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创业故事案例

发布时间:2017-01-05 12:38

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要善于另辟蹊径,如果只会踩着前人的足迹前进,是无法找到世外桃源的,下面这些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几篇农村创业故事案例。

农村创业故事案例

农村创业故事案例1:90后白领当农夫 大胆创业借30万种草莓

大胆创业借30万垦荒

22岁的杨颢和张雨佳都是重庆市万盛经开区人。去年,两人从城市管理学院毕业后,没有选择做白领,而是自己回农村创业种起了草莓。

来到他们位于西永的草莓农场,20多个大棚里的草莓已经开了花。说起不做白领当农夫的初衷,杨颢表示,他们学的是平面设计专业,“大学毕业后,我们也找了很多工作,但本专业的工作竞争太大,而其他行业的工作待遇和专业都不合适,我们想靠自己实干拼出一番事业”。

杨颢透露,“我叔叔种草莓发家致富了,现在已经过上了小康生活,我想像他一样,于是就和好朋友张雨佳种起了草莓”。

去年7月,两人租下西永附近一块荒地,“这块地的租金是每亩1700多元/年,我们的钱只够租几亩,当时我们就想多种点,心一横,便开始向亲朋借钱”,杨颢和张雨佳都是在农村长大的孩子,家境并不富裕。“让我们感动的是,父母都很支持,拿出老本凑了10万元让我们垦荒”。最后,两人又向各自亲戚借来20多万元,才算有了一点开荒的底气。

扮游客偷师其他果园

“在垦荒之初,我们租来两架旋耕机,由于这块地土质很硬,有一次竟把机器的一个齿轮卡掉了”,张雨佳透露,开垦之后又遇到连续三天的降雨,泥土又湿又重,旋耕机根本耕不动,他们就用锄头翻地。“17亩地,我们反反复复耕了4次”,张雨佳说,一番折腾之后,原本帅气的大男孩变得像刚出土的两个泥人,而草莓地一旁的二手板房也成了他们的家。

接下来,他们开始给泥土切块搭大棚,杨颢说:“泥土分割切块是个技术活,但我们没有经验,只能装扮成游客到其他果园去‘暗访’,收集分割比例的数据”。为了节约成本,他们全靠自己搭大棚。经过一个月的赶工,他们的草莓农场初具规模。

怕育苗死凌晨3点浇水

去年10月,6万多株草莓育苗从浙江空运过来,“当时遇到连续降雨,正是栽种的好时机”,杨颢说,他们雇了十几个人开始栽种育苗。

谁知,大雨过后连晴了十多天,“草莓性喜凉爽,不耐高温干旱,连晴十几天,我们每天凌晨3点就开始浇水,但还是死掉了一万株育苗”,杨颢心疼地回忆说,每株草莓育苗的成本在两元左右,死了近一万株,相当于损失了两万元。“后来我们又赶紧补充了一万多株,总共损失超过4万元”。

“这不是玩QQ农场游戏,作物枯萎了除去可以再来。钱是借来的,种植草莓对我们来说已经不是一个事业了,而是我们对两个家庭的责任”,张雨佳说。

今年1月,种植的草莓迎来了一个花期,并结下了红彤彤的果实。杨颢与张雨佳邀请父母到农场一同见证他们的硕果。杨颢说:“由于土质原因,第一季的果实还不够好,所以不打算卖出去”。

他们干劲大我们很欣慰

如今,草莓第二个花期已经到来,20多个草莓大棚内开满了雪白的花朵,有一些还结出了青绿色的小草莓。杨颢说:“等到3月份,棚内的草莓就成熟了,我们打算开放农场,让大家自己来采摘。按市场价算起来,我们大棚内的草莓至少可以赚10万元”。

杨颢和张雨佳的父母来到农场后,对儿子的踏实肯干感到很自豪,“虽然现在还没能赚到钱,但他们的干劲很大,我们感到很高兴,也很欣慰”。

农村创业故事案例2:小伙辞去国企工作 回家乡创业卖土鸡月入2万

一次偶然机会,他瞄到经营土鸡、土鸡蛋的商机,便下定决心以此回农村创业。90后的他没有采用传统的营销方式,而是在父亲的反对声中,利用QQ群、微博、微信等时兴网络平台进行推广。如今,他全职经营土鸡生意仅4个多月,月营业额近2万元。来一起看看这位有着与众不同创业故事的“90后”小伙子。

放弃国企工作回家乡创业

“我现在刚开始打宁德市场,一个月卖一万多,这个月估计能突破两万。”詹思传信心满满地说。

詹思传生于1990年,宁德市蕉城区漳湾镇岭后村人,2012年毕业于厦门华天涉外学院物流专业。如今的他,是一个经营土鸡、土鸡蛋生意的“土老板”。

每天晚上,詹思传开始整理一天接到的订单。第二天早起床,根据订单杀好鸡,9时左右打包好要送的土鸡土鸡蛋等“土货”,骑上摩托,他从位于漳湾镇岭后村的家中出发,开往宁德市区,约20分钟后到达。学过物流专业的他,按照提前设计好的路线,一一派送到客户家中,送完货刚好绕了一圈。“这样比较省油。”詹思传笑着透露。

而在一年多前,他还是一名国有企业职工。“毕业后,我在泉州安溪一家国企干了8个月。”詹思传讲起他的第一份工作:这是一家位于泉州市安溪县湖头镇的一家国企子公司,詹思传从事的是LED晶片生产,每个月可领到两千多元工资。

但是这份每天朝九晚五,不时要上夜班的工作,詹思传并不喜欢。趁工作之余,詹思传

农村创业故事案例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