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家教启示录读后感5篇

发布时间:2016-12-01 23:26

父母是孩子最贴近的老师,一举一动莫不影响着孩子成长。以下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成功家教启示录读后感,欢迎阅读!

成功家教启示录读后感一

自本人读了《家教成功启示录》这本书之后,感触非常深刻,受到很大震撼。我深深懂得了,作为家长,把孩子教育成材,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孩子就像一件产品,家长就像该产品的生产者,将来孩子成为一件次品、合格品、优等品,要靠父母的打造。怎样打造好这个产品,父母自身非常重要。如果父母是个麻将不离手,脏话不离口的人,试想一下,在这样家庭成长的孩子,将来能够成材吗?如果父母是个爱学习、懂礼仪、讲道德的人,试想一下,在这样家庭环境成长的孩子,怎能不成材。

不管什么样的家庭,渴望儿女成材,天下父母同心,尤其在当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经济日见分明,社会竞争日趋激烈,所以我们家长在教育子女方面,要转变家教观念,改进教育方法,自身尤其重要。就象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所说:父母是孩子人生第一任老师,他们的每句话、每个举动、每个眼神、甚至看不见的精神世界,都给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

要想把儿女教育成材,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就象《瘫痪母亲陈徽黎育女》的故事一样。我想:所有读了这篇文章的父母,都会为陈徽黎这位双腿残疾的母亲,可敬可叹的举动而动容。当我读到《一对山村农家夫妇教子》的故事,使我思绪万千,他们首先从自身做起,给儿女树立读书的榜样,不是逼着孩子读书,而是在孩子入学前和求学历程中用自己好学的行为来影响孩子的的做法,使我受到很大的启示。他告诉了我,平凡的父母可以教育出不平凡的儿女。当我读到《台湾漫画家蔡志忠两代人的家教》故事时,使我深深感到:教育孩子,不能当面批评孩子的稚嫩习作,这样可以避免让孩子产生被“否定”的情绪,使孩子那幼芽般的兴趣不致夭折。要鼓励兴趣、鼓励自立,让她自由发展,树立信心。

其实把儿女教育成材,对父母来说,也是一种成功,他不仅使父母自身的价值得到提高,而且也为社会作出了贡献。所以说:为了把儿女教育成材,做为父母的要全力以赴、持之以恒,为把儿女“打造成”一个“优等品”而努力奋斗。

今后,我要从自身做起,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给孩子树立一个全新的榜样,用自己的行为来影响孩子。使自己的孩子在格调高尚的氛围中长大。同时也让自己的文化修养,人生感悟,人格等得到升华,从而对孩子产生极其深刻而深远的影响。

成功家教启示录读后感二

手捧孙云晓老师的这本书,我一口气就读完了,掩卷沉思,感触良多。

书中的案例绝大部分是上海闸北八中师生的故事,从一所“垃圾学校”到升学合格率百分百的名校,这其中倾注了校长刘京海的全部心血,更是让世人看到了帮助学生成功才是教育的根本。刘校长说:“我们的教育应该让每一个孩子看到成功的希望,为每一个孩子创造成功的机会。”他相信每一个孩子都能获得成功。这样的教育理念与我不谋而合,在十几年的班主任教学生涯中,我一直都是这样去做的,读了《唤醒巨人》让我的思路更加清晰了,犹如在大海中找到了一艘巨轮,能够目标明确地带我驶向更加遥远的国度。

孙老师说“班主任是中国最重要的主任,也是最能了解孩子并最能影响未来的人。”这话不假。2008年接任五年级一个班的班主任,任期只有一年,因此也没有想着要干一番大事业,只要能够让学生平安过渡就可以了。但是事实并非如我所愿。这个班的女生学习劲头高,成绩好,而男生就有些差强人意了,二十几个男生中找不到一个成气候的,还有几个性格乖张,被原来的班主任称之为“变态”。说实话,我从来没有接过班,都是从一年级带到毕业,所以对学生的性格脾气等是了如指掌,中途接班对学生却是一无所知的。原来的班主任支教去了,临走也没有什么特别交代,只是从隔壁班的老师那里听闻一些“小道消息”,如某某某怎样怎样有名,某某某又是怎样怎样奇怪。我之所以没有去原班主任那里去深入了解,一则是不想受其对学生看法的影响,二则是觉得反正只有一年,了解得多了也没什么意义。但是学生根本不会以我的意志为转移,他们不可能很卖力地来配合我安全度过这一年,所以,接班没多久,他们便“原形毕露”了……

有个男孩叫小刘(化名),长得精瘦精瘦的,五官也长得不够好看,在班里极不招人待见。原因是他学习极差,语文考不及格,做人也不怎么样,常常烦人,与同学打架闹事。接任班主任和语文教学初,我对这样的孩子是比较关注的,还稍稍有点偏爱,从不批评藐视他。过不久他便自我感觉好起来,肆无忌惮地在课堂上随意说话,课后还与同学在教室里追跑打闹,终于闹出事情来了——由一般打闹升级到大打出手。当女孩子们嚷着:“张老师,不好啦,不好啦,小刘和某某打架了,都流血了!”这让我感到十分愤慨,我匆忙赶到教室,拉开两人,了解事情原委,狠狠地批评道:“小刘,你可真是扶不起的阿斗啊!”小刘低着头,气焰一下子就下去了,我算看出来了,他就是一个吃硬不吃软的人。被我这么一打击,之后一段时间再看不到小刘开心地笑了,而与同学闹事非但没有收敛,还变本加厉起来。因为他的心情一直不好,别人稍微碰一下火气就上来了,马上便擦出仇恨的火花,而他的成绩仍然是让人难以目睹。该怎么办呢?我静下心来仔细想:小刘虽然表现得不怎么样,但是他劳动的时候很认真负责,而且从他那痛苦的样子可以看出学习差也非本人所愿。这时我的脑海中又响起了报到时他那佩戴金条的父亲的话:我和小刘的妈妈离婚了,孩子一直是他奶奶带的,我又常年在外地做生意,他学习差我是一点办法都没有,孩子就只能靠你们老师了!换个老师也好,可能对小刘是个转机。想到这里,我心里久久不能平静,拯救一个孩子就是拯救了一个家庭,家长对我的期望是如此的高,而我又把小刘推到了什么境地呢?

“教师的神圣职责是创造一个支持性的环境,帮助学生建立一种积极的自我概念,这就是通过反复成功去摆脱原来反复失败的恶性循环。”其实,“差生”特别需要成功的机会与宽容的态度。我改变了对小刘的看法,坚定一个信念:要让小刘找回自信,要帮助他考及格。首先,我找了几个班干部了解小刘,寻找小刘的闪光点,并且和他们达成一致——要帮助小刘,在班里制造舆论:小刘并非一无是处,他是个爱劳动的同学。班级是一个集体,有时它可能是充满温情的,但有时它也可能充满歧视和冷漠,而歧视和冷漠正是悲剧发生的催化剂。改变小刘要从班级舆论开始。其次,在课堂上,我特别留意小刘的表现,他常常会走神或者做小动作,我时常会提醒他,只要他举手,马上就让他发言,无论发言的质量如何,首先肯定他认真听讲了,能够大胆举手发言了,以此来树立小刘的信心,让他不害怕上课。最后,我找到他的奶奶,希望她能向小刘的父亲转达我的意思:为小刘找一个负责的家教,家教老师辅导重心放在帮助小刘把字词这关过了。这三件事做好了之后,我便静待小刘的变化。起初他还有些不适应,感觉大家都友善起来了,后来他的语文基础由于字词过关了也渐渐步上了道,从而带动他开始认真学起来,有几次他的作业很快地做完了,没有再留学,看着有几个同学仍然是留学生,他感到了无比的自豪,不过他并没有去嘲笑别人,只是笑着说:“我好了,回家了,你们快一点哦!”这一切都看在我的眼里,喜在我的心头,从小刘的笑脸上我看到了一种成功的喜悦,看到了这孩子的希望,他在班里渐渐地有地位了,不遭人唾弃了,他获得了自信,我感到十分欣慰。虽然小刘的成绩仍然是全班倒数第一,但是他能考及格了,而且再没有人会瞧不起他。作为老师的我一直都对孩子们说:自己和自己比有进步了就是成功。小刘曾经是个挂红灯的主,但是却没有被老师放弃,更由于我不断地鼓励,使得他在其它的科目上也有了长足的进步,各科老师都对他刮目相看了。

小刘就像一颗投入湖心的石头,必定会引起或大或小的波纹,其他几个座位与他邻近、作业懒散、课上随意的孩子也慢慢有了变化,他们看我的眼光也不同了,似乎在说:“张老师,真有你的,连小刘这样的人都被你给扶上墙了。”钦佩之余,有个开始老爱和我抬杠的小男生成了我最忠实的盟友,他原本是个偷懒的孩子,作业老不做,后来总是前几名完成。还有一个让我很喜欢的小男生小朱,他是个面庞清秀、心思缜密的孩子,总是喜欢当个旁观者,观后总是笑笑,一切尽在不言中。我观察了他很久,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这是一个慢性子。于是乎对于他放学后要留下来补作业就一点也不惊讶了,借此机会,有时还与他聊聊天。不聊不知道,一聊吓一跳,原来他耿耿于怀一件事:二年级时和另一个同学的摩擦至今未能释怀。怪不得他一见那位同学便红了眼,动不动要和他吵嘴。找到了病根才能药到病除,我用自己人生阅历开导小朱:“做人计较太多就没有意思了。你在心里这么恨他,或许他早把那件事给忘了,不如当面问问对方说说清楚……”后来我特意找了那位同学和小朱当面对质,看着那位同学一脸茫然的样子,我知道正是应了我的话。两人当着我的面握手言和,从此以后小朱的脸上笑容多了,玩深沉的他也开朗起来。打开了心结,又遇上我这样善解人意的老师,按理他的作业应该是越来越快,不再拖拉了。但是小朱仍然拖拉,常常最后一个离开学校,问他为什么不能快点做,他答:“我喜欢留在学校里,我不舍得这么早回家。”

教了那个班仅一年,在这一年里,我遵循着这样的一条教育原则:尊重每一个学生,给每一个学生成功的机会。或许是因为教得没有负担,所以孩子们也学得很轻松,虽然他们的成绩在期末考中不是列在前茅,但是他们被老师同学尊重,他们有自信,这比什么都重要,这一定能为将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作为老师,不能只看到眼前的利益,教学生六年,就要为他们想六十年,教一年起码也得想十年吧!

孙老师在书中阐述道:我想,教育就是唤醒孩子心中沉睡的巨人,这巨人即自信;也许可以说,只有自信才能造就真正的巨人,并使其血肉丰满,筋强骨健;学生走向光明与黑暗,或走向成功与失败,有时候就取决于教师的推与拉,而这决定命运的推与拉常常表现为一句评价;在病态的孩子身后,必定有病情更重的父母或老师。孙老师的话句句发人深省,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将以此为警钟,时刻提醒自己:让微笑的阳光照耀到每一个孩子的脸上,让每一个孩子都活得有尊严、有自信,在和自我的竞赛中获得成功。

成功家教启示录读后感三

有时候我就有这样的感觉,如果是好书,就一定不能读完以后就束之高阁,一定要多读,反复的读。这样好书才能够发挥它的作用。不然如果你只是读一遍的话,就算是再好的书,你可能也吸收不到多少的营养,而且读过之后要不了多久你就会忘记书中大部分内容的。

《成功家教启示录》就是这样一本值得多次阅读的好书。现在再看还是能给人以不少启迪。

对于孩子成才的看法。

无可否认。书中举了无数成为博士硕士的例子,有漂洋过海到外国深造,也有踏进清华北大的优异学子。但我们培养孩子,一定要这样才能是教子成功吗?只有这样孩子才能算是成才吗?其实不然。书中就有这样一个例子。一个孩子的学历仅仅是初中毕业,但他却通过了数据库语言MCDBA的全部考试,不久又通过了MCSD(微软解决方案认证专家)的考试,成为亚洲最年轻的数据库专家,受聘于香港一家公司任数据库主管。这其实不也是一种成功吗?

其实,我们现在的很多想法受困于我们国家的教育制度,都要通过高考这一关——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然而实际上,就算是今年,高考72%的录取率,也还是有很多孩子被牺牲在高考的汪洋大海中。再看看我们身边,以我们刚过去的一届六年级为例,全年级720人,实际上首批上初中部的只有500人。假设这500人在初中部均顺利完成了学业,但到了升高中的时候,能有多少人。我们按照较高的比例来考虑,50%也就是250人左右。那这些上了高中的孩子在高中学习了三年之后面临高考时,又能有多少能达到一本分数线的?如果我们说是100多人其实都算是比较多的了吧?那我们看看。六年级毕业时是720人,最后通过高考这一关能上本科的最多也就100多人,那就是等于要淘汰掉600人。难道这600人都没有出息吗?事实肯定其实并非如此。再说就算是上了大学,那上的是什么专业,将来就业形式如何都还在不可预料之中,又怎么能算是成功呢?

其实这样想的意思不是说我我们都不读书了,都不要成绩了,而是说家长对孩子的要求要符合孩子的实际情况。如果孩子有这个能力,我们自然要不遗余力地去教育他,而孩子如果在这方面有些困难,我们尽可能的希望孩子做的、学习的更好一些。但我们决不能把分数作为对孩子唯一的要求。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强健的体魄也许更重要。如果孩子能在某个方面有兴趣或是有一技之长则更好,顺应孩子的兴趣发展说不定能给你带来意外的收获!

成绩的取得靠的是兴趣,而不是智商

很多的时候,人与人之间真的无所谓聪明不聪明之分,智商的高低并不能说明孩子将来取得成就的大小,而孩子对某一方面钻研的兴趣,倒有可能成为决定孩子是否成才的一个关键因素。

书中有这样的几个例子:一个叫舒扬阳的小女孩,12岁时就考取了中南民族学院,成为一名少年大学生。谁曾想到这样的一个孩子,上学以后的成绩并不理想,二年级的时候成绩中等,到了四年级每次考试都是班级的倒数一二名,一些老师甚至认为她有智力问题而要求她留级。后来家长发现孩子最大的问题是厌学和缺乏自信,于是针对孩子的特点采取了多种方法提高孩子的兴趣从而让孩子取得了不平凡的成绩;另一个叫小龙的男孩,在幼儿园的时候“称王称霸”,到了上小学的年龄家长刚把孩子送到学校一周就被学校退了回来,老师说:“这个孩子年龄小、反应慢,连自己的名字都写不好,还调皮捣蛋……”,家长虽然给孩子争取了留在学校上学的机会,但却经常捏着数学0分的卷子回家。家长在这种情况下并没有放弃,而是不停的鼓励孩子,赏识孩子,对于孩子取得的倒数第三的成绩也给予大力表扬,肯定孩子的进步。家长抓住孩子自尊心强的特点,善于满足孩子的心理需要,让孩子在快乐中成长,陪孩子一起学习,最终,孩子成为美国耶鲁大学最年轻的中国博士研究生。

也许我们举的都是遥远的例子,让大家看不见摸不着不能信服。实际上我们的身边就有这样的例子。去年我所带班级,我觉得带的最成功的并不是最后有几个同学进入了前100名甚至前10名。而是一个叫卞兰馨的孩子。因为其他的孩子在升入我们班时成绩就很好,所以我也不认为他们学习好就是我教育的结果,我只是没有让他们把成绩落下而已。而卞兰馨则不同,毕竟开始时她的成绩也就在中等左右,而最后,她屡次数学取得满分,就包括最后一次期末考试。她的成功,就来源于她的勤奋,她对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所以我们如果发现孩子的学习成绩不理想,需要我们去做的不是简单的打骂或是粗暴的去要要求孩子如何如何,而是要针对孩子的实际情况找出孩子的问题,再针对问题来解决,培养孩子的兴趣,效果可能会好的多。

成功家教启示录读后感四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天下父母同心,父母一生中最值得骄傲的莫过于儿女成才。尤其是当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经济日见分明,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家长因此对子女的期望值更高,对家庭教育更为重视。

《成功家教启示录》以当代家长为主要研究对象,以近几年来发生在各地平凡家庭中的,真实的社会影响较大典型家教为主体内容,阐述了家教的基本观点,理论,方式,方法。

这本书分别从“父母是孩子最贴近的老师;做人教育是家教的核心;注重全面素质的培养;把痛苦和难堪留给自己,把快乐和自信留给孩子”等八个方面分别记录了一个个鲜活的事例,其中有一篇文章讲述的是一位脑瘫儿名叫宜宁,在其母亲的精心照料和培养下,对文学与绘画有着浓厚的兴趣,并立志用自已的笔描绘生活,他说:“我要用我的文字给妈妈一个世界,她太苦了!”……书中写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对人的进步和影响是终生难忘的。而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尤为重大,往往可以影响他们的一生。”

这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它概述了一个个令人欢欣的成功家教故事,既有实事,又有专家的精辟评述。它告诉我们家庭是子女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潜移默化的家庭教育及影响,将会直接关系到孩子的道德品质、人生观等的形成。一个个事例就是一面家教的镜子,就是一次深深的启迪。让我们读起来感觉书中所讲事例是那么的平素易懂,深入浅出,入木三分。让我们感到这些平凡的事情就发生在自己的身边。作为老师的我们,平时在和孩子相处时,应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意志品质,向家长宣传各种家教知识,家园密切配合,共同教育好孩子,让孩子成为有用之人,不管是家长还是老师都应该尊重孩子,要站在孩子的角度上考虑问题,少说“应该这样,就是那样”要善于引导孩子,启发孩子,鼓励孩子,不要过多的限制孩子的自由,让孩子健康的成长。

读完《成功家教启示录》这本书,看到家长们"特殊"的教育,我不禁感到惭愧。想到以前,我只注意孩子物质上的需求和学习成绩,对于孩子的一些心理活动虽有时察觉,但也不太注意,现在女儿有些话愿跟我说,我想我应该和她多谈谈心,或许女儿心里有许多烦恼需要我去帮助她共同解决,我会努力去沟通的。另外,现在女儿已经大了,有了少许反叛心理,我应该注意到这一点,让她好的方面继续保持,而坏习惯也让她尽力改掉。现在的观念比较新,而我们所处的时代让我们有一些陈旧的观念,我也应该接受新事物,新思想,这样才能让自己和女儿成为一对心灵上沟通的母女。

成功家教启示录读后感五

幸福的家庭个个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王老师,你说怎么办? 我家的孩子总是不想上学,总是不听我们家长的话。想干啥就干啥,每次我和他一说话他就烦,然后和我们喊叫不停,然后他爸打一顿就才把事情搞定,这样弄得我们和孩子的关系越来越紧张,有一次,他甚至光着脚跑到派出所喊来民警,说我虐待他。其实就是因为太晚了,他还要看电视,我不给,让他洗澡上床睡觉,他也不想上学,每天就喜欢遛家里的小狗。你看我们到底该怎么办?”

一个亟待求助的新生家长

在和家长电话交流,较详细的了解了孩子的情况后,我让他将孩子带到我面前。这是一个长相很素净的小男孩,眼睛里透着一股小聪明,而且比较善谈。为什么就和父母到了针锋相对的地步了呢?

和小家伙交流得知,的确,他每天最开心的事就是遛狗,他特别喜欢家中的小狗。我们就从遛狗的话题谈起。

“我家的小狗叫泰迪犬,脸上有一道八字纹,耳朵可好玩了。我喜欢看他在草坪上打滚,喜欢看他和其他的小狗打架。有一次,我躺在草坪上,小狗爬到了我的肚子上,一个屁股蹲拍在了我的脸上;还有一次,小狗的爪子差点住到了我的眼睛 。”说到这些,小家伙的脸上是发自内心的开心的笑。

“小狗差点快抓到你的眼了,你为什么没有生小狗的气呢?”

“小狗太好玩了“

说到小狗,他眉飞色舞。我接着又问:“对小狗都这么友善,为什么对爸爸妈妈(他们养育你长大,每天为你洗衣做饭,还有辛苦工作挣钱给你花,你却一点也不知道感恩呢?”

男孩低下了头。“他们有时太烦 太唠叨”

趁热打铁,我跟他说:“孩子,其实你挺有爱心的,老师觉得你是个真诚的可爱的小男孩。想想自己的做法,是不是太伤父母的心了?他的头低的更深了。深深地埋在衣领中一言不发了。

“孩子,抬起头来。”我让他将头抬起来,“你平时就是用这样的姿态和父母赌气,这样总是憋着一口气,那不是很压抑吗?憋到一定程度,然后再对父母大喊大叫发泄吗。抬起头来,有什么话就说出来。抬起头来,好好看看你的父母。他们多么爱你,关心你。此时此刻,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男孩走到父母面前:爸爸妈妈,对不起你们,让你们操心了。说着泪如泉涌,他一头扑进妈妈的怀中。

这次交流,只是解开了他心中的一个小疙瘩。第二天,他心甘情愿来到新班级上课了。一进班,我让全班同学以热烈的掌声欢迎他的到来。小家伙的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然后 告诉同学们,要和他交朋友,多和他交流,又安排班长和他做了同桌。

当天布置他的作业就是写一篇日记,写写关于遛狗的有趣的事。然后我帮他修改了日记,又和他推心置腹的做了一次深度交流。

第二天的晨会课,让他当大众在班级读了日记,又一次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热烈的掌声。

小家伙渐渐融入了新的班集体。

期间,又多次和男孩父母交流。给他们推荐了我很喜欢的《成功家教启示录》等书,(这是一本对教师也很有启示的好书。)也希望他们能采取较好的适合与孩子沟通的更容易让孩子接受的家教方式,而不是仅仅靠唠叨,更不能靠棍棒。终于,孩子的父母脸上也有了欣慰的笑容。

成功家教启示录读后感5篇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