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元创业故事_成功的创业故事
只有创业资本能正常地从投资的项目中退出并获得高额利润,才能吸引更多的资本进入创业资本市场。下面小编就为大家解开千元创业故事,希望能帮到你。
千元创业故事篇一
王健林具有很强的开拓精神和创新精神,在现代企业经营管理和房地产开发建设方面有着独到的建树。在他的带领下,万达集团经过十六年的发展,形成以住宅房地产、商业房地产为两大支柱产业的大型企业集团。翻开万达的创业史很容易发现,这是一个总能“快人半拍”的企业:在大连率先从事旧城改造,在东北率先进行股份制改造,在全国率先参与足球也率先退出足球,在地产界率先开创了“订单商业地产”模式,率先尝试“房地产信托基金……总是快半拍最终让这个曾濒临破产的区办小企业成长为今天资产超百亿的地产巨头。
率先尝试旧城改造
1988年,是万达的创业元年。这一年,王健林从大连市西岗区政府办公室主任的位置上,请缨“主政”西岗区住宅开发公司,一个欠债149万元、濒临破产的企业。
此前半年,王健林刚刚从部队转业落户大连,那个时候的他对房地产行业还非常陌生,然而,这个“门外汉”却很快选择了一个同行前辈不敢或者不屑于的项目:旧城改造。“拆迁回迁问题杂、成本高,没人愿意干,我们是大连的第一个”,实际上,万达也没有别的办法,那个时候开发项目要“配额”,万达拿不到,而旧城改造能得到政府的支持,“想开多少给多少”。
在当时大连市政府南面,有一个“棚屋区”,很不雅观,领导对前来跑“配额”的王健林说:就这里,你想开发多少都行!然而,回家一算成本,每平方米的造价正好是当时大连的最高房价1200元,难怪没人愿意干!
“那我们就多卖几百块钱呗!”初涉商海的王健林还是决定一搏,结果大获成功。“棚屋区”被改造成大连今天著名的“北京街”,“800多套房子,一个月就卖完了,一下子挣了一千多万!”
“其实也很简单,我们就是做了几点创新,一是推出130多平米的大户型,二是在北方率先设计了明窗大厅,三是采用了铝合金窗。”多年以后,王健林轻描淡写回顾当年的成功。
东北股改示范企业
尝到甜头的“开发公司”开始将改造当成自己的“主业”,当其他同行回过神来的时候,王健林已经成了改造大连旧城区的“专业户”。
“确实挣了不少,钱哗哗的来!”今天的王健林说起那个时候,依然兴奋。然而,那时的他却苦恼随着利润而来,原有的旧体制根本无法让企业展开手脚。
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是,为了辞退两个“霸道”的司机,王健林最终要跑到市领导面前以辞职“相挟”,才能办到。而王健林心里最不能忘的,是那次员工集体“公费旅游”事件。
“员工跟着我连续埋头干了两年多,第三个五一节,大家提议平时加班加点却不能加工资,能不能出去集体旅游一下,我想那也是应该的啊!”于是,包了几辆大巴,到一个景点,大家开开心心过了个周末。然而,他们还没有回来的时候,举报已经到了市纪委。节后上班第一天,王得到消息,给他的处分是“警告”或者 “通报批评”。最终,在区纪委求情下,免去处分,但“每名员工必须把公费200元补回来”。
这件事情对王健林打击很大,迫使他开始关注企业制度问题。1991年,当国家体改委和大连市体改委准备在大连选择三家企业作为东北首批股份制试点企业的时候,许多人都不愿意干,王健林却积极申请了,并成功争取到了名额,从而在企业制度改造上,在整个东北先行了一步。几年后,原有的国有股份彻底退出万达,王健林开始持有万达股份,真正成为了一名商人。
进退足球都是第一
万达发家于地产,但扬名于足球,直到今天,许多人还认为万达是一家“体育公司”。进入足球,万达抢了全国之先。“1994年,大连市体委主任找到我,说国家想搞足球联赛,我也算个著名的球迷了,所以就干了!”中国第一家职业足球俱乐部——万达足球俱乐部因此成立。
很快,足球联赛在国内风风火火热闹起来,万达成了最大赢家——六年夺下四个冠军,创下连续55场不败纪录,大连万达也开始闻名天下,品牌知名度位居全国第五。
数年之后,王健林又创造了一项新的纪录:第一个退出足球!“六年我们总投入了3个多亿,收回1亿多,净投入两个多亿,”但是王健林认为,让自己退出足坛的绝不是钱,“一年几千万,我花得起,但是把名声搞臭了,我就赔不起了!”
在国内足坛因为黑幕、黑哨、假球、赌球等而“搞臭”的前夜,2000年,大连万达彻底远离了这个是非之地。“现在看来,我们走的恰是时候!”
2014年,王健林重返足球。1月21日,当选第十届中国足球协会顾问。近期,王健林将向马竞俱乐部注资至少5000万欧元,获得该俱乐部20%的股权,王健林将享有经营管理方面的决策权。
首创订单地产模式
退出了足坛,王健林将万达的精力全部集中到了地产上,很快,一种新的商业地产模式在他手里出现了:先找沃尔玛等商家签租赁合同,然后再盖商场,以降低商业风险。王健林自己起了个名字,叫做“订单商业地产”。
“第一次上门跟人家说,一口就被拒绝了,慢慢谈,一次一次上门谈,整整花了一年。”王健林为了说服沃尔玛,他上门跑了几十趟,对方才同意“试一试”。
于是,王健林便将自己的完美构想让沃尔玛实实在在体验了一把:选定了地段优先告诉沃尔玛,然后根据沃尔玛的需要协商设计方案,以最快的速度如期交付使用。“实际上,沃尔玛也很希望能有这种模式,只是以前地产商们都没这么去干。”万达在一年之内让沃尔玛在全国6个城市试了六次,结果美国百胜、新加坡百胜等10多家全球连锁企业也加入了“合约”,“订单地产”模式正式形成。
更重要的是,这种稳定的营收,让王健林得以开始另一步“先招”:将订单商业项目打包,送到海外融资。“很快、马上就会有了结果了!”,王健林说,现在是“静默期”,具体内容不能说。
据透露,万达已经将手下现有的多个商业地产项目打包成“房地产信托基金”形式,准备于近期在香港股市上市,在此之前,来自全球著名投行澳大利亚麦格里银行的30亿人民币定向私募已经完成,之后公开的募资额度将高达10亿美元,如获成功,这将成为国内民企上市融资的最高额度。
回顾王健林的创业史,“快人半拍”其实就是他敢做敢想、敢打敢拼的风格在商海中的成功上演,正是靠着十几年持续的“快人半拍”,王健林的地产帝国像滚雪球一样日益壮大,并且滚向更广阔的世界舞台。
企业家的特质:第一是创造力,敢于创新敢于冒险;第二是坚持精神,没有一个成功是上来就成或者没有失败一路顺风下来的,这样的人也许在大千世界当中可能有那么一个两个,但那绝对是意外;第三是要有情商,要有宽容和与人相处的能力,如果这三条你都具备,你一定会成功。
千元创业故事篇二
高中毕业不久的金波,一身价值数千元的名牌着装与略显瘦小的身躯看似有几分的清秀和时尚,谁也不会把他跟夜市地摊人联系起来。正是这位父辈拥有数百万身价的22岁小伙子,在义乌三挺路上的夜市地摊上游刃有余,生意做得有声有色。
“以前经常陪女朋友过来逛夜市,发现夜市人气不错,而且很多老板还从这里发家致富,我也是来试试”金波这样解释自己的创业初衷。
“高中毕业的时候也想过一定要赚大钱,其实是现在看来很不符合实际的。经过走访发现经营夜市的风险小、投资小、资金流转快,利润还比较可观,想到做什么,就做什么,从来没有想得更多,就这样干下来了。”金波认为夜市做生意谈不上仔细调研、反复琢磨,自己做生意一凭眼光二凭信心。
他说自己每天从下午5点多开始摆货,做到凌晨1点左右回家打理一下,凌晨3点就连夜坐车去外地进货,这样到了进货地方刚好对方开门营业,进完货后返回义乌,开始张罗晚上的生意。这个流程也是整个夜市经营者的轨迹,大致如此,根本不觉得任何劳累。做生意总是要辛苦一点的,能为自己的兴趣打工,很快乐。
据知情人士介绍,金波的父母所创办的衬衫厂已经有10多年了,生意也非常稳定,企业规模上百号人,资产数百万元。“我知道父母花了不少心血,办企业也很辛苦,但是自己不懂服装生产和管理,也不想知道那么多,对于企业的未来,全由父母打理,自己肯定不会去考虑接班的问题。”金波还告诉笔者现在关心的是属于自己的夜市地摊生意,而且目前生意比预期的理想,保守估计一年做下来赚5万元绝对没有问题。
金波说自己在经营夜市的同时,还在淘宝网上开了店铺,所经营的范围跟夜市摊位一样非常有特色,几乎把女性所喜爱的东西诸如女性箱包、韩流服饰、头巾等全部都搬到店铺上。做夜市生意要抓住时尚流行心理和流行元素,在店铺和摊位之间不断调货,结合网络和实体之间的互动经营,金波对此津津乐道为“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金波表示,他对自己的选择并不感到后悔,反而有一种成功的欣喜,他说在自己周围还有不少类似于自己的创业者,义乌人创业从不讲究面子问题,要面子难有金子。
“我当然不可能一辈子摆地摊,不过夜市确实锻炼了自己,学到了不少做生意的技巧和培养了商业眼光。”金波希望自己能在夜市里锤炼出符合现代年轻女性消费需求的知名服装品牌。在去年年底股市震荡的时候,他还炒股赚了几万元。如果有更好的其他项目,他也会留意并且努力尝试的。
“非常惊讶,你的面子在哪里?”金波告诉笔者,这是他的朋友之中说的最多的一句话,至今还有不少人无法理解。
老板的儿子去摆地摊值不值得?这成了身边亲戚、朋友争议的焦点。在夜市,我靠自己的劳动赚钱,跟别人无关,我也不去跟别人比什么。金波对这些无聊的争论并不当回事,他说在义乌上班要比做生意难度大,自己是在享受做生意。
金波父亲的生意伙伴刘先生认为,生意不分大小,既能自食其力又可以锻炼自己,不管做什么都应该支持和肯定。
据义乌三挺路夜市管理办公室有关资料显示,从1988年7月20日,在义乌县前街与南门街形成夜市,有摊位34个,年成交额60余万元的规模至2001年开始至今的三挺路夜市,已经发展到763个夜市摊位,不足1公里的夜市摊位市值超过3亿元人民币。
义乌三挺路夜市的繁华出乎人们意料,犹如这座充满魔幻的商贸城市一样,充溢着一种无法抵挡的神奇和魅惑,据知情人士透露至少有数位义乌亿万富翁从夜市诞生,而他的造富神话一直在低调却又繁忙之中延续。
千元创业故事篇三
大二的时候,趁着大一新生报道,将自己1500块的生活费拿去批发市场买了十套床上用品(床单、被套、枕芯、枕套,被子、褥子各一个),除了被子不是棉的外,其它的质量都不比学校卖的差。我的价格是一套260元。学校卖的是550元,但是多一个床单、被套、枕套、棕垫。当时学生普遍反映,学校卖的,不好看,质量也很一般。
第一天下午买回来放在宿舍之后,打算第二天开始卖。结果,晚上10点了,我的一个室友在楼下玩双节棍,一个送新生来报道的家长找不到学校卖被子的地方,问我室友哪里有卖被子的,我室友回答说:我们宿舍啊,家长还以为是开玩笑,结果第一单生意完成了。
第二天去接待新生的同时,自己也推销被子,自己卖了2套。同时有三个也是接待新生的同学帮我卖4套,每套给了他们30块钱的佣金。我发现还是人多力量大啊。
最后还剩下3套了,我跟我一室友说,要是你能卖出去,每套我给你50,结果第三天早上他吃完早饭,就领了4个人回来,都卖出去了。
当然,我这个还不算创业啊,只能说是学生时代的一次尝试吧,毕竟投入和产出都不大。这是我曾经的第一次小买卖,一点经验也没有,奔着个想法就去了,希望各位不要嘲笑我啊。
所以,我想说钱少有钱少的办法,况且厉害的人多的去了,甚至有人没有投入就能创业成功。这个问题的提出者,也不一定像罗文说的那样“从你问这种问题,就可以知道,你还不适合创业。”因为像我这样平庸的人都敢去尝试。
千元创业故事_成功的创业故事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