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竹是怎么形成的
斑竹为散生竹。秆高7-13m,径3-10cm。秆具紫褐色斑块与斑点,分枝亦有紫褐色斑点。为著名观赏竹。与原变种之区别在于秆有紫褐色斑块与斑点,分枝亦有紫褐色斑点。为著名观赏竹,秆用作制工艺品及材用。斑竹是怎么形成的呢?它与我们平常看到的竹子有什么不一样?下面由小编为你详细介绍。
斑竹是怎么形成的
九嶷山泪竹是由一种真菌侵染苦竹而形成的一种病态,苦竹出笋后,表皮组织受到真菌侵染,随着苦竹生长,真菌不断繁殖、休眠,待到第二年春季,温度、湿度适宜时,便在苦竹表面出现症状,呈现出褐色小斑块,边缘出现水渍状淡黄色晕圈,这是由于菌丝产生的酶,将苦竹纤维组织分解的结果,泪斑中的螺纹,是由于环境因子周期性变化,致使菌丝产生间隔性生活期而形成的。
斑竹指的就是有斑纹图案的竹子,不过斑竹并不是竹子的某一个品种,它是细菌侵蚀过竹身之后,在竹子表面形成的各种菌斑花纹。依据这些不同图案的菌斑花纹,人们给斑竹又细分了三种类型,各自都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凤眼、梅鹿和湘妃,这其中又以湘妃竹为最好,它的收藏价值相对来说是这三类斑竹中最高的。[mottledbamboo]也叫“湘妃竹”。一种茎部有紫褐斑点的竹子,用于制作笔杆、竹扇、拐杖及饰物。
斑竹价格
成年的斑竹的秆高7-13m,径3-10cm。斑竹苗的价格一般由其高度和粗细决定,从20元到100价格不等。高度0.5米一般为20元;高度为1米,粗约为1cm的为40元。高度为1.2米,粗约为1.5cm的价格在60元左右;高度为1.6米,粗约2cm的价格在100元左右。
斑竹产地
湖南蓝山县,位于三峰石南部的板塘自然保护区是九嶷山斑竹的主要产地。斑竹为散生竹。秆高7-13m,径3-10cm。秆具紫褐色斑块与斑点,分枝亦有紫褐色斑点。为著名观赏竹。与原变种之区别在于秆有紫褐色斑块与斑点,分枝亦有紫褐色斑点。为著名观赏竹,秆用作制工艺品及材用。
分布范围
据生物学家考证,九嶷山区原有一条斑竹林带,分布于宁远、道县、江华、蓝山4县的山区,东西长约200华里,南北宽近100华里。近世以来,由于人为破坏,斑竹日见衰微,现仅存几百亩。从1981年开始,国家采取措施,在这里建立了自然保护区。
生长习性
性喜温暖、耐高温,生命力强。 喜温、喜阳、喜肥、喜湿、怕风不耐寒,静水及水流缓慢的水域中均可生长,适宜在20厘米以下的浅水中生长,适温15℃至30℃,越冬温度不宜低于5℃,斑竹生长迅速,繁殖能力强,条件适宜的前提下,可在短时间内覆盖大片水域。
形态特征
秆高8~22米,直径3.5~7厘米;节间鲜绿色,圆筒形,在具芽的一侧有狭长。
斑竹的纵沟,秆环及箨环均甚隆起,两者相距3毫米;秆箨长20~30厘米,宽10~20厘米,硬纸质兼革质,背部较平滑,疏生黄色小刺毛,具大小不等之淡墨色斑点,箨耳不发达,箨舌短。长不及3毫米;箨叶作长三角形或带状。主枝三棱形或为四方形,实心或仅有小如针孔之中空。最后小枝单生,顶端具叶3~6枚;叶鞘棕黄色,叶片长椭圆状披针形,大都长5~20厘米,宽10~25毫米,先端渐尖,基部楔形,上面灰绿色,下面淡绿色。小穗丛1至数个,腋生或顶生于小枝上,通常每1小穗丛基部托以4~10枚佛焰苞;小穗含花2~5朵,狭披针形,长2.5~3厘米;颖1或2枚,或缺如;外稃披针形,多脉;内稃狭披针形,先端2裂,鳞被3枚,矩形;雄蕊3;子房近于三角锥形,花柱细长,柱头3裂,稀疏羽毛状。笋期4~7月。花期4~6月。 栽培于庭园或野生山间。分布长江流域以南各地及四川、山东、河南、广西等地。 本植物的箨(斑竹壳)、花(斑竹花)亦供药用。
斑竹是怎么形成的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