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故事素材

发布时间:2017-06-02 08:53

写作文少不了好的故事素材!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励志故事素材,供大家参阅!

励志故事素材

励志故事素材:逆天40秒

他已经是个当红主持人,但出于工作的需要,他不得不在某档栏目里出任串场主持人,而且留给他的位置非常尴尬。由于节目结构的限制,主持人可以发挥的时间和空间其实极其有限,不客气地说,他的作用约等于一个报幕员,或者戏言一句,这纯属“打酱油”的差事。然而,这还不是最坏的,随着这档栏目收视率越来越高,广告商越来越多,他被逼加快语速念台词——1分钟内,要念完几页的赞助商名单。

一个不尴不尬的角色,却接下了一个令人望而却步的任务。要知道,普通人说话,语速一般不超过每分钟140字;按照播音员的专业考核标准,也不过是一分钟200字;就算是比较著名的快嘴节目,如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主持人语速达每分钟350字,已经接近极限了。而他,要完成这个不可能的任务,就只能超越极限。

没有人知道他在后台经过了多少苦练,人们只是在节目里看到他的惊艳亮相——以每分钟400多字的语速,在40秒内,播完了长达几页的广告台词,而且毫不卡壳!于是,有人惊呼他“逆天”了,随着这档名为《中国好声音》节目的热播,他也顺理成章地被尊为“中国好舌头”,由于这40秒太过经典,竟招来众多网友的模仿,他进一步在网络里爆红。

40秒,他竟然把一个打酱油的角色,演绎成了“酱油帝”!而且,是在刘欢、庾澄庆、那英、杨坤等星光四射的大腕做主角,他只是一个小小的配角的情况下。

但是,如果你了解他的过去,了解他的奋斗史,你就不会觉得奇怪,因为,他一直就是一个勤奋和认真的人。

那时,他还是个在校大学生,在所参加的一场主持人选拔大赛中进入前十,获得了到电视台做嘉宾主持的机会。学校在郊区,而主持节目的地点在市中心,每天来回在路上的时间就要4个小时,为了赶时间,他连续两年的晚饭都是三块钱的蛋炒饭。

然后,他成为一名电台主持人,但给他的工作量远远超过主持人的本职,要策划,要组织,要拉赞助,要推广。面对如此苛刻的要求,换做别人,或者拒绝,或者虽然接受,但只能说是勉为其难地接受。而他,既没有拒绝,也没有勉为其难,甚至是欣欣然地接受了。后来,他说自己是幸运的,电台需要一个全能的主持人,也把他打造成了一个全能的主持人,从而给他的事业发展打下了非常坚实的基础。而幸运,难道不是靠他的勤奋和认真换来的吗?

后来,他转行去了电视台。一开始他非常不适应,面部表情僵硬,没有镜头感。为了改变自己,他多看、多练、多揣摩。自己的节目每期都会重看,只要有时间,一天至少要看4档综艺节目。在录节目时,他可以从下午一直到凌晨,足足7个小时不休息,有时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靠着自己搏命一般的努力,他终于华丽转身,成为一个电视主持人。

他在博客中曾写过一句话:“上天眷顾勤奋和认真的孩子。”其实,这也是他的真实写照。

他叫胡乔华,别名华少。现在他有多火,甚至已无需赘述。他只是用他的经历告诉每一个人:

只要足够努力,40秒也可以如烟花一般绚烂!

励志故事素材:莫言妙言

2012年10月11日,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宣布中国作家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作为中国第一位问鼎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莫言不仅才华了得,口才更是了得,每每在采访时妙语连珠,侃侃而谈,让人爆笑不已。

答非所问,闪避有术:“这个奖给我带来了数百条贺信”

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以后,莫言便成了人们追捧的对象。有记者问莫言:“一个优秀的作家应该带有怎样的特征?”莫言答道:“得了奖之后要用10分钟忘掉它。即使10分钟忘不掉,也不能超过10天。”记者又问他:“请问这个奖能给你带来什么?此奖有多大的意义?”莫言故技重施地答道:“这个奖给我带来了数百条祝贺短信。真正的意义就是获奖并不代表能力最高,仅是让我今后的作品必须保持与这个奖一样的质量,甚至比其更高。”

点评:作为中国大陆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第一人,莫言的火热程度可想而知。然而,面对记者们的赞美,莫言并没有对自己吐露半句溢美之词,反而是接连施展闪避之术,可见其面对荣誉的清醒和谦逊敦厚的高尚品格。而这样的闪避妙语中,同样不乏幽默之词,让人滋生一种“千言万语,何若莫言”之欣喜!

正话反说,话里有话:“它简直就是‘反人类’‘反社会’”

2012年,央视热播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引起了社会强烈反响。在一次采访中,有记者问莫言谈谈《舌尖上的中国》的感想。莫言说道:“我对这个片子的评价就是两个字——‘讨厌’。为什么说它讨厌呢?因为它总在夜深人静,马上要入睡,而且肚子里已经消化得差不多的时候,它给你讲美食,它简直就是‘反人类’‘反社会’”。此言一出,场下的掌声经久不息。

点评:正话反说,说话者故意从反处说起,用意思相反的话来表达本意,运用了,令话语含蓄风趣,别具趣味。莫言明明对纪录片欣赏万分,却用“讨厌”等反义词来评价,形贬实褒,跌宕起伏,不仅吊足了现场观众的胃口,提升了现场的互动氛围,更是彰显了自己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

巧用对比,不卑不亢:“我就是中国的莫言”

莫言曾被冠上“中国的马尔克斯”名号。对此,莫言幽默地说道:“其实每个作家都有师承,马尔克斯也不是从天而降的,他也有师承——马尔克斯从卡夫卡和福克纳那里汲取了许多灵感。我觉得我们就像是冰块,如果离他们太近,就很容易被迫融化。但是这两位风格化的作家,就像鸦片一样,一旦吸到之后,很容易上瘾。他们会产生极大的磁性,吸引你去模仿。这就像是《百年孤独》中,吉卜赛人带到马贡多的磁铁一样,会吸走许多东西。以前说我是中国的马尔克斯,我无所谓;但现在我会不高兴,因为我就是中国的莫言!”此语一出,台下报以经久不息的掌声。

点评:面对“中国马尔克斯”这一赞誉,莫言并未接纳,而是巧用马尔克斯师承卡夫卡和福克纳这个例子来对比,言语中透露出自己作为一个作家的唯一性和自我性;接着,又巧用比喻,坦承自己受了马尔克斯的许多影响;最后,更是不卑不亢地表示,自己是中国的莫言,是一个文品和人品都独立于世的作者,十足的底气与自信让人拍手称赞。

妙用曲解,闪转腾挪:“莫言也没有睡着”

2009年6月19日,莫言登上“农行金钥匙·读书论坛”。讲座后的互动阶段,有读者问:“有人说‘中国的作家除了余华之外,别的都睡着了’,您怎么看?”莫言捋了捋头发,机警地答道:“余华前一段时间确实失眠了,于是我告诉他我凌晨2点钟就醒了,这让他获得了极大的精神安慰。从这个意义上讲,除了余华,莫言也没有睡着。”莫言这一自信而又幽默的回答,引得全场哄堂大笑,随之更是掌声如雷。

点评:读者刁问中国的作家除了余华之外都睡着了,实则是暗讽大多数作家对底层百姓生存状态关注不够。如果莫言生硬辩解,一来难以让对方信服,二来可能会造成言语冲突。对此,莫言巧妙地曲解了“睡”字,说余华没有睡着是失眠,更是受自己的点拨才让对方获得精神安慰,读来不仅让人捧腹大笑,更是在笑声中将一场本来难以避免的口角冲突化为无形,让人叹服不已。

这就是莫言,文采斐然,出语不凡。作为一名文学大家,莫言的幽默之语,完全没有大师的架子,更没有咄咄逼人的傲气,而是只要人静心便可听闻。也许正是因为如此,莫言在文学界取得了骄人成绩的同时,也赢得了“德艺双馨”的赞誉。

励志故事素材:一天有48小时

著名作家冯骥才,仅在去年一年就出了8本书。其中,有写感情的《春天最先是闻到的》;周游各国的游记《离我太远了》;收集了10年文化思考的《文化诘问》和《文学先觉》……在令人赞叹之余,也不禁让人有些好奇:冯骥才已经72岁了,怎么有这么多的精力、这么高的产量?

近日,冯骥才携自己的新作亮相2014北京图书订货会,他微笑着回答了读者们发出的这个疑问。他说:“以前我不太会利用时间,后来我的一位老朋友谢晋教了我一个方法,从此我就学会了一天当两天活。”

时间是世界上最公平的,一天24小时,每个人都一样,怎么可能把一天变成48小时呢?

看见大家一头雾水,冯骥才解释说:“我睡觉的方式和别人不一样。每天早上8点到12点,我做案头工作,阅读理论文章,查阅各种资料,撰写思想性文章,《文化诘问》等就是在这个时间段写出来的;午饭后,我去天津大学的研究院处理相关事务;等到下午5点,我会睡个晚点的午觉,睡醒了就吃晚饭,然后继续工作。晚上六点多醒来后,会感觉特别精神,觉得白天的所有事情都放下了,这就是我每天的第二个早晨。”原来如此。所以,尽管冯骥才平时工作繁忙,各种事情纷至沓来,他照样方寸不乱,从容应对。

对此,有人问他:“您都七十多岁了,每天还这么繁忙,累不累啊?”“其实,人就三个东西——身体、生命和心灵。只要心灵不老,身体就不累、生命也就有意义。目前,我的心灵还很年轻。”冯骥才笑呵呵地说。

适度的休息,加上合理的时间安排,才能走更远的路;只要始终保持一颗不老的心,就能永葆青春和活力。冯骥才把一天变成48小时,恰恰诠释了这个道理。

励志故事素材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