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从众心理论文

发布时间:2016-12-20 02:35

针对当代大学生从众心理的客观实际,发挥从众心理在当代大学生中的积极影响,抑制从众心理对当代大学生的消极影响,引导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成长成才。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大学生从众心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大学生从众心理论文范文一:大学生从众心理与行为的研究与分析

[摘要]群体环境和群体氛围对大学生会产生各种心理压力,为了求得心理上的平衡,减少内心的冲突,很多大学生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考虑其他人的意见或群体的要求.选择从众的行为。大学生的从众主要表现在恋爱、就业、违纪行为及消费等方面。对大学生从众心理与行为的研究。有助于我们从独特的视角认识大学生群体的心理状况、了解他们身心发展的规律、促进高校的稳定和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从众心理从众行为[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09)04—0123--03

[作者简介]张教,刘雪峰,郑福胜,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长春130012)

在群体生活中,个体在从事某一活动时,经常会按照群体大多数人的意见行事,自己不搞另一套。这就是从众现象,也称从众行为。以往我们在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学生管理中,通常把这种现象简单地理解为“学生对大学生活的适应过程”,而很少从更深层面去认真分析这个“过程”对大学生思想、心理、人格发展的影响,以及这些影响的利与弊。2007年10月至12月,由于课题研究的需要,我们在大学生中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700份,回收有效问卷670份。调查的主要问题是大学生群体问题,其中多项问题涉及到的大学生从众心理和从众行为,由此,引发了我们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和研究。

一、大学生从众心理与行为的表现

大学生的从众表现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恋爱从众。在大学期间,同学之间年龄相仿。文化程度相同.男女比例适当,时间和环境稳定,接触的频率高,便于异性同学的接触和了解,这在客观上为大学生创造了比较好的恋爱环境。所以,不少学生认为大学是恋爱的最佳场所。虽然学校和家庭都不提倡大学生恋爱,但是这丝毫不能阻挡大学生对恋爱的向往和行动,而且逐渐呈现出低年级化的趋势,表现出不成熟性和不稳定性。在问卷调查中,大学生在回答谈恋爱的最初动机这一问题时,仅有36%的学生选择彼此被对方的某些优点所吸引。而选择看到大家都有男朋友(或女朋友),觉得自己单身没面子的占12%,因为觉得大学生活单调,寻求精神寄托而谈恋爱的占32%。当问及为什么用恋爱的方式充实生活时,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坦言,很多同学都这么做,所以自己也选择了这种方式。可见,大学生恋爱从众较高,在这种心理基础上的恋爱,是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爱情”,就连他们自

己也说不清楚。所以,很多学生戏称他们的恋爱是在。练爱”。这种缺乏心理准备、缺少真挚感情和理性选择的恋爱,自然经不起任何挫折。这也是大学生恋爱成功率较低的重要原因之一。

2.就业从众。大学生就业从众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就业信息的从众。伴随着信息网络的发展和就业市场的完善,社会和学校都尽可能地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服务。大学生就业信息服务不仅渠道多,而且也很畅通。但是我们在调查中却发现,在就业信息的选择上,46%的学生首选同学之间的相互传递;其次选择学校通知或校园就业网的占41%,第三选择浏览其他网站的占35.8%。而向辅导员或老师询问的只占15.8%。由此可见,大学生的信息来源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不客观和不准确的。如果毕业生能够比较客观和认真地分析就业状况时,信息的可信度就高。但是,当一些毕业生因个人原因遭遇就业挫折时,往往会以专业不好、社会不需要等理由来解释就业形势。以掩饰自身的不足或要求过高.这就会给其他人传递错误信息。在就业压力大和学生的心理处在焦虑状态的情况下,这种错误信息的传播速度非常快,从而使许多学生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干扰而作出不够冷静的选择。二是职业选择的从众。在问及。本科毕业会选择继续攻读研究生吗?为什么?”有22%的学生选择了“大家都考,考了再说”。对“如果您现在距毕业只有一年或更少的时间,您身边的人都忙着考证,您会选择什么”这个问题时,有21.6%的学生选择了“跟着大家走,别人考什么我就考什么”,22.1%的学生选择了。无所谓.到时再说”,而只有7%的学生明确选择了。不考”。在回答。现在高校中流行‘考证热’,你或你身边的同学考证主要是因为”时,。自身有兴趣”的占26.5%,“因为大家都去考,不考无形中就少了一份资本”的占27.8%,。都说有用,为以后作准备”的占59.2%。

3.违纪从众。大学生违纪行为一直是我们高度重视的问题,其中考试作弊已成顽疾,它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大学生道德意识的淡薄和缺失。我们在调查学生存在考试抄袭和舞弊心理中发现,认为学校监管不严的占32%,认为看到其他同学作弊心理不平衡的占36%,认为只要技术高、肯定不会被抓的占22%,对此问题说不清楚的占28%。在另一项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中,有这样一个问题,“学术道德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很多同学写论文以抄袭为主,东拼西凑。你的看法是”,持坚决否定态度的仅占17%,而表示。这样做是错误的,但同学们各有苦衷”的高达49%。甚至有12.5%的学生表示这种现象“很正常,应付作业都这样”。我们必须承认,当前大学在管理、教育体制和社会价值判断等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弊端,但这不应成为大学生违纪的理由。因为大学生的认知水平已经达到了可以辨别对错和真伪的水平,他们也有能力掌控自己的行为。但是,从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出,大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对作弊的行为是持同情态度的。以往我们经常用“知行不统一”来对大学生的行为进行判定。而群体的思维和行为的影响也是其重要的原因。

4.消费从众。2006年10月至2006年12月,我们就大学生消费问题进行了问卷调查。此次调查涉及吉林大学40个学院,124个专业。大一到大四的本科学生7800人,收回有效问卷6743份,有效问卷回收率达86.45%,其中生源来自城镇的占50.99%,来自农村的占49.01%。通过调查我们得知,有86.8%的学生主要经济来源靠父母。学生月消费额在500的各种信息不仅多而且可能更加全面可靠。这使个体能够参与更多的社会活动,保持与社会生活更多的了解与接触。尽管现代化的通讯手段非常便捷,但是离开了众人提供的信息,个人几乎难以活动。这在大学生中表现得相当突出。因为大学生群体比较稳定,个体要和群体中的其他人共同生活、学习,从学习、日常生活到选择参与各种活动,他们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关注他人的看法和意见,特别是他人对自己的评价。这就会使人在心理上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压力。在压力面前,个体就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考虑其他人的意见或群体的要求。也有一部分学生是因为内心自卑,不敢表明自己的立场,独立承担相应责任,选择从众就代表了与众人一起进行责任分担,更能让他们避免窘境的出现。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处于成年早期的人的社会化需求主要是在家人之外寻求归属对象,大学生有强烈的被他人理解和尊重的需要,他们特别重视群体评价。因此为确保所采取行为不被排斥惩罚,很多大学生在大多数人的意见面前通常会选择“随大流”。如果按照多数人的意向行动,虽然不一定符合自己的个性和想法,但是。随波逐流”是安全的、不担风险的,而且容易受到群体内成员的欢迎。社会心理学认为:。个体在群体中常常会不知不觉地受到群体的压力,从而在知觉、判断、信仰以及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体中多数人一致的行为倾向。”①许多大学生也像现实中的不少人那样,在一些问题上采取从众行为,以求得心理上的平衡,减少内心的冲突和压力。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定的心理与行为习惯。

另外,大学生群体的行为规范是比较规范和严格的。由于共同生活和活动的需要,大学生群体中就形成了一些规范,主要包括国家法律、学校的校纪校规,以及大学生根据校园生活的特殊性和未来社会对他们的要求而约定俗成的一些行为规范。当某些规范在不断得到认可后会形成一种力量和心理尺度,成为大学生对自己和周围的人进行道德和行为判断的标准。“群体规范在群体中一经形成。便具有一种公认的社会力量,并不断内化为人的心理尺度,成为对各种言行的判断标准一。而群体要保持其稳定与协调,也需要利用一些规范来调解群体中的各种关系、规范个体的行为。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事务变化的复杂性,价值取向的多样性,使大学生在很多问题上无法作出准确的判断,他们面对多重选择难免会产生许多的困惑和不解。就总体而言,大学生群体的行为规范和遵纪守法的思想意识都是比较高的,但是由于受到社会风气和其他因素的影响,大学生也表现出非常明显的“知行不统一”和意志品ooo元比例达39.4%,月消费1ooo

元以上的比例达27.01%,月消费300元以下的比例占5.99%。按照目前全国高校的经济困难学生的比例在25%~30%之间,这些学生可以通过银行贷款、奖学金、勤工助学等途径解决学费和生活费,但是这种收入是非常有限的,基本上是专款专用。很显然,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消费是不合理的。另外,有手机的为6024人,占调查人数的89.4%,有MP3或MP4的占47.82%,有电脑的学生占33.1%,有数码相机的学生占15.51%。即使是经济困难的学生多数也都有手机,理由是“别人有,我没有不方便”,这就加大了他们的经济支出。学生对。你月底若有余额会怎么处理?”的回答:选择。存人下一个月的生活费”占50.2%,选择。存人银行以备后用的”占36.2%,选择“马上花光”的占9.5%,选择“做点小买卖”的占4.1%。尽管大学生每人的生活费用支出不同,但他们中的大多数生每月生活费基本没有盈余,而其中的很多消费都存在着从众的倾向和心理。

二、大学生从众心理与行为的分析

个人在社会生活中总是隶属于某个群体,成为群体中的一员。生活经验告诉人们,与他人或更多的人在某些方面保持一致,会为个人的生活带来益处。同时,众人提供

质薄弱等问题,这些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对于学生中存在的不正之风如不加以阻止,任其泛滥,也会使更多的学生感到负面压力而不敢坚持正确的观点和行为。如此下去,不仅对学生的思想和心理以及人格的形成产生负面的影响,而且还会导致学风校风乃至社会风气的败坏。

三、大学生从众心理与行为的教育与引导

对大学生从众行为的研究也不都是局限在消极方面的,

我们应该从更积极的方面做有益的探讨。首先,通过对从众问题的研究,可以比较深入地探讨群体对个体的影响以及个体在群体生活中心理活动的规律。大学生正处在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我们可以通过群体的影响力。促进大学生提高道德认知水平,增强道德情感。形成正确的道德评价标准,并在道德实践中不断自我完善。其次,对大学生从众心理和行为的研究,可以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一个新的视角,使他们能够从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出发,采取更科学、更灵活的教育方式.提高教育的针对性

和实效性。

件往往特别容易引起大学生的关注,如果我们抓住时机,积极开展有效的宣传,造成一种社会舆论,形成一种积极的氛围,使大学生感受到一定的心理压力,再附之积极有效的引导,会使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选择正确的行为。久而久之,学生会逐渐提高其认知水平和判断能力,形成科学的思想观念,选择正确的言论和行为。

2.在思想教育中融入群体心理教育与引导。以往我们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心理教育时,比较注重学生个体心理的教育和引导,而对学生群体心理的研究和重视不够。对这个问题我们也进行了分析,其主要的问题是,大学生群体行为产生的过程、群体行为的激烈程度等诸多问题都与其群体心理的发展、演变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群体的规模越大,群体对个人的压力就越大,个人就很容易产生从众行为。所以对大学生进行群体心理教育和引导,不仅对大学生思想和心理的健康成长十分重要.而且也是我们思想教育工作中一项不可忽视的内容。

总之,大学生从众行为是一个值得关注和研究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有助于我们从一个比较独特的视角认识大学生这个群体的心理状况,了解他们身心发展的规律,从

而促进高校的稳定和发展。也有益于我们更客观地分析青年

1.利用有社会影响的重大事件,引导大学生在活动中对正确的价值导向形成共识。过去的2008年。中国发生了汶川地震、奥运会等重大事件。应该说。这些事件的性质是不同的,对社会和大众的影响不同,大学生对事件的认识也是不同的。大学生群体虽然是比较优秀的,但是其群体内部成员的素质是有差异的。汶川地震发生初,来自灾区和灾区附近地区的学生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焦虑不安和情绪不稳定的状况。而多数学生虽然知道要救灾,但具体做什么?怎么做?他们并不清楚。也有一些学生认为救灾是政府的事情,或者出于某种原冈并没有想到以实际行动参与救灾。而真正诱发他们积极参与抗震救灾活动,积极捐款、捐物支援灾区的原因是,媒体的宣传、全国人民的行动,以及学校党团组织的引导作用。调查显示,90%以学生的思想动态,使我们的思想教育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注释:

上的在校大学生都为灾区捐了款。特别是来自灾区的学生,在短短的几天里受到了社会、学校和同学们从未有过的关注和关心,党团组织和同学们以各种形式给予他们帮助,使他们不仅对党和人民军队有了更深的认识,而且也使他们感受到了来自群体成员的真挚友谊和温暖。个体的思想在经历刺激后,能产生强烈的心灵碰撞.获得不同程度的心理体验,这种体验在环境适宜的情况下会迅速催生和促发某种观念,使过去内化的某些理念发生飞跃,从而转变人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改变一个人对人生诸多问题的看法和态度。汶川地震这一突发事件,使大学生群体在很短时间里便显露出了他们特有的凝聚力、社会责任感和同情心。这恰恰说明了,从众行为是有积极一面的。突发事

①②沙莲香.社会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

出版社,2007,251,258—261.

参考文献:

[1]时蓉华.社会心理学[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2]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

大学出版社,2003.

[3]陆翠岩,董丁戈.大学生群体对个体影响的研究与分析[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8,(6).

[5]董丁戈,田丽艳.大学生群体行为的危机公关[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6,(4).

(责任编辑:向欣)

(上接118页)

四、结束语

[2]朱金燕.大学公共英语分层教学实施探析[J].科教文卫,2008,(05).

[3]李宝富,周昕,王海燕.学生学习动力变化的心理因素分析I-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3).

[4]陈秀冬.英语分层教学实验探索[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8,(6).

分层教学的目的,是要提高学生的语言输出能力,这是建立在有效的信息输入基础上,且要求学生内化为己有的模式。通过实施分层教学可以克服学生自卑的负面影响,培养主动、积极建构新形式的输出能力,为学生创造语言信息顺利输出的条件.以促进学生在听、说、读、写等方面平衡发展.全面提高英语教学成绩。

[5]宋秋前.关于分层递进教学的教学论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00,(3).

[6]蒋祖康.第二语言习得研究[M].北京:外语教

参考文献:

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责任编辑:向欣)

[1]蔡基刚.为什么要对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迸行彻底改革[J].中国大学.2003.(11).

大学生从众心理论文范文二:社会心理学论文-从众

关键词:大学生;从众心理;对策 从众心理是一个人在社会中受某个群体的影响,最终放弃自己的意见,转变原有的态度,采取与大多数人相一致的行为现象

[1]。通俗地说,从众就是“随大流”、“人云亦云”。如遇到意见分歧,本来你有自己的态度和想法,但当这种想法与大多数人不一致时,你可能会左右为难、举棋不定,而迫于多数人“无形的压力”,最终放弃了自己的意见,随大流。

一、当代大学生从众心理的外在表现

1.消费从众。高校校园里不乏“穿衣戴帽各有一套,抽烟喝酒各有所好”,大学生讲名牌、讲排场、比阔气已形成风气。有些大学生无视自己的经济基础,下餐馆、赶舞场、览名胜、春游、秋游、过生日、会朋友、吃奖金、喝补助,名目繁多,五花八门。这是一种消极的从众行为。

2.学习从众。学习从众是大学生中最常见的从众现象。据调查,入校时随意安排的学生班级之间、宿舍之间,一年左右时间,便在各个方面显示出不同层次,出现明显的“不同步”现象。大学校园里常会看到一个宿舍集体活动的景象:一同吃饭,一同上自习等等。优等生、英语过级、研究生录取等相对来说,班级、宿舍都比较集中,如某高校有个班5名考上研究生,竟都是同一舍员。除此之外,在大学生中还存在着一些消极的学习从众现象,如学生的考试作弊。有的学生从主上并不赞成作弊,但是看到少数原来不如自己的同学通过作弊取得了好成绩而且没被发现,就会对自己的信念产生动摇,进而带着一种不正确的理性从众观或盲目从众也参与作弊,以致对自己各方面都产生不良的影响。有的大学生甚至还说:“大家都作弊,不作弊的学生反而是傻瓜。

3.恋爱与性观念的从众。一方面,大学生随着生理上性的成熟,逐渐产生了接近异性、追求爱情的渴望,加上西方“性解放、性自由”思潮的冲击,更触发他们较强烈的性体验想法;另一方面,校园恋爱极富感染性。一些大学生认为谈恋爱或被异性朋友追求证明自己有魅力、有能耐,而一些无人问津的同学则会感到寂寞、失落和低人一等,很容易形成一种心理压力。据某高校进行的一项最新大学生性观念抽样调查显示,近40%的大学生不介意自己的伴侣是否是处女(或处男),约50%以上的大学生认为性行为可增进爱的发展[2]。正是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一些同学在思想和行为上才趋同于同宿舍、同班同学或老乡的恋爱观和性观念。

4.入党从众。对大学生入党愿望的调查结果显示,85%的学生有入党的愿望并主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如此高的比例,经过分析,不难发现部分学生的入党愿望来自于父母的压力,但更多的学生则从众于周围的同学或老乡,看到别人递交入党申请书,自己不递交好像不合群、不积极要求进步似的。5.择业从众。择业不仅是大学生关心的问题,也是全社会关注的问题,很多大学生在找工作的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从众行为。追热门,随大流是择业中的常见现象。现在的大学生在就业中多盲目追求好岗位、好地方而忽略自身的条件、职业特点和社会整体需求。近几年公务员职位吸引了很多大学生的目光,千军万马挤 “独木桥”。据人事部对80多个城市的一项就业统计显示,虽然公务员职位只为大学毕业生提供1%的就业岗位,但却吸引了30%大学生的目光[3]。不少学生根本没有考虑职位是否学以致用,也不管是否能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只是一味地选择高薪高酬、福利好的职业和单位,结果高不成、低不就,丧失了很多的就业机会。另外,据国家高校毕业

生就业指导中心一项统计显示,许多学生求职的理想地点是北京、上海及沿海发达城市,稍偏远的地区就不予考虑,这也是就业中很严重的从众现象。一些学生虽然意识到基层需要人才,最能锻炼自己,却又怕基层条件差,埋没了自己的才能,而且大家都往大城市涌就更加剧了大学生对大城市的向往,根本就不考虑实际可能。因此,在就业中大学生的从众心理会给大学生的择业带来很多消极的影响。

二、大学生从众心理分析

1.大学生从众心理的原因

探讨大学生从众心理原因必须深入到主体内部,挖掘从众行为发生的心理根源。根据从众新论的观点,我们可以发现群体环境、个体的素质和能力是大学生产生从众心理的主要原因。群体环境对大学生的思想、心理及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中国有句古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群体环境常常会对个体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群体易使个体产生对其的信任。对群体越信任,个体就越容易改变自己的行为而从众。调查表明,部分大学生把“信得过”的老生、老乡作为他们学习的“楷模”,盲目从众。在学习上表现为“老生老乡怎么学就怎么学”,在遵守校规校纪方面表现为“向老生老乡看齐”,如此容易导致“从良则良,随莠则莠”[3]。二是群体的压力大,容易超过了个体的心理承受力,个体就会对偏离群体的行为感到不安,从而产生从众行为。如有的大学生假期里本来自己有安排,但同宿舍的许多同学都相约去旅游,感到自己不去不好,于是放弃了自己的主意,只好随大家一起去旅游。三是群体意见的一致性程度很高,使个体不得不与群体保持一致。如在一个班级、小组、同伴群众中,如果赞成某一观点或采取某一行动的人越多,个体所受到的心理压力就越大,就越容易产生从众行为。如果这个班级、小组、同伴群体很有吸引力,内部很一致,也容易使个体遵从群体的意愿。四是群体的规模和内聚力也影响个体的从众心理[4]。群体规模越大,内聚力越强,个体就越容易从众。个体的素质和能力是大学生产生从众心理的另一主要原因。如果个体的自信心不足,缺乏决策能力,就难以形成自己的主见,从而产生从众行为;如果个体的责任心、事业心和正义感不强,缺乏原则性,则容易随大流。多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经过多年的扩招,使得精英教育被大众化教育所取代,由于部分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判断力和自信心,没有自己的主见,人云亦云,加上现在大学生基本是独生子,他们事事依靠父母,这种依赖心理在短期内依然存在并导致依赖他人,盲目从众。

2.大学生从众心理的作用

大学生从众心理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其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容易达成共识,有利于增强集体意识,同时也有利于良好作风、习惯的养成。如大学校园中的各种社团的招新;学习上的从众可以在大学生中形成良好的风气,创造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其消极作用主要表现在:依赖性强,抑制个性发展,束缚思维,变成思维相对迟钝、准确性差,扼杀创造力,使人变得无主见和墨守成规。总之,我们要积极发挥“从众”的积极影响,避免“从众”的消极影响,培养大学生独立思考和明辨是非的能力,使他们遇事和看待问题时,既要慎重考虑多数人的意见和做法,也要有自己的思考和分析,从而使判断能够正确,并以此来决定自己的行动。研究大学生从众心理,对于优化群体结构,利用从众心理的积极影响,防止其消极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从众观的对策当代大学生从众心理是客观存在的。为了使当代大学生能健康成长、成才,我们必须了解大学生从众现象,研究与分析大学生从众的原因,正确引导他们合理利用从众心理的积极作用,防止其消极作用,

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从众观、独立思考和明辨是非的能力,使他们遇事和看待问题时,既要慎重考虑多数人的意见和做法,也要有自己的思考和分析,从而使判断能够正确,并以此来决定自己的行动。

1.积极营造和谐的群体校园文化氛围。加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积极创造有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民主和谐的群体校园氛围,可以促进大学生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使学生在情感上感到认同,依赖于这个团体,从而增加团体凝聚力。首先,积极倡导公平竞争和谐校园氛围。倡导公平竞争和谐校园氛围,就需要一个宽松、民主、身心开放、畅所欲言的教育、学习环境。据调查,当代大学生容易从众者的个性明显存在下列特征:对事物辨别、判断能力差,缺乏主见,重视权威,墨守成规,缺乏自信。因此,教育工作者应加强对学生行为的科学管理,保持与学生的平等地位,不以权威者自居。在教学过程中,教育工作者既要注重激发、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也倡导学生敢于向权威挑战,敢于对他人意见提出质疑、敢于发表自己独创性见解。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对他人意见的容忍态度,群体成员之间相互容忍他人观点、相互碰撞、补充和启发,共同解决难题,让学生客观地认识自己和群体成员在解决问题中的各自不同的作用,从而建立相互支持的和谐群体校园氛围。

其次,我们要积极发挥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正向激励作用,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对非正式群体自发形成的良好舆论、行为规范应加以鼓励和引导。教育者在活动指导过程中,通过“角色期待”、“兴趣诱变”等积极的心理暗示法,达到制止大学生消极从众的目的,使其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对不良的舆论、规范,则应通过说理、说服等形式加以转化或制止。

再次,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帮助学生增强自我意识。自我意识,即意识到自我的存在及意义。一般来说,高创造力者都具有自我承认、自我统一、自信甚至自负的气质特征。他们往往能从内在精神活动中获得力量源泉,能妥善处理自我内在的感受和情绪,也就是说,他们能充分肯定自我潜能的存在,并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利用它。如开展迎新生系列活动,通过活动使新入学的大学生尽快调整自我,融入集体,找到归属感,防止依赖心理;又如,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参加大学生各类挑战杯竞赛等活动,使大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发挥自我潜能,从而实现自我价值,对不盲目从众有积极的导向作用。实践证明,积极向上、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校园文化活动是帮助大学生丰富内心世界、扩大人际交往、增强自我意识的重要载体。在组织活动中,要做好活动前的各种准备工作,要以调动大多数学生的参与为目标,内容应不断更新,形式应活泼有趣,使参与的学生有施展才能的空间[5]。同时,我们积极探索真理,营造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校园文化的灵魂。在德育宣传工作中,一方面加强宣传的方向性和说理性;另一方面大力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积极向上的学习、科技活动,努力创建一个充满学术氛围和人文精神的校园文化氛围。只有这样才能使大学生的思想观念、精神状态、心理素质、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优良的塑造。

2.积极帮助大学生规划大学生涯。大学生目标不明确,他们很容易产生从众心理。我们应重视大学生人生规划课,要求辅导员、班主任主动深入到学生中,细致开展教育工作,积极对学生进行思想上的引导和人生规划的指导,要根据学生个性特点,帮助他们更好地规划大学生涯。

3.改善德育工作方法。作为教育工作者,积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在工作方法上应更多地采用启发学生,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使他们自觉自愿地融

入主流;其次,我们要关注学生群体思想动态,准确了解和掌握个体心理差异,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把处在不同状态下具有不同能力的人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同时,对学生中存在的消极心理,不能粗暴对待,而是要侧重引导,注意策略。经验表明,如果简单禁止某些东西,而不加以任何令人信服的解释,则学生容易产生逆反心理或受好奇心的驱使而消极模仿。作为新一代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引导大学生摆脱从众的盲目性,使他们能够在集体的行列中保持独立的思想和清醒的头脑,使他们拥有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6]。

4.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引导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了解社会,增长社会经验,增强学生的辨别水平和判断是非的能力;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独立性、自信心和意志力,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使大学生通过自己的主观努力抵制不良行为,克服自身弱点,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

四、结语

大学生思想活跃、追求进步、求真求实、创新意识强。我们应当发挥从众心理在大学生中的积极作用,抑制从众心理对当代大学生的消极影响,引导当代大学生健康成长。

摘要:从众心理是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社会心理学把从众心理定义为个人在社会群体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转变原有的态度,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本文对研究从众心理的四篇文献进行综述,以期了解从众心理产生的原因,从众心理的影响以及如何趋利弊害。

关键词:从众心理 研究现状 评述

所谓从众是指人们自觉不自觉以某种集团规范或多数人意见为准则作出社会判断,改变态度的一种现象。”从众现象的主要特点是它对集团压力的服从性和服从的盲目性以及服从的去个性。”从众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社会现象。从小孩子的模仿攀比到青年人的追赶“流行”,从社会管理的遵纪守法到消费中的“喜新厌旧”,乃至婚姻中的“赶潮流”等等都是从众心理的外现。

1从众心理的三个阶段

从众心理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依从。依从是态度形成的开始。个体总是按社会规范和社会期待或他人意愿在外显行为方面表现与他人一致,以获得奖励,避免惩罚,此时行为受外因控制依从是表面的,暂时的,是权宜之计,这时的从众是权宜从众。

第二,认同。认同是个体自愿接受他人观点、信息或群体规范,使自己和他人一致。在认同阶段,个体受到态度对象的吸引,但已超越了外部控制的奖惩,而主动趋同与对象。这一阶段的情感因素起明显作用。认同依赖于对象对个体的吸引力。

第三,内化。内化是态度形成的最后阶段。个体真正从内心相信并接受他人观点并使之纳入自己的态度体系。成为自己态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时为真从众。

2从众的利弊之分

从众的益处如下:1、从众具有促进社会形成共同规范、共同价值观的功能。一个社会需要有共同的语言、共同价值观与行为方式。只有如此,社会成员之间的沟通、交往才有可能。社会成员的沟通与互动则会促进这种一致性和共同性的发展。2、,团体的行为可以提供宝贵的信息。在许多情境中,我们之所以遵从别人,是因为别人的行为是我们正确行动的唯一指导。比如一个没有标志的左右两个厕所,你不知进入哪个,而这时来了一群女孩走进右边厕所,那么她们为你提供了信息。3、斯坦利•沙赫的实验表明:随大流者最受欢迎。最不受欢迎的是偏离者。在有“法律”或常规的团体中,从众者比不从众者受欢迎。虽然在某种情况下,从众是合乎人们心意的,而不从众会引起灾祸。例如:假如我讨厌做一个从众者,于是为了表示不从众,那么后果是不可想象的。

从众的弊端:首先,从众心理混淆了人们的是非界限,搞乱了人们的思想。其次,从众心理容易演变成政治方面的狂热冲动,或者相反。第三,文艺上的从众心理降低了文艺的高雅品位。四,从众心理造成了经济生活中的“一哄而起”。 第五,从众心理萎缩了人的思维品质,异化了人的心灵。第六,从众心理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产生排斥作用。第七,从众心理在科学技术方面抑制了人的发明创造。第八,从众心理对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综合素质将产生销蚀瓦解作用。文章认为,从众行为及其心理有积极与消极之分。对积极从众应予以肯定,对消极从众应加以引导。通过加强民主法制教育,疏通心理障碍,提高文化教育水平,增加公开、公正、公平竞争机遇,实施合理的奖罚制度,扶植社会正气,抑制邪气等措施予以转化,使消极从众转化为积极从众。

从众心理有以下积极作用:1、从众行为在一定程度可以帮助领导者实现预定目标。2、从众行为能使个体达到心理平衡。3、从众行为有助于领导意图的贯彻和执行,有助于组织规范、秩序的形成,有助于维护权威和制度,使组织内秩序稳定,维护其正常运转。消极作用则有:1、从众行为容易给人和群体带来惰性,抑制创造性。2、组织内多数成员的从众容易使决策或决定出现偏差。3、组织内的个体如被迫的从众行为过多,可能会成为大的事故隐患。

从众的积极影响主要有,①任何一个社会,无论从社会功能的执行,还是从社会文化的延续角度说,多数人的观念与行为保持一致都是必要的。一个社会需要有共同语言、共同价值观与行为方式、也只有这样,人与人之间才能顺利地进行交往,也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维护和社会的正常运转。②从众能使个体达到心理平衡,在群体中,当个人意识到自己与大多数人不一致时,往往会产生焦虑紧张的情绪,难以适应外部的环境,而从众行为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或消除这种不安的情绪,使个人得到群体中大多数人的接纳,满足个人的安全和交往的需要。一个人也只有在更多的方面与社会的主导倾向取得一致,他才能适应其赖以生存的社会,否则他将困难重重。

从众的消极影响主要有:①盲目的、去个性的消极从众容易使人产生惰性,抑制了人的创造性,使个体的创新意识日益薄弱,人云亦云,随波逐流,追求理想和真理的锋芒也渐被磨钝,失去了接受挑战的机会和个性发展的空间。由于从众的去个性,使得人一事当前首先想到的就是从众,于是一些本来是真知灼见的思想就被窒息,个性也被“众性”所淹没。 第二盲目的、去少性的从众易使群体丧失活力,不利于群体的发展。群体内多数成员的从众容易使决策和决定出现偏差,在作决策和决定时人们往往由于受到某种压力而不愿发表个人的不同意见,以致出现一致的强行通过或仓促作出不正确的结论。③盲目的、去个性的消极从众使个体不加分析地跟随某种时尚的社会风气或思潮,助长社会上的不正之风。

3运用从众行为的艺术

既然从众行为同时具有积极的和消极的作用,那么如何引导和运用从众行为趋利避害也就成了领导者的研究课题和应该掌握的艺术。陈凤梅在《从众现象的分析和应用》一文中详细分析了如何利用从众积极效应。

3.1从众积极效应的利用

从众的实质是通过群体来影响和改变个人的观念和行为、增加了群体行为的相似性和一致性。群体对其有吸引力,说明个体对群体有依附、有向心力。这样就可利用群体、对个体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感化、增强群体的凝聚力和工作效率。当社会上产生了一种良好时尚,进行大力宣传,造成一种积极向上、健康活泼的社会舆论,使人们感到有一种无形的压力,从而发生与群体一致的行为。

3.2避免和消除从众的做法

①提高个体的认知能力。当个体遇到非本专业的问题情境时,他的反应往往趋向于其他人的看法。当个体的认知能力较弱,也即在某方面的知识比较缺乏时、自信心就不足,从而比较容易从众。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认知能力弱、智力水平低的人,自尊心亦弱。他们认为自己能力比不上别人,知道的事情也比别人少,因此缺乏自信,受不了社会压力而发生从众行为。所以应当通过各种适当的手段和途径,努力提高个体的认知能力,增强个体的自信心。②对于群体一般状况的偏离,会面临群体的强大压力乃至严厉制裁。沙正是这种对偏离的恐惧,约束着人们的言行。所以应当创设一种宽松的民主的氛围,淡化群体规范、鼓励大家畅所欲言,发表个人见解,提倡创造性与独特性,集思广益。③根据社会比较理论,在遇到不明确情境,没有客观的物理性标准可兹比较时,其他人的行为最具有参考价值。人们对于多数人的行为尤为信任,往往以他人的意见和行为作为自己的参照依据。与群体乃至社会中的其他人怀有共同的信念和看法,个体就会产生一种没有错的安全感。社会的各个领域要制定明确的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让个体的言行有明确的参照框架,从而降低盲目从众的可能性。 从以上文献我们可以分析出,从众行为有两种不同的性质:一种是对规范压力的自觉遵从,即不丧失个性的合理从众,另一种是盲目的、去个性的不合理从众。对集团规范压力的服从,是建立在道德自觉基础上的规范行为,是正常的、健康的、合理的心理体现,是被社会所公认的合乎“规尺”的行为。它是个体对集团规范内化的结果。如爱国、遵纪、守法、尚德、随俗(风俗)、共识等规范从众行为,即使在没有多数人出现的场合也是一种自觉和自愿,既是一种集体的行为,也是个性的表现。这种规范从众对于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经济发展,培养高尚的品德,建立健康和睦的人际关系具有积极的意义。毫无疑问,这种盲目的、去个性的消极从众行为及其心理对社会有诸多危害。

总之,从众是一把“双刃剑”,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当注意扬利除弊。利用从众的积极效应,一方面可帮助个体改进自身的不足之处,促进个体自身素质的提高;另一方面则可利用它来促进人们维护社会秩序、贯彻有关政策和发扬良好的道德风尚。另外,个体应抵制不良的社会风气和消除不正确的思想观念。

参考文献:

[1]侯桂红 从众心理现象分析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7年01月

[2]吴宪洲 试析从众心理的危害 渭南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1期

[3]李朔 试析从众心理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4]陈凤梅 从众现象的分析和应用 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5年8月

大学生从众心理论文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