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者不要编造经历来欺骗听众
有些人觉得传奇的人生需要传奇的事迹,可是我们都是普通的人,所以有些人就在自己的演讲中加入自己编造的经历去获得观众的认可和喜欢。今天小编给大家分享一篇编造经历欺骗听众的稿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演讲者不要编造经历来欺骗听众
35岁的纽约女子塔尼亚·海德是美国9·11事件的幸存者之一,这几年来,她一直在美国做无偿巡回演讲,讲述自己惊心动魄的逃生经历,无数人被她的传奇经历感动和鼓舞。可美国相关部门近期调查却发现,塔尼亚的逃生经历竟全是编造的,那些人不过是被一个故事骗了眼泪。
初看这则新闻,只觉得好笑,真的经历和假的故事怎么能区分不开呢?这只是个案吧?直到前一段时间,在我眼前也上演了一幕演讲者编造经历的“真事”后,我才知道,经历原来也可以编得曲折动人,编造亲历更不是一个人的特例!
那天的事情是这样的,我们单位的小王由于在汶川大地震中表现出色,获得了市里的“2008年度十佳新闻记者奖”,在发表获奖演讲时,他讲到自己从汶川回来后,被这次地震震撼了,废墟里孩子们的脸时时浮现在他的脑海里,所以,在回到报社三个月后,他便请假带上了各种文具回到四川,去看望那里的孩子们。并说,直到获悉自己得了这个奖时,他还在都江堰的一个小学里辅导孩子……
听到这里,我差点蹦起来,他是请假了,可是却是在家休息,我们还一起打球了呢!怎能说谎呢?看着小王在台上深情演讲的样子,我对此百思不得其解,难道自己在四川工作的日日夜夜没有比这段苍白虚伪、漏洞百出的经历更感人的吗?这些人究竟为了什么去编造经历?仿佛不拔高自己,不吹捧自己,不表扬自己就吸引不了听众?不说得感人点儿、肺腑点儿、曲折点儿观众就不爱听?
以我粗浅的理解来看,有人之所以热衷于编造亲历记:
一是追求精神上的满足。
无论塔尼亚还是小王,编造经历对其没有任何实质性获益,只是让他们在精神上获得了一种满足——塔尼亚成为了传奇经历的拥有者,而小王则将自己塑造成了高大全的偶像型人物。为了得到这种短暂的精神满足,他们不惜编造经历糊弄听众。
二是受物质利益的驱使。
演讲可以给人启迪、让人深思,许多听众为了得到精神粮食,并不在乎花钱。此类演讲者就抓住了人们的求知心和好奇心,编造出各种经历来蒙骗听众,以期收获某种物质利益。如21岁的董思阳就利用大学生渴望成功的心理,编造出通过创业,21岁身家过亿成为商界新星的经历,到各地大学进行商业演讲谋取利益。清华大学普通毕业生暴强和郑山林就利用父母渴望孩子上清华的心理,编造了一系列辉煌经历,组织了“清华大学高考状元励志演讲团”,通过在全国各地中学的巡回演讲和售书获得暴利。
这些事实让人看着心寒,我们用来传播思想、发表见解、交流经验的演讲竟变成了许多演讲者追求精神和物质满足的工具,何其悲也!曾经许多演讲者通过讲述亲身经历获得听众共鸣,而现在一些演讲者却在用编造的故事吸引听众的注意力,何其悲也!如果演讲中讲述的亲身经历都变成了一个个曲折动人但纯属虚构的故事,我们不如回去看小说,效果岂不更好?
奉劝有上述恶行的演讲者们,欺骗从来都是最恶劣的品质,作假的东西终有一天会被发现,塔尼亚被确认是编造经历,董思阳也被媒体曝光,切莫等到自己也曝了光、丢了脸、失了名后才追悔莫及!
演讲者不要编造经历来欺骗听众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