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有效教学论文

发布时间:2017-06-05 11:23

对于心理健康教学领域,运用有效的教学理论,对于提高心理健康教学效能具有重要作用,要提高心理健康教学的有效性。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推荐的心理健康有效教学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心理健康有效教学论文篇一

《心理健康有效教学探讨》

摘 要:本文针对当前中职学校学生心理特点和开展心理教育的现状,提出加强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探讨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有效教学的方法。

关键词:心理健康;有效教学;有效课堂;团体心理辅导;评价

有效教学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和发展。有效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特别是对于心理健康教学领域,运用有效的教学理论,对于提高心理健康教学效能具有重要作用,要提高心理健康教学的有效性,需正确认识和着力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一、中职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存在着对心理健康的认识上的误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缺乏行动动力

许多报刊杂志上提到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时,大多强调了一些数据,并用数据证明当前中职生心理问题的严重性,以此来强调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这是无可非议的。遗憾的是,尽管数据“骇人听闻”,但人们并没有感到自己或周围的人有多大问题,大家照样上课、学习、升级、升学、就业。就是有什么问题也认为是发生在极个别人身上,而对于心理问题的严重性和普遍性,仍然还存在认识上的不足,虽然不少学校开设了心理咨询室,然而来咨询的人并不多。有的学校虽然也请心理学专家来校作心理健康教育专题报告,但心理障碍不是听一二次报告就能疏导,同时专题报告也不能面面俱到,故收效不大。

2.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大多数没有受过专业训练

由于受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我国师范院校重点培养各学科各专业的教师而忽视心理学专业教师的培养,即使是各学科各专业都开设有心理学这门课程,但学生也不重视研究心理学理论,致使中职学校受过专业训练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奇缺。心理健康教育一般流于形式,得不到有效实施。

3.缺乏对心理健康教育教法的研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缺乏必要的桥梁和依托

目前多数学校把心理教育处于可有可无的地位或成为一种时髦的口号却没能扎实地实行。为了实现教育的现代化,实施心理素质的教育,不仅涉及各科教学等诸方面的改革,而且必然涉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建立,并以此为中介和桥梁,有力地推动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的核心是教法的创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究竟如何建立,这是深入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问题。

二、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教学

这里,首先必须区分的是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的某些区别。尽管“学校心理咨询”也在不断开展,但在人们的心目中始终存在着该概念典型的范式,即它与心理疾病有关,以心理专家对个别来访者的咨询为主。这在学校中也是必要的,但是有心理疾病的学生毕竟是少数,它不能代替学校中广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

传统的旧的教育人才观和旧的习惯思维模式,是当今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阻力。这种以“应试教育”为主的思维模式,使人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只见分,不见人,不能“居安思危”,放眼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强调和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必然要和现代化的教育思想相联系。这种教育思想关注的是人的素质包括人的心理素质在内的全面发展。我们应寻求一种符合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需求,并且能够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性的课堂模式来帮助学生在参与中学会感悟,健康成长。

1.在实践中贴近学生心理,协助问题发现并合理解决

寻求一种有效的课堂模式来实施并调适。通常一种课堂能让多数学生接受认可并由心喜欢,那也是有效的课堂。

我校的心理教育工作在多年的不断实践和探索中,逐渐形成一种能起到调节学生学习所需的课堂模式,即团体心理辅导模式,这样的课堂通过集体备课和小班化的形式教学,可给学生当前所面对的一些心理困扰有一定帮助。例如关于新生入学时对环境的适应问题,在青春期自我认识和自信心建立问题,对个性形成的认识及情绪调控问题,学习计划制定和学习时间管理问题,以及掌握心理调适方法等等,通过让学生实践参与活动课堂,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既能从学生内心的实际需要出发,又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时常又能在学生体会感悟中解决一定的思想认识问题。这样模式下的课堂是心理辅导教学的一个新的思路。自从实践尝试团体辅导课堂模式的教学,从更有学科特点和有效性的角度发现,利用团体心理辅导模式开展的课堂教学获得学生的认同和合作参与度更高,是一种能把心理辅导与班级建设结合起来,并把心理辅导渗透到教学中去,从而较好地对全体学生开展行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让多数学生在动静结合的课堂中感悟和提升。

2.全员参与,发展与体验良好的人际关系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既然是一个系统工程,就需要全体教职员工的积极、主动地参与,各自在自己的教学及管理、服务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建立信任和谐的师生关系。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仅仅靠一两个领导去抓,三五个专兼职教师去忙,是难以收到实效的。另外,这里所指的“全员”,不仅仅局限于学校的教职员工,还应涵盖学生、学生家长及社区成员。因此,全员参与,倡导的是以学校的师生员工为本位,家庭及社区成员共同参与、通力配合。只有优化整合各方面的教育力量,才能避免学校一方或一部分人孤军奋战和陷入亡羊补牢或此消彼长的被动局面。

3.利用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

学科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环节,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之一。教师要结合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要注重寻找学科教学内容中的教育契机,准确把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时机,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从而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

4.创新评价机制,改进评价方法,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效应

教育活动关注的是人的潜力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并加以实现,以及人的内心灵性与可能性如何充分生成,换言之,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当代教育把“人”提到了前所未有的地位,关注人性,尊重生命成为当代教育的主旋律。课堂教学不只是实现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的过程,而且更应该是师生生命共同经历的成长过程。任何工作没有评价就没有区别,没有动力,没有发展。评价是学校实施人本管理的基础,是激励学生发展的阶梯,依据评价的导向性、激励性、发展性、操作性和科学性原则,可设定体系,设定评价方案和考评细则。心理健康教育课特别注重开放性、实践性、亲历性、活动性、体验性,对心理健康教育课评价的重点不在于教师对知识点的传授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而在于学生是否充分参与、深刻体验和感悟,心理素质是否有所增强。实施形成性多元评价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在要求,但形成性多元评价对心理健康教育课而言,过于笼统模糊。因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一门性质比较特殊的课程,和一般学科课程不同,它应该有自己科学的评价标准,以增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效性。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完善的机制使学生学习目标明确,增强学习的自主性、自觉性和创造性。

以上是笔者关于如何有效做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些浅谈,其真正的实效性和可行性还有待于在具体的学校健康教育工作实施中进行检验。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还处在发展之中,还需要大家一起探索,共同努力,促进它的进一步完善和成熟,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崔允�.有效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粟九红,刘玉娟.心理健康[M].辽宁:东北大学出版社,2010.

心理健康有效教学论文篇二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教学探析》

[摘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有效性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追求的目标。但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仍然存在目标消极化,教学情境乏味,以及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生成性、交往性和体验性缺失等问题。文章提出,可以通过构建积极的教学目标体系和预设与生成辩证统一的教学过程,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等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有效教学 积极心理 体验式教学

[作者简介]吴先勇(1968- ),男,广西凌云人,百色学院教育科学系主任,副教授,主要从事民族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广西 百色 533000)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0年广西新世纪教改工程A类项目“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0JGA071)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4-0128-03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的重要途径。根据有关调查显示,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总体上是良好的,大学生群体心理健康状况总体优于一般社会群体。但是,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还是不容乐观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素质水平还有待于提高。高校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很多,主要有课程类、实践类、组织类、环境类、媒体类、管理类、辅导咨询类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近年来,一些高校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是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研究较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往往低效或无效,没有真正达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目标。因此,我们有必要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有效性的研究,从而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健康素质的提高。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教学的特征

有效性是教育教学始终追求的目标,也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追求的目标。我们考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有效性主要从大学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习的有效性和教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的有效性两方面进行。

1.考量大学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的有效性。大学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有效性特征可以从大学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学习速度、学习结果和学习体验三个方面分析。首先是考量大学生的学习速度——学习的效率。学习效率指学习特定内容所花费的时间。大学生学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时间分为指向该课程的学习时间和指向学生个人的学习时间。一方面,要保证大学生学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时,如周课时2节,总课时是32节,学生对规定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花费的时间越少,说明学习效率越高;另一方面,大学生要花一定的课外时间围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进行学习,如完成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作业、预习以及心理训练等。除此之外,学生还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专长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相关内容进行学习。学生在单位时间内学习预设和生成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越多,学习的速度就越快,学习效率就高。学生的学习时间是有限的,提高学习的有效性不能单靠延长学习时间来进行,必须提高学习效率,我们不能以延长学习时间来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其次是考量大学生的学习结果——学习的收益。考量大学生学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学习收益,首先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目标是否达成,一方面看学生是否理解掌握了必要的心理健康理论知识,特别是掌握这些知识的“智慧含金量”,即是靠时间、死记硬背、机械操练、复制获得的,还是通过思考、创造性思维获得的,如果是通过创新、实践而获得好的学习业绩,含金量就高;另一方面看学生是否变了,即大学生是否树立了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是否增强了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是否能处理好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困惑,提高健康水平。如果这些目标达成了,学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学习结果是有效的。

最后是考量大学生的学习体验——学习的乐趣,即在顾及学生学习速度和学习收益的基础上,考量学生学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乐趣和幸福感,只有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和学习的幸福,才能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够确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产生终身学习的愿望,把学习变成一种习惯、一种生活、一种品质。如果大学生体验到学习“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乐趣,体验到学习的幸福,这种学习是有效的;如果学生把学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当做是苦差事,非常烦躁和苦恼,这种学习是低效或无效的。

2.考量教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的有效性。教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特征表现为教师的教促进大学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学。教师教促进大学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学分为直接的促进和间接的促进。直接促进就是教师教的有效心理健康教育知识量大。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包括有效的和无效的两大类,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与学生的心理发生实质的、有机的联系,学生对这类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学得多、快、深且容易,真正理解并有助于学生心理发展的知识,这种教学就是有效的。间接的促进就是“教是为了不教”“授之以渔”,通过教师的教,学生从中慢慢地悟出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道理,掌握了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方法,掌握了提高心理素质、心理自我调适的方法,逐渐摆脱对教师的依赖。无效的教不是促进大学生的学而是阻碍大学生的学,教师讲课条理不清,课堂毫无生气,学生不愿意学习,也学不懂,这种教学是无效的;教师讲的是学生懂的东西,或是教学出现科学性错误,这就阻碍了学生的学,阻碍了学生的心理素质的提高和良好人格的形成,这种教学也是无效教学。 对于心理健康教学领域,运用有效的教学理论,对于提高心理健康教学效能具有重要作用,要提高心理健康教学的有效性。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推荐的心理健康有效教学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心理健康有效教学论文篇一

《心理健康有效教学探讨》

摘 要:本文针对当前中职学校学生心理特点和开展心理教育的现状,提出加强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探讨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有效教学的方法。

关键词:心理健康;有效教学;有效课堂;团体心理辅导;评价

有效教学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和发展。有效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特别是对于心理健康教学领域,运用有效的教学理论,对于提高心理健康教学效能具有重要作用,要提高心理健康教学的有效性,需正确认识和着力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一、中职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存在着对心理健康的认识上的误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缺乏行动动力

许多报刊杂志上提到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时,大多强调了一些数据,并用数据证明当前中职生心理问题的严重性,以此来强调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这是无可非议的。遗憾的是,尽管数据“骇人听闻”,但人们并没有感到自己或周围的人有多大问题,大家照样上课、学习、升级、升学、就业。就是有什么问题也认为是发生在极个别人身上,而对于心理问题的严重性和普遍性,仍然还存在认识上的不足,虽然不少学校开设了心理咨询室,然而来咨询的人并不多。有的学校虽然也请心理学专家来校作心理健康教育专题报告,但心理障碍不是听一二次报告就能疏导,同时专题报告也不能面面俱到,故收效不大。

2.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大多数没有受过专业训练

由于受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我国师范院校重点培养各学科各专业的教师而忽视心理学专业教师的培养,即使是各学科各专业都开设有心理学这门课程,但学生也不重视研究心理学理论,致使中职学校受过专业训练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奇缺。心理健康教育一般流于形式,得不到有效实施。

3.缺乏对心理健康教育教法的研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缺乏必要的桥梁和依托

目前多数学校把心理教育处于可有可无的地位或成为一种时髦的口号却没能扎实地实行。为了实现教育的现代化,实施心理素质的教育,不仅涉及各科教学等诸方面的改革,而且必然涉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建立,并以此为中介和桥梁,有力地推动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的核心是教法的创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究竟如何建立,这是深入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问题。

二、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教学

这里,首先必须区分的是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的某些区别。尽管“学校心理咨询”也在不断开展,但在人们的心目中始终存在着该概念典型的范式,即它与心理疾病有关,以心理专家对个别来访者的咨询为主。这在学校中也是必要的,但是有心理疾病的学生毕竟是少数,它不能代替学校中广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

传统的旧的教育人才观和旧的习惯思维模式,是当今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阻力。这种以“应试教育”为主的思维模式,使人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只见分,不见人,不能“居安思危”,放眼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强调和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必然要和现代化的教育思想相联系。这种教育思想关注的是人的素质包括人的心理素质在内的全面发展。我们应寻求一种符合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需求,并且能够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性的课堂模式来帮助学生在参与中学会感悟,健康成长。

1.在实践中贴近学生心理,协助问题发现并合理解决

寻求一种有效的课堂模式来实施并调适。通常一种课堂能让多数学生接受认可并由心喜欢,那也是有效的课堂。

我校的心理教育工作在多年的不断实践和探索中,逐渐形成一种能起到调节学生学习所需的课堂模式,即团体心理辅导模式,这样的课堂通过集体备课和小班化的形式教学,可给学生当前所面对的一些心理困扰有一定帮助。例如关于新生入学时对环境的适应问题,在青春期自我认识和自信心建立问题,对个性形成的认识及情绪调控问题,学习计划制定和学习时间管理问题,以及掌握心理调适方法等等,通过让学生实践参与活动课堂,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既能从学生内心的实际需要出发,又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时常又能在学生体会感悟中解决一定的思想认识问题。这样模式下的课堂是心理辅导教学的一个新的思路。自从实践尝试团体辅导课堂模式的教学,从更有学科特点和有效性的角度发现,利用团体心理辅导模式开展的课堂教学获得学生的认同和合作参与度更高,是一种能把心理辅导与班级建设结合起来,并把心理辅导渗透到教学中去,从而较好地对全体学生开展行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让多数学生在动静结合的课堂中感悟和提升。

2.全员参与,发展与体验良好的人际关系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既然是一个系统工程,就需要全体教职员工的积极、主动地参与,各自在自己的教学及管理、服务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建立信任和谐的师生关系。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仅仅靠一两个领导去抓,三五个专兼职教师去忙,是难以收到实效的。另外,这里所指的“全员”,不仅仅局限于学校的教职员工,还应涵盖学生、学生家长及社区成员。因此,全员参与,倡导的是以学校的师生员工为本位,家庭及社区成员共同参与、通力配合。只有优化整合各方面的教育力量,才能避免学校一方或一部分人孤军奋战和陷入亡羊补牢或此消彼长的被动局面。

3.利用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

学科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环节,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之一。教师要结合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要注重寻找学科教学内容中的教育契机,准确把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时机,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从而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

4.创新评价机制,改进评价方法,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效应

教育活动关注的是人的潜力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并加以实现,以及人的内心灵性与可能性如何充分生成,换言之,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当代教育把“人”提到了前所未有的地位,关注人性,尊重生命成为当代教育的主旋律。课堂教学不只是实现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的过程,而且更应该是师生生命共同经历的成长过程。任何工作没有评价就没有区别,没有动力,没有发展。评价是学校实施人本管理的基础,是激励学生发展的阶梯,依据评价的导向性、激励性、发展性、操作性和科学性原则,可设定体系,设定评价方案和考评细则。心理健康教育课特别注重开放性、实践性、亲历性、活动性、体验性,对心理健康教育课评价的重点不在于教师对知识点的传授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而在于学生是否充分参与、深刻体验和感悟,心理素质是否有所增强。实施形成性多元评价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在要求,但形成性多元评价对心理健康教育课而言,过于笼统模糊。因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一门性质比较特殊的课程,和一般学科课程不同,它应该有自己科学的评价标准,以增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效性。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完善的机制使学生学习目标明确,增强学习的自主性、自觉性和创造性。

以上是笔者关于如何有效做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些浅谈,其真正的实效性和可行性还有待于在具体的学校健康教育工作实施中进行检验。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还处在发展之中,还需要大家一起探索,共同努力,促进它的进一步完善和成熟,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崔允�.有效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粟九红,刘玉娟.心理健康[M].辽宁:东北大学出版社,2010.

心理健康有效教学论文篇二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教学探析》

[摘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有效性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追求的目标。但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仍然存在目标消极化,教学情境乏味,以及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生成性、交往性和体验性缺失等问题。文章提出,可以通过构建积极的教学目标体系和预设与生成辩证统一的教学过程,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等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有效教学 积极心理 体验式教学

[作者简介]吴先勇(1968- ),男,广西凌云人,百色学院教育科学系主任,副教授,主要从事民族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广西 百色 533000)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0年广西新世纪教改工程A类项目“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0JGA071)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4-0128-03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的重要途径。根据有关调查显示,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总体上是良好的,大学生群体心理健康状况总体优于一般社会群体。但是,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还是不容乐观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素质水平还有待于提高。高校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很多,主要有课程类、实践类、组织类、环境类、媒体类、管理类、辅导咨询类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近年来,一些高校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是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研究较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往往低效或无效,没有真正达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目标。因此,我们有必要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有效性的研究,从而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健康素质的提高。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教学的特征

有效性是教育教学始终追求的目标,也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追求的目标。我们考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有效性主要从大学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习的有效性和教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的有效性两方面进行。

1.考量大学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的有效性。大学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有效性特征可以从大学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学习速度、学习结果和学习体验三个方面分析。首先是考量大学生的学习速度——学习的效率。学习效率指学习特定内容所花费的时间。大学生学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时间分为指向该课程的学习时间和指向学生个人的学习时间。一方面,要保证大学生学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时,如周课时2节,总课时是32节,学生对规定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花费的时间越少,说明学习效率越高;另一方面,大学生要花一定的课外时间围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进行学习,如完成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作业、预习以及心理训练等。除此之外,学生还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专长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相关内容进行学习。学生在单位时间内学习预设和生成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越多,学习的速度就越快,学习效率就高。学生的学习时间是有限的,提高学习的有效性不能单靠延长学习时间来进行,必须提高学习效率,我们不能以延长学习时间来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其次是考量大学生的学习结果——学习的收益。考量大学生学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学习收益,首先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目标是否达成,一方面看学生是否理解掌握了必要的心理健康理论知识,特别是掌握这些知识的“智慧含金量”,即是靠时间、死记硬背、机械操练、复制获得的,还是通过思考、创造性思维获得的,如果是通过创新、实践而获得好的学习业绩,含金量就高;另一方面看学生是否变了,即大学生是否树立了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是否增强了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是否能处理好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困惑,提高健康水平。如果这些目标达成了,学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学习结果是有效的。

最后是考量大学生的学习体验——学习的乐趣,即在顾及学生学习速度和学习收益的基础上,考量学生学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乐趣和幸福感,只有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和学习的幸福,才能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够确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产生终身学习的愿望,把学习变成一种习惯、一种生活、一种品质。如果大学生体验到学习“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乐趣,体验到学习的幸福,这种学习是有效的;如果学生把学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当做是苦差事,非常烦躁和苦恼,这种学习是低效或无效的。

2.考量教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的有效性。教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特征表现为教师的教促进大学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学。教师教促进大学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学分为直接的促进和间接的促进。直接促进就是教师教的有效心理健康教育知识量大。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包括有效的和无效的两大类,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与学生的心理发生实质的、有机的联系,学生对这类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学得多、快、深且容易,真正理解并有助于学生心理发展的知识,这种教学就是有效的。间接的促进就是“教是为了不教”“授之以渔”,通过教师的教,学生从中慢慢地悟出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道理,掌握了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方法,掌握了提高心理素质、心理自我调适的方法,逐渐摆脱对教师的依赖。无效的教不是促进大学生的学而是阻碍大学生的学,教师讲课条理不清,课堂毫无生气,学生不愿意学习,也学不懂,这种教学是无效的;教师讲的是学生懂的东西,或是教学出现科学性错误,这就阻碍了学生的学,阻碍了学生的心理素质的提高和良好人格的形成,这种教学也是无效教学。 对于心理健康教学领域,运用有效的教学理论,对于提高心理健康教学效能具有重要作用,要提高心理健康教学的有效性。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推荐的心理健康有效教学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心理健康有效教学论文篇一

《心理健康有效教学探讨》

摘 要:本文针对当前中职学校学生心理特点和开展心理教育的现状,提出加强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探讨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有效教学的方法。

关键词:心理健康;有效教学;有效课堂;团体心理辅导;评价

有效教学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和发展。有效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特别是对于心理健康教学领域,运用有效的教学理论,对于提高心理健康教学效能具有重要作用,要提高心理健康教学的有效性,需正确认识和着力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一、中职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存在着对心理健康的认识上的误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缺乏行动动力

许多报刊杂志上提到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时,大多强调了一些数据,并用数据证明当前中职生心理问题的严重性,以此来强调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这是无可非议的。遗憾的是,尽管数据“骇人听闻”,但人们并没有感到自己或周围的人有多大问题,大家照样上课、学习、升级、升学、就业。就是有什么问题也认为是发生在极个别人身上,而对于心理问题的严重性和普遍性,仍然还存在认识上的不足,虽然不少学校开设了心理咨询室,然而来咨询的人并不多。有的学校虽然也请心理学专家来校作心理健康教育专题报告,但心理障碍不是听一二次报告就能疏导,同时专题报告也不能面面俱到,故收效不大。

2.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大多数没有受过专业训练

由于受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我国师范院校重点培养各学科各专业的教师而忽视心理学专业教师的培养,即使是各学科各专业都开设有心理学这门课程,但学生也不重视研究心理学理论,致使中职学校受过专业训练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奇缺。心理健康教育一般流于形式,得不到有效实施。

3.缺乏对心理健康教育教法的研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缺乏必要的桥梁和依托

目前多数学校把心理教育处于可有可无的地位或成为一种时髦的口号却没能扎实地实行。为了实现教育的现代化,实施心理素质的教育,不仅涉及各科教学等诸方面的改革,而且必然涉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建立,并以此为中介和桥梁,有力地推动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的核心是教法的创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究竟如何建立,这是深入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问题。

二、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教学

这里,首先必须区分的是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的某些区别。尽管“学校心理咨询”也在不断开展,但在人们的心目中始终存在着该概念典型的范式,即它与心理疾病有关,以心理专家对个别来访者的咨询为主。这在学校中也是必要的,但是有心理疾病的学生毕竟是少数,它不能代替学校中广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

传统的旧的教育人才观和旧的习惯思维模式,是当今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阻力。这种以“应试教育”为主的思维模式,使人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只见分,不见人,不能“居安思危”,放眼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强调和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必然要和现代化的教育思想相联系。这种教育思想关注的是人的素质包括人的心理素质在内的全面发展。我们应寻求一种符合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需求,并且能够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性的课堂模式来帮助学生在参与中学会感悟,健康成长。

1.在实践中贴近学生心理,协助问题发现并合理解决

寻求一种有效的课堂模式来实施并调适。通常一种课堂能让多数学生接受认可并由心喜欢,那也是有效的课堂。

我校的心理教育工作在多年的不断实践和探索中,逐渐形成一种能起到调节学生学习所需的课堂模式,即团体心理辅导模式,这样的课堂通过集体备课和小班化的形式教学,可给学生当前所面对的一些心理困扰有一定帮助。例如关于新生入学时对环境的适应问题,在青春期自我认识和自信心建立问题,对个性形成的认识及情绪调控问题,学习计划制定和学习时间管理问题,以及掌握心理调适方法等等,通过让学生实践参与活动课堂,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既能从学生内心的实际需要出发,又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时常又能在学生体会感悟中解决一定的思想认识问题。这样模式下的课堂是心理辅导教学的一个新的思路。自从实践尝试团体辅导课堂模式的教学,从更有学科特点和有效性的角度发现,利用团体心理辅导模式开展的课堂教学获得学生的认同和合作参与度更高,是一种能把心理辅导与班级建设结合起来,并把心理辅导渗透到教学中去,从而较好地对全体学生开展行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让多数学生在动静结合的课堂中感悟和提升。

2.全员参与,发展与体验良好的人际关系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既然是一个系统工程,就需要全体教职员工的积极、主动地参与,各自在自己的教学及管理、服务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建立信任和谐的师生关系。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仅仅靠一两个领导去抓,三五个专兼职教师去忙,是难以收到实效的。另外,这里所指的“全员”,不仅仅局限于学校的教职员工,还应涵盖学生、学生家长及社区成员。因此,全员参与,倡导的是以学校的师生员工为本位,家庭及社区成员共同参与、通力配合。只有优化整合各方面的教育力量,才能避免学校一方或一部分人孤军奋战和陷入亡羊补牢或此消彼长的被动局面。

3.利用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

学科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环节,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之一。教师要结合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要注重寻找学科教学内容中的教育契机,准确把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时机,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从而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

4.创新评价机制,改进评价方法,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效应

教育活动关注的是人的潜力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并加以实现,以及人的内心灵性与可能性如何充分生成,换言之,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当代教育把“人”提到了前所未有的地位,关注人性,尊重生命成为当代教育的主旋律。课堂教学不只是实现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的过程,而且更应该是师生生命共同经历的成长过程。任何工作没有评价就没有区别,没有动力,没有发展。评价是学校实施人本管理的基础,是激励学生发展的阶梯,依据评价的导向性、激励性、发展性、操作性和科学性原则,可设定体系,设定评价方案和考评细则。心理健康教育课特别注重开放性、实践性、亲历性、活动性、体验性,对心理健康教育课评价的重点不在于教师对知识点的传授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而在于学生是否充分参与、深刻体验和感悟,心理素质是否有所增强。实施形成性多元评价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在要求,但形成性多元评价对心理健康教育课而言,过于笼统模糊。因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一门性质比较特殊的课程,和一般学科课程不同,它应该有自己科学的评价标准,以增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效性。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完善的机制使学生学习目标明确,增强学习的自主性、自觉性和创造性。

以上是笔者关于如何有效做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些浅谈,其真正的实效性和可行性还有待于在具体的学校健康教育工作实施中进行检验。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还处在发展之中,还需要大家一起探索,共同努力,促进它的进一步完善和成熟,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崔允�.有效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粟九红,刘玉娟.心理健康[M].辽宁:东北大学出版社,2010.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心理健康有效教学论文

心理健康有效教学论文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