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毛概论文

发布时间:2017-06-17 09:3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当前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新课题。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推荐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毛概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毛概论文篇一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哲学思考》

摘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和要求,是社会矛盾对立统一的产物。“和谐社会”理念是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在社会主义发展新条件下的科学阐释。这一理念不仅继承和发扬了中国传统哲学的“和合精神”,批判地吸收了西方分析社会发展的理性主义传统,而且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社会发展的理论。

关键字:和谐社会;以人为本;人与自然的和谐

一、当前中国的国情需要建设和谐社会

首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中国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不发达,发展很不平衡,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协调、不和谐问题比较突出。对于不和谐问题,必须用发展和改革的方法予以解决,这既是党在长期执政中经过艰辛探索所积累的一条成功经验,也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遵循的原则。其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必然选择。我国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问题。例如,经济结构不合理问题、不同群体的收入差距问题、对国际市场的依赖问题、资源消耗过度与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等。为了减少和解决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经济社会问题,我们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第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和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为了不断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并把新的社会阶层团结凝聚在党的周围,扩大党执政的群众基础,就必须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广泛的力量支持,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二、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以人为本”的时代主题

“以人为本”是我们的时代主题,这是一种理念。“以人为本”中的人是对象,本是原则、理念、要求。人有三层:个人、群体、人类;本有三义:相对人对物的依赖,把人当主体;相对人被边缘化,把人当作依据;相对把人当作手段,把人当作目的。因此,它要求我们尊重人、关怀人、为了人。马克思说:“人是人的最高本质”。“以人为本”之所以是时代主题是因为以前我们对人的关注不够,对人的尊重不够,构建和谐社会体现了对人的关怀,并为实现人的本质、人的价值和人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三、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和人与自然的和谐

和谐社会,人人共享;构建和谐,人人有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核心在于不断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需要我们每一个人都多一份宽容。一个家庭、一个单位、一个社会,只有做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心情才能舒畅,发展才有活力。人际关系和谐了易于形成强大的凝聚力,产生科学的决策,提高工作效率。在和谐的氛围中,大家可以集思广益,畅所欲言,更容易制订出适合发展的战略规划;在和谐的人际关系氛围中,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能够形成强大的向心力,自然就提高了工作效率。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物质基础和前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目标。社会的和谐有赖于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不和谐,人对自然资源的盲目的无限制的掠夺,必然会造成自然资源的枯竭,森林的破坏和减少,土地的退化、荒漠化和沙漠化,水资源的减少和污染,最终导致人类生产和生活环境的恶化。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路,是实现经济社会和人自身全面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四、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不是阶级斗争,而是不断提高的人民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把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变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如何解决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呢?就要坚定不移地推进经济建设和生产力的发展。我们社会上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归根到底,取决于生产力发展。财富的最大化就是要把蛋糕做大,分配的公平化就是要把蛋糕分好,蛋糕做大是前提和基础,必须坚定不移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把蛋糕做大。同时不能忽略了公平问题,不能忽略公平分配问题,要把蛋糕分好。

五、构建和谐社会的中坚力量

坚持以人为本,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继承、运用和发展,而且是对唯物史观的继承、运用和发展;不仅要把人民群众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且要把人民群众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中坚力量。第一,必须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只有把各面群众的利益反映好、协调好、处理好,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兼顾好、处理好,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充分发挥出来。第二,必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在体制、机制、法制上保障他们想干事业、能干事业、干成事业,真正做到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第三,坚决贯彻执行一切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只有既相信群众、依靠群众、联系群众,又领导群众、组织群众、教育群众,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力。第四,必须切实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证人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促进党和人民群众以及执政党和参政党、中央和地方、各阶层之间、各民族之间等方面关系的和谐。

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想基础,也是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近年来,我国理论界特别是哲学界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问题,展开了广泛深入的讨论和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果。这对于提高人们对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规律和建设规律的认识,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并进一步丰富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我们党自建党以来80多年的奋斗历程中,不论在民主革命时期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始终一贯地明确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这一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发展着的哲学,它将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变换着研究的重点或主题,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本身却是相对稳定的,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前提下去讨论理论创新,要从理论与实际、继承与发展的结合上去理解或解读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新理念和新思想。

【参考文献】

[1] 陈前银.《浅谈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求是》2008.6.

[5] 肖前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356-357.

[5]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06-10-18.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毛概论文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