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教育管理问题如何解决

发布时间:2017-06-26 12:27

导语: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公平接受教育问题,应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而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不应只是学校和家庭自身的事情,还应该由学校、家庭、社会及政府各方面共同努力,协调合作,共同为留守儿童撑起一片蓝天。

农村教育管理问题如何解决

农村教育管理问题如何解决

一是进一步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和管理。

希望政府部门应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农村教育机制,增加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大力改善农村教育环境,提高对农村教育的重视,改变农村教育落后的现状。同时,应保障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制定优惠政策,接受留守儿童在父母务工所在地就近入学。此外,还应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切实有效地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和管理,尽最大努力为留守儿童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

二是进一步强化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 。

家庭教育是孩子一生成长的基础。无论是否外出务工,父母都应给予儿童成长中的指导与关爱。首先在外出安排上,父母应尽量维持家庭功能的完备,父母双方尽量不要同时外出务工,在外出期间增加回家的频率,通过各种通讯工具与子女增进交流沟通;父母和监护人应与学校保持经常性的联系,时刻了解孩子的生活和学习情况,为儿童创造有利的学习空间和氛围,给留守儿童有效的教育引导与情感关怀,让留守儿童感受到父母的关怀和家庭的温暖。

三是进一步加强农村学校教育管理 。

学校在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上应担当“主角”,第一,学校的教育理念要从单纯追求升学率转向追求全体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上来。第二,班主任要给这些留守儿童以特殊的关爱,多关注他们,让留守儿童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以最大限度地弥补由于亲子关系的缺失而给他们带来的伤害。第三,建立留守儿童的个人档案,及时了解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情况,把在留守儿童身上发生的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第四,开通家校通热线,方便家长及时、快捷地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四是进一步完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和监护体系。组建的教育和监护体系的成员可由离退休教师、青年志愿者和适当聘请一些专职人员组成,它可以在家庭、学校和社会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让留守儿童在大家的共同关住下健康成长。

农村教育管理问题如何解决

1.加强和完善农村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管理工作,促进教师资源合理配置

众所周知,农村中小学教师紧缺,特别是边远山区学校教师严重不足,这些学校的教师工作量特别大,任务繁重,每天工作时间很长。在一些村小或教学点有的教师要包一个班甚至两个班的全部教学任务,每天在学校从早忙到晚,回家还要批改作业。目前学校教师编制是按照在校学生人数确定的,农村中小学在校学生少,校点分散,这样教师编制就少,而学校开的课程并不少。因此,在编制方面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应制定特殊政策,对农村中小学教师进行倾斜,使农村教师有比较充足的时间和精力进行自我提升。具体来讲:

第一,适当增加农村学校教师编制。

在城乡中小学教师统一编制标准的基础上,各地应根据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要求,充分考虑农村的实际情况,对农村、边远、少数民族集中、教学点分散或成班率低的地区,在编制标准上适当倾斜,增加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编制。

第二,增加专业教师编制。

农村学校普遍缺少英语、音乐、美术、体育、科学、信息技术教育等学科的专业教师,应该为农村学校增设专业教师编制。但是,这样的专业编制不是按学校平均分配的,而是根据乡镇学生数量科学配置,由乡镇统一调配使用。如针对教学点教学需要,可施行专业教师巡回走教制或安排集中授课。

第三,教学和后勤编制分离。

目前的中小学教师编制中包括教师、职员、教学辅助人员和工勤人员。从科学的角度来看,应该根据学校规模,明确细分各类人员在总教师编制中的比例。在后勤逐步社会化的今天,学校工勤人员不应该占用中小学教师的编制,学校的后勤职能可以由社会的专业公司承担。

第四,建立教师退出机制。

在农村学校,存在部分年龄老化和知识结构老化的教师,他们中的一些人,即使经过培训也无法胜任教学工作。教育行政部门应采取相关措施,对达到一定年龄而其教学效果被认为比较差的教师,工资适当上浮,实行强制性退休,将其空出的编制用于补充合格人员,如优秀大学生。对于新进教师一律实行聘任制。彻底打破教师职业的终身制,这种灵活的用人机制有利于教师队伍的管理,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教师队伍的质量,从根本上解决广大农村地区中小学教师“有编难补”的问题。

2.创新教师招聘思路,培养留得住的本土名师

农村中小学师资弱,是一个共性的问题,也是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多数学校在走这样的怪圈,新教师很难招聘到,对偶尔招聘到的一两个新教师,学校十分注重对他们的培养,培养效果也不错,一般到第三年这些教师已经成为学校的教学骨干,而此时却也到了年轻教师开始申请调动的最佳时机。如此年复一年,最终留在农村薄弱学校的仍然是那一批老教师。所以,应创新教师招聘思路,要培养留得住的本土名师,这才是农村中小学,尤其是薄弱学校摆脱困境的根本保证。而要培养留得住的本土名师,实行“定向招聘”与“定向培养”是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与此同时,要抓住我国中小学教师供求关系正在发生变化的契机,加大农村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优化、调整农村教师队伍结构。按照“凡进必考”原则,实行新进教师公开招聘制度和教师资格认定制度,严把新聘教师入口关,杜绝不具备教师资格的人员进入教师队伍。充分利用近些年高校毕业生充裕的有利时机,力争经过若干年的努力,使大多数农村小学教师学历达到大专及以上水平,初中教师本科学历成为主体;同时可通过扩大实施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硕士培养计划等多种方式,为农村学校补充一批具有较高素质、较高学历的青年教师。

3.建立教师定期交流轮岗制度,组织城镇重点中小学教师对农村学校进行帮扶

教师定期交流轮岗制度的重点是教师由城市向农村、由强校向弱校、由超编校向缺编校定期流动。在部分地区已经进行了探索的基础上,尽快建立城镇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服务制度,并以此作为教师职务晋升和评优的重要条件;鼓励城镇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鼓励他们当中的优秀者去最艰苦的地区和学校工作;城镇重点中小学要不定期地委派有关学科教师到被扶持的学校讲课、听课、指导备课和教学,形成“一帮一”、“一带一”的态势,尽快提高农村学校教师的教学业务能力,并且这种扶持不应当是有偿的,而应把它看作是对广大人民群众长期关心、支持重点中小学发展的一种回报。

此外,还可根据需要推行政府购买教师岗位,让新聘教师先到最需要的农村学校工作;实施大学毕业生服务农村教育和大学毕业生青年志愿者行动计划,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到农村任教、支教;推进高等学校青年教师、各级党政机关新进公务员到农村学校支教服务行动。

4.大力提高农村,特别是边远、贫困地区教师经济待遇,稳定农村教师队伍

农村中小学由于办学条件差,教师待遇差,很难留住人才,骨干教师少。要吸引优秀教师到农村任教,稳定农村教师队伍,调动农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关键是要提高教师的经济待遇,改善教师的物质生活条件。国务院2012年9月7日发布的《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再度强调,要“依法保证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保障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对长期在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教师,实行工资倾斜政策”。为此:

第一,明确各级政府的责任,逐步建立省级统筹的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工资保障机制。

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要提高农村,特别是边远、贫困地区教师经济待遇,就必经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的教育财政责任。从我国财政收入分配的格局和多年的实践看,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工资不能由基层政府负担。除发达地区外,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工资应实行省级统筹,让省级政府成为教师工资最主要的负担者,省级政府可以在全省范围内按国家统一规定的编制标准和工资标准将教师的工资福利支出采用专款的形式交由银行按月足额发放给教师。这样做,有利于防止基层政府或教育部门截留、挪用义务教育经费,拖欠教师工资,同时也有利于在全省范围内为中小学教师创造一个大体相近的工资福利条件,从而有利于贫困落后地区农村教师队伍的稳定和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第二,建立农村中小学教师激励制度,鼓励优秀教师到艰苦边远农村地区学校任教。

按《教师法》规定,国家应建立艰苦边远农村地区中小学教师特殊津贴制度,对在艰苦边远农村地区初中、小学、村小和教学点工作教师实行待遇倾斜。从我们实际调查结果看,目前农村教师津补贴尚无国家标准,实施农村教师津补贴政策的地方政府数量仍然较少,发放标准普遍较低。因此,要吸引和留住更多优秀人才在艰苦边远农村地区任教,就必须大幅度提高津贴标准,并且对那些越是在地理位置偏僻、自然条件艰苦的农村学校工作的教师,享受的特殊津贴应越高。为此,省级政府应依据农村地理环境和条件恶劣程度对农村教师津贴进行适当分类,形成合理的等差梯度,建立全省统一分类标准的农村教师补贴。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平衡统一省域内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收入,另一方面可以激励更多的优秀教师到农村边远地区任教,从而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此外,应健全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制度,保证农村中小学教师安居乐教。

第三,改善农村学校教学与生活条件,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教学积极性。

要想让教师在农村学校任教,基本教学与生活条件的保障也很重要。一些农村学校教师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如,很多农村学校无宿舍、无食堂,外地教师均寄住在由学校教室改建成的集体宿舍中,生活配套设施缺乏,教师吃饭、洗澡等十分不便。要稳定农村教师队伍,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就必须为农村教师提供基本的生活条件。如兴建教工宿舍,完善用水、用电和娱乐等生活配套设施等。此外,还应大力改善农村中小学的教学条件,如添置计算机、建立多媒体教室和语音室等,缩小农村中小学与城市中小学在教学条件方面的差距,这也将极大地提高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并稳定农村教师队伍。

第四,正确面对农村教育的现实,妥善解决农村代课教师的工资待遇问题。

代课教师是我国教师队伍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补充了农村中小学师资力量的不足,特别是在一些边远贫困农村地区的教学点,主要由代课教师任教。近年来,尽管国家采取了很多措施,试图逐步取消代课教师,但目前来看,代课教师在我国中西部农村地区仍有相当的数量,要在短时间内取消代课教师,既不可能,也不现实。因此,必须妥善解决农村中小学代课教师工资待遇问题。

(1)必须正视农村代课教师在一定时期内仍将存在的事实,尽快出台相应的政策和管理办法,及早制定农村代课教师的聘用标准、考核办法和辞退制度;

(2)因地制宜,每年安排一定的教师编制,将多年在教学中兢兢业业、已取得大专学历和教师资格证的优秀农村代课教师转为公办教师;

(3)将农村代课教师工资全额纳入政府财政预算,直接在农村税费改革固定性转移支付资金中列支,以解决农村中小学的后顾之忧,消除农村中小学教育乱收费的隐患;

(4)努力提高农村代课教师的工资待遇,尽可能地与当地公办教师同工同酬,至少要达到当地最低工资标准;

(5)应逐步将农村代课教师医疗、失业和养老保险等纳入社会保障范围,让他们安心从教。

农村教育管理问题如何解决

(1)管理者要转变观念、以人为本

学校的管理目标是发挥人、财、物的最大效益。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的独立意识被进一步唤醒。作为学校管理最重要的因素——人,越来越强烈地要求有一个民主的管理平台。农村学校首先要做的就是管理层自身的改造,改变旧有观念,加强民主意识,要清醒地认识到教育的“消费者”,不单单包括学生、家长及部分社会人员,还包括学校内部的教职员工,他们属内消费群体。随着社会的发展,内部消费群体主人翁意识的觉醒,学校对内部消费者需求的关注及其和谐的发展是满足外部消费者需求的充分保证。管理者在工作中凡事就要“以人为本”,以教师的发展为出发点,认识到他们的发展就是学校发展的强大力量,工作的意识转化了,学校的发展前景也就更明朗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是学校工作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为此,学校的管理层要树立起一切管理皆是优化学校各种资源配置、一切的管理皆是为教师发展服务的治校兴校的意识。

(2)管理者要勇于授权、以校为本

“所谓授权,就是通过别人来完成工作的一种管理方法。引进人才是有必要的,可是,如果没有授权,多厉害的人才也只能作壁上观。”(成君忆的《水煮三国》)这一观点对我们学校的管理不无启发:学校教师都是具备一定专业修养的人才,管理者不能一味地攀高,认为人才以引进为好,忽视了学校自身人才的发掘。管理者在工作中要本着“以校为本”的原则,本着人尽其才的观点,因材而用;敢于放权,勇于授权,“善于将将”,变领导管理为学校教职工的全员管理,变个人决策为集体决策,从而发挥众人的智慧、张扬“拳头”(合作)的力量。

有一种梯形管理模式是这种组织的(笔者称之为“忙碌的星期五”):

1、每周五早上八点之前,各年段组长把一周以来年段组的情况汇总后以书面的形式向教导室汇报。(其中包括工作常规性的报告,也包括一些问题的处理意见和自己权限内未能处理的事情)。

2、教导处也在自己的职责权限范围之内,把能解决的当面处理,并把处理的意见和未能解决的事务在早上第二节课之前一同上报给分管的副校长。

3、分管的副校长亦是如此,然后在上午第三节课上课之前把材料汇总到校长办公室。

4、下午召开行政领导会议,如果不是扩大会议,仅由副校长、教导主任、工会主席和总务主任参加,商讨相关事宜。

5、在下一周的周前会上布置,落实好每项活动的责任人和行动者。

这种管理模式优点有:

第一,产生管理的第一手材料来自学校的最底层——年段组或教研组,这些组长整天与教师生活工作在一起,最容易获得第一线教师的心声,最清楚学校管理在第一线存在的问题,可信度高,针对性强。

第二,充分地给予各层一定的权利,在他们的职责范围内处理一些事务,不必凡事都向上级请示,可以极大地施展他们的才华、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管理者在这种模式的运转中始终贯彻为他人解决问题、为他人谋发展的服务意识,可以充分体现自身的价值所在,一方面可以获得成功的喜悦,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办事的效率提高、使学校的发展前景更为清晰。这也是农村学校在民主管理中可以借鉴的一种模式。

(3)、管理者要民主理财、以制为本

当前农村教育资金投入不足,仍然是当前制约教育发展的最大瓶颈。农村教育的储备资金和教职员工的待遇状况都不容乐观,也正是这样,学校的资金使用也成了学校管理中的敏感地带。学校如何充分发挥有限的资金,以达到发展教育和改善农村教师的福利的目标,是当前农村学校管理改革中的重要课题,也是一所学校营造民主的环境、树立服务意识的关键组成部分。因为如果“一所学校能进行民主理财,那就没有什么不能民主的了”。民主理财,当然要依靠制度,没有制度的保证,民主理材也就成了一句空话。现在许多学校都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也取得了一些经验。综合起来有几点值得借鉴:1学校财务公开制。学校在包括年度财经预算、决算方案、经费收支报表及预算内外收支中教师所关注的项目上要予以公开,接受大家的监督,如有需要还应在专项资金的使用上做说明,对于来自下层的各类意见建议,管理者应及时给予回复。2科室成本预算制。学校在学期初各科室的工作计划里必需包括本科室“学期教育成本预算”,连同工作计划一并交予校长室审批,由校务委员会通过,各科室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严格地执行预算,这一制度使得有效的资金始终在受控之中,保证了科室各项工作的稳步开展。3领导津贴监督制。公开管理者的津贴情况,提高财务的透明度。领导作为管理层,因为角色的不同,所拥有的权限也是不一样的。管理者在民主理财当中,最为关键的是提高财务的透明度,领导接受来自下层的津贴监督,有利于廉政工作的开展,同时也从自身开始为学校的民主的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4)、管理者要公开政务、以信为本

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是学校管理者所具备的,在推行政务时务必要求自身有取信于教师、取信于群众的素养,因此公开政务可以帮助提高管理者的诚信度、进而提高学校的信誉度,同时也是尊重教师知情权的表现,它有利于学校民主氛围的形成,有利于学校的长足发展。当然这也是管理者服务于教师学生和社会的举措之一,是民主的真诚实践。除上述财务方面的公开之外,管理者还应促成以下两方面内容的公开:一是学校重大决策公开,包括学校的发展规划,重大改革方案的制定,教育教学、奖励、福利、评优评先等规章制度的制定修改;学校教职工的编制计划、招生计划;学校重大建设项目的立项、招标、投标方案等。二是涉及教职工的切身利益的热点问题公开,如教师的奖励福利、教育教学的进修培训、年度的评优评先等等。

农村教育管理问题如何解决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