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松胸实腹要旨
太极拳作为内家拳,内练为主,内外合一,上虚下实,势正形圆,中正安舒。虽一身之机在于头领,然松胸实腹至关重要,上虚下实则能重心稳固;重心稳固则能势正形圆、气血无滞;气血无滞、中正安舒则思维敏捷、运动灵便。如何做到松胸实腹?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太极拳松胸实腹要旨。欢迎阅读!
太极拳松胸实腹要旨
在练太极拳的诸多要领中,含胸与气沉丹田是松胸实腹的关键,这两个要领做好了,太极拳的上虚下实也就做到了。含胸与气沉丹田,不仅有益于健身,更有益于技击,拳者不可轻怠!然而,含胸与气沉丹田这两个要领与其他要领比起来,在认识和理解上容易偏颇和产生错误,说着容易做着难。所以,不仅初学者不易把握,即便是练了多年拳的人依然做不好,其关键就是对“含与沉”的理解错误和方法的不正确所致。错误的理解和不正确的方法,不仅影响了练功效果,也对强身健体产生了负面影响,致使一些拳者努气胸紧而造成胸闷的现象。其实,太极拳的任何要领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往往初始阶段一个要领不到位便会影响全身的协调,待熟练后,只要一个要领做好了其他要领即可全部到位。
我从自己的拳学实践,体悟太极拳的要领是做出来的而不是练出来的。何以此说?因为,要领做对了就有,做错了就没有,所以,方法正确是关键。太极拳修练,其实质就是对要领的把握,是掌握要领方法和熟悉要领方法的过程。若方法不正确,即使练一辈子亦难以正确地掌握要领,若不正确地掌握要领,一辈子也难以入功成之门而不得太极拳之境。所以说,太极拳把握要惟方法正确在前,熟悉熟练动作在后。把握要领最关键的问题不是站着不动如何,而是要在动式中不失要领,因为拳是活的是动着用的,而不是死的更不是站着让人看的,只有动中配合协调才是拳之所求,所以,我们练拳必须把站式中所求之要领应用于动式之中,才算是真正掌握了太极拳的要领,否则,站着有动着无,依然一无是处。拳者若不明此,功必不成,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下面根据笔者30多年的太极拳修练体悟,就含胸与气沉丹田的把握及与气的关系,谈谈自己的感悟,以此与同好共研。
太极拳松胸实腹要旨一、含胸。
含胸有含蓄之意,实际上就是松胸,松胸的实质,其实就是膈肌的放松,由松而沉。膈肌不松,必然内梗,无论外形怎么松也达不到拳要求的松,而不能一气贯穿,更不能周身一家。含胸其实不在胸,不是佝背凹胸之胸向内凹,而是胸平、肩开、背裹、头领、肩沉、背拔、胁张的膈肌松沉。
含胸在于裹背、扣肩、腋虚的两膀内合。肩开腋自虚,腋虚臂自撑,臂撑背自裹,背裹肩自扣,肩扣膀自合,膀合胸自含,胸含背自拔,背拔则肩沉肘坠。所以说,能含胸能拔背,能拔背能沉肩,能沉肩则能坠肘。沉肩拔背头自领,头领身拔膈肌沉,膈肌松沉胸即含,反之亦然。通过背裹,肩扣、腋虚、胁张、膈肌松沉,胸虽未动,但胸骨自有上起内吸之感,这样就使胸腔得了充分的放松,不仅扩展了胸腔,加大了肺扩量,也使呼吸顺畅而舒展。膈肌则随着呼吸舒展沉降而鼓荡,使呼吸能加深,并对腹腔的压力变化也产生重要的影响。含胸的主要作用是使胸腔最大限度地放松,缩减呼吸的频率而扩大呼吸量,增加对身体氧气的供给,特别是加大运动量时,满足身体新陈代谢、能量转换时对氧的消耗。含胸不仅能主动呼吸,随着运动量的增加转入腹式呼吸,并通过呼吸的调整(主要是膈肌的张弛沉降)改变腹腔压力的变化,以适应身体运动和发放劲力的变化。所以,胸松气则畅,胸含劲则聚。因此,含胸也就成了太极拳的最基本的要义。
太极拳松胸实腹要旨二、气沉丹田。
气沉丹田是一种要求,也是一种感悟。气沉丹田是静养功和内家拳的独门要求,它与动作要领直接关联,与含胸拔背、沉肩坠肘、虚领顶劲等要领直接相联系,是劲力松沉的一种感觉,并非故意沉气所为,也并不是所有的拳种都要求或必须气沉丹田。然而,现在有些“挺胸收腹”的外家拳为了迎合时髦也要求起“气沉丹田”来了,其实这是一种绝对错误。不是说外家拳不能气沉丹田,而是因为“气沉丹田”与“挺胸收腹”两者之间是对立的不可融合的两个要求,前者为腹式呼吸,后者则为胸式呼吸,呼吸时胸挺气自横,气横则胸逆,两膀挂力,浑身较劲,焉能有沉气之理?只有腹式呼吸才能使胸不着力,胸不着力自能松,胸松肩松身松,胸起肩沉气则顺,气顺胸含气自沉,气沉自落丹田。所以说,沉气胸勿凸,凸胸膈肌紧,膈肌紧则气必浮而不沉,此其一。其二是坐胯提裆与顶头悬形成上下争拔之势,小腹之气海拉长,气自沉丹田。坐胯乃是腹股沟煞劲,两胯后缩使尾闾骨前送,臀部外开而前裹,两胯外撑使裆部开圆,拧踝扣膝而两股有力,膝挺足蹬与虚领顶劲之百会穴上领使腰部向两端牵拉而成拔身之势,也就是“尾闾中正神贯顶”之论;提裆即缩肛,更使尾骨上提并使尾骨尖前移而命门穴后顶,则会阴与百会穴上下一线,中正不偏,上虚下实气自沉,胸腔放松下盘沉实气自落丹田。提裆缩胯不仅气沉丹田,而且能使丹田抱力重心下移而使重心稳固,整个身体自达平衡。所以说,气沉丹田与含胸是两个不可分割的要领。打个比喻,胸腔犹如风箱或打气筒,而腹腔则像是储气罐.通过腹腔压力的变化,人便有了气感,气(或称内力、内劲)的应用也是通过腹腔压力的变化而运用的,气的感知和感悟并不神秘,腹腔压力越大,气感越强烈越充实,腹腔压力越小气感越微。气沉丹田的逆腹式呼吸又称丹田呼吸,能通过腹部的松紧运动带呼吸而使呼吸顺拳,这种被动的呼吸方式极利于养生健身和技击发力。首先是,通过腹腔压力的变化可以坚实脏腹,调整周身的血液循环,内壮而外强;其次是,腹腔的自然拉伸增强了腹肌的弹性,吸气时脏腹稳固,呼气时丹田抱力,不仅提高了抗击打的能力,同时也强化了打击力量的爆发强发,并能使重心稳固而又运动灵便,且能连续发力,大大提高了技击效果。
太极拳松胸实腹要旨三、关于气。
气字古为“炁”,“炁”有先后天之分,有真气、元气之说,丹家视气为能量,医家视气为生命本元,又有营卫之别、表里之辨、正邪之分。丹、医、气功皆讲子午流注循径运行,功家以周天为宗。气分阴阳,阳者刚而阴者柔,阴阳和合乃混元,混元一气气自通,混元之气中正不偏而浑圆,又谓之中气,中气即元气、真气,亦谓正气,正气者浩然也。气之为气乃自然之事,全在感悟,要说清楚并非易事,即使是现代科学亦无能为力,但气血运行亦非人之所为,自有其内在规律,着实没有必要主观妄为循循周天,强制而为,犹如“揠苗助长”、须知,“顺其自然便是长寿丹”。有所谓“大道自然,自然便是道”,化于具体不过“平常心是也”。心平气则和,心顺气则畅,心烦意乱则气躁。气之一字全在心静,此乃真言,千古一定不变之理。至于拳中,先贤早有论述:“在意不在气,在气则滞,有气者无力,无气者纯刚;意到气到力自到。”此即“拳中本无气,气而不气,不气而气之理。意气合一,气力不二,意、气、力乃一,只是分说而有别。拳中之气无非劲力而已,或称内劲、内力、内功等等。即便正宗的丹道亦非循径妄为,有所谓“昔日遇师真口诀,只是凝神入气穴”之说。李亦畲在其“五字诀”中也说“总归神聚”’神聚则一气鼓荡。所谓“敛气入骨(髓)”,就是敛神聚神,所以说练气归神.心清神静,心浮气躁,气在心而不在身。至于拳中放松后的各种各样的感觉,即所谓的“气感”,犹如气功中的“八触”现象,皆是自然反应,并无神奇,亦无神秘,更非功夫,万万不可:以幻为真,以虚为实,若不辨虚幻,执着于气者极易出偏和走火入魔。如前所述,气乃是一种自然感应,拳中务要顺其自然,合其自然,自然而然,勿执勿着,“其中有物,其中有象,恍兮惚兮”,来者不拒,去者不留,勿忘勿助,若即若离,似是而非即可。千万千万:勿想气、勿运气、勿引气、勿导气,只是悉心体悟其间的各种变化的感觉就足够了,久之气自知,知而自能用。所谓的“气”是随着人的意识、意念(即思维活动)的变化而变化的,思维意识是生命运动的总枢纽,运动则是靠神经的传导和气血运行而维系的。身强气则盛,气盛血旺人自强,意动形随气自生,周身顺遂气则畅,生气腾腾劲自足。气依形而生随形而散,意之所注气即赴焉,意注气聚力自生,意气合一,气力不二,所以“气力”或“力气”,而非运气使气所为、盲目地运气导气只能破坏生理的平衡而伤身害己,切记,切记!拳中之气虽不是呼吸之气,但与呼吸息息相关,没有呼吸就没有气感,哪怕是最微弱的呼吸,即便是自己感悟不到的呼吸(所谓的胎息等),其呼吸仍未停止,只不过其息微而不觉,其感深而悟精微而已,弱式的丹田呼吸,不仅强化了神经的敏感,也增强了周身的协调和力量凝聚的能力。但拳是生死相搏之术,是不能像静功那样做胎息的,呼吸顺拳才是拳之所求。“拳中之气”不在气,惟调身、调息、调心而已,神清心定息如水,若能呼吸顺拳并自然,自能一片神行无滞患。“不气而气”自能得拳中真正之“气”——内劲,“气而不气”,若得真言入圣途,原来“真气”乃虚无,功到无心太极拳。
太极拳松胸实腹要旨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