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品德教育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17-03-24 03:15

在新时期,由于社会经济结构的发展变化影响着中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致使对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学生品德教育研究论文,供大家参考。

中学生品德教育研究论文范文一:农村中学生品德教育浅析

摘 要:当前,农村很多年轻父母受打工热潮的影响,纷纷外出打工。然而,这时候孩子们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正需要父母的悉心照顾和关怀,但是,由于父母长期外出打工,使得孩子们无法享受到父母亲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应当享受的亲情关爱缺失,从小就缺少了家庭教育,同时受到社会大环境影响和市场经济求利性影响,因此,这些孩子极易养成一些不良的思想和行为习惯。这需要引起社会、学校、家庭的高度重视,并有针对性的予以帮助和解决。

关键词:农村中学生 品德 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3)08-0054-01

当前,农村中学生良好品德教育是农村中学教育中比较薄弱的环节,主要原因是农村很多家庭很多父母亲尤其是年轻的父母亲长期外出打工,加之社会大环境影响和市场经济求利性影响等等,所有这些都不同程度影响了农村孩子健康成长,这需要引起社会、学校、家庭的高度重视,并有针对性的予以帮助和解决。现就当前农村中学生品德教育工作作粗浅分析。

一、农村中学生品德教育工作困境

中学德育教育工作是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学校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育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是我国教育方针的根本要求,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也是发展先进文化的根本任务。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加强思想品德教育,提高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水平。胡锦涛同志提出了“八荣八耻”,倡导全社会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全社会逐渐形成了强化思想道德建设的氛围,为学校德育工作提供了法规支持和良好的社会环境。

然而,现阶段农村中学德育工作仍然不容乐观,学生良好品德教育工作仍面临诸多困境,受到了众多因素影响和制约。

1.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

马克思说,人的本质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青少年的德育教育离不开社会这个大环境,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冲淡了学校德育教育的效果,“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这个理。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等,出现了经济的求利性和“一切向钱看”的拜金主义。

现阶段,国家虽然针对青少年德育教育工作出台了相关法律、法规,基本建立了德育工作的法律框架,但是现实生活中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现象仍屡见不鲜。

网络时代正快速发展,互联网正改变着人们学习方式和工作方式,同时也对德育工作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互联网的很多色情、暴力等消极、不健康的东西使许多未成年人长期沉溺其中,其身心健康深受影响。

2.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

农民经济收入少,家长长期外出务工,造成众多子女亲情关爱缺失,家庭教育缺失,学生品德教育仅靠学校一方支撑。

农村特别是边远农村,信息闭塞滞后,学生知识面狭窄,也造成了学生品德教育工作的被动。

3.家庭教育不当的影响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出现部分父母过度宠爱、溺爱,部分家长对子女的要求过高、管束过严,部分家长注重孩子的智力教育而忽视品德教育,注重对孩子的口头教育而忽视实践教育等等,这些不当的教育方式使得孩子们进入中学时独立生活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低下,依赖性强,个人主义倾向严重,对集体和他人漠不关心,做事随心所欲,经受不起挫折,意志薄弱,较多的追求个人享受等等。

二、农村中学生品德教育浅析

1.树立正确社会主义荣辱观

荣辱观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反映,体现在德、智、体、美各方面,是一个人看待自己行为和评价他人行为的基本准则,也是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青少年时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给予他们正确的荣辱观教育,对于他们的健康成长和今后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2.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学生品德教育体系

政府要加大对农村学校的教育投入,尽量缩小城乡差别,改善农村学校教育落后的现状。学生品德教育要求多加强学校与社会、学校与家庭的沟通与联系,创建有利于学校对学生品德教育的良好氛围,整治不良的社会环境,消除学生品德教育中一切不良因素的影响,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合力。培植好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学生品德教育工作就会事半功倍。

3.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建立科学考核评价机制

学生品德教育工作,需要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进行。要打破唯“升学率”评价学校办学质量的传统做法,建立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家长和社区共同参与的学校评价制度。一定要使德育的目标和要求在人才选拔、学校管理和教师评价中得到具体体现,只有这样,才能改变学校对学生品德教育的被动局面。

4.创造条件,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

做好学生品德教育工作,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无论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是外部力量。学生良好品德教育工作只有让受教育者自我认同这个内在因素才能起到积极作用,才能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因此,加强学生品德教育工作,要以人为本,一切从学生自身实际出发,立足于学生的思维特征、认知能力,注重教育效果的反馈。教育者要能够通过教育让学生融情悟理,在明理中认同,在自省中修正,充分调动其内部动力,这样学生良好品德教育才能取得真正的实效性。

总之,学生品德教育工作必须在家庭、学校、社会三方的通力合作下,坚持正面教育原则,毫不动摇的坚持向学生灌输正确的荣辱观、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学校并在教学中坚持民主精神,循循善诱,积极疏导,力戒挖苦、讽刺学生,要以理服人。只有这样,学生品德教育工作才会取得实质性的成效。

参考文献

[1]王向东. 谈谈农村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J]. 科技信息,2012,32:627.

[2]邱小平. 浅谈农村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J]. 新课程(教研),2010,03:43-44.

中学生品德教育研究论文范文二:浅析思想品德教育在中学美术教育中的渗透

论文关键词:思想品德教育 德与才 欣赏评述 造型表现

论文摘要:在新课程的美术教学中,在培养学生的技能的同时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作为社会性的人的综合素质中,道德素质应该是排在首位。“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应该把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到一切学科教育当中。那么,如何在美术教育中贯穿思想教育呢?根据美术教学以欣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为主的特点,在中学美术课的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途径主要包括:一是在欣赏评述课,二是在造型表现课这样两个教学过程中进行,开辟一个贯穿思想教育与继承发扬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相结合的教育新天地。

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瑞士教育家斐斯泰洛齐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人的一切天赋和能力。”①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说:“教育的全部问题可以用一个概念——道德包括。”②“一句话,教育就是把人类积累的生产斗争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转化为受教育者的智慧、才能与品德,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发展,成为社会所要求的人。”③由此可见,教育不但要培养受教育者的技能素质,还要培养受教育者的道德素养,换句话说,我们应该促进学生德与才的全面发展。

邓小平同志说过:“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四个现代化、面向未来,培养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在人的综合素质中,道德素质应该排在首位。一个道德素质差的人,即使他的智体美劳再好,对于社会来说也是一个无用的甚至是有害的人。宋代的司马光曾对人的德与才作过精辟的评说:“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云梦之竹,天下之劲也;然而不矫揉,不羽括,则不能以入坚。

棠之金,天下之利也;然而不熔范,不砥砺,则不能以击强。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则?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

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如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为害岂不多哉!”④对学生的品德教育应该是我们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然而在传统的美术教育中,我们往往在注重学生技能发展的同时没有把思想品德教育放在它应有的位置上。“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乃是师者的第一要务。这个“道”便包括做人的思想品德。

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和高尚品格是教师的首要任务。我们应该把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到一切的学科当中。我这里所说的思想教育,包括文化情境教育、健全人格的教育及审美教育等方面的内容。

美术的功能有教育功能、认识功能、审美功能等,其中,教育功能便包括思想教育。那么,如何在美术教育中贯穿思想教育呢?根据美术教学以欣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为主的特点,在中学美术课的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途径主要包括:一是在欣赏评述课,二是在造型表现课这样两个教学过程中进行,即通过欣赏评述美等审美教育和表现美等课业实践来实现,开辟一个贯穿思想教育与继承发扬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相结合的教育新天地。本文旨在从美术课教学最重要的两个方面——欣赏评述课和造型表现课,来探讨中学美术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

一、欣赏评述课教学中的思想教育

欣赏评述课教学中的思想教育,主要是通过中外历代美术作品简介和欣赏评述,让学生基本了解中外历史上一些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的情况,使他们对祖国和世界极其丰富的历代文化和艺术遗产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引导学生去理解、领会和感受艺术的美,通过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审美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爱国情感,使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中学美术教材中的欣赏评述部分,有大量的中国历代以来各种代表性的工艺美术作品、绘画作品、建筑,及图片资料,如各种陶器、青铜器、雕塑作品、汉画像石砖、故宫、长城、各种壁画、帛画、版画及有代表性的美术家及其作品等。这些素材中,具有大量的内容蕴含着爱国思想情感因素,是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良好素材。教师备课时,要深入研究教材,充分揭示教材的内在思想性。在教学中,应首先围绕作品的时代背景、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向学生作简要的介绍。在此基础上,对作品有关的爱国主义主题思想和艺术手法进行分析,使学生逐步加深理解、领会东方文化的骄傲——我国历代美术作品自信、豪迈、博大、精深的艺术所孕育的民族传统文化精神。人教版浙江省新教材初一年级第一、第二册分别有《鸟语花香》和《诗情画意》两单元中国画课。我们在欣赏元代王冕的《墨梅图》时,应该提醒学生注意画上提的诗:“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表现了一个文人的高尚气节和不与当时统治者同流合污的爱国情操。清郑燮的作品《竹石图》中有一首他自己写的诗:“咬定青山不放松,扎根原在乱岩中。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我们可以通过对这副作品的欣赏评述来引导学生,我们应该具有像竹子那样坚韧的意志品质。中国画非常注重借物抒情,梅的傲雪,兰的高洁,竹的虚心,菊的坚韧,这些都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良好素材。在对西画的欣赏过程中,我们也可以把思想教育贯穿其中。如:通过对《蒙特芳丹的回忆》等风景画的欣赏,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热爱大自然;对《枪杀起义者》、《马拉之死》这一类型作品的欣赏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对反动势力的憎恨;《戈尔尼卡》是对法西斯暴行的有力控诉;《大卫》是对英雄和正义的赞赏……。通过教学,引导和启发学生热爱祖国悠久的光辉灿烂的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族美术,热爱世界优良的多元文化,培养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从而加深对中华民族及世界优良的多元文化的热爱。同时,欣赏教学可采取多种形式,如结合挂图和课本图片及平时收集的史料典故进行分析讨论,可以运用投影仪放映幻灯片展示并作简要讲解,也可以适当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和画展等,使欣赏教学的指导思想及教学方式,始终落实在深化思想教育之上。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在引导学生欣赏美术作品时应该注意文化情境的穿插,比如我们在欣赏八大山人的《荷花小鸟》,学生可能会产生疑问:为什么画中的小鸟是单脚独立、白眼向天的呢?教师如果不解释清楚,讲明作品的文化背景,学生永远也无法明白个中道理。若是我们向学生介绍一下朱耷的身世及其孤标傲世的性格,学生便不难理解了。初二年级第二册一堂《公益海报设计》课。这堂课可以分为欣赏和设计两部分。其中的一些优秀作品如《未来水杯》、《树债树还》,我们可以向学生列出世界十大环境问题,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激发了他们的兴趣,又能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在欣赏国外的许多雕塑作品时,我们会发现,其中很大一部分是人体雕塑。学生在欣赏时可能会因害羞而不愿欣赏。这时,我们应该向学生解释:欧洲文明源于古希腊文明。古希腊人认为人的身躯是大自然中最完美的艺术品;既然是最美的东西,为什么不把他展示给人看呢?出于这种观点,古希腊人甚至在他们的奥林匹克运动会上运动员都是不穿衣服的。通过这样的文化情境穿插,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对美的理解,还可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审美理念。

二、造型表现课教学中的思想教育

造型表现课也就是技法课教学中的思想教育,则主要通过美术作品的临摩、写生与造型表现等课业实践,使学生基本了解和初步掌握美术形式的主要特征和技能技法。在引导和启发学生对美术作品物象的理解、感受和想象进而来临摩、塑造形象过程中,培养他们对美术的兴趣和爱好,培养继承发扬民族传统文化的思想情感和良好的审美情操、健全人格。

中学美术技法教学中,教材要求对学生安排一定内容的临摹、写生、创作等课业实践,这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一个很好时机。在课业实践方面,学习中国画是广大学生比较感兴趣的绘画种类之一。中国画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绘画,在材料、题材和技法上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在中国画技法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中国画艺术特征,在传授基本技法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进行具体的临摹或写生实践。如在辅导临摹某一作品或某一实景写生时,教师可围绕作品外在的形式美、围绕其写生场景,结合直观演示向学生讲解中国画艺术特色及其技法特点。

着重指出中国画十分重视对事物本质的表现,讲究形式美;塑造形象以线条为主,尤其重视用笔用墨;构图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也不受焦点透视的束缚,并十分注意画面空白的运用;同时强调文学、书法、篆刻与绘画的有机结合;在创作过程中,从观察生活、研究事物到表现形式上都有它独特之处等要点。通过这样的讲解,可以使学生对中国画艺术特点有较深的认识,有利于学生从艺术角度来加深理解、掌握传统绘画的表现手法及技能技巧。

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会被中国画特有的艺术魅力所折服;他们的艺术感受也被充分调动起来了,从而激发出对传统民族美术热爱的浓厚感情,同时也激发起极大的学习热情。这样,学生既受到了思想教育又能兴趣盎然地投入临摹与写生。有些作品本身就是很好的教育题材,如《狼牙山五壮士》、《艰苦岁月》、《开国大典》等。素描课是一门比较枯燥的课,但又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课。学生在学习时容易产生厌学情绪,这时,我们可以通过达·芬奇画蛋的故事来告诫学生:人要取得成功,必须要有坚强的毅力和克服困难的决心。

在美术欣赏评述课与造型表现课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途径是十分广泛的,还可以在雕塑、工艺、年画、书法等方面广泛进行。那么,如何根据美术课及其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来深入钻研教材、体现教学层次、重视情感激发、创设教学情景,寓思想教育于美术教学之中,提高课堂教学和思想教育实效,这是我们每位美术教师都应该重视的。

注释:

①、②、③摘自《教育学》王道俊、王汉澜主编

④摘自《资治通鉴》第一卷周纪一周威烈王二十三年

参考文献:

[1]赖志奎,方善森主编.《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杭州大学出版社.

[2]孙乃树,程明太编著.《新编美术教学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张小鹭著.《现代美术教育学》.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学生品德教育研究论文相关文章:

1.高中生德育教育论文

2.初中思想品德教育论文

3.关于初中德育毕业论文

4.有关中学生养成教育论文

5.关于素质教育研究论文

6.初中思品小论文范文

中学生品德教育研究论文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