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文章观后感

发布时间:2017-05-11 18:27

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茶文化从广义上讲,分茶的自然科学和茶的人文科学两方面,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与茶有关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下面是小编精心为你整理的茶道文章观后感范文,一起来看看。

茶道文章观后感范文1

诗书画与茶,自古结缘。诗书画于茶,不乏佳作。

但是从古至今,诗词家、画家、书法家、篆刻家乃至摄影家,诸多同仁,约定同时,聚到同地,对同一种茶叶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探究、描绘、吟咏、纪录,恐无前例!此举,乃四川汉和书画院之所为也。

这是一次艺术的采风。艺术家们在安化登雄奇之山、游浩淼之水、揽诡异之云、赏幽情之月、瞻风雨之桥、采滴露之叶、心至目及,口吟手描,虚虚实实,青青翠翠,都化作平平仄仄、点点线线的艺术作品,永留人间。

这是一次历史的探访。艺术家们在千古山川、百年茶道、博物馆中、老厂房内与五常憨玩,与陶澍论古,与马帮并行,与彭公对饮,览新兴之城,观盛世之业,激起心中所思、所叹、所敬,故呼呼唤唤,指指点点,长歌啸、短词吟,成就了黑茶史上之瑰璋。

这是一次悟道与弘道的实践。平面的观察,纵向的探究,艺术家们光朗开悟,思至六维,再饮斯茶,得无异乎?异者,悟也!故承义于六腑,负责于双肩。绘山川写人物歌风情,所驱笔墨或赞其美、或叹其难、或咏其雅,或吟其幽,皆发于心而弘于道也。所弘者乃古人智慧之道、勇敢之道、奋进之道、和谐之道、真善美之道也!艺可寓于道,至哉!

这又是一次踏浪弄潮的壮行。风烟似已遥远,但是“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又一下子把丝路茶道“和古融今”的经济、文化、政治意义变成了现实。仰山之巍峨,慕海之浩淼,逢盛世之时,应大业之召者,忍不为焉!此次采风,便是融进大潮的浪花、律合壮举的硅步。艺术家们以自己的感受与作品为“一带一路”的伟大事业抹上了活脱、真切、新鲜的绿色。

吾不才,却有幸。应汉和书院院长开举道兄盛邀,三游安化,故作《云台胜境》之图为纪。并应嘱书前文。

乙未年秋七月初二于北京乐雨山房

茶道文章观后感范文2

杂志《古典文学知识》(1998年第5期),内有一篇复旦大学杨明先生的文章《养其根而俟(si等待)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研习古典文学的几点体会》,其中说道:“人们常说起的古典文学研究的意义,比如提高文化素养啊,增请民族自信心啊,为今天的文学创作提供借鉴啊,等等,都很重要。而就我来说,感受的最直接而深切的,是把它看成我们民族文化增加积累的一项工作。古典文学研究的成果,并不是每一项都能具体的说出在现实生活中有什么用场的……我们古典文学研究着大量的碰到的、甚至穷数十年精力孜孜不倦加以研究的问题,有什么现实的用处?但这样性质的研究、探讨,不但在我们中国源远流长,而且现在连外国包括东西方诸国的学者都在饶有兴味的进行着。一切存在的都是合理的。所谓合理是必然的意思。为什么没有实际用场的研究却是必然存在的呢?这就是以无用为用吧。其意义就在于为民族文化以至于人类的文化增加积累……我曾经对一群爱好古典文学的同学说,我们可不能有朝一日让人家外国学者说‘看,你们祖先的遗产倒要我们来替你们研究’!我说,这就是我的爱国主义!……从学术研究的布局来看,大量的经常性的工作,是在于扎扎实实的积累。关键是要有新的见解、新的贡献。但光求新当然不行,同时必须求真、求是。……”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力,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板凳要做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

在中国古琴网上的一个帖子:

——为什么要学习写诗?

——因为当我站在巍巍高山之颠,看眼下的青山碧水,心情豁然开朗而放松的时候,竟然连一句合适的诗句也找不出来描绘此时此刻的心情!郁闷!于是暗暗发誓一定要学会作诗!这不是附庸风雅,而仅仅只是想表达一种生活中常常会变化着的心情!

学问是时间的积累

一个讲座:就是作为中国人,你凭什么让别人认为你是中国人?中国人不会书法,看不懂古代精粹的文化,不会喝茶,一天之中难的做中国人应该做的事情,你凭什么会产生出中国人的思想?!

很多茶品完之后就会渐渐的忘记。除非,这种茶你是经常喝,或者喝茶时连同喝茶时发生的事件一同被深刻的记忆下来,否则,很快就会忘记的。

真的搞不懂了,真正的茶道到底是什么呢?如果是一种随遇而安的心境,是一种平静的反思的心态,懂得这一点就好,为什么又要有那么多讲究呢?为什么又要学习茶道的表演呢?是不是一种表面视觉上的平而非真正的心平呢?我们说,茶道表演中可以看到的意境到底有多少意义呢?

扬州月塘乡 乡间民俗茶:先是一杯甜茶,接着第二杯放了茶叶的茶,再接着是放了××的茶。

对茶香的怀念远远地胜过对滋味的记忆 调香师

舍 得 “心无事是贵人”

静敬之心

原想,茶道中太过现代的东西会冲破传统的韵味,但真正的去实践了,才发现传统其实是在自己的心里,使用者时代的东西,才是最传统,最合时宜的继承与发展。保留什么、发展什么都是需要我们去思考去实践。

的确啊!悲观一点儿,是不得已的选择;乐观一点儿,只有时间才能推动传统文化的发展进程啊!

茶道里的传统与现代,是不是也是一种和合之境?

茶具是界。围隔泉水的界。把泉水和空气、桌子围隔的界。在这个有限的界里,茶叶在其中吐露芬芳。

人人都有一把最适合他气质的壶。

在这样的壶里,泡的不仅仅是茶,还有自己的灵魂。

喜欢茶壶或者讨厌茶壶,都没有什么不好。

关键是要有一颗宽容的心。

读壶,读茶,壶也读人,茶也养人,茶也伤人。

相处得宜就好。

现代的人上网,哪有那么好的耐心,细细的读长篇文章啊基本是不可能的,大家太忙了……又在《中华读书报》上2004年12月29日的报道,说全国国民阅读与购买率呈下降态势,同时国民的功利性阅读明显增强。时代呼唤“深阅读”!

读壶 原始的纸介质记录(静静地读壶感受)+电子形式(需要短短数语,一语点破)

杯口的弯曲弧度,杯子的深度。人机工程学的内容

艺术家们在一起可能是从来不谈艺术的

壶盖与壶体之间形成的饱满的虚线,这条虚线是壶盖和壶体共同创造的,揭开壶盖,虚线霎那间就消失了。放好茶叶,倒满泉水,轻落壶盖,虚线就在蒸汽氤氲的壶盖四周越发的清晰起来,它总是壶上颜色最深的线条,在壶上分隔着壶盖和壶体,他总是用最深沉的色彩来诉说着壶的思想。

普冬:“扁灯——颜真卿用过的钵子,贾岛推敲了翅膀,从此就不飞了,留在禅房。”

真的很怕一不小心就变成了一个没有想法的米堆里的胖虫子。

中央电视台东方时尚栏目中专访陶艺家岳东强先生:不要跟我谈艺术,我的艺术都到脖子了,我只谈钱,钱可以是我进入更良性的创造……

有了爱憎之心,才使我们惊骇。打碎这些让我们惊骇的东西吧!可是为什么不能有爱憎,不该有惊骇呢??

佛说,一切皆是空,不要执著。

人和壶有时候也只是一时的缘分,有缘时,多交流,当缘已尽时,也不必时时唏嘘,该放下时当放下。

刑良坤——鲁迅美术学院客座教授、南京故宫博物馆、四川济光东方文化研究所研究员。他将收藏的1300余件日本陶瓷艺术精品捐给国家博物馆,被誉为“日本陶瓷艺术收藏家、鉴赏家”,从1988年开始由收藏转为探索、研究制陶工艺,。1993年获得5项发明专利。立体开片茶道碗。他说:“我现在有1500个茶道碗,按照国际市场价格,每个可卖1000美元,那我就能卖1500万美元。这个世界拥有1500万美元的人太多了,而拥有这么多陶艺品的人,就只有我一个,我为什么要卖掉他们?”自从干陶艺那天起,他的作品就只送不卖。

茶道文章观后感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