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纪念父母的文章

发布时间:2016-12-09 12:03

清明节,用文字纪念父母,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清明节纪念父母的文章,希望大家喜欢。

清明节纪念父母的文章:清明,站在父母的墓前

按照中国人传统的习俗,每年的清明节,都是祭奠亡故亲人的日子,家家户户都要准备祭品,上坟、扫墓,追思逝去的亲人或那些为国捐躯,为民献身的英烈。

也许是老天爷也体恤芸芸众生的感恩之心,清明时节,天总会飘洒雨丝,犹如亲人飘洒着思念的泪水,唐代诗人杜牧的笔下“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遇断魂。”不仅将风飘飘,雨潇潇,哀思悠悠,悲情渺渺,莫道不销魂的扫墓、祭奠情景描述得淋漓尽致,而且至今读起来,仍然那么哀怨,那么亲切。

4月4日清明节一大早,我们家人就前往父母的墓地祭吊、扫墓。

天气渐暖,冰雪融化,通往公墓的山间小路倒也干爽,没有想象中的泥泞。大片大片的果园,已被果农修剪的整整齐齐,正等待着花的绽放,期待着秋的收获。虽然,春意浓浓,大地泛青,草木萌动,枝条吐绿,偶见向阳坡一些不知名的野花,已伸展着腰姿,绽开笑脸。但此时脑中早已被对父母绻绻的思念所占满,那纷飞的泪水,浸湿了心,打湿了双眼,任凭那一丝幽幽的心绪和淡淡的哀伤裹着思念在心海里飘逸……

“死者长已矣,存者永怀悲!”来到父母的坟前,但见四周又添了几堆新坟、几分凄凉。“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尽是生死离别处,冥冥重泉哭不闻,……”心中不禁想起白居易《寒食野望吟》中的诗句来。是啊,人生苦短、生死离别,年年肠断处,相顾无言,招呼无语,唯有泪两行。

爬坡虽累,谁也没有倦意,站在父母的墓前,望着眼前:寒冰残雪,一抔黄土,满目苍凉。难道生我们、关爱我们、耗尽了毕生的心血,引领我们兄弟姐妹们走上了正确的人生之路的爸爸、妈妈就长眠于此吗?瞬间,爸爸、妈妈慈祥的面庞浮现在眼前,那亲切的教诲话语萦绕在耳旁。

父母老家都是山东人,爸爸更是出身穷苦,上无片瓦、下午寸土,8岁就一身褴褛、光着双脚,跟随着哥哥闯关东,经历了千辛万苦才来到了东北与朝鲜一江之隔的小城安东(现名为丹东)落脚谋生,与妈妈结婚后,共同用勤劳的双手苦苦支撑着我们这个兄弟姐妹较多又贫寒的家。他们虽然不懂“忧国忧民”的大道理,却也深知“做人要本分、对人要和气,做事要勤快、遇事敢担当”的原则,并以此教育、影响着我们的成长。

当我高高兴兴背起书包,跨进学校大门的时候,父母就在我耳边不断地唠叨着:你可赶上了好时候,穷人家的孩子也能读书了,在学校里一定要听老师的话,好好学习,多读几本书,多识几个字,将来做个有出息的人,可不能像我们这一辈,成罗的书没读过一本,斗大的字也不识几个啊!后来才明白,父母虽然都是目不识丁的大老粗,既不知道用“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名人名句来教育我们,也不会用“头悬梁、锥刺股”的历史故事来激励我们,他们只会用本本分分的做人,勤勤恳恳的做事来激励我们的刻苦,鞭策我们的上进;60年代由于天灾人祸,人们都在过着食不果腹的苦日子,亲朋好友中自然就会有一些牢骚话,邻居中也出现了为一小块野菜饼,或是一小碗星星照月亮的野菜糊糊,争吵得脸红脖子粗,甚至是支离破碎,每每见状,父母总是关起门来教育我们:“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人活在世上,就要爱自己的祖国、爱自己的家、爱自己的亲人,天再寒冷,只要大家抱成一团,也能取暖。就这样我们兄弟姐妹们,在父母的带领下,勒紧了裤腰带,没有牢骚,完完整整地乘坐着祖国这架负重的马车,走出了阴霾,终于迎来了黎明的曙光;当我们踏上工作岗位时,父母又告诫我们:老人不图你们出人头地、大富大贵,只希望你们能堂堂正正做人、老老实实做事,凡事都要掏心窝子想一想,要对得起天、对得起地、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千万莫要做坏事,将自己的良心喂了狼!是啊,父亲虽然目不识丁,但却刻苦钻研技术,练成了大工匠的手艺,年年都被评为先进,何况我们这些肚子中已经装了几滴墨水的孩子呢?爸爸为我们做了榜样,因而,我们虽然没有当上什么大劳模,也还都是本单位或车间的小小的先进个人;当我们为人父或为人母时,爸爸、妈妈就用朴实的语言,语重心长的叮嘱我们:打铁须要本身硬,身正的父母亲才能带出好孩子……

想着,想着,心如刀搅、泪如雨。今天清明祭日,我们兄弟姐妹虽然是问心无愧地站在二老的墓前,却也有着丝丝遗憾在心中隐隐作痛,爸爸、妈妈操劳了一辈子,为我们付出了多少心血啊,今天,我们的日子好过了,也都住上了楼房,钱袋子也渐渐有所鼓涨,可是二老既没有看到,也没有享受到现代化的幸福,彩电没有

清明节纪念父母的文章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