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博物馆的礼仪
在各类报道里,“博物馆教育”“博物馆礼仪和知识”等几个不断出现的词汇,给人一种经过此次教训后这才是最需要加强和培育的方向。然而,这种归结也令人感到,不乱扔垃圾、不追跑打闹、不大声喧哗、不胡摸乱碰,原来只是一种在博物馆里才应该遵守的公德,而且成了博物馆的礼仪和知识。下面是谢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如何看待博物馆的礼仪,希望能够帮到你哦!
如何看待博物馆的礼仪
1、参观博物馆的观众应该有什么样的###参观礼仪?
博物馆是人们享受终身教育的第二课堂,也是高雅的文化殿堂。高雅的学习和参观环境需要参观的观众具备文明、科学的参观素质和习惯,这也与广大观众为提高自身文化素质和道德素养而来参观博物馆的初衷相一致。因此,观众参观博物馆过程中应注意言行,时刻保持文明、有序参观,与博物馆共创优质参观环境。
2、护展品
博物馆陈列的展品,大多数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或艺术价值,其中一些是国宝和珍贵物品。因此,参观博物馆时一定要:
(1)爱护展品,做到不抽烟,不随便触摸展品,不任意使用闪光灯拍照。
(2)应当爱护博物馆内的展台、照明等设施。
(3)为什么要听从工作人员的指挥?
免费开放的初期,博物馆观众量将激增。为保障观众尽可能有一个良好的参观环境,博物馆工作人员会采取相应措施控制人流。这时,就需要大家互相体谅,按照工作人员的指挥秩序排队领票、参观及体验各项动手项目,以免发生不必要的争执和妨碍其他观众参观。
4为什么博物馆内的展品不能随意触碰?
部分展品由于体量较大,或博物馆为观众能更直观的观察这些展品,被裸露展出,未加装玻璃罩等防护措施。观众不应随意触摸或攀爬这些展品,以免造成它们的污损,影响其他观众参观。特别应该注意的是,部分文物展品因为存世时间较长,本身已经糟朽,随意触摸和攀爬极易使它们损毁,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一些文物展品如金属类、织绣类、竹木器等文物展品对温湿度有较高要求,触摸展品使汗液滞留在文物展品表面,易使这些文物发生相应变化,不利它们的展出和保存。各馆对观众参观裸露展品都会提出具体要求或采取相应措施,如设置说明牌劝导观众不要随意触摸和攀爬展品,或用隔离带将展区与活动区隔离,请观众理解并给予积极配合。
5为什么有些博物馆有些禁止在展厅内拍照?即便允许拍照也禁止使用闪光灯?
个别展览的展品因版权原因,博物馆不允许观众进行拍照,特别是一些临时展览和引进展览,主办方一般都会明确提出不允许对参展展品进行拍照。
博物馆藏品门类丰富,部分展品因为材料特殊,如书画、古籍善本、织绣品等文物,都很“怕光”,在强光的照射下,会加速它们的“衰老”,甚至形成永久性的损坏;在幽暗、安静的展厅环境里“闪光”,也会影响其他观众的正常欣赏和参观。因此,参观者应该“忍痛割爱”,克制自己拍照的欲望,让更多的后人看到完好无损的这些文物。
如此一来,那博物馆之外又该如何呢?
一个学生,假如平时在地铁、商场、街道、公园、游乐场、社区,甚至在家里,都不乱扔垃圾,怎么可能会在博物馆里乱扔垃圾?一个学生如果平常在公共场合,从不大声喧哗、乱摸乱碰,又怎么可能在博物馆里损伤展品、高声嬉闹?所以说,博物馆里的景象不只是博物馆的礼仪,也无须用博物馆的教育来对待,而更应该从少儿公德教育的缺失入手,找出今后的解决之道。
教养,无不是从小开始,而且主要在家教。家教不是如今盛行的请家庭教师补课,学点特长,而是父母、祖父母对孩子的道德培育,这种培育是以身作则,是耳濡目染,是言传身教,是潜移默化。如果把道德教育仅仅看作是学校的责任,那很有可能培育出这样一种学生:一进校门表现得特别优秀,一出校门就成了熊孩子,大了也难改。这次博物馆里发生的一幕,我以为,虽说学校难辞其咎,但最该反省的是家长,尤其是身为父母、祖父母,自己平日里做得究竟如何?是不是也乱扔垃圾、是不是也大呼小叫、是不是也旁若无人?
真正的博物馆教育,不是不乱扔垃圾、不大声喧哗、不乱摸展品,而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教育,是一种具有专业性的教育,至于公德教育,我想,还是应该适用于任何场合。
如何看待博物馆的礼仪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