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成长的励志文章
运气就是机会碰巧撞到了你的努力,每个大学生都需要这样的励志文字和文章来激励自己,那么大学成长的励志文章都有哪些呢?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的大学成长的励志文章吧,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大学成长的励志文章:拿出五成时间思考
思考,从不是一件坏事。但过度的思考,常常很顺理成章地成为行动的绊脚石。
我曾目睹一位朋友在网上购书,久久徘徊在五六本之间无法拿定主意(我保证不是经济困窘)。她头头是道地分析了每本书的优劣,细化到“如果我买了这本,好处是什么,遗憾是什么”,等到全部讲完之后,手一摊,撇着嘴问我,“我到底买不买了?”……
所以有时我更欣赏做事一根筋的人。每天拿出五成的时间思考就够了,因为剩下的还要留给行动。这样的人不会因为聪明而损失惨重。其实就我的观察来讲,压根不动脑就扑上去三下五除二的人非常少,反倒是在脑子里滚来滚去一百遍,分析各种利弊可能,恨不得纠结到吐血前一秒,盼望着一个神明出来说一句,就这么做吧,我拿绳命给你保证没问题,然后才肯下手的人,比比皆是。
可是,活了这么多年,还没发现“人生压根没有任何保证”这回事吗?“三思而后行”,到底要思多久?据传杨绛先生回复过一位学生的留言,这位学生有一大堆的思考和问题,伴随着愁云惨雾的迷茫。杨绛说了一句在我看来适合大多数年轻人的话:你就是想得太多,做得太少。
自从我看到这句话之后,就把它抄了张小纸条,贴在了我家冰箱门上。每天路过,我就要想一想,你今天想的问题是够了,可你做的有多少?
坦诚地讲,我们从小被教导要做计划、要走一步看三步的思维模式,真的也是一把双刃剑。被灌输的“凡事要三思而后行”、“谨言慎行”,其中的“度”其实非常难以把握。
于是,在每个人长大的过程中就碰上了这一段“成长剧痛期”,我们难以把握所学信条之中的分寸,于是所学所想与现实激烈碰撞带来了方方面面的疼痛。当迷茫的现状撞上野心勃勃的欲望,疼痛自然更加难耐。
有次我和一位好友在聊起“痛苦的思考”状态的时候,她说,现在她越来越不愿意将自己长久地放置于一种计划、斟酌、焦虑、不定的状态里了,想到什么,判断一下就开始着手,其他时候清清淡淡地不让自己胡思乱想。“因为我知道,很多事情其实并不需要多么缜密的思考和斟酌,真的没那么严重,这只是我的惯性而已。而且我坚信,凭自己的判断力和智商,也压根不会作出多么离谱的选择。”
真的,除了升学、择业、婚姻、育儿几件非常重要的事情需要您格外操心,谨慎选择之外,日常生活中究竟有多少事情值得你思前想后,郁郁寡欢呢?世上没什么事是被保证的。
都说用深入的思考来指导行动,是非常明智的事。可当过度自我裹挟的思考,限制了你的行动,就太得不偿失了,毕竟,行动只是开始。更多决定你是否能成功的因素,存在于行动的每一个细节,随时借助思考来调整航向、灵活变通,才是更重要的努力。有时,你并不知道自己的哪一份积累,会在哪一个机会上为你争取优势;你也根本不知道,在你广撒网的时候,会捞上哪种鱼。
一个创业做得很棒的朋友,告诉我一句话:这世上真的有些事,是你以现在的视野所看不清楚的,你必须先走两步。
我现在特别庆幸我的开始,虽然未来仍是一片未知,但我每天的收获是可以垫底的,即便走错路也是满满的收获。况且,想要真正地解决问题,首先,你得让问题先真实地暴露出来,而不是永远停留在设想。
是的,有些事需要先开枪,再瞄准。
大学成长的励志文章:少年时未曾经历最美妙的幻想
作者:陈赛
看看今天的孩子吧,还会有一个孩子渴望成为拯救人类的英雄吗?不要说别人了,如果有一天,我的孩子突然一脸悲壮地对我说:“让我去把北风干掉吧!”我也一定会紧紧地搂住他,摸摸他的额头,用颤抖的声音问他:“儿子,你不是神智不清了吧?”——彭懿
不久前,我向大名鼎鼎的童书作家彭懿请教一个问题:幻想的价值,有没有高低之分?想像力的水平,如何评判高下?纳尼亚与中土世界,哪个世界更瑰丽,更富有想像力?爱丽丝的兔子洞与哈利波特的九又四分之三站台,哪个入口更奇妙?《黄金罗盘》中以动物形状存在的灵魂,与威利•旺卡的巧克力工厂,哪一个更令人心醉神迷?
他觉得这个问题难以回答,于是给我发了一份他亲自编写的幻想小说的书单作为补偿——他认为全世界最好的幻想小说都已经在里面了。
彭懿是著名的儿童文学研究者,也是一名创作者。30年前,他写童话,与郑渊洁、周锐等同列为“热闹派”——所谓“热闹”,是指嬉闹、夸张以及异乎寻常的想象。后来,他去了日本留学,才知道原来在童话之外,还有“幻想文学”。
按照彭懿的说法,童话是给小小孩看的,他们什么都相信。你说青蛙变王子,天上会下猪,他们就真的会相信青蛙会变王子,天上会下猪。而幻想小说则是面向青少年。一方面,他们保留了小小孩那种对于神秘世界的诗意信仰,另一方面,他们又试图以逐渐成熟的理性探究那个世界的合理性。所以,幻想文学中的“幻想”必须是有凭据的,有其内在的逻辑。如果你说青蛙会变王子,他们会问怎么变的?你说天上会下猪,他就要问问为什么?怎么下的?
在日本的五年时间里,他都在钻研幻想文学,回国后写了一本20多万字的专著。如今这本著作要再版(《我的纸上奇幻之旅》),内容上与原作并无太多的改动,其中最有价值的就是添了这么一份新书单,包含了他多年来梳理的近百本幻想经典小说。
“我觉得儿童文学阅读的推荐应该是很专业的事情”他说,“在日本的书店里,你会看到专门给妈妈的书单,给爸爸的书单,给什么年龄段的孩子,都是有很专业的划分。而学者在研究儿童文学的时候,专业上也非常细分,比如小泽俊夫(小征泽尔的哥哥)一辈子就是研究格林童话的。”
“我希望读者能从这份书单中看到幻想小说的全貌,而不是我个人的喜好,而是考虑作品的类型、作家的分布、语种、故事、长短等等。而且,我选的书没有短命的,全都是经典之作。”
比如幻想小说创造的世界有三类,第一类是一个完全架空的,人类无法抵达的世界。这一类世界中达到最高境界的,他认为是《霍比特人》。《霍比特人》不仅是世界上最好看的英雄幻想小说,还是一切幻想小说的源头,而且,这是一个真正写给孩子看的故事。
这个故事从头到尾都是一个匿名的全知叙述者在讲故事:
“我们这个故事……对了,霍比特人是个什么样,我想应当先给大家描绘一下……现在你们知道的已经够多了吧?那就让我接着往下讲……”
一个时不时冒出来的“我”和“你”,虽然会暂时中断故事,但却会让孩子们倍感亲切,让他们有一种如同围坐在篝火边听人讲故事的感觉。
就叙事结构而言,《霍比特人》是片断式的,一个冒险接着一个冒险,先是三个食人妖、然后是半兽人、咕噜、大蜘蛛……一旦前面这个冒险结束,它就与后边一个冒险没有什么关系了,所以尽管故事很长,读起来却更像是一个系列故事,一点不累。显然,这种叙事方式也符合儿童的阅读特征。
据说当出版商拿到这本书的手稿时,为了验证它是否能被孩子们接受,决定请他十岁的小儿子写一份审读报告,小男孩的结论是:“这本书,配上一些地图,不需要任何插图……这本书适合所有五至九岁的孩子,并会受到他们的喜爱。”
第二类是可以抵达的,与现实世界平行的世界,比如纳尼亚、霍格沃茨。还有安房直子就经常将现实置于幻想的底层,从而最大限度地模糊现实与幻想之间的境界线。在《狐狸的窗户》里,作为现实世界的大人的“我”,只是在山道上转过一个弯时,天空一下子亮得刺眼,眨了两下眼,就已经进入到了一个幻想世界。
安房直子曾经说过:“在我的心中,有一片我想把它称之为‘童话森林’的小小的地方,整天想着它都成了我的癖好。那片森林,一片漆黑,总是有风呼呼地吹过。不过,像月光似的,常常会有微弱的光照进来,能模模糊糊地看得见里头的东西。不知是什么原因,住在里头的,几乎都是孤独、纯洁、笨手笨脚而又不善于处世的人物。我经常会领一个出来,作为现在要写的作品的主人公。《北风遗落的手绢》里的熊、《雪窗》里的老爹、《蓝的线》里的千代,都是从同一片森林里出来的人物。”
除了少数的几本,彭懿翻译了安房直子的绝大部分小说。他说,她的幻想带着女性特别的忧伤、温暖、唯美的气息,尤其是短篇小说,精雕细刻的程度犹如艺术品。
第三类是发生在现实世界里的魔法,比如《汤姆的午夜花园》,小男孩汤姆发现的那个神秘花园,其实是楼上巴塞洛缪太太的梦境,而他遇到的小姑娘海蒂,是巴塞洛缪太太童年记忆里的自己;《魔女宅急便》中小魔女琪琪除了会飞之外,其实连魔法都没有,讲的都是平常人间的生活。
《汤姆的午夜花园》
在这类作品中,《不老泉》是他认为是最为伟大的一部:11岁的小姑娘温妮由于无聊和闷热,独自跑进丛林中探险,在那里遇见了长生不老的塔克一家。17岁英俊少年杰西和他哥哥、父母,他们因为误服可长生不老的泉水而永远年轻。温妮和杰西之间产生一一段非常美好的友情,她面临一个选择,她可以喝下泉水与杰西一起长生不老,也可以选择像平常人一样生老病死,过普通人的生活。若干年后,杰西来寻找她时,见到的却是她的墓地。她终于还是选择了死亡,像一个普通人一样走完了生命轮回中属于自己的那部分,留下依旧年轻的杰西,孤独却不能终老……
《不老泉》的字数不多,薄薄的一本,但故事写得极其好看,每一个情节都设置得恰到好处,文字也洗练,删一句不行,添一句太多,尤其是结尾,极为克制、收敛,“塔克擦干泪水,又整整衣服,挥手行了个礼,大声说,‘好孩子!’然后转身大步走出墓地”。这时,读者早已泣不成声。
罗尔德•达尔的故事也大都属于这一类型。比如彭懿的最爱《女巫》,就是讲人类的世界里潜藏着一大群坏女巫,而她们的座右铭就是“消灭孩子。”她们整天在心里盘算的也是:“接下来,我要弄死哪个孩子呢。”她们不戴黑帽子,不披黑斗篷,不骑着扫帚飞来飞去,怎么看都是一个正常的女人。有一年暑假,全英国的女巫都聚集到了海边的一座豪华的旅馆里,召开一年一度的女巫年会……
就文学的质地而言,达尔或许不及《不老泉》,但他的想像力天下无敌,而受孩子热爱的程度几乎能令任何一位儿童文学作家心生妒忌。“作为一个儿童文学作家,真的让孩子非常非常喜欢你,花一个小时迫不及待的读完你的书,是不容易的事情”。
其实,阅读这份书单,我最震惊的是自己的无知。比如《地海巫师》,我只知道宫崎骏的儿子拍过一部同名的电影,而且拍的很糟糕,却不知道《地海巫师》(《地海六部曲》)原来是一部与《魔戒》、《纳尼亚传奇》并列的奇幻经典。原来早在霍格沃茨之前,就已经有了一座如此神奇的魔法学校,其中巫术的种种变化、神奇、诡谲,简直是想象力的大爆炸。早在哈利波特之前,已经有一位背负天命的小巫师克服万难,在这个世界寻找属于自己的位置。
我也没读过米切尔•恩德的作品。他是德国最优秀的幻想小说作家,他的《永不结束的故事》在德国据说就如《西游记》在中国一样家喻户晓,讲一个孩子偷了书店的一本书,书名是《永不结束的故事》,然后躲在学校的阁楼里读。这是一本关于幻想国的故事,很迷人。可读着读着,他忽然发现书中居然写到了自己……
他的另外一部作品《毛毛》则是一则关于时间的寓言:小姑娘发现了一群偷时间的怪物,他们长的小小的灰灰的,裹在灰灰的大衣里,跟在人类后面悄悄的偷走时间,然后把偷走的时间卷成烟,吞云吐雾的吸完,然后被偷走时间的人就会死掉……
还有《奇风岁月》、《魔法的颜色》、《鬼妈妈》……以及许许多多被我错过的奇妙世界。
彭懿说,好的幻想小说都是成长小说。一个少年/少女,离开熟悉的家,踏上冒险的征程,在经历了种种挫折与险阻之后,归来时对家和对自我都有了一个新的、更好的理解。这样的故事能帮孩子处理成长过程中必须面对的内心冲突,是他们的自我发现之旅。如果在童年时没有经历一个相信魔法的阶段,成年后就经受不起成人生活的艰苦磨难。
对我来说,它还解答了一个更加深远的问题。不久前,我读以色列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的《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曾经一度陷入深深的沮丧。他在书中提到一个观点,500年的科学告诉我们,人类没有什么特殊的,生命毫无意义,而无论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科学都没有准备好如何应对这个问题。
在阅读这些书的过程中,我突然意识到,也许,幻想就是人类区别于一切动物的证据——面对陌生的世界,动物只是行动,寻求满足、安全和性,而人类惊叹、思考,寻求理解。在追寻理解的过程中,一方面,我们走向对于规律和秩序的追寻,就像科学家去研究星空与彩虹;而另一方面,我们走向奇妙的想像,试图超越和挣脱所有“不可能”的束缚,于是创造了纳尼亚、霍比特人和偷时间的窃贼。
大学成长的励志文章:你的青春
大多数影视作品里的青春
总是呈现支离破碎的样子
似乎有吵不完架
流不完的泪
永远解释不清的矛盾
却有一个破涕为笑的结果
但我们的青春
说起来哪有那么多的跌宕起伏
大部分的我们
都是按部就班地考试、升学
最后找一个稳定的工作和甜蜜的恋人
成为主流世界中的一份子
但我们的青春啊
依然有属于每一个人的特别
它让我们张扬地笑、放肆地哭
随心所欲地爱人
无所忌惮地犯错
当我们在疯狂世界中决定收手前
仍有那么几个青春的影子
在很长的一段岁月里
持续地撞击着我们的灵魂
愿你的青春
不是早早收场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推荐的大学成长的励志文章,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大学成长的励志文章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