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半截蜡烛教学建议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半截蜡烛》描绘了一场紧张激烈而又没有硝烟的战斗,人物的心理活动刻画地相当细腻。小编在此整理了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半截蜡烛》教学建议,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半截蜡烛》教学建议
1、本课是略读课文:
课前可布置学生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背景,以便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教学过程可这样安排:
首先,通过自读自悟了解课文大意,知道“半截蜡烛”的重要性。
然后,通过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的方式,理清课文脉络,深入学习课文,可引导围绕“蜡烛里的秘密是怎样被完好无损地保留下来的”这一问题进行细读、探究,体会人物语言透出的机智勇敢。
最后,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朗读评价时,要引导学生注意到旁白语言的作用,以便更好地揣摩人物的语气,把课文读好。在朗读过程中感受剧本的特点,讨论一下剧本和一般写人记事的文章有什么不同。
2、读懂课文后,可以组织学生演一演剧本,还可以鼓励学生尝试把前边学过的课文改编成剧本。可以是全文,也可以是片段。
3、教师可以推荐学生阅读一些儿童剧剧本,增加对剧本的了解和阅读兴趣。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半截蜡烛》教材简说
文章以半截蜡烛为线索,反映的是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某城市的故事。女主人伯诺德夫人的家是反法西斯组织的一个联络点,为安全起见,伯诺德夫人把一份秘密文件藏在半截蜡烛里。在蜡烛被例行前来检查的德国鬼子点燃的危急关头,为保住蜡烛里的秘密伯诺德夫人、杰克、杰奎琳用自己的智慧和勇
敢与敌人展开了惊心动魄的斗争。赞扬了法国人民为了国家利益不惜牺牲一切的献身精神,以及他们机智勇敢的优良品质。
课文共7个自然段。第1、2自然段写了伯诺德夫人把情报巧妙地藏在半截蜡烛中。这部分简要介绍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人物,并对故事的具体展开埋下伏笔,作了铺垫。第3自然段写一名德国军官点燃了藏有情报的半截蜡烛,伯诺德夫人取出一盏油灯,吹灭了蜡烛,暂时避免了一场危机。第4、5自然段写德军重新点燃蜡烛,大儿子杰克想借搬柴生火之机拿走装有情报的半截蜡烛,但没有成功。第6、7自然段写小女儿杰奎琳在万分危急关头,以上楼睡觉为由拿走了装有情报的蜡烛,终于保住了秘密。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有一为家庭主妇,人称伯诺德夫人。(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主要人物的身份、所在的国家。作为一名家庭妇女,伯诺德夫人和孩子所作的一切就显得非同寻常了。)她身边只有两个幼小的儿女,为把德国强盗赶出自己的祖国,全家三人都参加了秘密情报的传递工作。(说明了人物所从事的秘密工作。在这样的背景下,故事逐步展开,人物依次登场。)
伯诺德夫人的任务是把收到的绝密情报藏好,等自己的军队派人前来取走。(具体介绍了伯诺德夫人的任务是什么,“绝密”二字充分体现了情报的重要性,同时,反映了伯诺德夫人的任务是非常艰巨的。)为了情报安全,她想了许多办法,但始终放心不下。(事关重大,伯诺德夫人慎之又慎,为的是不让情报有任何闪失。“放心不下”恰当的表现了她的内心活动)最后,她终于想到了一个绝妙的主意——把装着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内,然后把它插在一个烛台上。由于蜡烛摆在显眼的桌子上,反而骗国了前来搜查的德军。(从两方面写出了办法的“绝妙”:一是藏情报的物品是人们再熟悉不过的“半截蜡烛”,不易被人察觉;二是没有把藏有重要情报的蜡烛放在隐蔽的地方,而是放在“显眼”的桌子上,是德国军官受到迷惑,不会产生怀疑,可谓最危险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地方。从中我们能体会出伯诺德夫人的机智过人。同时,这一细节也反映了德军搜查严密,突显了任务的危险。)
一天晚上,屋里闯进了三个德国军官。(一个“闯”字写出德国军官的蛮横无理。)他们坐下后,一个中尉顺手拿过藏有情报的蜡烛点燃,放到少校军官面前。伯诺德夫人知道,万一蜡烛燃烧到尽头,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风云突变,德国军官一个不经意的动作让屋子里的空气顿时紧张起来,一场灾难即将来临!望着燃烧的蜡烛,伯诺德夫人的脑海里迅速闪过一个个不堪设想的严重后果。此时此刻,国家的利益,一家三口人的性命安危,全系在于这半截蜡烛上。为化解危机,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在,伯诺德夫人一家和德国军官之间打响,朗读这段话时,语速先快后慢,语气逐渐加重,突出表示后果的词语,表现情况的危急。)她看着两个脸色苍白的孩子,急忙从厨房取出一盏油灯放在桌子上。“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说着,轻轻把蜡烛吹熄,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孩子们已经意识到危险就要发生,他们担心秘密暴露所以“脸色苍白”,伯诺德夫人急中生智,取来油灯,并以油灯“亮些”为有,换走了蜡烛,将其吹灭,动作自然,言语中充满礼貌,于轻描淡写中消除了一段危机。“轻轻”进一步写出了她的沉着、镇定。)
轻松的心情没有持续多久,那位中尉又把冒着青烟的烛心重新点燃。(“冒着青烟”说明吹熄的时间短,还没有完全熄灭。谁料,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蜡烛重新被点燃,危机再度降临。)晚上这么黑,多点支小蜡烛也好吗。”他说。
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蜡烛在继续燃烧,逐渐变短。随着时间的流逝,没一分,每一秒都显得弥足珍贵。必须想出新的办法,否则危险随时回来。)这时候,大儿子杰克慢慢地站起来,“天真冷。我到柴房去般些柴来生个火吧。”说着伸手端起烛台朝门口走去,屋子顿时暗了许多。(杰克在母亲的影响下,从“脸色苍白”到渐渐冷静,并想出了一个很不错的主意。他先以搬柴生火为借口,打消敌人的疑虑,然后“伸手端起烛台”,试图化解危险。“慢慢”则可以看出杰克内心虽然焦急万分,外表却十分镇定。)中尉快步赶上前,厉声喝道:“你不用蜡烛就不行吗?”一把夺回烛台。孩子是懂事的,他知道,厄运即将到来了。(屋子变暗让敌人不耐烦,他“厉声喝道”夺回“烛台”。凶狠至极。杰克的努力失败了。)在斗争的最后时刻,他从容的般会一捆木柴,生了火,默默的坐着。(一个小孩子,面对即将到来的厄运,没有表现出一丝一毫的慌乱,而是“从容”地生火,“默默地坐着”,这份镇静难能可贵。)烛焰摇曳,发出微弱的光,此时此刻,它仿佛成了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正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这两句话再一次对屋子里紧张可怕的气氛进行了细腻的描写。先把镜头对准了蜡烛,摇曳的烛光带给这一家人光明,而是遍布全身的恐怖和深深的绝望。然后又对伯诺德夫人的紧张心理加以描写。“心提到了嗓子眼上”,给人一种将要窒息的感觉。接下来的心理活动更是把她、德军和蜡烛紧紧地连在一起,在镜头的变换中把紧张的气氛推向了高潮。朗读时要带着这种体验,读出紧张与无奈之感。)
突然,小女儿杰奎琳娇声地对德国人说道:“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杰奎琳娇嫩的声音打破了屋子里死一般的寂静,她的话是那样动听,语气中满是商量和询问,而想要去睡觉却怕黑的理由又是那样合情合理,叫人怎忍心拒绝呢?)”少校瞧了瞧这位可爱的小姑娘,说:“当然可以,我家也有你这么大地小女儿。”杰葵琳镇定地吧烛台端起来,向几位军官道过晚安,上楼去了。(一个女孩,在母亲与哥哥的努力相续失败后,在蜡烛即将熄灭的千钧一发之际,以自己的天真可爱为掩护,巧妙地骗过了德国军官,拿走了危险的蜡烛,保住了秘密,也挽回了一家的性命。你看她“镇定”地端起烛台,还不忘向军官道晚安,然后才走上楼去。这份从容让人敬佩不已。)
正当她踏上最后一阶楼梯时,蜡烛熄灭了。
课文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作者成功地运用了人物的心理描写和环境描写,对人物神态、语言、动作的描写入微入境,使人物的形象跃然纸上。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半截蜡烛教学建议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