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语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

发布时间:2017-06-17 11:20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一文叙述的是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在青年时代怎样追求真理的故事!为了让大家深入理解这篇课文,接下来,小编就和大家分享鲁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四年级上册语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

鲁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试验过程,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着、实事求是地探索科学真理的伟大精神。

2、初步学习通过用具体事例、侧面描写及烘托手法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重点难点:

理解伽利略推出的两个结论的含义,伽利略为了证明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是怎样进行试验的。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埋下伏笔

1、爱迪生曾说过:“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出示课件)有没有人怀疑过这句话?为什么?(生汇报,预设答案:1、没人怀疑过,因为他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2、可能有人怀疑过,因为没有绝对正确的话)

2、引出亚里士多德的一句话

有这样一句话,千百年来从来没有人怀疑过(请大家齐读):“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

二、简介人物,激趣生疑

1、回顾一下课文,这句话是谁说的?(亚里士多德)

2、书上是怎样介绍伽利略的?

(伽利略——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他25岁时就已经当上了数学教授。) 过渡:一位是两千多年前希腊的哲学家,一位是25岁的数学教授,他们是怎样联系起来的呢?他们的联系主要围绕一个什么问题?

学生说,师总结:两个铁球〇〇着地(提前在黑板上板书,补充板书:加上“同时”两字)这是谁的观点?(伽利略)

过渡:关于这一个问题,谁对,谁错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看看这场在比萨斜塔上的经典的物理试验。

三、检查预习,概括主要内容

1、课文我们都预习了,那下面这组词语谁会读?(指名读,一人读,其他同学跟读1遍)(出示:伽利略 亚里士多德 比萨城 违背 固执 大胆妄为)

2、师:大家读得真棒,那么,课本上,违背真理、大胆妄为且固执的人,是谁?(生回答,“伽利略”)那么,伽利略到底做了哪些事情,让人们认为他是一个“胆大妄为而固执”的人呢?

下面请同学们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课文,做个有心人,用笔勾画相关的语句,并在旁边写下你的理由。(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画,师巡视、指导朗读) 学生汇报预设:

答1:第3自然段的“这句话使伽利略产生了疑问”(生可能汇报:亚里士多德的话被当作“不容更改的真理”,伽利略居然“怀疑”亚里士多德的话,“竟想找亚里士多德的错处”)板书:产生疑问

师质疑1: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话产生了疑问,在我们现代人看来,这是很正常的事情,一个科学家对别人的话产生疑问,然后去进行验证得出结论。但是,为什么在当时的人们看来,伽利略这样做真是“胆大妄为”呢?

(生汇报:第2自然段“研究科学的人都信奉亚里士多德,把这位两千多年前的希腊哲学家的话当作不容更改的真理”或“谁要是怀疑亚里士多德,人们就会责备他”)

师质疑2:在当时的人看来,亚里士多德的话,代表着什么?(生汇报:“真理”) 想想看,亚里士多德在当时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怎么样?(地位崇高) 老师给大家补充一下亚里士多德的资料:

亚里士多德被称为“古代人的百科全书”,他的思想曾经统治过全欧洲,甚至影响了整个欧洲的哲学家,连伟大的思想家马克思、恩格斯也称赞他是古代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

师质疑3:在当时,上至罗马教皇,下至平民老百姓,全都相信他的话。再来看课本上的描述(展示课件,生齐读)你从这段话中哪些词语中,能感受出当时人们对亚里士多德的绝对信任吗?

(生可能汇报:“信奉”、“都”、“不容更改”、“真理”、“责备”、“违背”)

“信奉”:信仰并崇奉,我们一般说,这个人信奉释迦牟尼,那个人信奉上帝。也就是说,在当时人看来,他们把亚里士多德当作了什么?(“神”)

他们把亚里士多德当作了“神”来“信奉”,谁要是怀疑亚里士多德,人们就会说(生齐答“你是什么意思?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

师质疑4: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反问句,让生转换成陈述句) 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 不要违背人类的真理。

不能违背人类的真理。

不可以违背人类的真理。

师评点:想想看,这应该是一种怎样的语气(“责备”)谁来再试读(抽点学生反复读,感受亚里士多德在当时地位之崇高)

小结:通过刚才的探究,我们就可以知道,“谁要是怀疑亚里士多德”,就等同于“违背(人类的真理)”。我们就不难看出,一个只有25岁、名不见经传的小小教授,居然敢怀疑如同神一般的亚里士多德的话,所以,当时在公开试验前,人们是怎样评论伽利略的?看谁最快找到?

(生汇报)“这个青年真是胆大妄为!”“等会他就固执不了啦”

过渡:伽利略“胆大妄为”地对亚里士多德的话产生疑问,这样的疑问是他平白无故、坐在那里瞎想出来的吗?他是怎样发现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并不是正确的?

试验演绎推理:

亚里士多德:1〈10 (速度与重量成正比)

伽利略:前提:两个铁球连在一起:落得慢的会拖住落得快的 11〈10 两个铁球看成一个整体 11〉10

(一个事实却可以得出两个相反的结论:速度与重量(无关))

答2:第4自然段的“伽利略带着这个疑问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结果都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的确说错了。”(生可能汇报:伽利略带着对亚里士多德的话的疑问,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挑战伟人的权威)板书:反复试验 你体会到了什么? 做一次试验不是就够了吗,干吗反复做许多次? 你估计做了几次?

想象:

当伽利略第一次实验发现两球同时落地,他会想:是我( ),还是( )? 当他第( )次实验发现两球同时落地,他想:也许是我( ),也许是( )?

当他第( )次实验发现两球同时落地,他想:肯定是我( )!肯定是( )!

是啊,他考虑的那样周密,又是那样的细致,从这里,你又觉得伽利略是一个(认真求实的态度、严谨求实)的科学家。

答3:第4自然段的“他向学生们宣布了试验的结果,同时宣布要在比萨城的斜塔上做一次公开试验”(生可能汇报:伽利略要在大庭广众之下做公开试验,来验证亚里士多德的话,在人们看来是非常胆大妄为)板书:公开试验

师:这场公开试验的结果是怎么样?我们来看看(课件上演示模拟试验,生汇报: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你能找出描写当时人们的反应的句子吗?(生可能汇报:“周围的人都忍不住惊讶地呼喊出来”)他们在惊讶什么,在呼喊什么?(生汇报: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了)

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了试验成功了,这事实出乎人们的意料,人们为这位年轻人的大胆和聪明感到高兴)

(归纳总结:伽利略从怀疑亚里士多德说的那句话开始,先是进行了分析,根据亚里士多德的同一句话推进两个互相矛盾的结果,接着经过多次试验,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是靠不住的。最后在比萨城的斜塔上做公开试验,证明了自己的分析是对的。)

小结:

尽管伽利略的公开试验,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当时痴迷、信奉于亚里士多德的人们,但是他终归还是让人们明白了:(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 )

句子对比:(师质疑:能把上面的句子改成以下的句子吗?为什么?)

A、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

B、原来亚里士多德这位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

引导学生理解:“像„这样„”不能删:因为不仅仅是亚里士多德,还有其他伟人,所有人,如哲学家、思想家、艺术家、老师、父母,尽管知识比我们丰富,

懂得多,说的话有时也不一定全对。

四、读文品人物品质

师:读了这篇课文,回想一下,伽利略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我们能从他身上学到了什么?(生可能汇报:不迷信权威,敢于独立思考,提出问题,以认真的态度研究科学的人)

五、情境交际

假如老师在讲解多音字时,把“圈养”读成了[quān yǎng],而同学们都没有提出任何异议,反而都在认真地做笔记,你模模糊糊地记得,这个词语不是这样读的,但又不是很肯定,你会怎么样做?

六、目标达成检测:(五分钟)

板书设计: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公开试验

反复试验

产生疑问

四年级上册语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