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春来诗词阅读原文附答案
喜春来,一名“阳春曲”。词牌名,也是曲牌名,散曲小令。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喜春来》诗词阅读原文和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喜春来》诗词阅读原文
【中吕】喜春来
张养浩
路逢饿殍须亲问,道遇流民必细询。满城都道好官人。还自哂,只落的白发满头新。
注:这首曲子为张养浩到灾区赈灾时所作。
《喜春来》诗词阅读题目
8.开篇两句塑造了一位怎样的官员形象?请简要分析。(5分)
9.“还自哂”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理?请简要分析。(6分)
《喜春来》诗词阅读答案
8.开篇两句塑造了一位凡事身体力行、鞠躬尽瘁的(或有忧国忧民思想和强烈社会责任感的)“清官”形象。(3分)这从他在路上碰到饿死的人要亲自过问,遇到流离失所的难民一定要仔细问询可以看出。(2分)
9.“还自哂”是“自己笑自己”说明作者并未居功自傲,没有因博得一个“好官人”的名声而满足;(2分)而是为不能真正救民于水火之中日夜焦虑着。(2分)同时,这里还包含着深深的自责之意。(2分)
《喜春来》作者轶事典故
治理堂邑
元成宗大德九年(1305年),张养浩被任命为堂邑县尹。堂邑位于今山东聊城西北,当时天灾人祸多,社会秩序很混乱。张养浩到任后,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整顿。当时的县衙有“官舍不利”的说法,即住在里面的人会遇灾祸。张养浩不信邪,安然入住。就任后,他首毁淫祠,把官绅欺骗乡民、用以敛财的淫祠一下子毁掉了三十余所;然后惩恶霸,将地方上为非作歹的恶人绳之以法。据史料记载,当地有一暴徒名叫李虎,拉帮结伙,危害一方,前任县尹也不敢动他。张养浩上任后,将他们一网打尽,百姓称颂。他还把被诬为“盗贼”的饥民释放回家,解除了不合理的“朔望参”制度———即被释放的犯人须每月初一、十五去县衙前点名听取教诲。这一措施也深受百姓欢迎。被释放的犯人更是感激涕零,都用辛勤劳动、自食其力来报答他的信任。于是三年之间,县内自治。期间,张养浩还以自己的从政经验写成《牧民忠告》一书,提出了县官应“省己”、“劝农”、“戒贪”等要求。堂邑百姓感恩戴德,为他立碑颂德。[5]
提携人才
张起岩(1285—1354年),元朝首届科举状元。延祐二年(1315年),张起岩参加科举考试。这届科举考试张养浩主持科举考试,坚持举人唯贤,录用了张起岩等大批人才。张起岩等士子非常感激,要登门拜谢,却被张养浩婉拒,张养浩给他们一张字条要求他们只要“想着如何让用才学报效国家就好了,不必谢我,我也不敢受诸公之谢。”之后,张起岩作为张养浩的学生,助手和同乡,一直在官场中受到张养浩的关怀与提携。
七聘堂
在济南市的老城区里,有一条叫做县西巷,西巷中的“县”,指的不是县一级的行政区划,而是指古时的历城县署,也就是历城县衙。因这条街所处位置特殊,历代有许多官吏都在这里建造府邸。其中,元代著名文学家张养浩的“七聘堂”就曾建在这条街上。
张养浩曾做过监察御史,他为官清正,屡抨时政,为当时的权贵所不容。辞官归隐后,他在大明湖边建造了一所住宅。白天与三五好友泛舟湖上,饮酒赋诗唱曲,夜里则秉烛思读,过着神仙般的悠闲生活。后来,朝廷因吝惜他的才学,曾七次下诏征用,前六次他都不为所动。第七次时,因当时发生灾害,张养浩才为救灾重返仕途。为百姓服务,最终累死在救灾岗位上。朝廷也追封他为滨国公,谥文忠,令他的次子张引袭其官,扶柩归葬家乡,还建了祠堂,初名“张公祠” ,为纪念他曾七聘而后起,后改名为“ 七聘堂”。
猜你感兴趣的:
1.白雪楼诗词阅读原文附答案
2.花底诗词阅读原文附答案
3.客游诗词阅读原文附答案
4.哀郢(其一)诗词阅读原文附答案
5.临江仙诗词阅读原文附答案
喜春来诗词阅读原文附答案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