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青春的励志小故事

发布时间:2017-03-01 13:44

正值青春我们总会需要一些励志,而找一些有关青春的励志小故事来看看就是个不错的选择,那么有关青春的励志小故事都有哪些呢?一起来看看吧。

有关青春的励志小故事

有关青春的励志小故事:别上“机会财”的当

作者:陆新之

大环境的变化总会让市场出现一些机会,有些人早看到,通常就会先赚一笔。但是之后就会迅速被摊薄利润。我国港台地区一度出现的葡式蛋挞专卖店和内地的“土掉渣”烧饼,都是短时间畅销,于是大家一窝蜂都开,按照老北京的说法是“臭大街”,导致大家生意都不好做,接连关门最后没剩下几家。这就是典型的来去匆匆的所谓“机会财”。

世界商业史上,最大的“机会财”多半出现在房地产行业。因为这个行业一旦遇上大行情,你什么事也不用做,只要买一块地摆着就等着不断赚钱好了,不需要什么特殊的技巧。

这种机会财不能持久,但对商人的诱惑很大。很多声名显赫的大企业也跑去做,遇到宏观调控就变得骑虎难下。这个诱惑和陷阱中外皆然,而且专斩大将猛人。

“机会财”有个特性,就是当你赚了一笔之后,会改变你的经营心态,该去赚辛苦钱的时候就不会去做了,天天等着下一笔机会财,等到就赚到了,等不到就完了。

21世纪初,光纤设备行业前景好的时候,大家一窝蜂去抢设备、抢人才,等到人才、设备抢到了,机会却不见了。可见“机会财”就算是赚到了开头,也不一定能赚到结尾。美洲著名的通讯行业巨头北方电信公司,卖设备卖到眉开眼笑,连名字都改成北电网络,以增加吸引力,表达与网络共存亡的决心。结果呢?曾经是加拿大国家的骄傲,现在去加拿大做民意调查——“你最讨厌什么公司?”北电网络必定榜上有名,因为太多人的辛苦钱随着它股价的大跳水,永远都收不回来了。所以遇到赚“机会财”的时候要想一想,为什么只有你才能够赚这个钱,是你比别人多知道些什么,还是有别的竞争优势?如果不是比别人早进去,或是比别人有能耐,就不见得赚得到“机会财”。

曾有人问马云,阿里巴巴的战略到底高明在何地,马云毫不迟疑地回答:真正优秀的公司都是简单的,一个优秀的CEO的主要任务不是寻找机会,而是对机会说“NO”!

无论阿里巴巴是“贫穷还是富贵”,是“顺境还是逆境”,马云始终认为,阿里巴巴的目标只有一个:电子商务——“只要是商人,就一定要用阿里巴巴”。有这样一个清醒的定位,阿里巴巴一直沿着电子商务的道路走了下去。

2002年,中国互联网回暖,存活下来的阿里巴巴开始有了不错的前景,很快就实现了赢利。当时,温州人刚刚掀起炒房热,房地产生意很不错,有的高管就忍不住了:“如果我们做房地产,那就赚大了。”而且,即使不开发房地产,阿里巴巴也有其他的生财手段,比如靠收短信赢利、投资网络游戏,等等。这些行业与网络相关,完全可以作为阿里巴巴旗下的一个新公司独立运作。

但是,马云却不这么认为,他仍然坚持走电子商务路线。他说:“如果我们投资短信很快会赚钱,2002年、2003年短信业务拯救了中国互联网很多站点。只要投入这个就能够赚钱,但是我后来发现它不可能从根本上拯救中国互联网经济,只能够拯救一段时间。”马云还派人对一些门户网站做调查,结果是,做手机短信可能会出现欺骗客户的情况,这个业务必定是不长久的,所以马云坚决不做短信。

有关青春的励志小故事:被逼着赚钱

作者:刘创

从摩尔定律说起吧,这个大家都知道。1965年,英特尔芯片的创始人之一戈登·摩尔提出的科技行业发展预告中提出了这一定律:集成电路上可集成的晶体管的数量每18个月增加一倍,随之而来的,电子芯片的性能也将提高一倍。也就是说,你今天花一万元买的一台当下最高端的电脑,其性能配置在18个月后会成倍增长,而价钱不变。

这一定律直到今天仍然有效。本定律在经济学上的作用在于,很多人不急于更新自己原有的电子设备,而是稍稍等一下,等到更高档次的设备出现后,买比最高档次设备低一级的产品,这样,使得自己现有设备的使用周期变长,同时在更新设备的时候,可以以相对合理的价格更新性能大幅提升的产品。

然而,本定律的副作用就是,产品研发部门和生产厂商经常会感觉自己掉坑里了,因为只靠性能的提升,无法让用户立即把目光集中到新投放到市场上的产品中,反倒是新产品的出现,推动了上一阶段的“最高性能产品”的销量。因为,新产品推出后,旧的“差一个档次的产品”会价格猛降。

微软似乎跳出了这个怪圈。微软的新产品一旦推出,马上就会招致新一轮从硬件到软件的更新换代。这个微软模式成为了新一代市场分析师和经济学课堂上最火的一个课题。

比较靠谱的解释是,一个新的科技领域与市场经济学交织的定律:安迪—比尔定律。“安迪提供了什么,比尔就消化掉什么。”

英特尔公司总裁安迪·格罗夫每推出一代新的硬件平台,微软的总裁比尔·盖茨就立即针对这一硬件开发出相关的操作系统的改进版或者干脆推出新的操作系统,并升级自己的相关软件产品,把新型芯片的性能全部吃掉。

当年一台386电脑,开机后需要用软盘启动,进入DOS系统需要大概一分钟。现在的一台高端电脑进入windows8系统同样需要一分钟。也就是说,如果横向比较,电脑的性能提升了何止千百倍,但我们操作软件所需要的时间并没有真正意义上减少。

因为,比尔把安迪的硬件性能全吃掉了。

而我们还在沾沾自喜地逢人就说,看,我的电脑,配置多么多么高。其实从工作效率上来说,与一台最早的电脑,并没有太大的差别。

因为软件体积大了,对硬盘的要求也高,对内存的要求也高,而启动和运行速度,和当年的低版本相比,并无优势。十年前的电脑,根本无法运行现在的程序,你必须跟着摩尔定律更换新的电脑。而十年前的洗衣机,汽车,还用得好好的。

人们跟随着科技的进步,自欺欺人地频繁更换电子设备,功能上的确有所提升,但行事效率上,其实并无真正意义上的改观。

这就是摩尔定律的副作用。而让人们不得不跟着科技的进步掏钱更新设备的理由就是安迪—比尔定律:你不更新硬件,软件上根本就不支持。

这个定律的铁律就是,硬件上,安迪的英特尔是领头羊,软件上,比尔的微软是业界标准。如果其余的人不想被吃掉,只有硬着头皮跟上。这一软一硬两大巨头牵制着业界的所有风向。当年微软的windows7系统迟迟不见正式上市,结果在大概两年的时间里,几乎所有的计算机使用者都无需更新电脑硬件,这使得惠普、戴尔、华硕等厂商因效益不好而大亏,他们集体要求微软尽快推出新一代的操作系统。

换句话说,他们在逼着微软挣钱。你不挣钱,我都没钱可挣。你必须做到最好最大,你才有资格制定游戏规则,从而让第二流的跟随者和模仿者不得不咬牙跟进没有退路。

这是微软式的成功,也是安迪—比尔定律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

在中国,马云和雷军是安迪—比尔定律的应验者。如果马云给淘宝放假十天不交易,马云不会有什么损失,损失的是银行、支付宝,是快递公司。如果马云真的命令阿里巴巴和淘宝放假十天,那些银行、企业,首先就不同意。

如此的马云,想不赚钱都难啊。

有关青春的励志小故事:铁心战顽“石”

1991年的深秋,结石与我不期而遇。那是在为一家杂志完成约稿的日子里。那阵家里还没有电话。我因故未能按时完卷,编辑老师又等稿甚急,只好亲自登门,且接连来了三位老师。我心里内疚得要命。在这种“负罪感”的驱动之下,熬了一个通宵。通宵熬下来了,任务接近尾声,突然觉得腰部疼痛起来,坐也不是,站也不是,睡也不是,直至发展到剧痛不止,只好大清早的便去挂了一个急诊。医生诊断后,确认是输尿管结石,须立即住院治疗。问起我的发病经历,我才回忆起,一夜之间,竟忘记了喝一口水!

打了止痛针昏睡醒来,又想起了我的稿子。不管医生的再三劝阻,挣扎起,靠在病床上继续奋战,终将任务完成。哪知这一来,造成了严重的并发症:喝的水,吃的食物都排不出了,肚子胀得像皮鼓一般。医生采取了紧急措施,在我的鼻子里塞进管子直至胃里,抽气减压,再在下面灌药水浣肠,加上原本在输液,一时三管齐下,如施酷刑!这能怪谁呢?“三管齐下”之后,排泄机能总算恢复了,医生才如释重负地告诉我,再晚一点,就有生命危险了!

脱险后,医生为我作了详细的检查,结果是:我的右侧输尿管里长了一颗7毫米大小的结石。万箭穿心般的剧痛,就是这小家伙在作祟!

结石“找”到了,疼痛并没有彻底根治。因为输尿管很小,也很脆弱,医生建议采用保守疗法,即不开刀,而用多种方法综合排石。但这种方法时间长,结石未排出前,疼痛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我和家人都毫不犹豫地接受了医生的意见。但这也就意味着,要随时准备和结石造成的疼痛作斗争。

于是,这次出院后,我开始实施综合排石的方案:天天到医院针炙,天天中西药兼服,天天中距离散步;许多节假日,爱人和孩子都陪我上山下乡扯金钱草,等等等等。

半年以后,综合法终于有了效果——经医生检查,流沙已基本排完,那颗顽石已下移了许多。虽有起色,也真如医生所言,不做手术,要排出结石,谈何容易!其间,有时,正在上课,病痛复发,又被学生送进了医院。痛得最厉害时,一般的止痛针止不了痛,医生只好用肚冷丁。疼痛中,我清楚地看见医生用粉红处方签处的方,针打完后,连装针药的小瓶也要回收。早就听说打肚冷丁要成瘾,无意间,这个细节让我把那些吸毒的不法之徒联系了起来。打了两次,再痛得厉害,我都不打了:我铁了心,一定要与顽石抗争!

经人介绍,我转到了另一家医院——中医院。中医院的几名医生会诊,三法齐施——针灸、排石汤加“运经仪。”运经仪在当时可算是一种最先进的仪器——电子器件发出的震荡波从体外对体内的结石产生作用。

我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真是无巧不成书,针灸和排石汤治疗几天后,第一次“运经仪”治疗就出现了奇迹——那天治疗完毕归家,一阵前所未有的针刺般的剧痛袭来,三分钟左右,竟排出了万恶之源——一粒玉米大的结石!此时的轻松愉快,真是难以言表!我将“喜讯”报告了中医院的医生。负责“运经仪”治疗的晏医生极有兴趣,对我“热烈祝贺”,还将我这一病例,写进学术论文,在云南省的一次学术会议上宣读。

后来,晏医生试探着,要我的结石给他作研究之用。我犹豫了:让我备尝痛苦的结石,竟也有了许多“可爱”之处!但最后我还是忍痛割爱了,1994年暑假里的一天,我将珍藏了整两年的那颗结石,郑重地赠给了为我战胜顽石,助我“跨过这道坎”的医生。

有关青春的励志小故事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