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后跟痛是哪些原因造成的
人脚的后部,位于踝关节之下和脚弓之后,常称为脚后跟,俗称脚踝。那么,脚后跟痛是哪些原因造成的呢?
跟骨骨刺:多见于老年患者,当有足跟痛时,经过拍摄X光片,可以发现跟骨结节处有大小不一的骨刺形成。但是,临床上发现骨刺不是导致疼痛的直接原因,只是隆起的骨刺,更容易使局部组织受到摩擦、劳损,产生无菌性炎症,其足跟疼痛的程度与局部炎症反应的轻重有关,而与骨刺大小无直接关系。
足底跖腱膜炎:足底跖腱膜是足底维持正常足弓、缓冲震荡、加强弹跳力作用的腱性组织。长时间的行走、过度的负重,都会引起跖腱膜的劳损,导致局部无菌性炎症,而出现疼痛症状。
足底脂肪垫萎缩:老年人的足跟痛较为复杂,除了以上两种可能的原因外,还有老年人本身的足底脂肪垫萎缩,其缓冲震荡、防止摩擦的作用减弱,使局部更容易受到损伤而出现疼痛。
脚后跟
足跟痛常表现为早晨起床落地的第一、二步最痛,走几步后便可以逐渐缓解。足跟痛分为两种:一种是真性足跟痛,X光片证实确有跟骨骨刺的形成,痛点集中另一种是假性足跟痛,X光片没有骨刺增生的形成,足跟部持续疼痛,双腿有沉重的乏力感。两种足跟痛互相之间没有什么连带关系。从中医的角度分析,足跟痛属骨痹的一种,多因肝肾阴虚,感受寒邪所致。
足跟痛是老年人常见的一种疾病,可是现在在年轻女性中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特别是白领一族上班穿着时尚款式的凉拖鞋,足后跟部长期暴露,在空调房内易受寒邪侵袭,下班后忙于逛街、跳瘦身操,足部又未能得到很好的休息,由于足跟长期受压、运动过度和受风寒,引起足跟脂肪纤维垫无菌性炎症,最终诱发疼痛。
中医学认为,足跟痛多属肝肾阴虚、痰湿、血热等因所致。肝主筋、肾主骨,肝肾亏虚,筋骨失养,复感风寒湿邪或慢性劳损便导致经络瘀滞,气血运行受阻,使筋骨肌肉失养而发病。足跟一侧或两侧疼痛,不红不肿,行走不便,又称脚跟痛。
可直接透入皮肤产生消炎、镇痛、活血化淤、通经走络、开窍透骨、祛风散寒等。贴于足跟肌表的膏药刺激神经末梢扩张血管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周围组织营养达到消肿、消炎和镇痛之目的。既避免口服药物对脏腑器官引起的副作用又无手术治疗痛苦及术后并发症的产生。
脚后跟痛是哪些原因造成的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