外文谈,显得幼稚和不专业。

还是讲个故事轻松地结束我的《写在高考的前夕》吧。在我国宋朝的时候,有一个名叫孙山的才子,他为人不但幽默,而且很善于说笑话,所以附近的人就给他取了一个“滑稽才子”的绰号。有一次,他和一个同乡的儿子一同到京城,去参加举人的考试。放榜的时候,孙山的名字虽然被列在榜文的倒数第一名,但仍然是榜上有名,而那位和他一起去的同乡的儿子,却没有考上。不久,孙山先回到家里,同乡便来问他儿子有没有考取。孙山既不好意思直说,又不便隐瞒,于是,就随口念出两句不成诗的诗句来:“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

高考前的随笔篇三

一.状元,榜眼,探花,

花落谁家?

不去奢望.

举子,孝廉,秀才,

考生谁得?

顺其自然.

道德,文明,适世,

子女当具,

何畏立世?

二.一本,二本,三本,

本本有用,

勿须强求.

本科,专科.高专,

科科可读,

学在人用.

官运,财运, 家运,

运运可走,

事在人为

高考前的随笔相关文章:

1.随笔600字高中关于高考3篇

2.有关高三的励志随笔

3.初二学生写高考相关的随笔

4.高中感悟随笔

5.高考励志文章-高三励志文章

高考前的随笔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