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现代文学本科毕业论文
现时代应该在更为开阔的视野上理解现代文学的现代性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浅谈现代文学本科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浅谈现代文学本科毕业论文篇一
《 中日现代文学比较分析 》
摘要:中国现代文学和日本现代文学经过长期的发展已经逐渐趋于成熟和完善,对二者之间的差异和共通性进行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本文结合笔者实践经验,从现代文学的本质从发,分析了中日两国现代文学的主要特征及其发展的基础上,分别对中日文学的差异和比较意义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中日;现代文学;比较;分析;思考
1、引言
中日现代文学之间一直有着特殊密切的关系,二者互相推进、互相影响,因此,无论对于中国现代文学来说,还是对于日本文学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中日现代文学都是在特定历史时期下的产物,二者均经过了社会的变革、时代的进步,在本国文学的基础上,吸收了国外的先进文化并加以创新,而正是在新旧文学的传承过程中,中日现代文学进行了交融和碰撞。
2、现代文学的本质
现代文学主要是指在国家社会内部发生历史性变化的条件下,广泛接受外国文学影响而形成的新的文学,它不仅用现代语言表现现代的某些思想,而且在艺术形式与表现手法上对现代文学进行了革新,建立新的文学体裁,创造新的文学内容,从而与世界文学潮流相一致,成为真正现代意义上的文学。文学主要以对社会的反映为基础体现出一定的精神世界,而随着目前社会的发展,其内容和形式等也在发生着改变,以中日现代文学为例,其经过了长期的发展已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现代文学体系。
3、中国现代文学的特征及其发展
我国的现代文学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文学革命,当时中国正在遭受着帝国主义的入侵,民族危机日益加重,先进的知识分子受到西方先进文化的启发,开始对我国的文学进行革新以达到唤醒中华民族的觉醒。因此,中国现代文学和人民群众的结合比以往更深,是以现实主义革命为主体,同时包含有多种创作方法与文学流派的文学。在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过程中,文学大家鲁迅的很多作品为我国现代文学开辟了广泛的道路,随后冰心、郁达夫、郭沫若、朱自清以及叶圣陶等众多文学大家更是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因此,可以说我国的现代文学深受西方文学的影响,是我国文艺运动实践与马克思主义文学思想的深度融合,民族特色鲜明、艺术个性明显,再加上以鲁迅为代表的文学大家做出的突出贡献,更是奠定了新文学的现实主义基础。
4、日本现代文学的特征及其发展
日本的文学深受其地理条件和社会条件的影响而具有独特的特点,在近代之前,其主要以短小、结构单纯的短歌为主,而之后向着连歌发展。纤细和含蓄是该时期日本文学的突出特点,同时其文艺观也是以真、艳、寂、哀为主,直到后来的大变革时期,日本向中国大陆全面开放。在汉字,汉语乃至汉诗,汉文,远洋一至日本,便形成日本文学的重要分支———韩文学,继而创造了独具日本民族特色的文学作品。继而出现了江湖元禄和奈良平安文学,同时日本的发展为日本资产阶级文学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5、中日现代文学的比较分析
5.1中日文学的差异
中日文学由于处于不同的社会和时代环境下,表现出一系列明显的差异性,首先,中国的文学是现实主义文学,而日本文学主要是玩物有情的文学,属于超现实主义的范畴。其次,中国的现代文学更加注重风骨,对言志比较看重,主旨比较鲜明,而反观日本文学,更加崇尚言情,轻快优雅,比较喜欢朦胧微妙;第三,我国现代文学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而日本的现代文学则受佛道遁世思想的影响。最后,我国的很多文学都和政治息息相关,很多都是俯瞰社会,关注芸芸众生,很少表露自己。相比之下,日本的现代文学却是和政治的关联性并不强,其关注的大多数角度都是宫廷妇女与隐逸者,余情与暗示经常在作品中展现。
5.2中日文学比较的意义
虽然中日文学分属于两个独立的体系,双方的差异性比较明显,但是仍然可以找寻到一些共通之处,究其原因,和双方的发展背景相似有着直接的关系,两国都是以接受欧洲近代文学为契机而建立的日中两国近代文学,只是从明治时期开始逐渐拉大了距离。而随着近现代文学差异大于类同,中国与日本现代文学也出现过趋同的倾向现象,对其两国的文学比较也具有一定的意义,能够为我国的文学积聚一定的文化底蕴,有着积极的历史作用。不过,总体来说,中日两国的现代文学虽是差异性明显但是又各具特色,能够互相融合,互相进步。
6、结束语
当前,中日现代文学也开始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如何才能有效对比二者之间的差异性和共通性,对其背后的文化本质进行了解,体会先贤们的历史,这样才能在未来创造出新时期的文学新纪元,其同时也是本文所要表达的主要目的。
参考文献:
[1]高华鑫.“儿童的发现”与文学诸问题——试论中日现代文学中的“童心”观念[J].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2013,02:118-128.
[2]刘伟.中国现代文学对日本的影响问题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4,03:86-92.
[3]吴岚.“世界文学”视域下的中日现代文学比较研究[D].复旦大学,2010.
[4]杜晓云.从比较文学的角度分析中、日、韩三国现代文学发展的特点[J].时代文学(下半月),2009,04:133-136.
[5]朱晓进,何平.论文学语言的变迁与中国现代文学形式的发展[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5:120-129.
浅谈现代文学本科毕业论文篇二
《 中国现代文学语言变革发展影响 》
摘要:本文首先通过以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的简要概述为切入点,引申出语言变革在中国现代文学形势发展下的地位,进一步分析困境下中国现代文学形式的双重构建,探讨语言变革对现代文学形式的影响。
关键词:语言变革;现代文学;文学形式
前言
:语言不仅是人类的交际工具和交流载体,更是人们进行思想传递与升华的重要媒介。而文学作为人类历代思想艺术的结晶体,通过以语言文字为工具的形式,表达出每个文学作家内心的声音,并且客观的反映出了写作现实。文学的类型有很多,不论是散文、小说、诗歌还是剧本等,都用不同形式的表现手法传递出作者的真实情感和心灵深处最想要说出的话。我国的现代文学家认为在现代文学语言中,既包括了加工后的书面语言形式的民族共同语,也包括在艺术层面上的文艺作品的语言。在这种理解中,现代文学是顺应着民族发展历史而共同前进的,二者是紧密联系的,对现代我国民族整体构建中发挥着共同语建设的积极意义。语言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发生一定程度的改变,那么就会对文学形式的转变产生影响,语言变革为我国文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扮演着助推者的角色同中国文学一起进步。语言变革为文学实现跨越出改变做出了生命迹象二次重现的关键影响,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寻找出了更加具有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的启示。
一、关于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的简述
中国现代文学史是一个漫长而又曲折的过程,中国现代文学的形成就是中国文学逐渐现代化的整体过程的成果。中文现代文学史的酝酿期在1840年至1898年,该期间段是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发扬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高度展现,积极学习西方先进的思想和技术,积极走在探索“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道路上。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在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同时,积极转变陈旧的中国传统思想并努力寻找变革的各种渠道,发扬中国独立自强和民主富强的主题,体现了主张变革人们的内心渴望独立自强的愿望,反映出了强烈的反封建主义和反对帝国侵略的思想。在酝酿期中为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进程发展滋生了萌芽,提供了先进的、优良的思想前提。接着是发生期,该阶段在1898年到1917年之间。在这段时期中式清朝末年到民国初年的发展历程,该表了中国有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第一步,也是文学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中,语言文字进行了很大程度的变化,文学语言的框架构建也进行了细致的研究与梳理,这对中国文学的现代化、为中国现代文学语言的生成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保障,为中国现代文学历史演进增添了更多的价值与历史意义。最后是发展期,时间段在1917年至1949年。首先,发展期中的第一部分是在1917年“五四”运动爆发之后到1927年国民大革命失败的这一期间段;第二部分是1927年之后到1937年我国全面掀起抗日热潮,抗日战争彻底爆发这一期间段;第三部分就是1937年之后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建立中国人民共和国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期间段[1]。
二、语言变革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形势发展的载体
(一)文学语言发展的丰富性
从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来看,每个时期的文学发展都具有不同的特点和秉性,反映出的社会现实程度亦不尽相同,但是都共同体现出了文学语言的丰富性,都具有不同语言形式的表达方法和写作手法。在二十世纪初期,我国的语言形式特点多偏向口语化,“五四”运动之后追求白话文形式的文学表达手法,体现的文学性质更加精准,对画面和人物的描述也更加详细,体现出很大程度的丰富性。同传统文学语言表达方式的模糊性对比而言,文学语言的发展多倾向于意义层次鲜明、寓意深厚、象征性突出、功能特征强化等特点,而这些特点都统一的表达出了文学语言发展向丰富性转变的性质。“五四”运动发生在民族危机沉重、社会危机不断扩张的大背景下,很多哲学家、艺术家会更加追求西方民主制度的优越性,从而大量的引进外来思潮,带来了国内的哲学思潮涌动,进而推动了文学论坛发生了艺术思想的更替与转变。五四新文学的质变早已经蕴藏在文学的量变之中,每个层次的文学发生状态上的激进都是由于艺术家的内心追求发生了升华,在大背景的转变之下语言发生了丰富多样的变革,而语言的变革就使得中国文学发生了质的改变[2]。
(二)人物语言的地方性
在文学发展的过程中会由于地域的不同发生文学作品的语言地方性特征。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现代文学中体现出来的“地方性”不仅仅体现在了语言内容上,在文学中的地域文化、地方思想以及风土人情上都有很多地方区域的划分表现,使得每个文学作品都有自身的个性与本真性。文学语言是文学家进行文学创作的重要工具,是文学作品得到展现的根本载体和构成基础。随着“五四”运动之后对白话文的普及,为现代文学使用标准普通话的形式打下了坚实的语言基础。在普通话文学语言的时代中,在文学中的人物语言更加体现了“地方性”的特征,文学语言更加成为了人物语言的地域性表现。中国现代文学的整体特征表现都是建立在普通话的标准之上的,但是很多具有深厚地域色彩以及人情风俗的人物肢体语言的描写中还是要依赖对地方语言的运用,这样通过地方性语言的口语化特点,突出了文学作品中应要表现出来的情感与人物刻画特征等,都能进一步增强了作品的中心思想表述,升华了文学要义[3]。
(三)五四之后的现代汉语
“五四”运动之后,在新时期的文学发展更加注重对小说的写作,各个艺术家也更加推崇小说的发表,不论是针对作品中人物语言的描写还是对社会现实的批判,都是对白话文的语言方式加以发扬。总的来说,在五四运动爆发之后,从客观上推动了小说这种文学形式从边缘化向中心化发展,也更加推动了语言变革的步伐,使白话语言方式得到进一步的普及与推广。另外,从文学形式的独特性来思考,小说这种文学形式也具有着自身的文体要求,并且以小说和童话这种文学类型来说,使用白话文的普通话形式与文言文相比,会更加通俗易懂,不论是想象空间还是情感表达都更加丰富直接,也更加感性和具有体验性。五四运动的爆发使得国内思潮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我国整体思想阵容中注入了新鲜学习,发对旧思想、就道德,追求民主制度,提倡新思想、新道德观念,这些先进的思想进一步推动了语言变革,是现代汉语产生的助推之手[4]。
三、困境下中国现代文学形式的双重构建
(一)民族背景下现代文学发展的顺应
法国的语言学家索绪尔的主要观点认为,文学语言不仅指的是文学作品中的语言形式,更是一般意义上的正式或非正式的语言。在二十世纪中期,我国的现代文学家认为在现代文学语言中,文学语言包含双重概念,既包括了加工后的书面语言形式的民族共同语,也包括在艺术层面上的文艺作品的语言。在这种理解中,现代文学是顺应着民族发展历史而共同前进的,二者是紧密联系的,对现代我国民族整体构建中发挥着共同语建设的积极意义。现代文学发展在民族情感的背景下,涵盖了丰富的国家大义和民族之情,不论是“美学”、“文学”还是“语言学”,都是民族共同语下的产物,更是中国现代历史发展和文学书写进行双重结构的相互作用。
(二)民族背景下现代文学发展的偏离
在民族发展的背景下,现代文学的演变会由于叛离思想的冲突而发生文学变革的偏离。从文学语言的发展规律来看,民族共同语同文学发展之间会产生于同一性相背离的发展方向,虽然都是语言变革的产物,但是同正面的、积极的、顺应大环境发展的思想浪潮来说,是不利于社会发展和更替的。在时代进步的同时,会有顺应时代发展的部分,就会有相悖的部分,二者共同作用、交接,促进时代的进一步发展[5]。
四、语言变革对现代文学形式的影响
(一)促使现代文学更加具有人文主义
中国文学现代化的步伐产生于五四运动,五四运动的各个主要人物都受到西方先进思想的启发,对人文主义的追求程度更加高涨,提倡使用白话文作为写作语言,摒弃了文言文的写作手法,从而产生了语言变革。而语言变革的步伐对现代文学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其中强调发扬人的情感以及个性的发散,同时对文学人物的塑造也更加突出个性化趋向。随着启蒙思想对我国文学浪潮影响的不断深入,从各个方面都更加提倡人文主义,进一步促进了新文学题材的创新和设计,极大了发扬了以人文主义艺术为中心的艺术描写手法。
(二)促进现代文学向唯物主义形式发展
在五四运动的浪潮中,语言变革逐渐深入使得中国现代文学从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形式发展,各个主要人物主张的中心思想同过去一代的哲学家相比,从“为了艺术而形成艺术”、“主张内心的追求”发展到了“时代的发展推动了思想的发展”、“把握住社会的前进脚步,发扬唯物主义观念”。同时,由于受西方思想浪潮的影响较重,现代文学的发展形式虽然对传统文化较为重视,但是更加讲求传统的突破和转变,在文学的创作手法上更加提倡新颖和杂感,并从侧面进行现实主义的批判和揭露[6]。
(三)促进现代文学手法多样化
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受语言变革的影响,在写作形式上更加多样和多变。总的来说,现代文学的手法在不断加工的道路上逐渐构建出了属于中国独有的现代文学体系,其中语言形式的转变在以独特的方式影响着现代普通话语言形式的前进步伐。在现代文学整体框架中,文学手法的形式越来越多样,其中小说作为现代文学的热门文学形式发展的最为高涨,还有散文、剧本、论述文、戏剧、诗歌、传记、寓言等各种类型的文学手法纷纷出现,使得现代文学浪潮汹涌澎湃。那么总结来说,语言变革引起了现代文学的发展,而现代文学的茁壮成长也进一步推动了语言变革的步伐。
五、结论
综上所述,文学作为人类历代思想艺术的结晶体,通过以语言文字为工具的形式,表达出每个文学作家内心的声音,并且客观的反映出了写作现实。中国现代文学是在“五四”运动爆发之后兴起而出,产生于“五四”运动中提倡白话文代替文言文的改革浪潮之中,也正是因为正常语言变革,成就了中国现代文学的蓬勃发展,乃至达到了日新月异的高涨表现。“五四”运动中大量的引进外来思潮,带来了国内的哲学思潮涌动,进而推动了文学论坛发生了艺术思想的更替与转变,为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进程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先进的、优良的思想前提保障。优秀的文学作品是基于文字的运用、时代的背景和个人的思想追求等很多因素综合作用的成果,而语言变革为文学实现跨越出改变做出了生命迹象二次重现的关键影响,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寻找出了更加具有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的启示。
参考文献:
[1]朱晓进,李玮.语言变革对中国现代文学形式发展的深度影响[J].中国社会科学,2015,01:138-160,205.
[2]周棉,李新亮.辛亥革命时期白话文学的兴起与发展[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4:37-43.
[3]徐时仪.略论汉语文白的转型[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2:62-73.
[4]朱晓进,何平.论文学语言的变迁与中国现代文学形式的发展[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5:120-129.
[5]李玮.从“诗文合一”到“诗文划界”———论文学革命发生后新诗语言调整与文体发展的互动[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5:130-136.
[6]泓峻.现代汉语与现代文学关系的复杂性及现代文学观念在其中的作用[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5:87-92.
浅谈现代文学本科毕业论文篇三
《 现代文学蛮性书写分析 》
摘要:中国现代文学的“蛮性”书写备受人们关注,主要是发现理解人和人性,不仅具有反封建革命的意义,还具有不同的风格,为读者提供丰富阅读体验。但中国现代文学的蛮性书写处于内忧外患的特殊时期,因此同其他国家和时代关于蛮性书写书籍之间具有显著差异性。笔者通过梳理分析中国现代文学的“蛮性”书写,来寻找蛮性同启蒙、文明以及人性之间的关系,进一步了解中国现代文学蛮性题材美学价值发展。
关键词:中国;现代文学;蛮性
前言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蛮性”书写备受人们关注,基于作家的经历、创作思想和思想资源各不相同,同时,加上环境和文学语境的不断变化,创作出来的作品也各具特色,内涵复杂多样,不仅是对启蒙和救亡的诉求及焦虑,还承载着作家对人和社会的乌托邦理想,为作家们提供特殊的现代性审美价值及体验,并且能进一步探索人性和人的深层次心理状况。
1、中国现代文学“蛮性”书写的类型及特点
1.1植根乡土—书写“蛮性”之美
在中国新文学开始时,乡土农村就出现蛮性这一特征,作家对故乡和农村的风俗习惯用批判的眼光进行审视,并揭示和批判农村的蛮荒愚昧及落后。早在乡土文学第一个十年时期就出现了“蛮性”书写作品,但数量不多,且立意和宗旨同乡土小说较为相似。研究显示,值得人们关注的是“蛮性”作品具有鲜明的地域色彩,其中,东北和西南为两个浓墨重彩的版块。不管作家是东北的还是西南的,其笔下的地域不仅为故事的发生地,同时,还为作品提供复杂的背景,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作品的感染性及可读性。且作家能通过特定地域,让人们认识蛮性和人性理论,合理的批判道德等,最后将“蛮性”的生存及生命价值发挥得淋漓尽致。
1.2触碰心灵—对个体解放的意义
研究显示,中国现代文学的“蛮性”书写,不仅是表现中国农村边远地区的野蛮生存状况及原始旺盛的生命力,还希望通过书写中国现代文学的“蛮性”来窥探人性及心灵深处的隐私,便于很好地理解人性内涵,观照人生存困境的诗性和质询人为解放自身的途径方法。说到蛮性的这个特点,很多作家便会提高曹禺先生的《雷雨》,该作品为中国现代文学“蛮性”书写的最高成就。事实上,曹禺先生的创作也很好地将关于现代文学“蛮性”书写的事实折射出来,该事实为“蛮性”书写的大量出现同当时政治文化之间具有直接关系,在发展中受到政治、传统和地域文化的影响,其中影响较为严重的为政治、地域文化,其对大多数作品艺术风貌和思想水准起到决定作用。在中国现代文学的“蛮性”书写潮流前一些成就比较高的作品,试图超于潮流,他们不仅辨析整合伦理,不依赖于抒写特定地域风情,同时,还用一定方法碰触人性深处,寻找“蛮性”的无限可能,最终摆脱概念束缚。
1.3转向革命—“蛮性”的升华及纯化
早在上世纪20年代初,部分作家的眼光便转向乡土中国的蛮荒,在人们生存的蛮荒中具有一定的力量之美,但没有人能明确这股力量的来龙去脉。直至20年代中后期,人们发现蛮性同乡土联系暂时被分割。“蛮性”为一种让人们在受到迫害或是不公时自发发出的殊死反抗力量,该种力量已经被纳入到革命视野中,具有明确的合法指向性,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社会变革和阶级革命。
2、中国现代文学“蛮性”书写的价值
2.1连通“启蒙”与“救亡”两大主题
中国思想史上的重要特点为启蒙和救亡双重变奏,换言之,启蒙和救亡二者一会相互促动,一会又相互压倒。同时,启蒙和救亡还相互交缠渗透,出现了像“蛮性”书写这样的钮结点。通过上文所述,便会发现“蛮性”作为一种书写题材,不仅是启蒙者借用的“辟人荒”和“立人”途径,同时,还是救亡者号召“革命”及“反帝”的方式。因此,中国现代文学的“蛮性”书写不仅指明对感情和人性国民性的思考,同时还受政治因素的影响。将“蛮性”书写放在钮结点上能帮助人们更好的认识蛮性的价值。
2.2新的审美品格极端体验
中国现代文学的“蛮性”书写不仅限于思想内涵上,“蛮性”作为一种写作题材,在现代文学发展后两个十年中,该种题材承载的启蒙和救亡内容有限,钮结点为主要贡献价值。在促成审美风格多样化上,“蛮性”书写具有一定的成就和价值,并且该种成就及价值是其他题材作品难以替代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蛮性”书写逐渐深沉博大凝厚,呈现出摄人心魄的“极端体验”之美以及雄健壮阔的“力之美”。
3、总结
“蛮性”在中国现代文学上作为一种创作题材,并不是只有出现在中国文学史上,只是当时中国环境较为特殊,因此,关于“蛮性”创作风貌较为独特。不管是启蒙诉求还是救亡迫切需求,作家均将眼光转向“蛮性”,逐渐深入认识“蛮性”,并探索和尝试表现内容及方式,为创作提供多样化新质,代表中国现代文学“蛮性”书写成就。
参考文献:
[1]章敏.典妻习俗与中国现代文学书写[J].湖南社会科学,2014(1):199-202.
[2]黄晓艳.上海——中国现代文学史书写中的地位[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7):103-104.
[3]叶永胜.论中国现代文学中的“老人”书写[J].文学评论,2013(1):62-68.
有关浅谈现代文学本科毕业论文推荐:
1.浅谈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2.本科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范文
3.浅议人文素养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4.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5.浅谈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
6.浅谈汉语言文学研究毕业论文范文
7.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8.现代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
浅谈现代文学本科毕业论文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