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抗日方面的经典散文

发布时间:2017-04-09 03:43

抗日战争,倭寇入侵,全民御敌,战争不断,硝烟四起,国家动乱不堪。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有关抗日方面的经典散文,供大家欣赏。

有关抗日方面的经典散文

有关抗日方面的经典散文(一)

现在,我们的生活十分美好。可你,是否想过,现在的幸福生活来的?这可是战士用自己滚烫滚烫的鲜血换来的。这个代价太大了!今天,让我们来顾过去的点点滴滴吧!

在抗日战争史文章中,我看到了炮火连天、浓烟滚滚的战场。一个个满身鲜血、汗流浃背、奋力拼搏的八路军战士们。万山丛中,青纱帐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游击健儿到处逞英豪;雁翎队、敌后武工队、铁道游击队,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使骄狂一时的日本侵略者陷入到敌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我还看到了19路军组织的“敢死队”出发前接受长官的指示。接着,“一、二八”的战火首先在闸北燃烧。一个个19路军沉着应战。我还看到抗战1月27日午后,日军准备开火的消息使住在北四川路一带的上海居民纷纷涌向租界避难。最后,蔡延锴军长临前线指挥……

“淞沪会战”中“八百壮士”的忠贞奖章,“血战台儿庄”的杀敌大刀,“武汉会战”中毙敌3000余人的万家岭大捷中缴获的战利品……抗战初期,国民党数百万军队对日军进攻进行了正面作战,给日军以沉重打击,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者“速战速决”的美梦。

“抗日则生,不抗日则死,抗日救国,已成为每个同胞的神圣天职!”“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坚持抗战,坚持持久战,坚持统一战线,最后胜利必然是中国的。”

中国共产党,率先吹响抗战的号角。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在中国共产党的积极努力和推动下,国共两党抛弃恩怨再次走到一起,中华民族全面神圣抗战从此以燎原之势燃烧起来。

这场在1945年9月3日赢得的战争胜利全然不同以往110年前的甲午战争,中国进行的仍是一次封建王朝战争,而日本则进行的是一次国民战。从1840年开始到抗日战争胜利的105年间,几乎所有的大中小帝国主义国家都侵略过中国,而我们惟一赢得的,就是60年前的那场胜利。那是近100年来积贫积弱的中国第一次在一场生死存亡的民族战争中取得胜利,这场胜利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唤醒了沉睡了几个世纪的中国。

历史学家陈寅恪曾说:“国可亡,史不可灭”,因为修史“系吾民族精神上生死一大事”。在2005年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我了解这段悲壮而可歌可泣的历史,作为一名中国学生,无疑是责无旁贷,却又是一件难以承载的任务。

同学们,战士们就是这样抛头颅,洒热血,用汗水和鲜血换来的新中国。让我们勿忘国耻,好好学习,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将来振兴中华!

革命战士永垂不朽!

有关抗日方面的经典散文(二)

对于现在处于和平时期的我们,对于正在纪念抗战胜利的我们,千万不要忘记60年前的那段耻辱!

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对中国的侵略战争,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指导下,中国人民经过八年抗战,终于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60年前,一名中国记者登陆刚刚投降的日本进行采访,把他在日本的见闻和感受都记录了下来,告诫中国人:所谓的投降在日本人看来只不过是临时休战而已。警钟长鸣,60年后的今天重读旧文,相信读者心有戚焉……

从1937年到1945年,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富强,中国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终于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 60周年,铭记烈士的鲜血,反思国家民族的未来。通过纪念,增强爱国之情和民族凝聚力,使中华民族不再受外敌欺辱,我们做得到!

今天,我们缅怀历史,听抗战老兵讲述抗战的故事,做到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痛定思痛,奋勇前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有关抗日方面的经典散文(三)

王典则将军,贵州兴义人,国军著名抗日将领,黄埔军校(南京分部)六期工科及陆军大学将官班毕业,国民政府元老重臣何应钦先生之亲妹夫,抗战中出生入死,功勋卓著。一九四九年十一月二十日在贵州盘县率部起义,投奔共产党,曾任重庆市人民政府参事。

投笔从戎,报考黄埔军校

一九二七年前后,神州大地,军阀割据,内战频仍,内忧外患,接踵袭来。国民革命军掀起的北伐怒潮,汹涌澎湃,方兴未艾。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当时,正在贵阳省立师范学校就读的,来自兴义的寒门子弟,青年王典则,再也坐不住了。国父孙逸仙先生也曾教导青年:“当立志做大事,不立志当大官。”在时代潮流的感召下,他不甘心一辈子当一个“孩子王”,决定放弃将来从事教育的夙愿,投笔从戎,去报考军校,参加国民革命军,奔向更广阔的天地,为国效力。

那时候,贵阳省立师范是边陲黔省最好的师范学校,考取极难,几乎百里挑一,毕业后当教师,至少不愁温饱。在民生凋敞,“人无三分银”的黔省,是一份颇受人尊敬羡慕的职业。眼看就要师范毕业的王典则,毅然退学,投笔从戎,令人不解,实在是惊人之举。

青年王典则,偕同学同乡俩人,各携少量川资,义无返顾,不远万里,取道香港,奔赴首都南京,以求从军报国。孰料赴宁不久,川资用罄,而军校招考尚无消息。三位黔省青年,当初满腔热血,如今流落京华,报国无门,食宿俱难,几乎沦为乞丐。白天,三人轮流外出,向碰到的川滇黔省人乞求相助;夜则露宿鼓楼脚下或到郊外破庙里栖身。所幸南京不乏爱心人士,同情流落之人,三人倘能得到多少不等的施舍救济,勉强果腹。在如此困境中,他们毫不气馁,坚持效法古人“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的勤奋精神,学习不辍,相互探讨疑难,准备应考,历时半载。

正是所谓,天无绝人之路,苦心人,天不负。正当他们感到山穷水尽、走投无路之际,中央军校(即黄埔军校南京分部)终于招考了。王典则以优异成绩如愿考取了六期工科,他的俩个患难之交,亦金榜题名,考上了军校其它科。从此,青年王典则走上了从军报国,在三民主义旗帜下,献身中华之路。

长城抗战,虽败犹荣

经过一年的紧张学习,王典则在军校毕业,分配去陆军第三师陈继承部当工兵排长。该部随即开赴广东平定张发奎军叛乱。事变平息后,王典则获悉黄埔军校即将招考本校一至六期毕业生,办理高级班,学制三年,毕业后可任军事教官。王有心深造,又符合条件,认为机不可失,失不再来,遂请假赴南京应考,幸被录取。

高级班聘有德国教官,军事课程及训练均改过去日式为德式。经过三年系统学习,于一九三二年春毕业,根据自愿和需要,分派去军委会北平分会(何应钦先生时为军政部长兼北平分会委员长),分会旋即委派王典则赴热河省长城沿线的独石口,东北义勇军冯占海部,任联络官。

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后,日寇鲸吞我东北诸省,又得寸进尺,剑指华北。华北大地山雨欲来风满楼,危机迫在眉睫。

一九三三年元月始,日军相继进犯山海关及长城沿线各隘口,我中国守军沿长城喜峰口,古北口等一百多个关口,厉兵秣马,严阵以待。防守独石口的为东北义勇军,装备简陋,兵力悬殊,后勤亦无保障,然而士气高昂。面对装备精良的日满军队疯狂进攻,他们苦守半月余,伤亡近半,终于阵地失守,被迫且战且退,向察哈尔省张北县荒漠撤退转移。

军委会北平分会联络官王典则,亦随义勇军官兵,同生死、共患难。张北地区荒漠地带一望无垠,难以掩蔽。日军天天派飞机侦察扫射,部队只有分散隐蔽,匍伏于沙地低洼处,而马匹及较大辎重更难掩藏。在日机扫射追杀下,又有不少官兵葬身沙漠。

张北内蒙一带,水源奇缺,菜蔬罕见,给养困难。没水洗碗,常常只能用干牛马粪或皮衣板擦一擦了事。有时断了粮秣,还得忍饥挨饿。这种塞外艰苦生活,对于来自西南边陲的王典则,无疑是一场严峻考验。好在王典则年轻,抗日心切,且早有思想准备,故能克服重重困难,精神旺盛不减。

王典则随后化装,又好不容易躲过了西北军的搜捕和关卡,虎口余生,潜回北平。(时西北军冯玉祥部与中央军有隙,见中央军只身官兵就捕杀)。

血战淞沪,抢运内迁

西安事变后,一九三七年春,王典则先生以中校正团身份奉调军政部直属上海兵工厂,委派为警卫大队长。

该厂地处上海南市,为大型兵工厂,生产多种军火,重要性不言而喻。

王典则大队长走马上任,针对一群平时打架斗殴、吸毒、散漫如散兵游勇乌合之众的警卫队,立即进行训练整肃,严明军纪。人员淘弱留强,装备一律换新,枪枝全部换为当时最好的汉阳造。经过四个月的整训,警卫队军容一整,军纪严明,战斗力提升、与正规部队相差无几。

数月后,芦沟桥事变发生,紧接着,上海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局势骤紧。

王典则先生所指挥的警卫队奉令负责防守黄浦江右岸海军码头,军用飞机码头,飞机修理厂,龙华机场以及本厂的警卫。目标多,地域宽,责任重大。

八月二十日,日机轰炸了兵工厂和海军码头,次日又轰炸了飞机码头及修理厂。此后,不分昼夜,狂轰滥炸,兵工厂员工及警卫队死伤百余人,市民则伤亡上千。

王典则先生冒着轰炸沉着指挥,多次临险,几成烈士。

兵工厂已无法正常生产,奉命火速西迁到湖北汉阳铁厂旧址。职工们冒死日夜抡运设备和物资,在上海沦陷前夕终于完成搬迁。王大队长督守至最后,才偷渡苏州河撤出上海。

上海兵工厂搬迁武汉后,迅速组织力量生产五百公斤航空炸弹,支援我空军作战。

日寇攻陷南京后,又节节向武汉进逼,时局危如累卵。时不我待,在此危急存亡之秋,上海兵工厂奉命成立钢铁厂迁建委员会,一并将汉冶萍公司的三个厂,汉口六合沟铁厂共五个大厂的设备物资和必要人员,紧急远迁重庆大渡口,由警卫队全权负责警卫护送。

当时由汉入川,公路迂回遥远,破烂不堪,只能溯江而上走水路。而交给迁委会使用的船只(包括民生轮船公司提供的船只)不过二十余艘,船少货多,他们统筹调配,视设备重要程度,轻重缓急,分别抡运,争取时间;并在沿江宜昌、奉节、万县设转运站,各站派一分队警卫,而每艘船派一班警力护送,防止破坏和遗失。

在短短数月中,他们冒着日机的轰炸,穿越川江急流险滩,日夜兼程,抡运出百分之九十以上设备物资和人员。王大队长亦置生死于度外,多次往返汉渝间,亲自随船护送重要人员和设备,以求万无一失。与此同时,迁委会迅速在重庆建厂,组织生产。大量的军火及炼出的钢铁,遂源源不断地支援了前方抗战及后方建设,奠定了抗战胜利的物质基础。

兵工厂钢铁厂内迁任务的圆满完成,包括王典则先生在内的有功人员,受到国民政府中央的表彰嘉奖,王典则先生也得以由军政部保送至陆军大学西北参谋班四期深造,进修参谋业务。

喋血襄阳,气贯长虹

一九四三年夏,受军委会军令部选派,王典则先生升任少将参谋长,赶赴湖北随县唐家镇西北军石友三部之181师部任职。该师师长张雨亭,属69军所辖,归五战区李宗仁将军指挥。

王典则将军到任后,对181师深入了解,洞察其优缺点。他在师部成立了军士训练班,抽调各团班长轮训,加强爱国抗敌教育及射击训练。师部又成立谍报训练班,强化谍报工作,以随时掌握敌情。全师雷厉风行,严肃风纪,严惩违纪官兵。半年之间,部队风气逐渐好转。

一九四五年初夏,日军以一个师团兵力向我襄阳樊城进攻,181师奉命守卫该城。襄樊筑有半永久工事,日军先是一阵猛烈炮击,拂晓时分敌机开始低空轰炸,紧接着向我左翼发起重点进攻。181师沉着应战,敌军的企图未得逞。次日,敌军又向我中央阵地突破,亦未得手。第三天,日寇集中强大炮火,采用锥形战术,配以空军轰炸,突破我一段城防工事。我军紧急增派一个后备营上阵,准备驱逐敌人,收复失地。无奈敌军炮火猛烈,阵地上血肉横飞,我一营援军全数壮烈牺牲,血染襄阳。

敌军沿襄河南岸东进,企图切断我军与樊城之间联络。我师已无路可撤,师长令王参谋长带一连战士从张家湾偷渡,返回樊城,指挥城内第三团的两个营固守。师长及副院师长则率两个团残部往敌后撤退,去南漳山区游击。

樊城内仅存两个营及师直属部队防守,且伤残不少。王参谋长重新调整布署,仍感兵力薄弱,难以持久,遂给集团军司令孙震打电话报告战况,请求增援。孙司令许诺即派一个团增援。殊知一夜过去,却迟迟不见援军露面。再打电话催问,电话亦数次不通。派传令兵骑马去司令部,哪知司令部里人去屋空,人员早已星夜临阵逃遁。

敌军向我渡河码头攻势趋紧,王典则将军深知渡河作战不容易,乃集中火力,封锁渡口。日军数次登陆,均以失败告终,在河边丢下一堆堆尸首。

是夜,樊城灯火俱无,一片大战来临前的寂静。王将军知道日寇绝不会善罢甘休,来日必有一番恶战,凶多吉少。他匆忙拿出纸笔给妻小留下简短遗书,大意是,自己深受国恩,倘若明日兵败城破,自己绝不让日寇生俘受侮,决定饮弹自尽,杀身成仁,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如此方能上对得起领袖国家,下对得起部队兄弟及贵州家乡父老。他嘱爱妻珍重,好自为之,将孩子抚养成人,将来报效国家。肺腑之言,沉重恳挚。搁笔后,他即带兵去阵地巡视。

昱日清晨,日寇派出飞机不停轰炸扫射,来势汹汹,压得我军无法组织有效反击。敌趁机派出一个连的兵力,搭乘橡皮艇强渡襄河登陆,在岸边建成滩头阵地,双方厮杀已白热化。王将军率部下凭借工事顽强死守,大家抱定为国捐躯的决心,同仇敌忾,孤军作战,无一退却,誓与古城共存亡。

日军一个连,虽有空中掩护,火力强大,但在我国军181师顽强抵抗下,龟缩在滩头,无法进展,动弹不得,战事处于胶着状态。

是夜,战场短暂沉寂,敌军不敢贸然出击。樊城内,我守军几乎弹尽粮绝,将士们亦在作最坏情况之准备,誓与倭寇血战到底,以死相拼。正在此时,军长米和文派副军长星夜赶到樊城师部,给王参谋长下达了即刻率部撤退,向樊城以北地区转移的命令,以保存力量,等待时机反攻。一场恶战,遂暂时避免。

果然,时隔不过月余,181师在第五战区友军支援下,南北夹击,发起反攻,日军守兵为一加强团,一经接触,未作强烈抵抗,即行撤退,我军遂克复襄樊这一中原战略重镇,取得重大胜利。

不数日,日军又围攻河南新野,新野告急,181师星夜驰援。师长和副师长均称病告假,仅由王典则参谋长率部支援。疾行两天两夜,马不停蹄,部队疲惫不堪,王以为此役定然凶多吉少。那知敌军只有一个加强营,发现我援军已到,知大势已去,已无斗志,立即撤退。我师不战即解新野之围。

不久,该师开赴枣阳整补,师长副师长去漯河五战区长官部开会被扣,王典则参谋长奉令代理师长,开赴南阳,担任南阳警备司令。

八月十五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华民族历时八年艰苦卓绝的抗战,终于取得最后胜利。

王典则将军电报军委军令部,拟请假回渝治病探亲,获批。

回渝后,得知陆军大学将官班招生,遂又报名。不久参加考试,被录取为将官班乙级二期学员,修业一年半,研习师级战术到大军级战术等等,陆大校址在重庆歌乐山。

率部起义,奔向光明

国共内战以来,国军在战场上节节失利,连遭惨败,旧政权风雨飘摇,大厦将倾。王将军看到了旧政权的腐朽,对其数十年追随的三民主义心生疑窦,于是他没有听取亲友的劝告,多次放弃飞赴台湾的机会。

一九四九年十一月二十日,王典则将军在贵州盘县率89军通电起义,弃暗投明,投奔共产党,接受解放军指挥,受到欢迎和礼遇。当天,贵州新华日报,全文刊登了89军的起义通电,以及刘伯承将军,邓小平政委给王将军的嘉勉复电。

猜你感兴趣:

1.关于抗日战争的散文

2.纪念抗日战争的经典诗歌

3.有关抗战胜利70周年的散文诗歌

4.关于战争的散文推荐

5.写关于老兵抗战的文章

有关抗日方面的经典散文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