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本教育德育论文

发布时间:2017-05-26 16:55

走出德育困境,德育必须走向“生本”。生本德育“激扬生命”,是在生活中让学生自由生长的德育。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都要围绕以生命、生活、生长为本这个中心。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推荐的生本教育德育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生本教育德育论文篇一

《生本德育理论内涵探析》

[摘要]走出德育困境,德育必须走向“生本”。生本德育“激扬生命”,是在生活中让学生自由生长的德育。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都要围绕以生命、生活、生长为本这个中心。生命、生活和生长的“整合”联系,体现了人之为人的完整性。生命、生活和生长的“向度”区别,构成了生本德育的实践理论体系。

[关键词]生本德育;生命;生活;生长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兴则国兴。”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大业。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信息化时代的来临,当今德育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惑和挑战。德育不是从“人”本身出发,不是把人作为德育本体,而是把人“物化”、“奴化”,把人当做“工具”,对其进行规训和约束。这实际上是一种“无人”的德育。在当今时代变革的重大际遇中,人的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以人为本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我们要以“人”的视角来看待德育,建立起符合时代发展的,与道德本体价值相一致的新的德育理论。因此,反思社会本位的德育理论,确立以“人”为中心——落实到学校就是“以学生为本”的“生本德育”理论,由此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

一、生本、生本德育的核心概念

1.生本

“生”字的本意是指新事物成长到一定程度(量变),打破其原有的平衡状态,突破重重障碍而展现出新的面貌(质变);“本”指本原、本体、根本之意。在此,笔者界定“生本”在本文主要指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本体、根本之意。

2.生本德育

生本德育是指一切以学生为本的出发点和归宿的学校德育,即学校德育范畴内的德育理念、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等都要围绕学生这个中心,采用一切生动活泼的实践活动来展开和实施,其目的是促进学生德性完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学生生命质量。

二、生本德育理论的内涵分析

生本德育是在以生为本的生本教育思想理论指导下建构的。那么“以生的什么为本呢”?笔者认为,生本德育要做到以学生的生命、生活、生长为本。

1.以生命为本

(1)依托生命、尊重生命。世界上找不到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也找不到两个完全相同的人。可见,每个个体生命都是独特的。个体存在的独特性在于其不可替代性,不能将个人溶解在他人和社会中,他有自己不可被他人和社会取代的个性及价值。所以,我们没有理由对学生生命视而不见,没有理由不依托学生生命,没有理由不尊重学生生命。尤其是儿童,他出生时已经不是一张“白纸”了,其大脑携带有人类500万年演进形成的智慧“内核”,潜能无限。“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世界”。实践生本德育的关键点就是要依托生命,顺应生命天性。激扬生命,全面依靠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当然也要给予指引和疏导,而不是放任与纵容。

(2)珍惜生命、敬畏生命。珍惜生命就要正视生死教育,树立正确生死观,“向死而生”。“死”,让我们懂得生命的有限,从而更加珍惜生命。教师要从情感、信念上引导学生学会珍惜生命。将每一天都视为最后一天:做到不后悔,学会积极生活。

珍惜生命就要保护生命。生命——对一个人、一个家庭而言,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是百分百,一旦失去就是百分百地消失。教师要成为学生生命的守护者,要教给学生各种生存的知识、方法和面对生存危机的处理办法、逃生的本领,提高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防止任何可能性的伤害事件发生。珍惜生命不仅包括维护自己的生命,还要熟悉与他人相处的法则。所以,学校必须开展人际交往的教育。一方面,使学生掌握交往的规则,学会与人沟通,与人和平相处;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社会关怀,学会接纳他人、欣赏他人,与他人、与世界共融、共在。

生命是世上最完美的造物,世上没有什么可与之相媲美,因而应敬畏生命。人类对于自身能够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平安活下去,应该感到难能可贵;对大自然的馈赠,应该感恩不尽。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每个个体生命虽是独一无二的,但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生命相互帮助、相互依存。所以,我们要珍视一切生命,敬畏一切生命,树立共生、共在生命理念。

(3)享受生命、热爱生命。人为什么活着,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这些问题是每个人一生当中都要认真思考和正确对待的问题。生本德育要使人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感悟人生的意义,从而热爱生命,追求人生的理想、价值以及人的生命质量和幸福生活。青少年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生命的理解往往比较肤浅,所以要引导学生对生命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思考,引导学生对时间的思考,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对科学价值的思考,以及对现实生活中那些虚掷光阴、沉醉于玩乐或长期沉迷于网络的人生态度的思考,从而明确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把度过充实而有意义人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作为自身的理想追求,从而不断地提升生命,超越生命。

生命在时间中流淌,时间就是生命。时间有过去、现在和未来之分,人经历过去,生活在现实,期盼着未来,人归根结底生活在当下,而现在包含着过去,并充满了未来。当前教育突出的问题是为了孩子未来的幸福而不惜牺牲现在的幸福,为了结果的幸福,不惜牺牲过程的幸福。这是一种本末倒置的做法。没有现在的幸福,也不可能有幸福的未来。生命是有限的,所以要引导学生热爱生命、享受生命,体验生命带来的欢愉、幸福感,活在当下,珍惜当下的每一天,活出每天的风采和意义。

2.以生活为本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认为,生活主义包含万状,凡人生一切所需皆属之。“生活”是包括整个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生活的总体,是人类一切实践活动的总称。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将生活分为不同的领域,比如,日常生活和非日常生活、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生活世界和科学世界等,但要注意的问题是生活本身是一个“整体”,并不能随意人为切割。生活与道德如影随形、紧密结合,具有“一体”性。生活需要并产生道德,道德适应并满足生活。这就是生活与道德的辩证关系。道德是人为的,也是为人的。

个体生命的发展不在抽象的科学世界,而在富有人性的完整的生活世界。生本德育不能离开它的生活之家。所以,践行生本德育就要以生活为本,从生活出发,在生活中展开,再回归生活。

(1)从生活出发。德育不能从抽象的道德概念出发,应以儿童的生活经验为德育的起点,符合儿童当下的道德发展需要。比如,培养学生具有爱国主义情怀,就先从天天生活的班集体认识开始,过度到对学校的了解,然后认同班集体,认同学校,再积极发展情感为爱班级、爱学校,最后自然就上升到爱家乡、爱国家高度。再如,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生命伦理观,就先让学生初步具有健康生活意识、良好卫生习惯开始,然后引导学生逐步认识生命、敬畏生命,爱护生命、珍惜生命,树立超越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等生命伦理观。

(2)在生活中展开。生本德育在生活中展开,其主题与素材来源于生活;其过程与生活过程一致;其范围延伸到儿童所有的生活,不仅要在其日常生活中展开,而且要在学习生活中展开;不仅在学校生活中展开,而且要在校外生活中展开。所以,生本德育要以学生生活为中心,要关注并指导学生的学习和交往生活,在这方面可以安排珍惜时间、勤奋学习、热爱科学、追求真理、学会理解尊重、珍惜友谊、诚实守信、尊敬长辈、团结协作等内容。要关注并引导学生的日常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要从热爱劳动、勤俭节约、合理消费、量入为出、文明休闲等方面来引导学生。要引导学生关注、讨论社会生活、环保、可持续发展、政治、经济、法律、军事等社会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可以设计各种活动,参与相应的社会生活,避免教条化、说教化。

(3)再回归生活。生本德育再回归生活是指回归学生真实有效的生活,而不是假的生活。所以,选取的素材、营造的环境应该是真实有效的,而不是虚假的。生本德育再回归生活,不是再回归一般的生活,而是在更高层面指导学生生活,让孩子在有道德的生活中不知不觉地受到熏陶和感染,从而过更好、更完满的生活。

3.以生长为本

杜威指出:教育即生长。教育的过程就是一个持续不断的生长过程。传统德育严重缺乏对人的主体性的重视和培养,当前生本德育具体目标就是要培养具有主体性道德人格的人。主体性人格的核心在于人的自主性、能动性和超越性。具有主体性人格的人,能使人成为自己生命活动的主导,认识到自我的价值,用自我内在的尺度(而不是外在的尺度)引导自我发展。全体教者要为学生积极营造“生境”,给学生一个自由生长的空间,不过多地束缚学生。我们都明白一个事实:学生自身遇到的道德困惑,只有通过学生的道德体验和实践来解决,真正对学生德育判断有发言权的,是学生自己,而不是别人。我国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冰心倡导:让孩子像野草一样自由生长。教师是园丁,但园丁的作用不是把花草修剪整齐,而是想办法让每一个学生的长处都得到发展,让每一个学生的短处都能转化为长处。教师要做的,就是帮助学生立一个“根”,然后让其尽情生长。尽管每一棵树的生长周期都不同,生长的高度、幅度也千差万别,但不论什么树,最后都能茁壮成长。所以教师要有静待花开的心态,要创造性地等待。

4.生命、生活、生长之间的关系

(1)生命、生活和生长的整合体现了人之为人的完整性。生命是生活、生长之原点,是源泉;生活是生命、生长之中心场域,是诗意般的栖居地;生长是生命、生活发展之归宿,是目的地。三者整合成一个整体,就构成了具有鲜活生命力的完整的人。整合不是简单相加,而是一种有机组合。完整的人才有生命,不完整就没有生命显现。所以,不能只论及生命、生活、生长的某一部分。

(2)生命、生活和生长的“向度”区别构成了生本德育的实践体系。生命侧重于本体,是一种本体的存在;生活侧重于表现,是一种表现的存在。生命、生活一为“表体”,一为“表用”。而生长则侧重于过程,是一种动态存在。总之,生命、生活、生长是人生命历程中的不同样态存在。生命、生活、生长在实践中的取向不同,分别需要目标、内容、制度相对应,从而共同构建生本德育的实践理论体系。因此,在实践中要确保学生生命这个根本,就需要构建为学生生命服务的生本德育目标体系,以目标为导向,激扬生命;要确保学生在生活中生成完满德性,就需要构建生本德育内容体系,以内容为载体,让学生享用生活;要确保学生全面自由发展,就需要构建生本德育制度体系,以制度为保障,让学生自由生长。

生本德育就是以学生为教育本体的德育,就是激扬生命,在生活中让学生自由生长的德育。生本德育以生命为本、以生活为本、以生长为本,其精髓在于对学生的关注——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是一个个独一无二的鲜活生命体,其生本德育本质上就是对人的生命的关注。认识生命的神圣和不可侵犯性,从过去的忽视生命转向依托生命、激扬生命,树立生命至上的德育理念,为生命的生长提供自由生长的空间,让学生在真实生活中充分享用生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真正自主、能动、超越性发展,在真正人性关照、尊重、宽容、锤炼下,学生德性生成不断完满,自由个性全面发展,生命质量不断提升,这是生本德育的应有之意,也是其本真所在。套用海德格尔的一句话——让生命激扬在生本德育教育之中。

参考文献

[1]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吴发科.试谈学校生本德育[J].教育导刊,2003(2).

[3]郭思乐.教育激扬生命[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4]鲁洁,王逢迎.德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

[5]刘慧.生命德育论[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6]高德胜.生活德育论[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7]仇汉江.让儿童的道德生命自由生长[M].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8]陶行知.陶行知教育文选[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

[9]曹百瑛.论生本德育理论的逻辑内涵及实践理路[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2).

作者系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后溪中学校长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生本教育德育论文

生本教育德育论文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