缠丝拳的源流和现状
中国传统武术历史悠久,到了清代,“源流有序、拳理明晰、风格独特、自成体系”的拳种已有逾百个,缠丝拳即是其中之一。下面是小编为专门您整理好的:缠丝拳的源流和现状。
缠丝拳的源流和现状
缠丝拳也称缠拳,在武术门派中有缠门、缠丝门、残门等多种称谓,有近300年的传承历史,文化底蕴亦较为丰厚。1989年,缠丝拳载人地方武术志《四川武术大全》;2009年,重庆市政府渝府发( 2009)94号文件《关于公布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把“荣昌缠丝拳”列入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缠丝拳的源流和现状一、创拳概说
缠门始祖杨德三生于清康熙年间,幼读诗书,嗜好少林武术,后闻武当拳法玄妙,于清雍正年间赴武当山,投师龙门高道,专攻太极拳多年,造诣颇深。其后,他投军京城任朝廷禁军教头。
清雍正时期,朝廷为了巩固统治,大肆捕杀反清志士,残酷镇压民众的反清活动。杨德三也因暗地参与反清活动而被人告密,遭朝廷缉捕。他凭着高超的武功击退朝廷大内高手,逃出京城,漂泊于四川、江西等地。为了避开追杀,杨德三只好隐姓埋名遁人道门。在道观,他潜心钻研内外家拳法,感悟其中玄机奥妙。杨德三把所学功夫与道教文化中的易理相融,广积太极拳理功法,兼容少林精华,以缠丝劲为本,研创开宗一门新武学——缠丝拳.缠丝拳内涵太极的阴柔,外显少林的阳刚,刚柔相济,内外家兼容。因祖师是朝廷缉拿的钦犯,他隐姓埋名,隐居道观,身怀独门绝技,只在暗处单线秘传,缠丝拳在当时并不为外人所知。
“六路短打要有路,八步缠丝要有步”。祖师始创缠丝拳为八种步型,六个套路,就是门内常说的缠门“八步缠丝,六路短打”。第六代名师姚玉堂在总结缠丝拳拳路结构经验的基础上,又创编了第七路平桩、第八路总桩。因此,缠门内有“软八架”和“硬八架”之说。软八架重于练形,硬八架重于练形与劲合一。
在当时的巴蜀武林界,姚玉堂一生鲜逢对手。然而,在与四川富顺县地蹚拳名家、又称“地滚子”的刘青云切磋中,姚公拳腿争锋,刘师地滚蛟龙,最终,两人打了个平局,互生敬佩之意。姚玉堂深知,各拳种都各有所长,缠丝拳要出类拔萃,那就必须走继承和创新相结合之路,他完善了下盘地膛功夫,且以缠丝拳结合地膛拳创编出第九路滚龙桩。
缠丝拳把猫腾、狗闪、兔滚、猿跳、鹰翻、鹤啄、龙行、虎扑八种象形动作融人拳式,尽显古意真功。缠丝拳套路、功法、器械主要有:
(一)姚玉堂支脉传九个套路;周吉祥支脉传残字门六路短打套路;郑山吉支脉传龙门缠丝转缠八个套路。
(二)功法:丁八步桩、含机步桩、独立步桩、高马步桩、九宫搬刀桩、穿桩功、混元桩功、螺旋步走转功,巴拿劲、一指劲、捧水劲、龙门周天功、缠丝劲等。
(三)器械:缠丝七星剑、鸳鸯短剑、蛇形剑、子午单刀、子午棍、三栏棍、缠头棍、缠丝鞭杆、回马双头枪、双锏、九节鞭、扁担拳、板凳拳;暗器有:镗心、统膝刀、飞标、飞石等。
据缠丝拳第七代名师唐新知说,缠门即“残字门”(“缠”与“残”谐音)。“残”即作毁解,一是对敌意念要狠,二是进攻一击必杀,三是缠门技法杀伤力强,诸如挑心肘、标手、兜肚掌等。近百年来,缠门中曾经有五人在打擂和切磋技艺时不慎失手而致人丧命。
缠丝拳历经300余年的丰富完善,门人中多有仁人志士、军旅将校、江湖豪杰、济世良医,不断追求提升拳艺,有研习者的琢磨感悟,擂台搏击的实战检验,门派切磋的总结提升,缠门儒生的文化孕养,十代传人的心血和汗水,最终凝聚成缠门手法与正骨术两大强项。缠丝拳的风格特点,突出表现在“走转轻灵,落步拧身:内扣外摆,缠丝紧跟。旋化直发,出锋七星。冷弹脆残,巧快制胜”。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几百年来,缠丝拳的传承因地域不同而流变,荣昌缠丝拳一脉三枝,门内称姚玉堂传承为“拗缠”,周吉祥传承为“顺缠”,郑山吉传承为“转缠”。古昌州域内的荣昌县、大足县和永川县的缠丝拳虽然各具特色,但都一脉相承。
缠丝拳的源流和现状二、传承写真
清代中后期,多种拳术门派(如缠门、僧门、岳门、洪门、字门等等)传人四川,是巴蜀武术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缠丝拳第二代代表传承人姓王名一川,道号川一,江西人氏,,武林中有人称呼他“黄益川”或“黄一川”。这似乎是因四川方言谐音所致。王一川于清嘉庆年间入川,途中传湖北汉口长春观肖如玉,川中传泸城灵官祠廖福圣,又传杨为善,得真口诀。从此,缠丝拳开始传人巴蜀。王一川的主要传人有杨为善(大足县、荣昌县、永川县支脉),魏山峰(合川县支脉),白一龙(垫江县支脉),杜占鳌(广安市支脉),钟文任传唐图之,唐传重庆的伍珍如,三代后不详。
周岳高传夏五之,两代后传承不详。缠丝拳名家、第三代代表性传承人杨为善,号本原,生于清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庚辰正月初一子时,四川下南道纳溪县(今四川省泸州市纳溪区)面山人氏,因两眉皆白,人称“杨白毛”。原师从扬州名家郑二胖。后来,敬仰王一川的拳功武德,改换门庭,追随王师左右多年。功成之后,携缠丝技独闯江湖,先下河南,后行广东佛山镇,再去江西景德镇、南诸仙镇等地,访名师高友,印证所学,功臻化境。清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杨为善已91岁高龄,动身回归故里,取道转回四川川东道,途中病卧大足县龙水镇古吕客栈。
古昌客栈掌柜梅师亦尚武,因与杨为善言语冲突,在客栈后院要与杨为善较技,杨为善一招制梅师落败,梅师及众徒弟方知这位病弱老者是武林高人。此后,何五堂、尹师兵给杨为善奉汤送药,照料无微不至。杨为善康复后定居大足县龙水镇,收何五堂、游学忠(号三益)、尹师兵、郑格亭、龙嗣顺(号麟洲)等人为徒,仅大足县、荣昌县等地门生有名号者三十多人。
清同治年间,缠丝拳名家、第四代代表性传承人何五堂,传子何峻山及三个外侄,老大陈世兴(字香国)、老二陈世福(字习之)、老三陈世伦(字少之)。其中,陈世福人称“陈毛儿”,性刚直,拳脚快,在陈氏三兄弟中授徒最多,当地或外来拳师与其较技莫不拜服,有“神打陈毛儿”之美誉。陈世兴、陈世福、陈世伦是缠丝拳第五代代表性传承人。
缠丝拳名家、第六代代表性传承人姚玉堂,少年时起,先后师从缠丝拳名家陈世福、何峻山、龙嗣顺等诸位师尊。缠丝拳名家、第六代代表性传承人周吉祥师从缠丝拳名家陈世福、陈世兴。
缠丝拳名家、第六代代表性传承人郑山吉师从缠丝拳名家郑绍九、陈世伦。
姚玉堂、周吉祥、郑山吉承接缠门法脉,“人行三师武艺高”,功成之后,主要在荣昌县、大足县传拳授徒,耕耘拳坛数十载,广植桃李,正脉承传,治学严谨。三位先贤是众所公认的清末民初期间,缠丝拳承前启后的中兴人物,缠门的一代宗师,为缠丝拳学的传承和发展建立了丰功伟绩。
长期以来,有的人不清楚缠丝拳究竟是武当派还是峨眉派,这就要了解缠丝拳的根源。缠丝拳孕育于武当山,诞生于道门,于清嘉庆年间从汀西传人巴蜀,是外来拳种,关键是其根不在四川。因此,缠丝拳承袭龙门,宗归武当。峨眉派是指四川土生土长,没有受到外来武术文化的影响,保持本土特色的拳种。
峨眉派是指:
(一)四川川西黄林派(火龙拳)。
(二)资中、内江的盘破门。
(三)峨眉山本地的四平拳、等桩拳、六乘拳、子午拳、虎爪拳等等。其中,黄林派是公认的峨眉武术代表。
缠丝拳传承脉络清楚,向上溯源,承载全真道(龙门派)列祖列宗,向下查阅,列入门墙的传人共十代。
缠丝拳的源流和现状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