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励志故事

发布时间:2016-12-02 09:23

爱的励志故事 谁的成功可以复制

世界上没有人不期待成功,所以这就是为什么凡是标有“成功”二字的书都非常畅销的缘故。据说有人做过统计,在图书馆里涉及到“成功”的书有上千种,而论及“失败”的书,却只有区区几十种。

那些孜孜不倦寻找成功的人有福音了。一本名为《我的成功可以复制》的书,由“打工皇帝”唐骏所著,飙红于各大图书排行榜。别的且不说:这名字就足以打动那些没那么成功的人——大家瞄着唐骏的头衔,瞄着他的薪水,眼红无比。

不过很快方舟子就在自己的博客上曝光唐骏的个人简历造假。在他说来,所谓“西太平洋大学”只是个卖文凭的野鸡大学而已,其学士、硕士和博士的文凭曾经明码标价,2500美元左右一个。而且由于肆无忌惮地销售文凭,这所野鸡大学早已被美国政府勒令关闭。唐骏对方舟子的指责不予回应,反而表示:保留诉诸法律的权利。

别的姑且不论,唐骏的学历是否像方鸿渐的“克莱登大学”那样充满水分也姑且不谈,其实我们不妨动脑筋想一想:一个人的成功是否真的可以复制?

从整个社会的层面来看,成功指的是一种超出别人的状态。如果混同于其他人,甚至比其他人更低,那毫无疑问称不上成功。因此,可以复制的“成功”,称不上成功。

道理很简单。当大家都挣1000元一个月的时候,挣1500元的人可谓成功。而如果这种成功可以复制,那就变成了一个普遍现象。而如果所有人薪水都是1500元,成功又从何谈起呢?

在社会的层面上,成功无法复制,倒是在个人的层面上,成功却可以复制,这是因为它有着截然不同的意义:一个人的成功,应该看做是自我目标的实现。而所谓自我实现,其内涵最重要的就是“自我目标”。无论是期待月入100万,还是期待找到美娇娘,只要能够实现这个预设的目标就算成功。

那些期待复制唐骏成功的人要失望了。唐骏在“造假门”事件出来之后,面对方舟子的步步紧逼却始终表现出一种颓势,让人不得不对他的诚信表示怀疑。作为普通人,可以把诚信当个屁那样放过了事,但对于一个职业经理人,一个号称“打工皇帝”,并且愿意把自己的成功经验拿来与人分享的人,缺失诚信,就意味着构建他成功基础的基石出了问题。

对于想成功的人来说,什么样的成功可以复制?这成功必须符合几个基本法则:

1。这成功必须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哪怕它看起来荒诞无稽,但只要尝试就有可能,而拒绝尝试则一点儿可能也没有。不要说什么“我要出人头地”之类需要经过比较才能得出的结果,而是直接实打实地给自己一个目标。

2.达成目标的过程中,尽可能少地违背自己的本心。不得不承认,在现在的社会上要想做成事情,往往需要自己做些违心的事。有可能是请客送礼,有可能是用假象来包装自己等等,但这些事情能少做还是少做。做得多了,对自己是个压力,同时也是让自己离第一点所说的目标越来越远。

3.确定目标后,向着目标努力便是,不要受到周围人的影响。在关于“成功”的问题上,周围人永远是自己最大的死敌,他们会用种种类似于“审时度势”或是“见贤思齐”这样看似名言实则陷阱的话来引诱别人。要记得,再没有任何一个人像你自己那样了解自己。只有你最清楚自己要什么,最清楚该怎么达到目标。

谁的成功可以复制?或许你的父母、你的朋友里就有你可以复制的人。但是,忘记“西太平洋大学”,忘记现代的方鸿渐们吧。他们的成功,不值得你复制。

爱的励志故事

爱的励志故事 一句话造就一生

有个穷学生穷到吃了这个月就没有下个月的饭钱,衣服只能遮蔽身体的地步。

一天,他听说有个演讲大师要来当地演讲,门票价格昂贵,他买不起。于是,他给大师写了封信。信中写道:大师,我想听你的课,但腹内饥饿,囊中无钱买票,请问我该怎么办?大师回答简短:你是愿意听我的课,还是想听我的课,还是一定要听我的课?自己想办法解决!立即行动!这个穷学生听说过大师的名气,决定去听课。于是他变卖物品、废旧书籍,再向同学借得一二,终于得以前去聆听大师演讲。

过了几天,大师又有一场演讲,该穷学生又想去听课。于是他又给大师写了封信:大师,上次听了你的演讲收获颇多。这次我还想听,可是我实在是拿不出钱了,请问我该怎么办?我想成功!

大师回信仍然简短:你是想成功,还是你要成功?还是你一定要成功?自己想办法解决!立即行动!穷学生顿悟,立即想尽一切办法凑齐钱数前去听课。

再后来大师欲收关门弟子,于是就选中了这个穷学生。穷学生果然不辱师名,很年轻便功成名就。这个穷学生就是成功学大师陈安之。

成就我们事业的或许仅仅是一句话:你想成功,还是你要成功?还是你一定要成功?自己想办法解决!立即行动!

爱的励志故事 哈佛,凌晨4点半

哈佛大学图书馆有这样一条馆训:“现在睡觉的话,会做美梦;而现在读书的话,会将美梦变为现实。”我到美国旅游时,首站就选了哈佛大学。而参观哈佛大学的第一件事,就是到维德勒图书馆。

维德勒图书馆藏书345万册,是哈佛大学100多座图书馆中极为普通的一座。然而,这座普通的图书馆却极不寻常。

由新英格兰红砖砌筑的坚实墙体外,耸立着两块石碑,其中一块的碑文是:“维德勒,哈佛大学学生,生于1885年6月3日,1912年4月12日与泰坦尼克号一起沉入大海。”另一块碑文为:“这座图书馆由维德勒的母亲捐建于1915年6月24日。馆内最有意义的一本书是《弗朗西斯·培根散文集》。”

原来,当泰坦尼克号沉没之时,维德勒和他的母亲一起正准备登上小船逃生。突然,维德勒转过身,让母亲先上小船,自己却转身要返回船舱。他告诉母亲:“我忘带《弗朗西斯·培根散文集》了。我不能让这本我喜爱的书沉入海底!”就这样,爱书如命的哈佛学子维德勒,为抢救一本书,最终和书一起沉入海底。

在图书馆中厅的一角,终于找到了我渴望已久的那本《弗朗西斯·培根散文集》。它摆放于一个不大而密封的玻璃框内,书已完全褪色。此书是维德勒的母亲捐建该图书馆后,购买的第一本书。这本书在此已经静静地躺了95个年头了。书的下方写着一行字:“书与维德勒同在!”

我怀着异样的心情走出维德勒图书馆,深情地望着正沐浴在灿烂阳光下的哈佛校园。哈佛的塑像屹立于旧校园的墙前。路上的行人,不见浓妆,没有艳服,只有匆匆的脚步;湖边、树下、草坪上,到处是学子们读书、做记录、思考问题的情景。

哈佛占地154公顷,没有现代化的高楼大厦,随处可见用新英格兰红砖建筑的图书馆。哈佛人爱书如命。可以说,在哈佛大学每个人就是一座图书馆。

哈佛的博士每天要啃3本大书,还得向导师交上颇具独到见解的阅读报告。英国一家电视台曾做过一个题为《凌晨四点半》的专题节目,内容反映的是,在一个普通的凌晨4点半,哈佛图书馆内座无虚席,已经坐满了静静地看书、认真做笔记、积极思考问题的哈佛学子……

我在哈佛大学旁的旅馆住了下来,决定亲自目睹一下哈佛校园的凌晨4点半。

第二天凌晨4时刚过,我再一次来到哈佛校园。美丽的校园沉静于晨光曦色中,湖边、路边,许多学子正在聚精会神地晨读。走进哈佛大学图书馆,只见每间阅览室都灯火通明,每个座位上都坐着看书的学子……

如今的哈佛大学,已经诞生了8位美国总统、40位诺贝尔奖得主和30位普利策奖得主。哈佛人的成功,离不开图书馆,他们爱书如命。他们通过认真读书,大胆创新,将一个个梦想变为现实。

爱的励志故事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