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毕业论文

发布时间:2017-05-31 15:11

音乐让人赏心悦目,并为大家带来听觉的享受。下文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音乐毕业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音乐毕业论文篇1

中国民族音乐的现状与发展

摘要 中国民族音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明星。它具有丰富的文化价值与艺术价值,是中国广大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劳作与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蕴含着中国多民族文化的特征与内涵,可以说中国民族音乐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它的建设与发展是中国音乐事业的根基,也在中国音乐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对中国民族音乐的特征与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对其传承工作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民族音乐 中华民族文化 艺术价值 传承

引言

中国民族音乐发展历史悠久,是一种具有独特精神文化内涵的音乐体系,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特征。中国民族音乐是以黄河流域为中心地带的中原音乐与西域音乐文化以及西方外来音乐相融合而形成的,进而中国的民族音乐开始逐渐大融合,并且开始丰富了曲目的种类,为后来的中国民族音乐发展逐步奠定了基础。中国的民族音乐具有丰富的文化价值与艺术价值,是中国广大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劳作与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蕴含着中国多民族文化的特征与内涵。

一、中国民族音乐的分类

中国的民族音乐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几千年前的原始社会中,就产生出了原始的舞曲,我们的祖先有着十分超前的音乐才能,运用木材、石头等材料制作了多种乐器,在出土的骨片中就发现了刻有类似于音乐乐谱的文字。而到了殷周的奴隶主统治时期,我国音乐艺术文化就开始发展地如火如荼了。我国在古代出现了许多次音乐艺术繁荣发展时期,而作为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直接反映出我国民族的伟大气节,并且凸显出了传统民族中的态度、性格、情感与追求。中华民族的传统音乐文化是扎根在我国五千年历史文化的土壤之中的,而独特的中国传统文化能够创造出具有个性的中国传统民族的音乐文化。在英语中,民族音乐译为“ethnic music”,即“少数民族音乐”。我们通过归纳资料,将我国民族音乐分为宫廷音乐、文人音乐、宗教音乐与民间音乐等四类。

1 宫廷音乐

我们说的宫廷音乐其中一部分包含了音乐艺术中的典制型音乐,而另一种类就是娱乐性的音乐,而这两种音乐类型能够凸显出我国传统宫廷文化中的多种侧面,首先是对于塑造皇权形象的研究,其次是对于我国封建贵族阶级日常生理与心理上的享乐。

2 文人音乐

由古代音乐文化中古琴音乐和词调音乐融合而成,这种类型的音乐与诗词绘画等艺术一起构成了我国传统民族文化中独特的文人文化,琴棋书画这四种古典艺术,古琴是占据首位的。而古琴音乐追求的是脱俗的意境,有着“清幽、淡雅”的浪漫情愫,而这种音乐是最符合我国封建社会中的“中和”思想的,成为了古人们修身养性与塑造人格的最适合的方式。

3 宗教音乐

首先,能够表现出我国传统宗教中高贵信仰中的多种特增,例如,佛教、道教等都会在自身宗教特征中包含了宗教音乐;其次,西方外来的宗教音乐与我国本地的音乐文化不断融合;然后,我国传统民间音乐与宗教音乐不断融合,并且在民间音乐基础上进行改动进而让产生的新的音乐具有仪式化与教义化。

4 民间音乐

我国的民间音乐分成了民歌、歌舞、戏剧、乐器等,并且以综合性的艺术为主。而我国独特的传统文化也孕育出了独特风格的民族音乐的风格、内容与体裁,并且成为了我国传统民族音乐的基础。由于我国面积广大,民族数量多,使得民俗出现了差异性的特征,进而形成了多元化的民族音乐。我国民族音乐研究部门已经归纳总结并收集到了大概有三十多万首的传统民歌,而加上独奏与合奏等乐器更是多得数不胜数;而我国民族乐器大约有两百多种;我国的民族戏剧曲目约有两百多种。戏曲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而音乐是其重要构成元素,并且也是我国多种曲目特征与风格的体现者。而这些曲目类型中的多种曲目与行当以及文武场的音乐等,更加难以计量数目。

二、中国民族音乐发展现状分析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各民族地区的经济也相应得到了显著的发展,群众经济水平逐渐提升,但是我们可以发现,这些民族地区最富有特征的音乐形式却逐渐消亡,与区域经济的增长呈现出相反地发展趋势,而我们通过深入调查与分析,可以将这些问题归纳为几个方面:

1 民族传统音乐生存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我国民族地区的原生态环境对于现代民族传统音乐的继承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是许多地区为了发展区域经济,以破坏自然环境为代价,使得许多民族地区的自然环境受到破坏,进而让这些地区的传统民族音乐失去了曾经赖以生存的原生态环境,因此不能健康发展。

甘肃省永靖县政协委员马永清曾经说过:“青海与甘肃两个省的少数民族除了传统的花儿演唱形式与环境在政府保护下得以完整保存,剩下的少数民族传统民歌的演唱形式已经不存在了,尤其是一些当地史料记载的少数民族的歌谣都失传了。”而四川省音乐协会表演部主任赵小艺接受采访也表示出担忧四川地方的民歌发展,“演员演唱民歌的次数逐渐减少,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随着现代城市化进程加快,一些离城市比较近的地区民歌正在逐渐减少,曾经在九寨沟最著名的南坪民歌发展到现在,只有八个人在演唱传统曲目,在其他省市地区也存在这种问题。或许“民歌恰是穷乡好”这句话能够很好地证明民族音乐遭遇的现状,越是经济相对落后或者偏远的地区,流传的民族音乐就越能够保留自身的原生态特点。

2 区域民俗文化逐渐消亡

我们说民族传统音乐来源于各地区的文化生活,人们可以通过一首简短的民间歌舞就能够感受到这个地区的人文风俗等,并且不同的地区形成的风俗习惯也会造就不同的民俗音乐文化。例如,傣族、土家族等部分少数民族村落在新人嫁娶之前集体唱“哭嫁歌”,表示出喜悦之情。例如,在土家族少女嫁人前,女方就要集体唱“哭嫁歌”。新娘子在结婚前十天不能跨出门槛,家人会在阁楼摆上一桌茶,之后邀请朋友亲戚围起来大喊大叫,哭着唱歌。刚开始的时候,定时唱歌,而在女孩子新婚出嫁之际,人们会哭得愈加悲伤。而越是哭得伤心,越能够表现出人们的喜悦之情,这种风俗能够充分体现出土家族独特的人文风俗与精神面貌。

3 群众思想意识的变化

受到社会经济文化的猛烈冲击,现代多种文化舆论充斥在人们耳边,各地区人民可以直观地接触到一些新鲜事物,而这些与众不同的事物也逐渐让群众转变了思想。人们开始不再欣赏民族音乐,而是去追随欧美、港台流行音乐,甚至一些人对民族音乐产生了自卑的心理,感觉流传下来的民族音乐在如今是落后的,不符合众人的品位,在狭隘的生存空间中,民族音乐难以继续生存与发展。

三、对中国民族音乐保护与传承提出的方式建议

由于我国民族音乐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与社会实践活动中集体而创造出来的,因此反映的是最底层人民的生活状态。我国传统的音乐文化是经历过几千年的发展的,在一定程度上积淀了多民族的智慧与才能,并且有着鲜明的民族个性,并且在不断交流中相融合。我国的民族音乐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并且演化出自身的音乐艺术精髓。而这些是我们中华民族努力拼搏的精神财富,所以我们需要去保护与传承这些音乐文化。

1 保护好民族音乐的原生态环境

我们要想保护好民族音乐,就要对我国民族音乐生存与发展的环境进行保护。如果没有这种环境保护,就会让民族音乐缺乏自我生存的支撑力。我们需要将民族音乐放在原有的生产与生活方式中,在我国传统民俗的背景下保持住原有的音乐形式。我们需要让民族音乐在生态的环境中传承,要做好整体的保护,不能够忽略对于文化环境的闹胡。例如,对于一些原始民族的村落加大力度去保护,并且建设出一些当地的民族音乐陈列馆,对一些濒临消亡的民族曲目进行抢救式的保护等。

2 结合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发展民族音乐

我国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而在这些民族特色旅游产业发展中,我们可以有效地融合一些民族音乐元素,这会成为很有效的传播民族音乐的兴衰。我国的民族音乐不能只是单纯静态地保存在博物馆之中,一些少数民族地区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与自然风光,这吸引了无数的游客。我们可以在多民族地区的相关旅游景点设立一些民俗文化村或者民族生态文化保护中心,这样一方面可以保护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原生态环境,还可以让游客们在一定空间内体验到我国民族传统生活与习俗,并且接触到多种少数民族的古老音乐文化。这种形式能够为地区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并且还可以更好地去保护我国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

3 加大专业教育培训,提升民族音乐的传承能力

由于保护与传承是相互的,而保护好我国民族音乐就是为了可以更好地传承,只有将民族音乐传承与保护下去。我们为了能够让民族音乐更好地传承下去,需要依靠现代教育这种重要的手段,而加强专业的教育力度是我国民族音乐能够长期传承的基本保证。我们可以在中小学开设音乐课程,强化学生们的专业课程能力,让学生了解与喜爱自己民族的音乐。

4 国家政策的支持是传承民族音乐的保证

由于民族音乐受到现代音乐的冲击,为了适应当今的需求,因此对于我国传统民族音乐的保护是一种强制性的政府行为,也是计划性的保护策略,而这种保护的策略是与我国政策相一致的。地方政府要加强对民族音乐的支持力度,不断提高地区人们的生活质量,对一些必要的文化设施加大投资力度,让地区政府成为构建民族艺术传承链条的核心力量。政府也可以通过当地的社会企业机构进行合作,增强地方群众对自己的艺术增强自信心与自豪感,并且逐渐提高自我保护能力。而各地区也要根据自己的民族音乐艺术的特征来进行分类,突出保护重点。

5 民族音乐表现形式的改革

“传统文化是不可或缺的,并且它们也是很少完美的。在传统文化存在自身的意义就是决定了人们需要改变它们。”从整体来看,我国的民族音乐传统的表现形式已经难以与现代社会文化特征相适应,而我们的现代社会也对传统的民族音乐发展给予了崭新的物质基础。所以我国传统民族音乐需要顺应时代的潮流进行改革,不断变化与更新内容形式,融合了现代题材,但是不能一味地乱加新的内容,让民族音乐显得不伦不类。例如,近几年我国出现的新民乐就是现代社会的产物,一些年轻人用传统的民族乐器来演奏一些流行的歌曲,或者将过去的音乐重新编曲,在传承了传统的基础上也创新了表现形式。这种演奏形式有着传统的精髓,并且与现代社会相适应,受到了人们的追捧。在一些电视台的选秀比赛中,栏目会以一期节目为主题,让选手们去选择唱一些民歌,会让观众们感觉十分新颖。因此,我们需要去研究如何更好地创新民族音乐,让我国民族音乐在传统基础上融入现代元素,这可以说是一种新的尝试与改革。

结语

中国民族音乐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生产与社会实践活动中在群体中创造出来的,能够反映出底层与普通人的生活。而我国传统音乐是经过上千年发展的,积累了我国多民族的艺术智慧与创造才能,有着鲜明的民族个性,能够在不断的较量与融合中让它们相互融合辉映,并且相互竞争与繁衍发展。与其他多种艺术相同,我国民族音乐也经历了长期的发展过程,逐渐地与其他周边民族音乐精髓相融合,演化出了中华民族独有的音乐艺术与音乐传统。

参考文献:

[1] 刘海波:《延边朝鲜族玄琴弹拨物件“竹拨”的相关问题――与〈中国音乐词典・续编〉商榷》,《北方音乐》,2011年第2期。

[2] 刘晓强:《一泓古老的音乐圣泉――音乐殿堂的奇芭“蒙古民歌”》,《才智》,2008年第5期。

[3] 米瑶:《儒家孔子的音乐思想在中国音乐教育史中的地位与作用》,《歌海》,2008年第4期。

[4] 何晓琴、陈祖建:《高等职业教育艺术设计专业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中国林业教育》,2010年第1期。

[5] 陈铭道:《一时多少豪杰――民族音乐学学科人物》,《中国音乐学》,2010年第1期。

[6] 宋志润:《词汇系统、真理和不可通约性――库恩的“结构之后的路”》,《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年第5期。

音乐毕业论文篇2

试析中国文人音乐的审美特征

摘要:文人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中一个独具特色的分支。儒家和道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两个重要学派,他们各自不同的学说和观点对文人音乐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儒家音乐积极“入世”,以“和”作为音乐的最高美学思想,将“乐”与“礼”紧密结合,积极施行乐教;道家音乐消极“出世”,强调音乐本身的自然性和人在音乐审美中的精神愉悦,希望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而儒、道两种哲学精神往往深度交汇在一起,构成中国文人音乐的典型特征。

关键词:文人音乐 儒家音乐 道家音乐

文人是中国社会中的一个特殊阶层,他们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演变方向。“文人”一词出现很早,《诗经・大雅》中就有“文人”一语,但指周之先祖。随着历史的发展,“文人”一词的意思也在不断演变。汉晋时期,“文人”指读书能文之人,即今天所谓之“知识分子”,但此时的文人并未形成一个独立的阶层。隋朝首开科举考试,读书之人可以凭其文化,参与科考,受到政府的供养。这样,在中国才逐渐形成了独立的“文人阶层”。文人大多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清高的气质和崇尚德行的风范,及其探求大道的精神。

音乐对于培养和加强文人的素养和德行具有重要意义。文人是中国社会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承者,是社会生活的主角。他们具有丰富的知识、优秀的人生素养和良好的品行,他们坚持“礼乐并重”的人生态度,而音乐对此则具有重要的作用。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即把乐作为个人修养成就的象征。孔子亦云:“乐者,通伦理者也”,荀子也说“乐行而志清”,均说明音乐可以陶冶人的修养。因此,中国古代的文人阶层很早就注意通过音乐将自身的观点与抱负表露出来;以音乐作为其人生价值的表现方式,这也是中国文人阶层的独特价值取向方式。因而,深入了解文人音乐,对于了解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具有重要帮助。

一、文人音乐及其基本特征

文人音乐是指由历代具有一定文化修养的知识阶层人士创作或参与创作的传统音乐,主要包括古琴音乐和词调音乐,它与书法、绘画、诗词共同构成中国传统文化中独特的文人文化。古琴音乐是由历代文人直接参与撰写的古琴音乐理论,是中国古代音乐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涉及演奏、创作、古琴音律以及音乐美学等多方面的理论问题,为音乐理论之重要宝库。古琴音乐追求超尘脱俗的意境,天人合一的哲思;追求“清、幽、淡、远”的色彩。这种音乐最符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和”思想,成为古人修身养性,塑造人格的最佳手段。词调音乐是配合词而歌唱的一种音乐体裁形式。文人对于词调音乐的贡献主要在于:一是择腔、创调;二是对词调音乐的理论研究。文人音乐的共同特征是创作过程的个体性、音乐曲调的相对稳定性等。

儒家学说和道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两个重要学派,他们各自持有不同的学说和观点,形成了不同的学术精神,并对中国文人音乐产生了不同的影响。春秋时期,思想界异常活跃,诸子百家争鸣,而以儒、道两家对中国后来的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影响最为深刻。儒家以孔子为代表,孟子后来又加以光大,他们著书立说,教书育人,并由其弟子传承、发扬。他们主张积极“入世”,主张参与政治,用儒家的“仁”来改革政治,因而他们具有一种“理性”的价值取向,并对传统文化和社会历史产生了极为重要的积极影响。道家由老子开创,再由庄子继承与发扬光大,他们主张消极“避世”、“出世”,亦含有独特的精神文化魅力。他们多具有“非理性”的性格,形成了与正统儒家文化既相悖又相谐的道家精神。两种不同的学说导致了对音乐也有不同的看法:儒家主张音乐是“人心之所动也”,主张“礼乐”和“与民同乐”;而道家则主张无声胜有声,主张无言教育。两种音乐观在不同的文人身上也透露出了两种不同的审美倾向。

二、文人音乐审美之浅析

文人音乐具有强烈的表现情感的作用。音乐是人内心对外部事物真情实感的表露,《礼记・乐记・乐本篇》曰: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

音乐由人心感于物而生,文人具有比一般人更广博的知识、更敏锐的洞察力和更强的表现内心情感的能力,因而,文人音乐便具有了其它音乐所不具备的更加强烈的表现情感的特征。中国古代文人知识渊博,志向远大,但又“常无事,痛饮酒”,于是他们便可以有充足的精力和能力来研习音律,畅意乐曲。他们用动人的旋律来抒发胸臆,将自身与音乐融为一体,达到“物我合一”的浑然状态。与此同时,音乐中已无意间渗透进了文人们对文化的感悟。无论从表达人性情感的“琴瑟之友”到寻觅知音的“高山流水”,还是从清远空灵的《幽兰》到深沉低吟的《潇湘水云》,以及《春江花月夜》、《飞花点翠》等传统乐曲,文人的文化气息均充盈其间,使得这些音乐作品成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的独特组成部分。

作为一种特殊的音乐形式,文人音乐更多地打上了文人的思想情感乃至人生观、世界观的烙印。而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文人音乐所表述的内容也是源于特定时代的民族精神,表述当时民族的精神风貌。下面我们分别从儒、道两家的音乐形式出发,浅谈一下中国文人音乐审美方面的一些简单特征。

1 儒家音乐的审美取向

儒家思想对文人音乐审美取向产生着重要而积极的影响。儒家以“和”作为音乐的最高美学思想。《乐记・乐化篇》说:“易直子谅之心生则乐。乐则安,安则久,久则天,天则神。天则不言而信,神则不威而怒。”

《礼记集解》引真德秀语解释说:

“礼之治躬,止于严威,不若乐之至于天且神者,何也?乐之于人,能变化其气质,消融其渣滓。故礼以顺之于外,而乐以和之于中。此表里交养之功,而养于中者实为之主。故圣门之徒,立之以礼,而成之以乐也。”

这就是说,礼是治身的,在于外表,只是在表面上使人们顺从;而乐则是治心的,它能够从根本上改变人的气质,消除人的坏习惯,自然而然地使人心地和平,和谐而又合顺。孔子把“仁”作为其音乐思想的核心和出发点,看到了“乐”与“礼”相互促进、相互节制的关系,把“和”视作衡量音乐的最高准则和音乐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

儒家圣人将“乐”与“礼”紧密结合,积极主张实行乐教。他们认为音乐可以修身养性,可以提高修养,可以治国平天下,“与政通矣”。孔子的音乐思想是其“仁学”的延伸和发展,“仁”是孔子音乐美学的核心和出发点。孔子所以推崇音乐就在于以“乐”为纽带,促进个体人格的丰盈和完善,恢复并发展传统的“礼乐”文化,实现个人与社会乃至宇宙天地万物的和谐,从而达到“天下归仁”的理想。

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传统文人积极地“入世”,投入到社会政治中,他们执着地遵循着一种“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豪情壮志,将艺术的创造视为反映其人生态度的象征。儒家文人希图进仕,注意加强自我道德修养,他们提出“六艺”学说,并把其发扬光大,以使天下文人争相学习。在这种“弦歌之声”背景下,几乎所有的传统文人都修炼成了“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的角色,仅从这里我们便可发现,正是有了这种群体无意识虔诚的追求和拥有这种情调的文化群体,也才有了中国文化独特的内涵和韵味,其音乐也才构成了中国文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成分。因此,一种充溢着生命的喜悦跃然而生,且看“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空山无人,水流花开”,此种“物我合一”的情怀是何等的泰然与志满。在儒家文人的眼中,唯有此时,人生的存在才壮美,人的生命才有意义,才能真正体现其存在的价值,真正将其与自然、与社会融为一体。

2 道家音乐的审美观

道家消极“出世”的人生态度对其音乐审美观也产生了重要影响。道家主张恬淡中求得个体生命得以超越与精神的宁静,追求一种“营之于胸壑,达之于情态,忘之于神意”的境界。无论是“大音希声”还是“天籁”,道家都并不是以音论音,探讨单纯的音乐问题,而是以音论道。他们把音乐置于一个哲学的高度,强调音乐本身的自然性和人在音乐审美中的精神愉悦;希望通过感官把内在心灵与外在世界融为一体,让心灵在宇宙大化中去体验自然,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这实际上是一种精神生态观的体现。道家为音乐设立了让人不断追求而又难以企及的境界,它吸引着现实音乐向自然的、内在的、韵味深远的方向探索。

道家音乐审美观亦有其产生的社会环境。尽管许多传统文人胸怀报国之心,然而现实的残酷往往使得他们备受打击,此刻道家“出世”的思想自然而然地就会左右他们寻找新的人生坐标,他们又开始向往一种纵情适意、淡泊无求的情怀,陶然忘机地信奉“乐之为体,以心为主,八音会谐,人之所悦谓之乐”的境界。文人失意后,无法与朝廷作对,只好消沉自己,在道家思想的指引下自我放逐,进入一种“欲辨已忘言”的超然。文人音乐充分地映衬出传统文人处世哲学中“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双重人格,而这种人格双重性既可以在“痛饮酒、读《离骚》”的魏晋名士身上反映出来,也可以在一代枭雄曹孟德身上找到痕迹,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感叹与“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慷慨情态,都以一种特定的方式实现了自己生命价值。因此,在文人音乐中,对积极“入世”的儒家思想与消极“出世”的道家态度并存,也就成了其美感的一大典型特色。

3 儒、道精神在文人音乐中的交汇

文人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独具特色的一个分支,儒、道两种哲学精神在其中也深深地交汇在一起,构成了中国文人音乐的典型特征。文人音乐以其特有的表述方式表现了中华传统的哲学及其文化渊源。如著名的琴曲《潇湘水云》,就是作者对当时黑暗现实的严重不满,从而借琴声来表达其内心的悲愤与惆怅,发泄心中怀才不遇的激愤。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既是宇宙的本源,也是宇宙的终极原因。而文人们则是通过音乐来述说人生现实的矛盾,因此把握文人音乐的精髓,才能较为准确地把握当时社会的状况和文人的哲学观点。

文人音乐将儒、道两家的哲学精神融为一体,用文人特有的方式表现着中国传统音乐与文化。文人音乐中常常有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象,有时甚至难以“意会”,如同一缕不可名状的情味在弥漫缭绕。儒家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感叹,道家有“视乎冥冥,听乎无声,冥冥之中,独见晓焉;无声之中,独闻和焉”的领悟,其间哲学精神均渗透于音乐之中。中国传统哲学思维主张与大自然必须保持“亲合”的关系,这是中国古代最高的美学理想,因而儒、道两家都秉承下来,而道家讲得更为彻底和深刻。道家清虚,主张恬淡中求得个体生命的超越与宁静,在超越生命的宁静中,一切生命和自然现象都将被感召而通达圆融,当这种把自我寄归自然的审美理想物化于音乐创作中时,那乐音中本来就抽象的意象就更因其“超然”而越发缥缈了,而这恰恰激发了文人们无穷的兴趣与想象,从琴曲《酒狂》、《平沙落雁》等作品的意境中,都可以感受到这种精神气氛。

文人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中一个独具特色的分支,它以文人富于表现感情的特征为依托,将文人的音乐才能与哲学观点、政治抱负等融入其中,其中既有儒家积极“入世”的豪迈音乐,也有道家消极“出世”的冥冥之声。通过欣赏和分析文人音乐这种特殊的音乐形式的审美特征,我们可以了解中国古代文人的音乐才华和音乐观,可以了解他们内心之中儒、道两种哲学观的冲突与中和,最终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音乐文化。

参考文献:

[1] 刘承华:《中国音乐的人文阐释》,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年版。

[2] 申波:《人文生态背景下看中国文人音乐的审美特征》,《交响乐》,2004年第4期。

[3] 赵璐:《论道家音乐美学思想中的精神生态观》,《黄钟》,2004年第7期。

[4] 李昊:《试论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齐鲁艺苑》,2005年第2期。

音乐毕业论文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