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方法
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应该主动结合学科特点,尝试在语文学科中有机渗透科学思想和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推进素质教育。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搜集整理的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方法文章内容。
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方法:从教材中挖掘科学教育元素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充分挖掘和利用语文教材的资源,倡导让学生亲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形成科学的认识方式和自然观,将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1、从丰富的文本中寻找科学知识
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关于科学的内容,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启迪性。有的是教给学生一些科普知识,如《水上飞机》、《大自然的文字》等;有的是激发学生爱科学的情感,如《人类的老师》、《剪枝的学问》;有的是学习科学家一丝不苟、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如《第一朵杏花》《詹天佑》等。作为语文教师要在语文教学中灵活地运用教材,善于发现和捕捉蕴含在教材中的科学性元素,有机渗透科学教育,使语文教学与科学教育自然统一。
2、从生动的教学情景中寻找途径和方法
(1)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文本对话中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科学思维训练。我在教学<<第一朵杏花>>时,首先引导学生围绕课题进行质疑:在学生充分阅读的基础上,重点质疑为什么课文要以“第一朵杏花”为题?这一问题有效地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学生各抒己见,大胆想象,也敢于求新求异、多角度思考问题。然后我又设计“知道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又有什么用处?”的问题,在学生分组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体会竺可桢爷爷对科学严谨、一丝不苟的态度。
(2)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他们“大胆想象”的创新能力,“乐于动手”的实践能力及“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如教学《人类的老师》一文时,在学生认识到“科学家摹仿袋鼠发明了越野汽车”等仿生学方面的知识后,我设计了在“现实生活中,你还知道人们摹仿哪些生物的特点,发明了哪些东西?”这一问题,学生联系生活展开想象,结合课前收集的资料说出了许多答案:科学家根据蛋壳发明了建筑上的薄壳结构,鲁班根据草叶的锯齿发明了锯子……我及时抓住这一“契机”进一步诱导学生:你会根据哪些生物的启示发明出有益于人们生活的东西来呢?有一个学生说,我会根据小壁虎尾巴具有“再生”的特点,制造出一种“再生素”,只要截肢病人一搽上这种药素,他就会重新长出四肢。这样,便可以减少病人的痛苦,还病人以幸福和希望。这样的说法虽说天真,但又充满智慧和想象,显示着学生神奇的创新力。
综上所说,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善于挖掘教材中的科学元素,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创设平台,拓展途径,从激发科学情感、落实科学思维、开掘科学潜能等角度出发,对学生有机、合理地渗透科学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方法: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1、开展与文本相关的课外科学探求活动
在教完《苹果里的五角星》一文后,我让学生回家亲自横切苹果,仔细观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并建议学生对其它水果进行不同角度的切分,观察比较,然后再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这样让他们感受和认识更加深刻;在教学《蚕姑娘》后,让学生系统地观察蚕的一生,让学生在饲养过程中观察蚕是怎样经过四次蜕变和怎样吐丝作茧的,这样既巩固了课堂上所学的科学知识,又渗透了观察与实践相结合的思想,开拓了学生的认知宽度,激发他们探究科学的兴趣。
2、开展文本延展性的语文课外活动。
在课外活动中,我常常有计划地给学生专题讲述“现代科学的重大突破”,介绍“光导纤维”、“太阳能发电”、“太空育种”等科技方面的知识,把他们引向科学的大门。我针对秋冬季节校园里落叶满地的现象,引导学生探讨“为什么到秋天大部分的树叶会逐渐变黄、脱落?”引导学生从叶绿素等各方面去考虑、分析,最终得出正确的解释;综合实践课上,我带领学生深入到街道、菜场等场所,让学生发现生活环境存在的问题,结合所掌握的生态知识去考虑怎样使家乡环境变得更加美丽。学生们能根据平时所掌握的知识,提出比较合理的建议,并写出了《我领福娃游水乡》、《未来的家乡》等充满情趣的科学小论文。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是我们的历史责任。作为语文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的活动中,只要善于依托文本资源,拓展语文实践活动,强化科学意识,注重激发学生探求科学的兴趣,尊重科学的态度,指导掌握科学的方法,一定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
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方法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