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创业故事感悟

发布时间:2017-02-13 15:33

能不能创业成功跟学位没关系,看看那些女性创业的故事,学习她们,从他妈的故事中找到自己的成功方法。那么下面是小编分享的女性创业故事感悟,就随小编一起去看看吧,希望能够有所帮助。

女性创业故事感悟

女性创业故事感悟一:

E票网CEO高华:电影票如何做跨界整合的生意?

如美团网CEO王兴所言,互联网对电影不是颠覆和取代,而是为其服务,与之融合,给电影带来更多的增值空间。

在电子电影票对柜台电影票已有超越趋势之时,电影票作为一种高频刚需应用,基于电影上的互联网+服务以及整合营销也有了更多的空间。腾讯科技最近发现,已经成立三年的E票网正式做了一门基于电影票电子售卖、跨界整合交叉营销的生意。

E票网CEO高华曾是华友世纪副总裁,作为首批手机无线业务的掘金者,拥有SP和运营商领域的丰富工作经验,2012年,基于对电影的热爱,她开始创办E票网。

复用用户多方整合共赢

同微信电影票、猫眼电影等购票平台一样,E票网首先提供用户的观影服务,包括购票、订座、影评等。另一个重头戏是在“观影+”上做文章。

随着移动互联网发展,一部电影的互联网口碑和推广效应,要远远胜于若干轮的地推和电视广告。高华发现,在电影制片方向互联网推广的重心转移中,品牌和广告是很割裂的,电影行业中有很多背靠背的运作模式。

按照正常的电影营销逻辑,电影制片方需要宣传电影,消费者在知晓电影后通过购票平台或者柜台购买电影票观看电影。随着移动互联网应用的发展,越来越多得电影制片方选择在互联网或者移动互联网应用平台上宣传电影。于此同时,这些互联网平台同样需要获取用户,另一方面,一些消费品牌同样需要在互联网平台上宣传。

如果能把这些想要宣传的品牌方和电影恰当地对接起来,同时将广告营销费用不是简简单单地变成硬广告,而是变成用户的电影票补贴,岂不是几方共赢?

这种思考后来变成高华做E票网的产品逻辑。E票网构建了M(电影)—B(品牌)开放平台,让合作开放透明。

以曾经的一个合作案例为例,平台方是京东,制片方是《触不可及》,品牌方是一家生态农业企业。在E票网的模式下,用户在E票网上购票,以较少的代价获得《触不可及》电影票、明星签名等周边产品,以及生态农业产品,《触不可及》则获得京东的大量观影用户,赞助生态农业企业获得了京东平台上的品牌曝光。如此一来,影片和商家以影票票补的方式赞助活动,达成广告促销和品牌曝光。

高华对腾讯科技表示,平台方、品牌方、电影制片方和E票网这四方完全可以互相复用用户进行交叉营销。电影方和品牌方也获得了平台用户,这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用户复用闭环,四方都是受益者。

不同于其他票务网站的差异化生存

无论是格瓦拉等票务网站,还是美团猫眼等团购网,以及微信电影票等BAT公司都已经进入了电影领域,且收获了大量用户。

高华认为,这三家代表了三个不同方向,但共同特点是拼自有的渠道规模和用户规模。电影票作为一种高频刚需应用,就像滴滴打车和快的打车一样,可以成为BAT公司获得用户的一个方式。

相对而言,高华看重电影票另外一个作用——本身作为一种精神产品,可以在电影上有很多延伸。

因为电影的特殊性和普适性,高华认为,和微信电影票等亿级用户的平台相比,E票网很难把自己局限于垂直领域应用去获取用户,一是垂直领域本身有用户规模的天花板,二是需要获得大量的用户需要资金和时间。

E票网选择差异化生存的策略,强调行业整合和合作。通过产品整合,整合大量的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平台渠道,形成规模效应。“与更多大的平台合作,让电影和品牌共享线上用户是一个好的办法。”高华说。

据了解,在电影发行领域方面, E票网和华谊、博纳等六大民营公司都有合作。国外的合作方主要是迪斯尼。E票网除了自身的用户群,还和BAT、京东、小米、爱奇艺、360、UC、电信运营商、银行等平台和机构达成合作,覆盖的用户规模上亿。目前E票网在全国签约的影院已经达到800多家,该数字还在不断扩展。

女性创业故事感悟二:

台湾80后女生打造台湾最早的大闸蟹养殖场

31岁的王莉钧是悉尼大学的化工硕士,父亲是有线电视股东。6年前,她觉得离家多年跟爸妈关系好陌生,决定辞职回家乡台湾创业。富家千金却选择了最不像富家女的创业路─水产养殖,创业基地设在台中市后里“亲泉农场”,80后的王莉钧为寻回“舌尖失落的记忆”,在这打造了台湾最早的大闸蟹养殖场。

“今年怎么没吃大闸蟹?”印象中,每年中秋后,厨房就弥漫蟹香,父亲尤爱肥美蟹膏。回台湾那年,才知对岸的大闸蟹没有通过药检,本土又没人养,早就没得吃了。

“台湾没人养,养活一只就算成功。”为寻回舌尖的记忆,王莉钧动念养大闸蟹,上网搜寻资料,还跑到大陆取经。

她说服父亲,第一年投了4万尾蟹苗。“文献上说,螃蟹日落会浮出水面,我天天在池边等,什么也没看到,蟹苗是死是活?根本不知道。”

她压抑着疑惑继续喂蟹,有天池面漂满密密麻麻的“小”闸蟹,“动也不动,莫非都死光了?我捞起来观察──咦!是蟹壳……原来这就是论文写的脱壳”。

“大闸蟹还活着!”王莉钧大感振奋,但年底收成时,4万尾蟹苗只养活2000只,每只重不到3两。

王莉钧读遍文献,大闸蟹养殖收成率是7成以上,“台湾环境不同,至少该有5成吧?”结果养到第6年,也只勉强达到3成,原因出在用药。

化工专业的王莉钧很清楚用药的优劣,但她坚持原则,“养出无毒的好东西,让爸爸、消费者吃得健康。”

亲泉农场的大闸蟹上市后,带动本土大闸蟹养殖风,半路杀进水产业的王莉钧看似成功,但她寻找无毒本土蟹的路,依旧曲折。

女性创业故事感悟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