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课文《雨巷》表格式教案

发布时间:2017-06-07 19:52

《雨巷》作为中国现代新诗中的经典篇目之一,从九十年代开始被编入高中语文教材后广为传诵,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中课文《雨巷》表格式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课文《雨巷》教案

授课

时间

###年######月######日######第######周######星期######第######节

课题

雨巷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⒈掌握重点字词、了解有关象征派诗人戴望舒的文学常识。

⒉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⒊通过本课教学,应使学生了解诗歌是如何透过意象来表情达意的。

过程与方法

⒈范读课文,诵读体验并从中感悟诗人情绪,从而把思路引向课文。

⒉引导学生的联想能力,结合时代背景通过诵读体验,把思绪展开,进行探究式的个性化阅读。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⒈能结合当时背景,对诗歌中“我”的思想情感作出自己的评价。

⒉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应珍惜自己生活中的思想情感,能正确对待自己的现实生活。

教学

重点

⒈掌握课文诵读的节奏并能准确朗读。

⒉通过意象把握意境。

教学

难点

⒈让学生通过诵读体验进行丰富的联想,提高学生的个性阅读能力。

⒉使学生真正体会诗人的感情,理解作者是怎样内心情感的。

⒊让学生理解“丁香姑娘”的象征意义。

教######学######内######容

教学环节

(###重点内容:学情分析、教法设计、学法指导、分类推进措施###)

【说教材】《雨巷》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1第一单元的讲读课文。文章是诗人的成名作、代表作。通过写梅雨季节江南小巷中的场景:一个细雨蒙蒙的日子,“我”撑着油纸伞在悠长寂寞的小巷中踽踽独行,抒发了作者一种落寞、惆怅的情绪,也表达了作者内心的一丝微茫的希望。这是高中阶段的第一单元,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旨在培养学生鉴赏新诗的兴趣,丰富感情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感,提高文学素养,让学生在此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充分展开联想,允许并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的理解。这是语文课程的任务。本文安排在单元第二篇,在学习了《沁园春。长沙》的豪迈气概之后,如何指导学生学好中国新诗史上的代表作;树立学生学好新诗;尝试生动学习诗歌,创作小诗的关键。学生可以借此学习诗歌情感与意象的表达与应用,学习鉴赏诗歌。

【说教法】新课程指出,“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因此本文的教学重点是感受形象,理解诗中的意象,进一步把握作者的复杂思想感情。由于高一学生的诗歌素养和发散性思维还比较低,本文的难点是如何把握诗歌的表达技巧。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我采用朗读法和讨论法进行教学。诗歌是一门抒情的饿艺术。情感抒发是诗歌最主要的美学特征。要让学生反复诵读作品,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以丰富思想、陶冶情操,通过多种方式的“读”使学生走进诗歌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情感。在学生对诗歌有所感知的基础上,讨论法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对意象进行多角度理解,发挥学生自主性。

【说学法】关于学法,依据对话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主探究。本诗歌意象比较朦胧,对意象的理解和把握是鉴赏本课的关键,多元解读和问题探究能有效促进对话教学,实现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目标。

【教学方法】

1.诵读感悟法:通过对诗歌朗读让学生谈个人最初感受。

2.启发式讨论法:让学生在启发中找出诗中意象并讨论其作用。

3.质疑探究法:让学生把握诗中“丁香姑娘”并作个人理解感受。

一,导入新课

细雨如丝的江南,悠长寂寞的小巷,一把孤寂的油纸伞和着霏霏烟雨的叹息,撑出了一个青年诗人在特定时代的哀婉的心曲。今天就让我们共撑一把心灵之伞走近戴望舒,与诗人一道去领略雨巷的风景,去追寻丁香一样的姑娘的芬芳。

二,走近诗人

㈠读题设疑。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象征派诗人戴望舒的诗歌《雨巷》。

1:读题目,看看诗题隐含着什么信息。

2:读题目,看看诗题让你产生了什么联想?

3:读题目,看看诗题让你产生了什么疑问?

㈡认识诗人

师:大家肯定好奇,想了解作者,戴望舒是何许人呢?请一位同学介绍一下。

戴望舒,原名戴朝实,又名戴梦鸥,1905年出生于杭州。1929年4月出版第一本诗集《我底记忆》,他的成名作《雨巷》即收入此集中。1933年8月出版了《望舒草》,1948年出版了《灾难岁月》,一生留下了诗篇92首。《雨巷》写于1928年,是诗人前期的代表作,这是一首既具有音乐美,又具有朦胧美的象征诗。这首诗发表后,戴望舒获得了“雨巷诗人”的美称。

1938年赴香港,主编《星岛日报》副刊。1941年底香港沦陷,被日军以抗日罪名下狱,次年春营救出狱。抗战胜利后回上海教书,1949年春北上出席中华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入会,入新闻总署国际新闻局工作。1950年因病逝世。

㈢创作背景

有人说,文学是时代的镜子,大凡优秀的作品都或多或少的留下了那个时代的影子,譬如李白《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石壕吏》、鲁迅《药》等,《雨巷》成诗的时代背景又是怎样呢?再请一位同学介绍一下。

《雨巷》产生的1927年夏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黑暗的时代。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原来热烈响应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堕入了夜的深渊。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他们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他们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虹。

《雨巷》就是一部分进步青年这种心境的反映。戴望舒写这首诗的时候只有二十一二岁。一年多以前,他与同学杜衡、施蛰存、刘呐鸥一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明确诗歌标题的常见作用,了解本诗的环境和画面背景,)

(###设计意图:想象诗歌的意境美,初步感受南疆的独具特色的风韵。)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揣摩诗的内容,为过度到下一环节作准备。)

戴望舒1905年3月5日出生于杭州。照西方星象学的说法,属于双鱼座。双鱼座的人浪漫柔情,以爱情为生命的养分,意志薄弱,喜好幻想,逃避现实,优柔寡断。戴望舒就是典型的双鱼座性格。

望舒是他给自己起的笔名,出自屈原的《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望舒是神话传说中替月亮驾车的天神,纯洁而温柔,多情又潇洒。

起从事革命的文艺活动,并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用他的热情的笔投入了党的宣传工作。1927年3月,还因宣传革命而被反动当局逮捕拘留过。“四·一二”政变后,他隐居江苏松江,在孤寂中嚼味着“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望舒草/序》)他这时候所写的《雨巷》等诗中便自然贮满了彷徨失望和感伤痛苦的情绪。这种感伤的情绪,不能笼统地说是纯属个人的哀叹,而是现实的黑暗和理想的幻来在诗人心中的投影。《雨巷》则用短小的抒情的吟诵再现了这部分青年心灵深处典型的声音。

三.###走近雨巷,留神初读

㈠听诗有感

有这样温柔多情的笔名,又有这样浪漫柔和的性情,戴望舒笔下流淌出来的诗句也必然是细腻多情的,下面就让我们来听听戴望舒笔下的《雨巷》,听的时候,想象一下,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怎样的画面?

生划分节奏,找韵脚,学生仿读,师范读,感受作品音乐美。

㈡###读而有思

朗诵是语文的一项基本技能,尤其在学习诗歌的过程中,我们只有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才能更好的品味诗歌的情感,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为进一步分析理解诗歌奠定基础。让我们再一次走进雨巷。体验这首诗的整体情绪。

全班齐读,读完后来思考几个问题。

引导思考###1:随着诗人深情的诗句,我们的思绪也似乎飞到了江南幽深的雨巷中,仿佛看到了那个在雨巷中徘徊着的诗人,在这淡淡的乐曲中你感受到诗中弥漫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补充:忧伤、孤独、惆怅、失落、哀怨,低沉、伤感,充满着愁绪和无奈,美而迷蒙。

引导思考###2:诗人为什么而“愁”?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补充:为“丁香一样的姑娘”。在这里,丁香象征着诗人心中的理想,这种理想是高洁,美丽的。但这种理想即如丁香姑娘一样稍纵即逝,不可把握,给人暂时的安慰,留下的却是永久的怀恋和无限的惆怅。

师:诗人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再悠长、寂寥的雨巷,欲寻求一位丁香一样的姑娘,字里行间散发着忧伤与愁怨,没有大江东去的慷慨激昂,也没有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清脆悦耳,倒是呜咽泉凝,哀怨尽显其中。由此,我们已经准确把握了这首诗的感情基调,那就请同学们用低沉的语调,诵读《雨巷》幽怨的情感。

教师总结:看到油纸伞我们会想起断桥,想起白娘子与许仙相会的旖旎传说,想起丹青绘就的江南烟雨,想起少女玲珑的舞姿,想起歌曲动听旋律。“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淅淅沥沥的春雨滴落在油纸上,想起寂寥的音响,自在飞花、无边丝雨之中,一个长发披肩的女子从颓圮的篱墙边袅袅走来,携着一缕丁香花的幽香,载着一怀焉然极致的心事,有叹息,但不哀伤,有顾盼,但不凄然。我们仿佛置身于江南雨巷中,感受到一种幽深空蒙、迷离缥缈的意境美。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感知诗歌内容,初步理解作者的情感。)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众多的诗句中理出作品中的主要意象——丁香姑娘)

引导思考3: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姑娘,让诗人如此彷徨忧伤?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补充:美丽、高洁、惆怅、哀怨、冷漠、飘忽。

诗中的我在寂寞的雨巷中“彷徨”,“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的一个姑娘。丁香的颜色是白色或紫色,颜色都不轻佻,在古代诗歌中白色是纯洁的象征,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芬芳”写花香,在古代诗歌中,是品德高远的象征,比如:(荷花)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就是极言君子由于品德高尚,名声在外。因此,在诗人戴望舒的心中,姑娘正如丁香一样,美丽、高洁和略带忧伤,她的心境和“我”的心境有相同的地方,仿佛是“我”的影子。

引导思考4:古人又借酒浇愁愁更愁的诗句也有对月怀人的愁绪,为什么戴望舒要用“丁香”来传达无尽的愁绪呢?

明确:这源于中国古的古典诗词,中国文人的“丁香情结。”

戴望舒在继承古典意象的同时,把丁香与姑娘结合在一起,有所发展。使诗歌有了古典意韵,也含蓄的传达出诗人无尽的愁苦之情。姑娘就这样从“我”身边走过,我们仿佛听到了诗人发自内心的呼喊:“能否请你驻足,生命的漂泊请将我一起带上”,然而姑娘静默的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着雨巷……让我们一起追随着丁香姑娘的脚步,集体朗诵这首诗。

引导思考5:“我”苦苦追求的姑娘来到了“我”的身边吗?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补充:这首诗写得既实又虚,朦胧恍惚。在“我”苦苦的期待中,丁香姑娘出现了,这或许是在幻觉中,或许是真的。她那般清雅,凄美、飘渺、哀怨。但“她”的出现是那样地快,逝去也那样快,擦肩而过就消失了:“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而“我”仍旧彷徨在这雨巷,仍旧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般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我只有自怨自艾,自悲自叹。

引导思考6:从题材来说,你们更愿意把它看作一首什么诗?说说你的理由。换句话说,在这黑暗沉闷的雨巷中诗人渴望遇着一位丁香一样的姑娘,这姑娘又象征了什么呢?

明确:姑娘——人生理想

姑娘的美丽、清雅——人生理想的美好

姑娘的哀怨——人生理想的幻灭后的愁绪

姑娘的飘渺——人生理想的空虚及对理想的执著追求

师:诗人把美好的理想虚拟成了“丁香”一样的姑娘,诗人明明看见她,却无法走近她,像梦一样的飘逝。诗人通过我与丁香姑娘在雨巷中邂逅,表现一种凄凉、哀怨的憧憬。

教师总结:无论怎样理解姑娘的形象,我们看到诗人最终都没有放弃对姑娘的期望,没有放弃对美与理想的孜孜追求,尽管在诗人求索的过程中有惆怅、迷茫、失落和感伤。所以,有人说戴望舒是一名略带着一丝忧怨的寻梦者,在他身上体现着一种苦苦追梦的执著美。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紧扣文本,了解诗歌第2、3节内容,分析“丁香姑娘”的形象,及这一意象的含义。)

古往今来,文人墨客把丁香花作为愁怨的象征,以此来抒发自己的孤独与寂寞。李商隐《代赠》“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的诗句,诗人借放心未展的芭蕉叶和丁香花,抒发了自己孤独寂寞之情。

李璟《浣溪沙》“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的诗句,青鸟不再传来远方之人的信息,空留词人浩荡的愁言。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紧扣文本,感知诗歌第4、5、6节内容,分析“丁香姑娘”这意象包含的朦胧美。教师应预测到两种情况:有的学生会理解为实写,有的学生会理解为虚写,教师宜因势利导,帮助学生理解象征派诗歌的朦胧美。)

(###设计意图:水到渠成,引导学生理解本诗的情感,引出对“丁香姑娘”意象的分析。教师应预测到会有更多的学生倾向于爱情诗,教师宜因势利导,并结合当时的创作背景,阐明诗人对朦胧的爱的追求的可能性。)

四,徜徉雨巷,品味精读

师:有句鉴赏名言说得好,“诗有可解,不可解,不必解。”读完《雨巷》,老师更喜欢把它当作一首象征诗来解读。我们不妨来作个探究。

步骤1:跳读诗歌,看看诗人笔下的雨巷有什么特点,你能用散文的语言来描述一下雨巷吗?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补充:这是一种优美的意境。小巷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再加上蒙蒙的细雨,意境更是充满了朦胧美。小巷狭窄破旧,阴暗潮湿,青砖灰瓦青石路面,色调阴冷。这是一条空巷,而且残破。有“颓圮的篱墙”。这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迷蒙的细雨笼着狭窄破旧的小巷,再加上让人怀旧的具有隐蔽和遮挡作用的油纸伞,颓圮的篱墙,这几个意象构成了一个阴冷迷蒙破败空寂的背景,给人的心理体验是冷漠、凄清、又惆怅。

步骤2:对于象征派诗人来说,“雨巷”是否另有他意呢?联系初中学习过的《小橘灯》中对黑暗潮湿山路的描写,结合写作的背景,谈谈你的理解。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补充:戴望舒是个理想主义者,他对政治和爱情作理想主义的苦苦追求,其结果,却是双重的失望。雨巷,它凄清,使这个雨巷包含了丰富的内容,象征着诗人对理想,人生和美好事物的信念和追求,也表现了空虚、幻灭和感慨的心境。《雨巷》是诗人寂寞心灵的痛苦歌唱,诗人把美好生活虚拟成了丁香般的姑娘。诗人明明看到了她,却又无法走近她,象梦一样来,又象梦一样地飘逝。我们不妨把“雨巷”看作当时黑暗窒息的社会环境的象征,而那个丁香般的姑娘只不过是诗人可望而不可及的朦胧的理想和追求。

步骤3:舒缓的旋律,淡淡的忧伤,把我们带到了迷蒙的江南,如烟的雨巷。大家想一想,当你沉浸在忧伤之中时,是否想过为什么如此美丽的姑娘又如此深的愁怨,他的愁怨是来自于哪里?

请再放开声音朗读,边读边思考。有想法和同桌之间互相讨论一下。

⑴痛苦的心境:原因是作者痛苦的初恋。在爱情上,戴望舒第一次的恋爱在1927年,后来失败了。

⑵黑暗的现实:27年的白色恐怖,使原来热烈响应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堕入了夜的深渊。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他们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他们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虹。《雨巷》也可以是一部分进步青年的这种心境的反映。那个时期写出了《荷塘月色》的朱自清也是例证。“雨巷”意象正是作者心理现实和社会现实的象征,也是一切苦闷的象征。

教师总结:正是在这样的情景下,戴望舒创造了雨巷,使《雨巷》成为一种对理想,梦想的追求的象征。对于美好的东西,我们都想得到,当我们得不到的时候,自然会痛苦失落。《雨巷》的成功正在于戴望舒写出了我们每个人都曾经体验过的一种感情,那就

(###设计意图:引起课堂讨论。这是诗歌理解的重点,也是难点。对这一问题的理解不同,直接造成了对诗歌主题的不同解读。同时,引导学生理解本诗的象征意义,由感性到理性,逐步加深学生对作品主题的理解。)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紧扣文本第1、3、5、7节中有关雨巷的描写,理解“雨巷”的象征意义。)

(###设计意图:引出象征的写作方法,知人论世,加深对诗歌情感的理解。)

是“忧伤”。诗歌把诗人的感觉就是这样传输给我们,使我们产生了与他一样或近似的情感体验。在文艺学上,这种情况叫共鸣。能让读者产生强烈共鸣的作品就是成功的作品,能让不同时代的人产生共鸣的作品,那就是伟大的作品了。

师:使人在这种理想与现实的严重冲突与矛盾中彳亍、彷徨在这阴暗、狭窄、破旧的雨巷,这雨巷仅仅是一条小巷吗?它象征了什么?诗人是否被禁锢于其中呢?

明确:雨巷——黑暗沉闷的社会现实。

师:诗人没有彻底的绝望,而是在幻灭中依然执著的追求,正是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成为了诗人锲而不舍的原动力,使得使人最终走出了悠长、寂寥、湿漉漉的雨巷,寻求到了心中的丁香姑娘,用自己的热情解开了她心中的丁香结,使得她冷漠的脸在诗人掌心真正的绽开了如花笑颜。

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我们也会遭遇挫折、经受打击,我们也会忧郁、彷徨,但只要我们心中有理想,去不懈的追求,最终我们都会寻找到心目中美丽而不再忧伤的丁香姑娘。

五,走出雨巷,拓展研读

师:有人说,诗是情感的铀,语言的钻石。的确,诗就像一条流淌的河,像一首绕梁的歌,当我们沉浸在“雨巷诗人”为我们营造的忧郁凄美的意境中时,是否感受到另一种美呢?

⑴指名朗读,读出情感。

⑵提问:我们感受到诗的总体节奏是舒缓悠扬的,诗人是通过怎样的语言处理造成的呢?

①诗行的顿数基本为三,加上诗歌语言的音质配合,因此读起来有舒缓悠扬的效果。

②单字顿都设在行首。一开始就拉长了这个字的韵尾,有一种强调、舒缓的效果。

③复沓手法的运用。以第三节为例“像我一样”“象我一样地”、第四节“像梦一般地”“象梦一般地凄婉弥茫”等连贯上下句式,可以说是诗歌内在的巧妙拉长,形成了诗歌回环叠唱的效果。,使阅读时有起势——强调——飞跃的递进效果。

④叠词的妙用。如“悠长,悠长”,有时在两行诗得隔开处,如“哀怨,哀怨又彷徨”,有时在诗节的分开处,如二、三节间的“彷徨”,从而形成了舒缓悠扬的节奏。《雨巷》在音节的运用上也是灵动、变化而富有生命力的。

⑤诗的押韵,每节押“ang”韵二、三次。“雨巷”“悠长”“彷徨”“姑娘”“芬芳”

教师总结:这些手法的运用形成了一种悠长舒缓、低沉徘徊的旋律,营造了一种凄婉迷茫的意境,加强了诗歌的抒情色彩,形成了一种音韵美。

戴望舒1928年后成为水沫社和其后的《现代》杂志的作者之一,创作现代派诗歌。1932年后留学法国、西班牙。1938年赴香港,主编《星岛日报》副刊。1941年底香港沦陷,被日军抗日罪名下狱,在狱中保持了民族气节,次年春被营救出狱。抗战胜利后回上海教书,1949年春北上至解放区。《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等待》等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显的明朗、沉挚,多了雄健质朴、浑厚有力的骨感。这些诗歌显示了作者的追求与成长的历程,至此诗人不再独自徘徊于那个狭窄而悠长的“雨巷”,没有了失望的悲苦,它转向世界,朝向每一个人。

⑥使用排比。如“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是排比,这几句,字数相同,结构相似,用排比手法吧丁香姑娘刻画得非常妩媚,但却带着淡淡的忧愁,表现了诗人追求美好理想,但理想又难以实现的惆怅。同时反复吟咏也增强了诗歌的音乐美,营造了一种幽深空蒙的意境。

⑦大量带有很浓情绪色彩的双音词:寂寥、愁怨、冷清、太息、凄婉、颓圮、忧愁。表达了诗人朦胧而又感伤得诗情。这些词本身就代表着音韵和节奏,把他们巧妙的放在诗中,形成了精巧优美、舒缓涌动而又空灵的意境。

六、读后有感

⒈读罢全诗,我们对诗歌、诗人或许有自己独特的看法,说出来,交流一下。

⒉对诗歌中尚未理解,或心存疑问的,提出来,集体解决。

七、总结

我们怀念戴望舒,不仅仅为他的诗,也为他的寂寞、他的幽怨、他的智慧。我们跟随诗人彳亍的脚步,聆听了诗人对美好事物渴求的心声,以及对理想逝去的痛惜和无可奈何,在悠长阴暗的雨巷中,诗人只能在诗中净化、苏息灵魂。每当烟雨迷蒙的时候,每当你彷徨失意的时候,请你一定要想起戴望舒的雨巷,请你一定要记得那发黄的书页中还有一位丁香一样的美丽而忧伤的姑娘。

希望有一天,我们也能真的撑着油纸伞,在一条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里,去亲身体验和领悟他的忧郁和伤情。

无论就思想还是艺术来看,戴望舒整个诗作的色调是深沉的,甚至是浑黯的,但其底蕴是鲜红的,是真诚的生命之火,是纯净的艺术之光。戴望舒的诗写出了诗人在特定时代历史中的独特感受,又写出了超越那个时代历史的普遍感受:寂寞和哀愁、期待和追求……

美是丰富多彩的,清丽明快是一种美,隐逸旷达是一种美,同样舒缓低沉、忧郁凄凉也是一种美,戴望舒的雨巷让我们感受到了这种别样的美。最后,让我们再次走进戴望舒,走进他的雨巷。

(###设计意图:落实情感目标,要求学生学完课文后,能对作家、作品作出恰当的评价,培养学生质疑能力。)

这一板书,不正是在缺乏人道的民国时代,一群空有抱负的青年在跃撞中钻进“雨巷”的意境,于是,他们的眼中便有了“彷徨、愁怨、冷漠、凄清、惆怅、凄婉、迷茫、哀曲、太息、独自”的景象与情绪,简单地说便是无尽的失意、无尽的灰黯。

教学后记

高中课文《雨巷》表格式教案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