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冲刺复习建议

发布时间:2017-06-05 18:13

高考语文命题虽然总体上平稳,但局部还是做了些微调,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考语文冲刺复习建议,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考语文冲刺复习建议(一)

明晰考点变化

1理解词语、句子在文中的含义

过去“识记与理解”层级只有“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句子的含义,是和其作用一道,放在“分析与综合”层级,“分析词、句、段在文中的含义和作用”。

这样调整,一方面避免了概念的混淆,“含义”是理解层面,“作用”才上升到分析、综合层面,再说,词语和句子有含义,段落只有段落大意,讲“含义”不合适,另一方面考查的侧重点更加清晰了。词语有词典意义,有在文中具体语言环境下的转换意和深层意,句子也有表层意义和深层意义,即能指与所指。

2理解语法、修辞现象在表达文章内容上的作用

过去是这样表述的:“运用现代汉语语法及修辞知识理解文章内容。”如果是“运用”的话,就是先掌握语法、修辞知识,再以此为工具,来理解文章内容,我们知道,知识从来不是静态的,一个作家,也不是先掌握了语法修辞知识再去写作,而是在他的作品中体现出语法、修辞现象,作为阅读者的责任是透过这些语法、修辞现象来理解它们在表达文章内容上的作用。

这就引导考生关注文本语言形式本身,而形式不可能独立存在,而是和内容紧密联系的。这就将静态的语言知识化作了动态的语言实践。

当然前提还是掌握一定的语法和修辞知识,这恰恰是某些同学的短板,如有关复句的知识、消极修辞(常式句和变式句、长句和短句、整句和散句、书面语和口头语)的知识,在考试中往往暴露一些同学在这些方面知识的盲点。

3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过去的表述是“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意义”和“用法”仅仅是形式上颠倒一下顺序吗?非也。虚词之所以是虚词,它不同于实词的就是它的表意功能不强,有很多虚词是只有用法没有意义的,但虚词不虚,其用途大矣,试想,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将那21个“也”字去掉,味道会怎么样?

因此,虚词主要考用法,兼顾意义,这样一颠倒,考查的重点更突出了。

4分别列出“分析作者情感和写作意图”和“概括文章内容和主旨”

过去是混在一道的,“概括文章内容和主旨,分析作者情感和写作意图。

”这样分别列出有什么用意呢?

“分析作者情感和写作意图”是针对文学作品的,像现代文一,重在考查考生的科学素养,作者的笔调是纯客观、纯理性的,就不便去考查作者的情感;

而概括文章内容和主旨是无论什么文体都需要的。

这里要强调的是“概括文章内容”不一定是全文的内容,全文内容直接和主旨有关,“概括文章内容”可以是整体的,也可以是局部的,我们所讲的“整体把握”不一定是全篇,将局部作为一个全息系统去把握,也是整体把握,其中包括对段落大意的概括。

正因为如此,“概括段落大意”这一项就不必专门列出了。

5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想象和探究

这一考点经历过几个阶段的变化:“根据文章内容,进行适当的延伸和拓展”——“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合理的推断和想象”——“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想象和探究。”这意味着推断题、想象题、探究题全有了正式的名分,不像以上“犹抱琵琶半遮面”。但不管是推断、想象、探究都离不开对原文内容的把握,而不是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6评价作品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这一考点也经过几个阶段:“思想评价和艺术评价”——“评价作品的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评价作品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思想评价和艺术评价太宽泛,尤其是艺术评价,因为学术性太强,多数考生还不具备艺术评判的眼光,故这一点很难在考试中落实,改为“评价作品的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虽然好些,但还是有些宽,现在改为“评价作品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就显得比较具体,让考生不至于高不可攀。

内容主要是指思想内容,要评价它正确不正确、合理不合理,为什么正确、为什么合理,有没有局限性?它的局限性在哪里?评价要力求客观、公正;表现形式主要是作品为了表现思想内容而采用的形式,评价时要注意这些形式到底好不好,为什么好,好在哪里,和内容的契合度怎么样,等等。

7作文力求有新意,淡化文采

多年前《考试手册》是提到力求有新意、有文采的,后来把“有文采”这一条去掉了,实乃不得已而为之。

文采需要不需要?当然需要。

孔子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文章如果没有文采,就不会流传很远,但“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质朴胜过文采,就显得粗野,文采胜过质朴,就显得虚浮。文采和质朴兼备,然后才能成为君子。孔子又说:“辞,达而已矣。”

文辞,只要能做到达意就行了。可一些同学的作文语言,总是力求华丽,华而不实的文风甚嚣尘上,自2009年以来的反“华而不实”,虽取得一定成效,但2015年又卷土重来,在近期的模拟考阅卷中,我仍然发现这种华而不实的文风。

因此,淡化文采不等于不要文采,一些同学文笔优美,写出又华又实的文章,仍然会受阅卷老师青睐的。

话说回来,正如苏轼在《答谢民师书》中所说,“求物之妙,如系风捕景,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者乎?是之谓辞达。辞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辞达而已”,别看“而已”,却是最大的文采。同学们如果能使用朴实无华的语言传达出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当是文章之上乘者。

高考语文冲刺复习建议(二)

研究重点题型

明白了考点的变化,接下来的任务就是研究重点题型。

关注语法现象

举例:

比如2015年上海高考语文第1题,如果要替换第⑥段中的“毕竟”一词,根据上下文,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因为 B.况且 C.因此 D.也许

试题之所以这样设计,就是要关注语法现象,而不是仅仅运用现代汉语的语法知识来理解文章内容,“毕竟”是个副词,强调文中所讲练习只是一个把戏的原因,能替换它的只能是A“因为”,因为你可以将一张街道地图折起来放进你的口袋,却不可能把一个街道折起来放进口袋。

点击下一页分享更多 高考语文冲刺复习建议

高考语文冲刺复习建议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