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形成的原因不包括哪些方面

发布时间:2017-06-08 17:50

作为各个时代人类聚落的最高级形式,城市往往是各个国家和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是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最集中的地方。那面你知道城市形成的原因有哪些吗?小编在此整理了城市形成的原因的资料,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

城市形成的原因不包括哪些方面

城市形成的原因

城市的出现是人类走向成熟和文明的标志,也是人类群居生活的高级形式。同时,城市所带来的社会问题,一直困扰着人类。

早期人类,居无定所,随遇而栖,三五成群,渔猎而食,但是,在对付个体庞大的凶猛的动物时,三五个人的力量显得单薄,只有联合其他群体,才能获得胜利。

随着群体的力量强大,收获也就丰富起来,抓获的猎物不便携带,找地方贮藏起来,久而久之便在那地方定居下来。大凡人类选择定居的地方,都是些水草丰美,动物繁盛的处所。定居下来的先民,为了抵御野兽的侵扰,便在驻地周围扎上篱笆,形成了早期的村落。

随着人口的繁盛,村落规模也不断的扩大,猎杀一只动物,整个村落的人倾巢出动显得有些多了,且不便分配,于是,村落内部便分化出若干个群体,各自为战,猎物在群体内分配。由于群体的划分是随意进行的,那些老弱病残的群体常常抓获不到动物,只好依附在力量强壮的群体周围,获得一些食物。而收获丰盈的群体,不仅消费不完猎物,还可以把多余的猎物拿来,与其他群体换取自己没有的东西,于是,市形成了。

《世本·作篇》记载,颛顼时“祝融作市”。颜师古注曰:“古未有市,若朝聚井汲,便将货物于井边货卖,曰市井。”这便是“市井”的来历。与此同时,在另一些地方,生活着同样的村落,村落之间常常为了一只猎物发生械斗。于是,各村落为了防备其他村落的侵袭,便在篱笆的基础上筑起城墙。 《吴越春秋》一书有这样的记载:“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卫民。”城以墙为界,有内城、外城的区别。内城叫城,外城叫郭。内城里住着皇帝高官,外城里住着平民百姓。这里所说的君,在早期应该是猎物和收获很丰富的群体,而民则是收获贫乏、难以养活自己,依附在收获丰盈的群体周围的群体了。

人类最早的城市其实具有“国”的意味,这恐怕是人类城市的形成及演变的大致过程。学术界关于城市的起源有三种说法:一是防御说,即建城郭的目的是为了不受外敌侵犯;二是集市说,认为随着社会生产发展,人们手里有了多余的农产品、畜产品,需要有个集市进行交换。进行交换的地方逐渐固定了,聚集的人多了,就有了市,后来就建起了城;三是社会分工说,认为随着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一个民族内部出现了一部分人专门从事手工业、商业,一部分专门从事农业。从事手工业、商业的人需要有个地方集中起来,进行生产、交换。所以,才有了城市的产生和发展。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主要组成部分,城市也是伴随人类文明与进步发展起来的。农耕时代,人类开始定居;伴随工商业的发展,城市崛起和城市文明开始传播。其实农耕时代,城市就出现了,但作用是军事防御和举行祭祀仪式,并不具有生产功能,只是个消费中心。那时城市的规模很小,因为周围的农村提供的余粮不多。每个城市和它控制的农村,构成一个小单位,相对封闭,自给自足。学者们普遍认为,真正意义上的城市是工商业发展的产物。如13世纪的地中海岸,米兰、威尼斯、巴黎等,都是重要的商业和贸易中心;其中威尼斯在繁盛时期,人口超过20万。工业革命之后,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了,由于农民不断涌向新的工业中心,城市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英国、美国、德国与法国等西方国家,绝大多数人口,都已生活在城市里。这不仅是富足的标志,而且是文明的象征。

城市形成的原因知识拓展:城市文化

马琳诺斯基在他的《文化论》里曾经把文化划分为物质设备、精神文化、语言、社会组织四个大的方面,当然这是为了研究的需要,实际上文化是一个密切的不可分割的整体。单从任何一个角度去看都不足以真正理解文化的本质和内涵。

引申一下,为了研究城市文化的方便,根据城市的独特物质性,按照城市文化所包含的子系统,中国传统的城市文化可以分为六个主要的方面:一是意识文化,主要包括宗教、哲学、思想、法律、科学、教育、等人类精神和意识的东西。二是商业文化,即存在于城市各种经济活动的文化,如城市中独有的酒馆茶楼、名老字号、店铺装饰、广告招幌以及商业道德、行业行规等。三是社会文化,居住在城市里的不同民族、种族、族群、家族以及不同阶级阶层的家庭伦理、社会道德、法律关系、尊卑贵贱的等级关系都属于社会文化。四是制度文化,主要指城市的行政管理制度,制度有地域之别,亦有时代之分。五是形态文化,即生态地理文化,主要指城市的外在形态,如城墙、街巷布局、民居群落、建筑形式、建设园林、名胜古迹等,以及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这是区别不同城市文化特点的重要标志,形成城市突出而鲜明的可意象性。六是市井文化,即存在与城市的街巷、阁里、市肆中的各种民俗文化及其在器物上的表现,如城市所独有的城隍、祀典、风俗以及流行于市井的口头文学、戏曲等非物质文化形态。 当然以上六个方面在实际的考察中可能会有重复的地方,这也恰恰说明了城市文化的整体性和复杂性。

宏观来看,可以把城市文化抽象概括为城市集体生活经验的累积。

长期以来,我们的城市文化学者对城市的精神文化的东西研究的比较多。国内不少城市史的研究学者对城市的社会制度、价值取向、地理生态等具体微观的问题也比较重视。

那么这里要提出的一个问题是:中国一些有代表性的城市所形成不同特色的原因是什么?答案会有很多。本文要强调的一个就是在中国长期的农业社会里,由于经济形态的趋同,中国的城市文化有趋同的可能性。在这一点上,中西方城市就体现出很大的差异。这是因为中西文化的最大不同就是农业文化和商业文化的区别,农业文化要求同一,商业文化主张求异。然而即使这样,在中国的大小城市中还是体现了各有千秋的的一面?那么又是什么因素可以让可能趋同的城市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呢?城市的地理生态环境。

城市的生态地理在城市文化独特性的塑造中到底是个什么样的角色? 生态地理作为一个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重要特征,在城市的起源和城市文化的形成过程中起着基础性的决定作用.可以说,城市的生态地理是城市文化的背景、底色,是城市文化内涵的载体,是形成城市个性的基础。

在城市文化的核心内容中,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城市的规划建筑文化。这是城市文化物质属性的载体。是城市文化区别于其他种类的文化的重要体现。我们既要研究城市建筑的分格,也要研究其布局的特点,研究城市的建筑布局与城市的气候地理位置等自然环境的影响,研究决定人类选择城市地址的社会历史背景和心理因素。同时我们还要注重探索不同国家地区的建筑布局规划所反映的当时当地的意识形态要素。例如中国的建筑规划布局与中国的儒家礼教的关系,西方的神庙教堂文化体育设施的规划与宗教的关系等。再综合来看,城市的建筑最初产生是因为要满足人们生活发展的需要。具体来讲就是要满足人们居住交流的需要,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的需要。不同城市不同地区在不同时代的建筑和规划布局体现了不同时代的发展要求和特点。特别要强调的是城市文化中的这一核心内容是城市文化的物质属性的集中展示。城市文化是具有物质属性的.因为城市首先就是物质形态的。物质形态与人有着紧密的联系,是长期的城市环境和人的互动形成的城市特色。城市提供了人交往的环境。

那么这个核心特色的形成就与城市的地理生态有关。城市的生态地理是城市文化的胚子,是城市的底色。

城市形成的原因不包括哪些方面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