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摄影论文范文,手机摄影变革论文
在手机摄影愈发普及的当下,越来也多的摄影、摄像领域,可以看到手机参与到其中的身影。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手机摄影论文,供大家参考。
手机摄影论文篇一
基于手机新闻摄影的SWOT分析
手机摄影论文摘要
摘要:手机新闻摄影在新闻摄影生态中所呈现的角色越来越重要,手机新闻摄影的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其传播力、影响力和参与性越来越强,但是也面临着不少问题。通过本文的SWOT分析,希望能梳理手机摄影发展之路,探索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手机摄影论文内容
关键词:手机新闻摄影;SWOT分析;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J41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3)07-0101-02
一、手机新闻摄影的现状
随着手机的普及和应用,手机拍摄技术的更新与进步,手机新闻摄影正在新闻摄影的传播过程中掀起一股热潮。突发新闻的报道中,屡次出现手机新闻图片的身影。无论是专业摄影记者还是所谓的公民记者都拿起了手机进行新闻摄影报道。他们的图片报道从各个角度展开对新闻事件真相的解读。利用社交媒体,他们以手机图片为媒介与受众进行互动,极大促进了手机新闻图片传播的深度和广度。当下是融合媒介的时代,手机扮演着拍摄终端、发布终端、互动终端的角色,手机媒体改变和颠覆着传统的新闻摄影。从新闻传播的角度来考察手机新闻摄影的发展趋势显得十分必要。手机新闻摄影在新闻摄影生态中所呈现的角色越来越重要,手机新闻摄影的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其传播力、影响力和参与性越来越强,但是也面临着不少问题。通过本文的SWOT分析,希望能梳理手机摄影发展之路,探索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二、手机新闻摄影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是一种企业竞争态势分析方法,是市场营销的基础分析方法之一,通过评价机构的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机会(Opportunities)和威胁(Threats),用以在制定企业的发展战略前对企业进行深入全面的分析以及竞争优势的定位。在本文中,笔者借用此方法来分析手机新闻摄影。
手机新闻摄影SWOT分析模型
优势(strengths) 劣势(weaknesses)
1、图片数量多,参与性强
2、传播广度无远弗届
3、传播速度快捷 1、拍摄技术局限性
2、把关人缺失
机遇(opportunities) 威胁(threats)
社会化媒体提供广大的平台
公民记者参与,协同生产 1、图片版权问题
2、专业主义缺失造成公信力问题
(一)优势分析
手机新闻摄影是依托手机媒介展开的拍摄活动,由于手机媒介本身的特性决定了手机新闻摄影有了以下的优势:
1.图片数量多,参与性强。手机新闻摄影是一种充分释放新闻摄影活力的记录方式。无需动辄上万元的专业拍摄器材,仅仅是一台拥有几百万像素的手机即可展开新闻摄影活动。克莱·舍基在《未来是湿的》一书中认为“新闻的定义正在发生改变,它从一种机构特权转变为一个信息传播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各种正式的组织、非正式的集体和众多个人都杂处在这个系统中。[1]”越来越多的非组织成员,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公民记者参与到了互联网时代的新闻生产中。由于技术门槛比较低,新闻摄影首当其冲成为他们参与新闻报道的突破口。从2005年的伦敦地铁爆炸案后出现了现场目击者拍摄的照片,这些照片被各大媒体、通讯社选用,无疑更多人参与到新闻报道中,提升了新闻时间所包含的信息量,各种角度各个层面的拍摄为受众了解事件提供了更多的窗口。
2.传播广度无远弗届。传统的新闻摄影图片要么被刊登在报纸上,要么在各个网站上流传。而社会化媒体时代的手机新闻摄影传播力更为强大,渗透性更深远。一个事件发生后,在第一现场的拍摄者可以实现即拍即传,将图片发布于自己的facebook、twitter、微博、instagram等社会化媒体应用上,社会化网络上的信息传播是病毒性的。无数次的转发可以使信息到达地球村中的各个角落。2010年甘肃舟曲地震,名为“Kayne”的微博网友用手机发布了带图片的微博,第一时间直播灾区的灾情,最多有5000人转发他的微博,这种传播力是惊人的。经过网络、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对网友信息的放大,我们可以在全国各地了解到舟曲的情况。
3.传播速度快捷。手机新闻摄影从诞生开始,就意味着一种变化,即新闻摄影的参与主体将是那些拥有拍照手机且处于新闻现场的公民,他们分散于世界的各个角落,也没有记者职业身份的限制,每一个个体发挥自身行动力的优势,承担起职业新闻记者的责任,他们以自己的方式见证着世界的变迁。无论新闻事件发生在何处,公民记者永远在现场,他们的手机成为记录事件最好的工具。发布时@一下那些著名的媒体,点击发送,一张或许震撼世界的新闻摄影图片就传播了出去。数字摄影从诞生开始就极大地提升了摄影图片的传播速度,而小巧的手机即拍即传的功能也解放了那些需要将照片从相机导入电脑再发布的人们。
(二)劣势分析
手机新闻摄影由于受拍摄器材自身的局限,在影像生产和传播过程中也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缺陷。劣势主要表现在:
1.拍摄技术的限制。拍摄技术主要表现在图片本身的质量和拍摄行为的可控性两方面。手机图片有其自身的局限,在拍摄中容易出现对焦失误。尤其在夜间进行新闻拍摄时,高感光度下的影像质量较差,极大影响了新闻事实的表现力。而且手机摄影的焦距有限,对于超广或者超远的画面捕捉能力不足。其次,手机摄影不像数码单反相机拍摄有一整套被行业所认同的操作流程。使用手机拍摄新闻图片往往让人产生一种不严肃、随意的感觉,这也对严肃的新闻事实的传播效果产生了影响。另外,伴随着手机摄影出现了各种app手机应用,可以方便地添加各种滤镜,使得拍摄出来的影像得以美化,提升了受众视觉感知的同时也减弱了图片本身的真实性,这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2.把关人的缺失。传统的新闻摄影传播往往是先有记者将新闻图片传给图片编辑,经过图片编辑的筛选和处理后发布在媒体平台上。而进入社会化媒体时代,也就进入了“人人皆记”的时代,新闻可以不借助传统媒体而进入公众的视野。人们在社交平台上发布新闻摄影图片,不再需要编辑的审核。作为把关人的编辑在新闻图片生产中不再起到过滤的作用。这也使得在微博、SNS网络上出现了大量质量不堪的新闻摄影图片,要么新闻要素缺失,要么没有图片说明支撑。从某种程度上看,这类新闻图片不但不能解释新闻事件,反而会对受众的认知产生误导作用。
(三)机遇分析
手机新闻摄影作为新闻摄影的发展过程中的新兴产物,在社会化媒体日益兴盛和科技水平不断突飞猛进的社会背景下有着非常良好的发展机遇。机遇主要表现在:
1.社会化媒体提供了传播的平台。互联网发展到今天,最典型的模式就是社会化媒体,利用社交网络可以增强受众与受众之间的联系,提升用户的粘性,一改往日新闻单向传播的模式。受众可以对所看到的新闻图片进行点评,互动性更强。对新闻摄影感兴趣的人们可以抛除身份的限制,充分参与到新闻生产中。克莱·舍基所说的“驾驭我们认知盈余的手段是我们获得一种新工具,它可以使参与成为可能并给参与者带来回报。[2]”摄影者手握小巧先进的拍照手机,社会化媒体又提供了如此广大的传播平台,各种外在条件都为手机新闻摄影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支持。如今很多传统媒体都在网络上开辟了拍客类网站,方便网民参与新闻生产,这也鼓励着更多人拿起手机进行新闻活动。
手机摄影论文篇二
传播学视阈下的手机新闻摄影变革
手机摄影论文摘要
摘 要:麦克卢汉曾经说,媒介即信息。每一次技术和媒介的进步都会带来开创性的可能和社会变革。而移动互联网时代,手机与新闻摄影的联袂演出,必将成为新闻摄影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本文从传播学视角出发,力图探究手机对新闻摄影产生哪些积极的影响,同时分析了手机新闻摄影所伴生的问题。
手机摄影论文内容
关键词:手机;新闻摄影;公民新闻;社交媒体;新闻真实性
中图分类号:J41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4)07-0113-02
麦克卢汉曾说: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它所开创的可能性以及带来的社会变革。新闻摄影由来已久,但作为新兴的“第五媒介”,手机与新闻摄影的联袂演出,一方面颠覆了传统新闻摄影的传播格局,极大地增强了新闻摄影的传播效果。另一方面,也伴生了侵犯隐私权、挑战新闻摄影真实性等问题。
一、手机新闻摄影突破了传统新闻摄影的传播格局
1.手机新闻摄影模糊了传统新闻摄影传播主体的界限。大众传播时代――“传者中心论”。大众传播时代,新闻摄影基本被报纸、电视、广播、杂志四大传统媒介所垄断,由此构建了传统新闻摄影的传播格局。具体表现为:(1)大众传播机构在信源的获取上占有组织和设备方面的优势,并对传播的新闻图像进行策划和把关。(2)传播者和接收者在图像传播过程中的关系不平等,这表现为占有图像数量的不平等,大众传播机构流向大众的图像远远比受众向大众传播机构提供的图像信息要多,此外,大众传播媒介还垄断了图像信息的发布渠道。(3)由于大众传播机构无论在信源的获取上,还是在图像传播过程中,始终处于绝对优势地位,因此,社会主流图像信息的流向呈现出一种单向的自上而下的趋势,大众传播媒介在这一过程中掌握着图像传播的主动权。
移动互联网时代――模糊了传受双方的界限。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传统新闻摄影的传播格局,使传者和受者的界限越来越不明显。随着手机和社会化媒体的普及和应用,传统的受众从专业摄影技术的束缚下解放出来,他们分布在事件的不同角落,随时准备拿出手机拍下“决定性瞬间”,并将图片传到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平台上,供网友和媒体转发、评论。手机新闻摄影传播过程中,由于其即时的交互性,信息流呈环形走向。传受双方在这个环形的信息传播系统中,身份是不断变化的,受者可以成为传者,传者一定程度上也成为了受者。在这个环形链条中,每个节点都可以成为新闻图片的制作者和传播者,也可以成为图片的接收者和使用者。图像传播由单向传播变为双向传播和多向传播,传受双方的界限被逐渐消解。
2.手机新闻摄影扩大了传统新闻摄影传播的深度和广度。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4.64亿,较2012年底增加4379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提升至78.5%[1]。随着以Instagram、新浪微博、微信等为代表的社会化媒体的普及,基于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用户生产内容的机制下,用户将自己用手机拍摄的新闻图片通过微博、微信等社交应用发布到网络上,与其他关系用户进行共享,该用户的粉丝们通过一键转发或评论将此内容共享至自己的虚拟社区中。随着4G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手机和社会化媒体的无缝对接,整合并优化了新闻图像传播的模式和效果,扩大了传统新闻摄影传播的深度和广度。
为了从微观层面深入解读手机新闻摄影的传播效果和传播规律,笔者以“3・1昆明暴恐案”在新浪微博的传播为案例,分别对手机新闻摄影在自媒体微博平台传播和手机新闻摄影在媒体微博平台传播将进行相关数据统计,时间段为3月1日21点18分至3月2日02点13分。其中,手机摄影在自媒体平台的传播研究,笔者以新浪微博现场网友@我要存钱买药、@味道曲靖与快乐阿松、@cc说她爱帕克、@曹静静静静静静静(记者)的微博为研究对象,对四位网友在个人新浪微博中发布的手机新闻图片进行了相关统计,统计参数包括“图片数量”、“拍摄器材/客户端”、“发布时间”、“统计截止时间”、“转发量”、“评论量”、“顶”七项参数。而手机摄影在媒体微博平台的传播研究,笔者以使用手机新闻图片较多的@广州日报、@华西都市报、@新京报、@新浪图片 四家媒体的官方微博为研究对象,对四家媒体官方微博在昆明暴恐案中发布的手机新闻图片进行了相关统计,统计参数包括“图片数量”、“图片来源”、“发布时间”、“统计截止时间”、“转发量”、“评论量”、“顶”七项参数,其中图片数量计入了重复使用和转发的手机新闻图片。数据显示,四位网友共发布7条微博,22张手机新闻图片,共被转发25075次、9206次、6897次。新浪微博四大媒体账号共发布27条微博,120张(重复使用和转发的图片被计入)手机新闻图片,共被转发20049次、5358次、1220次。上万次的被转发量和评论量足以说明手机新闻摄影借助移动互联网和社会化媒体获得了前所未有的传播力。
3.公民新闻摄影建构新的传播格局。与传统新闻摄影相比,手机介入新闻摄影领域,使公民成为新闻图像传播的主体,话语权由精英回归到平民。手机新闻摄影一方面在特殊语境下弥补了传统媒体的不在场,另一方面为公民参与创造信息提供了便捷的平台。约翰・克莱顿・托马斯认为新技术强化了以信息为目的的公民参与手段,即政策制定者和公共管理者可以更好地从公民那里获取信息,同时不必分享其决定影响权力[2]。尤其是在突发性事件中,手机媒体促使公民积极主动地争取社会知情权和话语权,通过第一时间拍摄大量新闻图片,并上传到网络中使新闻图片得到快速传播,打破主流媒体的精英霸权和信息权威。就像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一书中阐述的那样:“从前所说的大众传媒正演变为个人化的双向交流,信息不再被‘推给’消费者,相反,人们将把所需要的信息‘拉出来’,并参与到创造信息的活动中。[3]”平民手中的手机变成了电视台的“采访话筒”、“摄像机”和“发射塔”。雅安地震、波士顿爆炸案、3・1昆明暴恐案被在场公民第一时间拍下照片并迅速通过网络传播出去,同时又被其他大众媒体相继采用就是一个标志。 二、手机新闻摄影伴生的问题
1.手机新闻摄影侵犯隐私权。手机新闻摄影侵犯个人隐私的案例不胜枚举。2013年4月20日8时02分,中国四川雅安发生7.0级地震,地震发生后一小时之内,网络上充斥着大量的用手机拍摄的现场图片。根据腾讯网于4月20日9时31分发布的网友拍摄的一组图片,接近三分之一的照片有侵犯隐私的行为,穿睡衣背孩子的女性,只用一条被子遮身的男女,还有在外面躲避地震的只穿内衣的男性......
作为一种个人媒体,手机媒体成为了个人的信息中心。每天有数以千万计的带有个人隐私的新闻图片充斥在网络的各个角落,每个人都变得透明,毫无隐私可言。之所以产生这样的问题,主要源于手机的便携性、移动性、互动性等特点,每个个体可以随时随地用手机拍摄图片,并一键发布到个人社交网络平台上。至于图片的内容和筛选以及进行的二次创作,都由手机的“主人”说了算。当人们在享受手机摄影带来的无穷乐趣和便利时,却不知自己对于世界上的任何一个人都不陌生,世界上的任何人都能在极短的时间里通过一张照片将其人肉出来,每个个体仿佛置身于“全景式监狱”中,受到来自千万人的监视。在多媒体技术的“进化”作用下,手机的全球定位功能、拍照、摄像功能等已经可以让你的身体时刻“在场”[4]。笔者认为应根据我国国情,理清保护隐私权思路,借鉴国外隐私权保护的经验与成果,对我国隐私权保护加以立法,减少因图像传播而产生的侵犯隐私问题。
2.新闻图像真实性面临挑战。真实性是新闻图像的生命。“摄影术诞生初期,人们笃信能够透过照片看到现实。用照片来佐证事实,构成了新闻摄影事业发展的起始点。[5]”然而,随着摄影技术和摄影终端的进步,新闻图像的真实性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近年来,手机新闻摄影迅速发展,有人对其表达了疑虑。比如有人反对Damon Winter在纽约时报头版的照片,有人怀疑摄影记者Ben Lowy的手机摄影报道和他的专有滤镜,也有人反对外交政策上发表的关于阿富汗的手机摄影系列报道。
把关人的缺失滋生虚假新闻图片。传统新闻摄影传播过程中,传媒组织成为其把关人,从新闻摄影的内容到形式,整个传播过程都受到严格的控制。而手机新闻摄影传播过程中,因其网状的双向传播性质,网上的任何一个节点,都能随时发布、接收、修改接收到的新闻图片,而这样的节点有千千万万个,再加上4G时代的到来,每个个体通过手机发布和转发一张新闻图片的时间不过几秒钟。几乎没有任何一个组织能够控制这样一个处于时时流动更新状态的新闻图像传播过程。几乎每个人都成为新闻图像传播过程中的把关人,而这种把关对于新闻图片的流动来说,没有任何实际意义,这就让虚假新闻图片的滋生有了可乘之机。
数字技术的侵入使图像真实与现实之间的联系被割裂了。传统新闻摄影更多提供给受众的是一种“透明”的新闻照片,观者透过照片能看到一个实实在在的真实。中国人民大学教师任悦曾说:“改变新闻摄影整个行业景观的是数字技术。数字技术大举入侵摄影领域,图片的功能和地位也发生了较大的改变。”
数字技术将摄影带入了一个新的时期。米切尔在1991年制造出“后摄影时代”(Post―Photography)这一名词[6];弗莱德・里钦(Fred Richin)在2008年出版了著作《摄影之后》(After Photography),“后摄影时代”这个称呼得以浮出水面。何谓“后摄影时代”?米切尔认为,在这一时代,影像已经不依赖客观实体存在了,大量虚构的并非来自现实的影像充斥我们的媒介.图像真实与现实之间的联系已经断裂。
手机新闻摄影可以让摄影师在拍下照片后做大量的处理:选择边框,选择以Lomo为主的十几种滤镜效果,移轴模糊特效,添加暗角,曝光过度,曝光不足等等。这使得照片不仅是被修改这样简单,照片甚至可以不来自现实,而是出于想象。米切尔指出,过去那种认为照片仿佛一块玻璃.可以透过其看到真实的世界,或者是一面镜子,可以照到真实的自我,这样的认知已经被动摇甚至颠覆。后摄影时代,被数字技术“分解”的照片,其功能已经不是普通的镜子,而是一块“魔镜”,在其中,被观察的事物,若隐若现,仿佛爱丽丝进入了一个幻境。我们再也不能笃信在照片中所看到的一切,化学时代结束了[6]。
手机摄影论文文献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第32次调查报告[EB/OL]. http://tech.sina.com.cn/i/2013-07-17/10348548118.shtml.
(美)约翰・克莱顿・托马斯著.孙柏英译.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公共管理者的新技能与新策略[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美)尼古拉・尼葛洛庞帝著.胡泳,范海燕译.数字化生存[M].海南:海南出版社,1997.
“手机人”[J].新周刊,2007(243).
任悦.从“玻璃”到“魔镜”――新闻摄影的变革与后新闻摄影时代的到来[J].新闻与写作,2011(8).
William, J, Mitchell. The Reconfigured Eye Visual Truth in The Post-Photography Era. London: The Mit Press,1998.
有关手机摄影论文推荐:
1.浅谈摄影相关论文范文
2.浅谈摄影的艺术论文
3.浅谈摄影技术艺术研究论文
4.学习摄影心得体会
5.浅谈新闻摄影相关论文
6.有关新闻论文范文
手机摄影论文范文,手机摄影变革论文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