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毛概论文2000字
相关话题
毛泽东是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毛泽东思想概论》是毛泽东思想的集中概括。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推荐的大学毛概论文2000字,希望大家喜欢!
大学毛概论文2000字篇一
《对钱学森之问的深思》
摘要:温家宝总理在看望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时,钱老曾发出这样的感慨:“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回过头来看,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钱学森认为:“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
举例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自2000年设立以来,共有14位科学家获奖,其中就有11个是1951年前大学毕业的。
温总理2006年拿这个问题请教国内最有名的六所大学校长和教育专家,他们的回答是:要培养杰出人才,关键是教师;要将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贯通起来,高校大改革大发展起来之后,应该是大提高,做大高等教育,还要做强高等教育。这种回答其实是不能让钱老和总理满意的。
关键词:钱学森之问 思考 中国大学 杰出人才
一、 何为钱学森之问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 真正让“钱学森之问”成为舆论的焦点,源于2009年11月11日的一封公开信。
2009年10月31日,钱学森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2009年11月11日,安徽高校的11位教授联合《新安晚报》给新任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及全国教育界发出一封公开信:让我们直面“钱学森之问”!
发出公开信的沈正赋等11位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几天前,我们满怀悲痛送别了钱学森老人。作为一代科学大师,钱老对国家民族、对科学研究、对青年人才、对科学道德的挚爱,感动了全民族。他的崇高人格和科学精神就像一座灯塔,照亮后人前行的路。连日来,人们在缅怀和追思中,不时会被钱老提出的一个问题所震撼——‘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这个被称为‘钱学森之问’的问题,已引起上至国务院总理下至普通学生的深思。它是沉重的,也是不容回避的。 ”
这11位教授认为,“钱学森之问”是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需要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共同破解。为此,他们愿意通过《新安晚报》,以知识分子的良知和责任感,给教育部新任部长袁贵仁及全国教育界同仁发出《让我们直面“钱学森之问”》这封公开信。
“我们不但要造就科技将才,更要注重培养帅才”,这是钱学森经常说的一句话。他认为,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要培养更多年轻人才,要把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传授给年轻人。
1956年2月,钱学森向国务院提交《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第一次系统地提出了发展我国航天技术的建议,为中国火箭和导弹技术的发展制定了重要的实施方案。10月,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院――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钱学森出任院长。
钱学森向100多名大学毕业生开讲《导弹概论》,从零开始教授相关知识。 若干年后,“导弹扫盲班”里的大学生们成为中国航天的领军人物。
在钱先生的家里,有一个他非常喜爱的礼物――一个“神舟”号飞船的模型。那是载人航天工程首任总设计师王永志送给他的生日礼物。“我要让他放心,载人航天工程进展顺利,国防科研后继有人。”
王永志就是被钱学森称为“很会逆向思维”的年轻人。1964年,30岁出头的他第一次进入发射场,参与中国自行设计的中近程火箭的第二次发射。
“第一代战略火箭获得成功后,国家开始搞第二代战略火箭。钱老提议,让第二代航天人来挂帅,并推荐我担任第二代火箭第一个型号的总设计师。当时我只有40多岁,是比较年轻的科研工作者。而总设计师这样重要的职务,之前都是由德高望重的前辈担任的。从那个时候开始,像我这个年龄段的,甚至比我更年轻的人,开始走上总设计师这样被称为‘箭头’人物的岗位。正是钱老的超前眼光和放手使用新人,保证了我国航天事业的后继有人和持续发展。”王永志说。
脚踏实地,仰望星空,人们知道,一颗国际编号为3763的小行星――“钱学森星”在苍穹闪耀。
不单是仰望,我们更愿看到一片灿烂的星光。
二、 钱学森之问的来源
北京师大附小、北京师大附中、上海交大、麻省理工学院、加州理工学院,这是钱先生一份延续的、跨越东西的求学轨迹。在这样一份成长经历背后,我们可否触摸到教育成就一位天才的脉络?
钱学森曾说,在他一生的道路上,有两个高潮,一个是在北师大附中的6年,一个是在美国读研究生的时候。
在他列出的一生影响最大的17人名单中,除去父母和国家领导人,都是他从小到大求知路上的恩师,其中北师大附中就占去了7位。还有一位就是加州理工学院的冯・卡门教授。
北京师大附中是“他最熟悉的地方”。他在那里度过了6年,一辈子忘不了的6年。
钱学森入学时,北师大附中校长是著名教育家林励儒(新中国初期曾任教育部副部长)。在他领导下,附中的教与学弥漫着开拓、创造的良好风气,可谓积贫积弱年代得天独厚的一片沃圃佳苑。
在他的记忆中,学生临考是不做准备的,从不因为明天要考什么而加班背诵课本,大家都重在理解不在记忆。考试结果,一般学生都是70多分,优秀学生80多分。
正是因为他自己的亲身经历,以及海外留学给他留下创新的深刻印象,让他不断的发掘我们中国大学里所欠缺的一种精神,也不断的质疑我们中国的教学制度,他讲究创新,他重在培养科技创新精神,培养会动脑筋、具有非凡创造能力的人才。他强调“别人说过的才说,没说过的就不敢说,这样是培养不出顶尖帅才的。我们国家应该解决这个问题。你是不是真正的创新,就看是不是敢于研究别人没有研究过的科学前沿问题,而不是别人已经说过的东西我们知道,没有说过的东西,我们就不知道。所谓优秀学生就是要有创新。没有创新,死记硬背,考试成绩再好也不是优秀学生。”
在他90岁的高龄的时候他依然还是很惦记着我们中国的长远发展,他的人格魅力就像一盏灯塔,永远照亮着我们这些90后的学生不断前进创新。
他强调,教育工作不可能立竿见影,速见成效。21世纪的科学技术发展很快,新的科技革命、社会革命相继到来,整个社会结构都会发生变革,我们在制订教育方针时,一定要向前看,像邓小平要求的那样,“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关注全球性、国际化的教育标准,用世界范围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和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来充实教育的内容。尽快革新教育观念、更新教学方法、改革教育制度、增加教育经费。
三、 钱学森之问的思考
中国现在培养了大量的优秀人才,但是杰出的人才比较少,比较少的原因,一方面有教育体制的问题;一方面也有我们家庭教育培养的问题。
就从现在我们的大学说吧。现在考大学容易了很多,只要你头脑正常,思维清晰都能考上一个学校。对于中国的绝大多数大学生来说上了大学三、四年以后都要走上社会。也意味着学生生涯的结束。对于中国的大学生来说,绝大多数,上大学不是为了好好学一门专业,也没人去学。而是认为“混”很重要。参加各种学生组织。专业的学习,是其次的其次。只要每门考试及格,没有毕不了业的。专业学习的重要性,没几个老师会和大学生去说的,大学生自己也认为到了大学就是潇洒人生的开始,整天玩乐。没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到了社会才发现什么都不会,才发现原来专业技能真的很重要,专业技术岗位的薪水要高出普通岗位好多。因此造成了痛苦的小学,中学时代,快乐的大学时代,落寞的抱怨的社会时代。而发达国家的教育。学生有着快乐的童年,中学时代,有着严谨治学的大学时代。将孩童时代的想象能力带到了大学时代,想象力加上扎实的大学时代学习的专业技术, 以至于以后为国家的科研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是一个民族的需要,也是一个民族的发展。
就我们现在的情况而言,教育体系需要积极融入社会,同时又需坚持独立精神,在经济潮流冲击一切的今天,活跃的商业气息和市场环境无处不在,其间所夹杂的喧嚣和浮躁必定会打破传统校园的宁静,要在这样的环境下仍坚持教育的本性不受干扰,就更需要重视品性蕴育,要培养出学生坚毅的意志和强大的自信心,能够置身物欲而不被侵蚀、直面压力而不折腰、坚守真理而不退却。这样的教育体系更具有自我修复和进化能力,更能支撑和促进社会经济和道德的发展。
教学体系需要以塑造学术性格、创造学术氛围为主,所培养的人才通过融入改造环境,能够在所处环境中植入自己的理念和风格,起到感染和引导作用。另外,重视教育不是简单的经济投入,也不是单纯的政策倾斜,而需要培养尊重教育和关注教育的社会价值取向,需要开放的教育管理体系和尊重学术的社会气氛,不至于让教育和学术沦为行政权力的木偶和商业活动的玩物。
钱学森大师虽然已经逝世,但是他的问题以让让我们思考,中国虽然当代没有很多的杰出人才,但是全世界的人都知道中国在发展,随着神九的升空,我们国家的航天事业更为世界所重视,所以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有理由相信,我们中国的教育会越来越好,我们也可以相信,我们中国的未来会有第二个甚至更多的钱学森出现。
作为大学生,我们也该从钱老的问题中深思很多,毕竟教育问题一方面有环境的影响,但同时也有我们自己不努力,不钻研的惰性问题,钱学森和我们受着同样的教育,甚至我不如我们,可是他靠着自己的努力和钻研精神为我们国家开辟 了一条新的道路。钱学森固然伟大,我们的当代大学生,也该向伟人致敬,向伟人学习。
参考文献:
【1】网络:摘自靳晓燕,“钱学森之问”引发的思考,2009年12月5
【2】著作:摘自叶永烈,《走进钱学森》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第9-10页
【3】网络:摘自百度百科,钱学森之问
【4】网络:摘自徐川沣,对钱学森之问的思考,2012年5月15日
大学毛概论文2000字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