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小学要加强传统文化教育
2014年9月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到北京师范大学看望一线教师,向全国广大教育工作者致以节日祝贺。在学校主楼参观“尊师重教、筑梦未来—庆祝第30个教师节主题展”时,他说,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
习总书记的话而人寻味,引人深思。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许多经典的著作传诵千年而不朽,闪烁着中国古人的智慧光芒,其中所蕴含的真理和文化,对我们今天的工作生活、为人处事仍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对于塑造良好的道德品格、品味古典文化的深厚魅力、启迪人的思维、传承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更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文明是是世界最悠久的历史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唯一传承数千年没有中断的文明。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中,中华传统文化独树一帜,如一座大海中的灯塔,指引着人们不断向着光明前进,塑造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精神,成为构成中国社会的基本框架。
阅先秦文化典籍,看诸子百家争鸣,让我们体会到了当时的文化繁荣和各类思想的碰撞,更看到了古人在治国理政、治家修身等方面的不同观点,不管是“治大国若烹小鲜”的举重若轻,还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治国理念,无不凝聚着我们伟大祖先的智慧。
读经典,让我们足不出户,即可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庐山瀑布的恢宏气势如在眼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的一首《望岳》,让我们如登泰山之顶,无限美景无尽想象;一篇《荷塘月色》让人如沐春风、心旷神怡,更把作者本人的政治理想寄寓其中,发人深思。
读经典,更让我们看到了一部中华民族仁人志士的家国情怀,传承着中华民族的精神。秦末的陈胜、吴广均为饥寒交迫的“瓮牖绳枢之子”,即使遭到周围人的嘲笑,他也只是怅然叹息:“嗟呼!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始终不放弃对自己信念的追求。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让人无限惋惜的同时,又看到了一个政治家品格,为后人师表。
作为中华民族文明构成的主要元素,传统文化无论是在历史的任何时期,都应该积极弘扬期精华,继承和发扬其时代精神,成为不断凝聚中华力量的、传承中华文明的有效载体。
二、中小学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着现实而紧迫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前,甚至可以说在整个封建社会时期,中华文化一直是代代相传,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而不断丰富完善,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华传统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国与国之间、各民族之间不断交流融合,各种思想文化不断碰撞、交锋,各种意识形态也不断的进入人们的头脑。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伴着接触到的信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丰富,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无论是乡村还是城市,思想上的影响和变化,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和对人群的争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一是我们在传统文化教育上有所疏漏。传统的中国是以家庭为单位自给自足的生产经营模式,人们接受的还是朴素的道德观念和简单而实际的传统文化,无外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类。工业革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得复杂而多变,在以“一切向钱看”、“一切以赚钱为目的”的思想支配下,我们似乎不再重视传统的文化教育传承了,“读书无用论”也一度甚嚣尘上,人们相互交流多数围绕如何赚钱,如何提高生活品质。书店里网络上,炒股、投资等资料成了香饽饽,而经典文化典籍却少有人问津。各类投资、销售的培训场面万人空巷,而传统文化的讲堂却门可罗雀。这不能不说是我们在社会转型期在传统文化的教育上出现了问题。
二是课改导致一些优秀的文化经典淡出教材。随着经济社会化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发生着变化,有些人认为传统的教材中一些古典文化已经过时,甚至认为会对社会、对青少年产生不利影响,主张从教材中删掉。不可否认,传统的文化中是有一些糟粕,但我们在学习中完全可以批判地继承,弃其糟粕,取其精华,不能因为有一点瑕疵就全盘否定,这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不负责任。从这个意义上讲,习近平总书记说,很不赞成课本中把经典诗词和散文去掉,是对这种否定传统文化的有力回击。
三是社会转型期保持思想和文化的独立有其现实意义。人类文明之所以璀璨夺目,就是其各具特色,有其深厚的民族色彩和地域特点,更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华传统文化就是这朵文明之花中光彩夺目的一部分。习总书记讲“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就是要求我们要保持自己文化的独立性,保持中华传统文化的代代相传不中断。中华民族传统的爱国、孝道、重义、明礼、诚信等道德理念,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积极的意义,必须传承好;我们的古典诗词、经典散文,朗朗上口,文字优美,意境悠远,更有许多传播千年、远播海外的经典名篇。放弃了自己的文化,就是抛弃了自己,就是一具只有躯壳没有血肉的稻草人。
四是从国家战略角度出发,必须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往往从文化开始,始于文化也终于文化。当一个民族的人对自己的文化产生不认同、不愿学习传承的时候,那就离死亡不远了。我们中华民族历来是爱好和平不愿战争的,但世界就是这样,存在着斗争,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不管你承认不承认,它是现实存在的,而且就在你我身边。当孩子们天天沉湎于外国大片,言必称自由、民主,吃肯德基、麦当劳、必胜客比吃饺子要多,过圣诞比过春节还兴奋的时候,他们已经深深地被国外的文化所影响了,进而产生对别国别民族的文化认同,对自己的文化排斥、挑毛病,甚至产生对政治、社会的不认同。因此说,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引导,其意义也不仅仅是完成教学任务,更不仅仅是让学生会背几首诗,几篇音乐家,读几本书,而是要放在民族文化、国家战略的角度来考虑。
三、中小学校要做传统文化教育传承的主阵地
学校教育是基础的教育,中小学尤其如此。传统文化的教育要从娃娃抓起,从中小学抓起,让传统文化的种子深深地植根于孩子的脑海中,不断发展成长。
1.学校教育是最基础、系统的教育。从当前社会形势来讲,我们学的基础的知识、传统的文化,更多的是来自学校。如果说小农经济时代家庭教育是传承文化的主阵地的化,那现在这种情况基本已经不存在了,经济发展的大潮把大量的劳动力卷入了工业化的机器中,人生观、价值观已基本定型的成年人在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时间、方式上都存在许多不足。因此当前的传统文化教育主阵地应放在学校,放在中小学。其他社会教育机构、媒体作为辅助,共同做好传统文化的教育传播工作。可喜的是,这几年,我们党和国家陆续加大了这方面的投入,提出了要求,建立了规章制度,学校里学“三字经”、诵经典、学书法、读名著基本成了必修课,社会上各类的汉学班、孔子学院等也如雨后春笋,蓬勃而发。
2.中小学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培育的重要时期,要紧紧抓住并利用好这一时期。梁启超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胡锦涛同志也曾指出,赢得青年,就是赢得未来(胡锦涛2011年“七一”重要讲话)。传承中华文化,就要从青少年抓起。把传统文化的学习内容丰富起来,充实更多的经典文化进入教材,进入课堂。把学习的方式活起来,充分运用学校条件、开发学生智慧,把学生的参与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增强学习的效果。把学习负担降下来,不让学生产生为完成任务任务而学,为升学而学,而是在潜移默化中学习,把外在的学习内化于自身的行动,从而在中小学这一人生的重要成长阶段养成学习传统文化、喜欢传统文化、传播传统文化的习惯。
3.以学校为主、家庭为辅、社会参与,共同营造传统文化学习传承的浓厚氛围。学校应作为传播传统文化的主阵地,这一点必须做把握好。目前来讲,社会力量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也正积极健康地发展,而家庭则需要做好这方面的配合,支持学校的工作,保持孩子的积极性,有条件地参与社会力量组织活动。从目前情况来看,学校、家庭、社会都有很好的反应。许多电视台组织的汉文化学习,如“丝绸之路文化”、“汉字英雄”、“汉字听写大会”等,形式多样,寓教于乐,家长和孩子的参与积极性很高。这一点也值得学校借鉴。
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一份弥足珍贵的宝贵遗产,是我们的祖先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积累的丰富的人生智慧,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精神家园。每一名中国人,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有责任、有义务学习、宣传、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不断增强广大人民、尤其是青少年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国家民族的文化软实力。
试论中小学要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