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必修三《祝福》课文解读

发布时间:2017-06-13 11:13

《祝福》中通过文章中心人物祥林嫂悲剧性的一生,揭露了统治者腐朽黑暗的统治和对生活在社会底层劳动妇女的压迫。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二语文必修三《祝福》课文解读,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二语文《祝福》课文解读

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不采用辛亥革命后确定的公历,还是沿用旧历。旧历,传统的、历史的;毕竟,副词,用以强调。这句话的潜台词是说,虽然“辛亥革命”了,但在鲁镇,年终大典依然深深地浸淫着、厚厚地积淀着中国古老文化的传统和习俗,它深厚、顽固,牢如坚冰。作品一开头就为人物的出场蒙上一层灰蒙蒙的背景。]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①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①送灶:旧时习俗以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为灶神升天奏事的日子,在这一天祭送灶神,称为“送灶”。)[这个句子从视觉、听觉、嗅觉,具体描写最能代表旧年习俗的“送灶爆竹”的景象,“灰白色”“沉重”“钝响”给人以压抑、沉闷的感觉,表现了作者对这种氛围的烦厌。]我是正在这一夜回到我的故乡鲁镇的。虽说故乡,然而已没有家,所以只得暂寓在鲁四老爷的宅子里。他是我的本家①,比我长②一辈,应该称之曰“四叔”,是一个讲理学③的老监生④。(①本家:泛指同宗同姓。②长:zhǎnɡ,年长。③理学:又称“道学”,是宋代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等人阐释儒家学说而形成的唯心主义思想体系,明清统治阶级特别提倡。它认为“理”是宇宙的本体,把“三纲五常”等封建伦理道德说成是“天理”,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④监生:明清两代国子监生员的简称。国子监原是封建时代中央最高学府,清代乾隆以后,国子监只存空名,地主豪绅可以凭祖先“功业”或捐钱取得监生资格。监,jiàn。)他比先前并没有什么大改变,单是老了些,但也还未留胡子,一见面是寒暄①,寒暄之后说我“胖了”,说我“胖了”之后即大骂其新党②。(①寒暄:问寒问暖。②新党:也叫“维新党”,清末对主张或倾向维新的人的称呼;辛亥革命前后,也用来称呼革命党人及拥护革命的新派人物。)但我知道,这并非借题在骂我:因为他所骂的还是康有为①。(①康有为:1858—1927,字广厦,号长素,广东南海人,清末维新运动领袖。他主张“变法维新”,改君主专制为君主立宪。1898年他与谭嗣同、梁启超等受光绪皇帝任用,参预政事,试行变法,因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地主阶级顽固派的激烈反对而失败。康有为在变法失败后逃亡国外,组织保皇党,反对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运动;辛亥革命后又联络军阀张勋扶植清废帝溥仪复辟。)但是,谈话是总不投机的了,于是不多久,我便一个人剩在书房里。[这里引出作品的一个重要人物鲁四老爷,先介绍他的身份,再概述他的言行,反映出人物的立场和政治态度。“监生”是凭祖先“功业”或捐钱取得的,可见鲁四老爷并非货真价实的“科班”出身;“讲理学”暗示了人物维护封建道统,注重封建礼教的道德观念,是程朱理学的信徒;“大骂其新党”更暴露了他维护封建统治的顽固政治立场。最有趣最深刻的是这里插入的一段精彩评议:“但我知道,这并非借题在骂我:因为他骂的还是康有为”。骂康有为,足见他反对革新反对改良死心塌地维特封建帝制的政治立场。但现在辛亥革命已经过去十余年,清王朝早已覆灭,共和体制早已确立,“新党”的内涵也早已发生变化,而鲁四老爷所骂的竟然还是戊戌变法时的康有为,其不谙世事变迁和社会进步的闭塞、落后、腐朽、反动的性格特征便昭然若揭,而中国农村笼罩在封建统治之下死水一潭的社会状况也可想而知了。这段平实的叙述和简洁的评议入木三分地刻画出鲁四老爷的形象特征,平实之中寓深刻;含蓄之中,闪烁着批判的锋芒。]

第二天我起得很迟,午饭之后,出去看了几个本家和朋友;第三天也照样。他们也都没有什么大改变,单是老了些;家中却一律忙,都在准备着“祝福①”。(①祝福:旧时江南一带每年年终的一种迷信习俗。清代范寅《越谚·风俗》载:“祝福,岁暮谢年,谢神祖,名此。”)[“单是老了些”几个字最有意思,作者在文中特意反复,意在强调:虽然辛亥革命已经十多年了,但是鲁镇的人思想、观念、习俗一点也没有变化。]这是鲁镇年终的大典,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的。[把美好愿望寄托在对神的祈求上,愚昧。]杀鸡,宰鹅,买猪肉,用心细细的洗,女人的臂膊都在水里浸得通红,有的还带着绞丝银镯子①。(①绞丝银镯子:用银丝拧成的一种手镯。镯,zhuó。)煮熟之后,横七竖八的插些筷子在这类东西上,可就称为“福礼”了,五更天陈列起来,并且点上香烛,恭请福神们来享用;拜的却只限于男人,[封建观念的又一表现:男尊女卑。]拜完自然仍然是放爆竹。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自然”一词,说明这种封建迷信成了人们下意识的行为,这世代相相传的礼俗浸透了每个人的细胞。]天色愈阴暗了,下午竟下起雪来,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夹着烟霭①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①烟霭:云气。霭,ǎi。)[此处景物描写既照应上文,又为下文写室内陈设作铺垫。一个“乱”字既写出了鲁镇人们的忙乱,又暗示了自己心情的杂乱无绪。]我回到四叔的书房里时,瓦楞上已经雪白,房里也映得较光明,极分明的显出壁上挂着的朱拓①的大“寿”字,陈抟老祖②写的;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上,一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③”。(①朱拓:用朱红色的颜料从碑刻上拓印下来的文字或图形。拓,tà。②陈抟老祖:据《宋史·隐逸列传》载:陈抟是五代时人,因科举不第,先后隐居武当山和华山修道。后人把他附会为“神仙”。抟,tuán。 ③事理通达心气和平:语出朱熹《论语集注》。朱熹在《季氏》篇中“不学诗无以言”和“不学礼无以立”语下分别注云:“事理通达而心气和平,故能言”;“品节详明而德性坚定,故能立”。这是理学家所宣扬的自我修养的标准。)我又无聊赖①的到窗下的案头去一翻,只见一堆似乎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②,一部《近思录集注》③和一部《四书衬》④。(无聊赖:没有精神和生活上的寄托,这里指精神空虚。②《康熙字典》:清代康熙年间张玉书、陈廷敬等奉旨编纂的一部大型字典,康熙五十五年即1716年刊行。③《近思录集注》:一部所谓理学入门书,宋代朱熹、吕祖谦选录周敦颐、程颢、程颐以及张载四人的文字编成,共十四卷。清初茅星来和江永分别为它作过集注。④《四书衬》:清代骆培著,是一部解说“四书”的书。宋代朱熹抽取《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和《论语》《孟子》编在一起,称为“四书”。)[陈抟老祖写的一个大“寿”字,透露出鲁四老爷企望寻仙访道、长生不死的道教生活情趣。“脱落”的对联,“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摆在案头的《近思录集注》和《四书衬》,一个不学无术信奉程朱理学的、没落腐朽的乡村地主的形象鲜明地呈现出来。作者对鲁四老爷用笔不多,前面是正面描写,此处是侧面描写,虚实相映,形神兼备。]无论如何,我明天决计要走了。

以上是小说的开头,拉开了故事的序幕。作者极力渲染了鲁镇年终祝福的热闹忙碌的气氛:晚云的闪光、爆竹的钝响、幽微的火药味和人们忙碌的景象。写得层次分明,形象具体,使人如见其景,如闻其声。勾勒了当时的社会环境,揭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基础。

况且,一想到昨天遇见祥林嫂的事,也就使我不能安住。[这是过渡句,引出小说的主人公祥林嫂。下面插叙“我”在河边与祥林嫂的对话。]那是下午,我到镇的东头访过一个朋友,走出来,就在河边遇见她;而且见她瞪着的眼睛的视线,就知道明明是向我走来的。我这回在鲁镇所见的人们中,改变之大,可以说无过于她的了: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外貌与年龄的极大反差,可以想见她是怎样地在苦难的深渊中煎熬。]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脸色说明了极度贫穷和饥饿。]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脸神说明精神极度麻木,麻木到不知道什么是悲伤痛苦了。]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眼珠间或一轮,即偶尔转动一下,表示祥林嫂已经气息奄奄,苟延残喘,没有了生命的活力。]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空的”,说明祥林嫂已经是一个乞讨不到任何食物的乞丐了——这是在家家杀鸡宰鹅的节日里啊!祥林嫂真的山穷水尽了。]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开裂的竹竽,暗示:祥林嫂衰竭得全身无力,靠竹竿支撑身体,而且由来已久。“分明”,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纯乎”,完完全全、彻彻底底。这两个词语表明了“我”不敢相信又不能不相信的心态。]

这段肖像描写先写祥林嫂外貌,后写祥林嫂手中的物件,生动地表现了她麻木的精神状态和走投无路的处境。

点击下一页分享更多高二语文必修三《祝福》课文解读

高二语文必修三《祝福》课文解读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