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人教版语文书古诗
开展古诗意境教学能使七年级学生体会古诗的语言魅力、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下册人教版语文书古诗,希望你们喜欢。
七年级下册人教版语文古诗
【山中杂诗】(吴均"南朝)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竹里馆】(王维"唐)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峨眉山月歌】(李白 唐)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唐)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逢入京使】(岑参"唐)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滁州西涧】(韦应物"唐)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江南逢李龟年】(杜甫 唐)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送灵澈上人】(刘长卿"唐)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约客】(赵师秀"南宋)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论诗】(赵翼"清)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七年级语文课外人间四月芳菲尽全诗
《大林寺桃花》
作者:白居易
原文: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
不知转入此中来。
注释:
1、大林寺:在庐山大林峰,相传为晋代僧人昙诜所建,为中国佛教胜地之一。
2、人间:指庐山下的平地村落。芳菲:盛开的花,亦可泛指花,花草艳盛的阳春景色。尽:指花凋谢了。
3、山寺:指大林寺。始:才;刚刚。
4、长恨:常常惋惜。春归:春天回去了。觅:寻找。
5、不知:岂料,想不到。转:反。此中:这深山的寺庙里。
诗意:
在人间四月里百花凋零已尽,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刚刚盛开。我常为春光逝去无处寻觅而怅恨,却不知它已经转到这里来。
赏析:
此诗只有短短的四句,从内容到语言都似乎没有什么深奥、奇警的地方,只不过是把“山高地深,时节绝晚” “与平地聚落不同”的景物节候,做了一番纪述和描写。而就是这首平淡自然的小诗,却写得意境深邃,富于情趣。
诗的开首“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两句,是写诗人登山时已届孟夏,正属大地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了。但不期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一片始盛的桃花。从紧跟后面的“长恨春归无觅处”一句可以得知,诗人在登临之前,就曾为春光的匆匆不驻而怨恨,而恼怒,而失望。因此当这始所未料的一片春景冲入眼帘时,该是使人感到多么的惊异和欣喜。诗中第一句的“芳菲尽”,与第二句的“始盛开” ,是在对比中遥相呼应的。它们字面上是记事写景,实际上也是在写感情和思绪上的跳跃—— 由一种愁绪满怀的叹逝之情,突变到惊异、欣喜,以至心花怒放。而且在首句开头,诗人着意用了“人间” 二字,这意味着这一奇遇、这一胜景,给诗人带来一种特殊的感受,即仿佛从人间的现实世界,突然步入到一个什么仙境,置身于非人间的另一世界。
正是在这一感受的触发下,诗人想象的翅膀飞腾起来了。“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诗人想到,自己曾因为惜春、恋春,以至怨恨春去的无情,但谁知却是错怪了春,原来春并未归去,只不过像小孩子跟人捉迷藏一样,偷偷地躲到这块地方来罢了。
这首诗中,既用桃花代替抽象的春光,把春光写得具体可感,形象美丽;而且还把春光拟人化,把春光写得仿佛真是有脚似的,可以转来躲去。不,岂只是有脚而已,看它简直还具有顽皮惹人的性格呢。在这首短诗中,自然界的春光被描写得是如此的生动具体,天真可爱,活灵活现,如果诗人没有对春的无限留恋、热爱,没有一片童心,是写不出来的。这首小诗的佳处,正在立意新颖,构思灵巧,而戏语雅趣,又复启人神思,惹人喜爱,可谓唐人绝句小诗中的又一珍品。
七年级下册人教版语文书古诗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