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志愿填报误区总结
高考完广大家长考生就要开始进行高考最后一题的答题准备——高考志愿,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考志愿填报误区总结,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考志愿填报误区
盲目再搬历史数据当成当年填报依据。不结合当年报考人数情况、高考成绩分布、招生计划等因素进行统计、分析、判断的照搬填报失误,严重情况下会导致掉档或者落榜。历史数据只代表过去录取情况,实际上每年都有不少的变化,像川大以往全省1万名可进档,15年升到8000名才能进档。
盲目跟风填报,自己没有主见和思考,人云亦云随大流。实际情况是盲目的跟风填报不但会推高目标高校的调档线,而且还可能造成严重的“撞车现象”。
家长包办做主,忽略孩子本人的兴趣爱好,填报所谓的”热门”、”好就业”的院校和专业。但其实今天填报的热门并不见得就是今后就业的热门。冷热的交替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而变迁的。
凭感觉填报院校,缺乏对院校历史、发展情况、合并情况、办学实力等的必要了解,盲目追求名校,更有甚者直接不了解院校,只看名字来填报的。
忽视专业内涵,仅凭专业名称想当然地选报专业。特别要提醒的是同一专业在不同学校开设的内涵不同,发展方向不同,师资实力与侧重也差别很大。
不理解平行志愿投档规则、不按“冲稳保”基本规则出牌,乱填6个志愿的顺序,乱填造成的后果就是无效志愿、高分低录,而且反而大大减少了被投进档的次数。
不拉开平行志愿间的梯度,志愿扁平化,6个院校间梯度未拉开。可能造成所有志愿都因为分数高度接近反而无法投进任何一个院校的档。
吃不透高校招生章程上的专业录取规则(志愿清、分数清或者是专业级差),乱填每校的6个专业顺序,导致专业录取不满意或者被调剂到自己无法接受的专业,完全违背自己填报的初衷。
盲目自信,不服从“专业调配”或者不填满6个专业,自己填的专业又因为自己估分不准、都录取不了,又未服从专业调配而被退档,退档后只能去征集或者下一批次,造成高分落榜和掉档。
忽视科学长远的职业规划,忽视体检限报、兴趣爱好、学科特长、性格性别等因素,盲目冲击名校。容易被因身体条件不符合而退档或者调剂专业、录取到不合适自己的专业后,有些人甚至完全把希望寄托在进校后转专业和修第二专业上。
盲目乐观自信,好高骛远,强行“摸高”。因缺乏对考生实力的理性评估与判断,填报自己成绩“撑杆跳”也永远达不到的院校,根本够不了其投档线,进不了档。所以要根据自己的实际量力而行,切忌好高骛远,选报志愿留有余地,参考各校专业录取的平均分、位次。
在填报知识欠缺与专业能力达不到的情况下,赌概率很小的“大小年”事件或者把“大小年”情况当常态来对待和参考。比如看2015年厦门大学医学类最低531分,自己540分左右就把这个厦门小概率的事件当成常态来考虑,误把厦门大学医学作为今年的目标,继续去赌这个极具不确定性的“大小年”是有极高风险的。
高考志愿填报步骤
高考成绩估分:
考生可以通过当年考题答案进行对照,进行大致的估分,获知你的大致分数后,对比各校历年分数线。
自我初步定位:
根据估分和历年省考试公布的一分一表找下自己大概的位次,进行自我合理定位。
确定院校大范围:
搜集自己估分情况对应的正负20分内的大学近3年的录取情况:投档分数线、专业录取平均分、录取人数等,充分考虑学校级差与专业分数级差等。
深入了解目标院校情况:
了解分析大学的学校概况、招生简章、师资力量、学术成就、专业介绍、学校排名等。
明确专业职业倾向:
通过专业的咨询或者测试明确自己的专业职业发展倾向,排除自己不愿意就读的院校和专业类别。
2017年高考志愿填报误区总结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