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管理硕士论文人力资源管理
工商管理硕士(MBA)是一种专业硕士学位,与一般硕士研究生有所不同。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工商管理硕士论文人力资源管理的范文,供大家参考阅读!
工商管理硕士论文人力资源管理篇1
工商管理硕士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研究
摘要:工商管理硕士作为一种专业硕士学位,与一般硕士研究生有所不同。MBA教授的是面对实战的“管理”,而不是注重研究的“管理学”,技巧和思维的培养重于理论分析能力。它要求其毕业生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和管理经验。在这种背景下,国内一些高校尝试了校企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的多赢模式,文章对校企联合培养MBA的主要模式进行了比较,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同时就如何建立质量保障机制并完善校企联合培养MBA的运行机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校企联合培养;MBA;培养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3-0028-02
工商管理硕士是1908年美国哈佛大学首创,目的为培养高层次实用型管理人才。我国从1991年开始实行MBA的培养机制。至2014年,已经培养了大量的优秀人才。但是MBA作为新兴事物,还没有形成完善的培养体系。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对管理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长,与此同时,我国MBA师资力量不足,培养速度和规模跟不上,教育质量也没有保证等诸多问题就变得极为棘手。在这种背景下,校企联合培养MBA就显得尤为重要,联合培养研究生作为一种将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结合起来的新型教育模式,有助于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是发挥高校学科和人才优势,帮助企业提高技术和管理水平,实现高校服务社会,促进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校企联合培养MBA的主要模式
有效整合资源发挥高校与企业各方优势,最终真正实现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机制和模式是关键。从目前已有的实践来看,校企联合培养MBA研究生有以下四种典型模式。
模式一:双导师制。所谓双导师制的联合培养模式是指在学校和联合培养单位各选定一名导师,校内导师偏重于对研究生基础知识学习的指导,联合培养单位导师负责研究生专业技能的指导,两位导师分工协作,共同完成研究生培养工作。这种培育模式不仅能够有效弥补高校自身师资的不足,而且能够加强高校和企业界的联系,让学生在拥有扎实的理论知识的同时获得书本外的实践经验。该项目实行“1+1”双导师制,在企业导师的指导下,学员和企业零距离接触,根据企业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以提升实战能力。双导师培养模式已经在越来越多的高校中得到实践,高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协商MBA的培养方案、培养目标、科研选题等,在校企双方共同的努力下达到多方共赢的效果。
模式二:校企共建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基地”以高校名义招收研究生,课程设置和学位授予在高校进行,而学位论文可由企业导师指导并在“基地”完成。高校在企业等单位的高级管理人员和专业人员中遴选导师,企业导师享受高校导师同等学术待遇。这种让学生积极走出校门,深入企业、工厂等单位,加强同他们的合作的培养方式,对于MBA研究生来说是一种职业训练,特别强调在掌握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商业案例分析、实战观摩、分析与决策技能训练等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使学生接受知识与技能、目标与愿望等方面的挑战,更具有职业竞争的实力。
模式三:校企项目合作。这是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重要途径之一。高校与企业之间就某一具体科研项目展开合作。因为这种模式程序简单、针对性强,所以被较多地应用。高校与企业的合作课题就是研究生的科研选题,高校调整学生的培养方案,制定符合项目需求的教学和实习实训体系。校企项目合作,对于MBA学生来说是一系列的实践锻炼,在进行合作课题研究中,更加明确学习和实践的方向和重心,做到有的放矢,科研素养和创新能力得到提高,同时学生的学位论文的质量也能得到显著提升。这种模式的难点在于合适的项目不太容易找到,适用范围受到一定的限制。同时校企之间的合作不够稳定,往往随着项目的完成而终结,导致联合培养研究生工作不具有连续性。
模式四:接受企业委托定向培养研究生。这种模式是指高校受企业委托,为其培养管理人才。企业会选派积极上进,有一定专业基础的业务骨干进入高校深造,以期日后更好地成为一个合格的管理者。企业委托方与高校培养方之间、企业委托方与接受委托方之间分别签订委托培养合同。委托生的培养经费和工资或助学金由企业提供,毕业后学生重回企业。这些学生除了在高校接受系统的理论教育以外,还直接将来自企业最新的课题带入学校,在高校导师的指导下开展科研工作,其培养质量能够得到有效保证。我国高校每年都会招收大批委培研究生,但是该模式往往会因为委培学生资质条件的参差不齐和攻读MBA的基础和动机等复杂原因导致培养效果不佳。
二、校企联合培养MBA存在的问题分析
纵观上述几大主要模式,可以发现它们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且具有互补性,但是它们都存在着共同的问题。
首先,无论哪类培养模式都离不开高校和企业间的合作,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使得高校与企业之间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工作缺少连续性,造成教育资源不能够有效得到配置,使得高校的教育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的同时,也不能对企业所紧缺的人才形成有效的满足,形成高校和企业存在对人才培养观念的较大分歧,而且这种分歧已经逐渐固化下来,造成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适应企业的用工需求,浪费现有的教育资源。
其次,联合培养模式都离不开导师,无论是校内导师还是校外导师,他们对联合培养水平的提高至关重要。可是当前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如何考查导师的培养水平,特别是对于校外导师的考查。由于校内导师长期扎根于学校科研与教学的工作一线,他们的业绩是比较容易考核的,但对于校外导师,他们的时间不固定,而且其科研及教学水平在短期内不易衡量,同时对于校外导师又不能强制约束,他们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也有很大的差别,要形成更加和谐的教育培养方式,还需要有更多的制度保障。
最后,校企联合培养MBA的动力不足,对高校和企业来说都缺乏有效的激励,同时没有形成统一的模式。各种模式都有优点和不足,在联合办学体制还没完全成型、运行机制尚不完善的情况下,高校在寻求合作企业时处于被动位置,很难找到合适的合作对象,而企业会基于某种考虑而被动答应。校企联合的双方对合作项目的重视程度不同,可能会导致沟通渠道不畅通,遇到问题时没能有合适的运行机制来解决问题,导致合作培养名存实亡。同时,在进行双导师、共建培养基地或者项目合作培养的过程中,也会存在因为没有建立统一的联合培养标准,对校外导师的考核不规范,课程设置针对性不强或缺乏校企合作特色等而造成课程执行不力、科研成果归属权等问题。 三、校企联合培养MBA机制的建议
通过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到校企联合培养MBA已经形成一定的模式,并且每种模式在实践中都存在一定的优缺点。如何发挥校企各方优势,切实做到多赢,是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认为,要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关键在于从全程入手,切实加强基于人才培养全过程的质量保障机制建设,主要建议如下。
一是要注重把握研究生招生质量。为保证质量,研究生招生要宁缺勿滥,特别是注重研究生的基本道德素质,强化研究生的责任意识,在招生之前应大力宣传招生规则,认真考核每个生源的入学条件,不仅仅考查学生的入学成绩,还要从态度、认知能力、责任感等方面进行考核,制定相应的考核标准,严格按照标准执行。
二是慎重甄选校企合作伙伴。对于校企合作项目和校企共建基地模式,应从提高学生个人综合能力方面考虑,选择注重实际能力应用型的企业,建立与企业的良好互动,定期到企业进行考察参观,关注企业的用人动向和用工标准,建立企业的人员档案,充分了解企业的用工需求,有针对性地设置培养课程或合作项目,既要发挥企业对培养基地或合作项目的建设作用,又能体现高校的科研能力,使得研究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高,达到高校、企业与学生共赢的良好局面。
三是坚持高标准遴选企业导师。特别是对于校外导师的遴选问题,不能拿校内导师的标准来要求他们,遴选标准可以先从简单的设置开始,再逐渐扩大到深层次的考核标准,比如导师教学效果的体现或导师对科研成果指导的贡献等方面。对校外导师候选人要进行专业知识、教学指导能力、课程设计能力、创新型思维等方面的考核。密切关注其教学过程,给予支持和肯定的同时,提出意见让其修正,定期进行教学检查,建立导师评价体系。
四是狠抓各项日常管理工作。逐渐完善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政策支撑体系,建立多元化的资金筹措机制以及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把好科研论文和学位论文关。应明确联合培养中涉及的知识产权归属问题,做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解除企业在核心技术项目上进行合作的后顾之忧,充分调动企业参与联合培养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总结与展望
通过对校企联合培养MBA模式的分析,针对目前普遍存在的共同问题,本文提出了相关的建议。校企联合培养MBA模式是在大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是未来的必然趋势。高校和企业的情况千差万别,校企联合培养的模式也多种多样,高校在选择合作方式时应根据所处的大环境、自身的资源,以及学生的需求来选择最适合的企业。同时在合作中,注重导师考核、课程创新、日常管理等,对培养高质量MBA毕业生、促进校企深层次合作以实现多赢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秀春,韦福雷.校企合作培养硕士研究生的实践与经验[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S2):168-178.
[2]吴照金.对校企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模式的思考[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1):103-105.
[3]许斌,汤爱君,马海龙.校企联合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13,(07):60-62.
[4]童洪志.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保障体系研究[D].重庆大学,2010.
[5]余勇.产学研合作研究生培养模式实现方式多样化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1.
工商管理硕士论文人力资源管理篇2
浅析工商管理硕士(MBA)培养过程中的党员作用
摘要:随着国家研究生培养类型结构的调整,以MBA为首的专业学位教育呈现出新的特点和建设内容。本文以MBA教育为例,分析MBA学生较为鲜明的时代特点,探索研究生基层支部党务工作应该如何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提高MBA专业学位教育中班级班风和学风。本文还以党务工作实例及成效验证了党员在MBA专业学位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MBA;专业学位;党员;学风
随着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化,研究生培养类型结构正发生较大的转变,由过去的学术学位为主转变为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协调发展。专业学位的蓬勃发展也促使其培养模式向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并重的方向迈进。工商管理硕士(MBA)是我国研究生专业学位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内MBA教育在经历了20多年发展之后,招生规模、社会认可度和贡献值越来越高。在这种背景下,加强MBA品牌建设、提升MBA教育质量成为国内众多MBA开办院校极为重视的内容。与此同时,面对MBA学生较为鲜明的特征,如何做好思想建设,树立良好的班风、学风将成为MBA学生管理中的重点工作之一。
一、MBA学生的时代特征
近年来,随着MBA入学考试被纳入全国研究生统一考试系列,MBA教育的规范性和创新性逐步提升。同时,MBA学生也逐步呈现出较为鲜明的几个特点。
(一)年轻化
全国MBA入学考试要求考生入学前必须具备三年工作经验(本科学历背景)或五年工作经验(大专学历背景)。近年来,报考及被录取考生的年龄总体上呈现年轻化态势。其根本原因是社会竞争程度增大、生活成本提高、学历影响力及作用程度提升等。在对北方工业大学近四年的入学新生信息调查中发现,每年及四年合计的新生入学年龄值均为32~33岁。
(二)目标多元化
在调查中发现,有近40%的新生是为了在毕业时获得派遣机会;近30%的新生是为了在个人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具备较高的学历基础;约15%的新生是为了获取工作所需的管理技能;余下约15%的新生是基于其他各类目的来报考MBA的。这一点与本科及学术学位研究生有根本性的区别。
(三)实践经验丰富且分散
MBA培养的是中高级管理人才,在入学条件中就限定了考生必然会具备至少三年的工作经验。在不同类别、不同层级的技术及管理岗位上,考生具备了其从事工作的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这种经验一般来说比校园理论知识点较为深入,但对学生个体来说较为分散,有可能每班仅有少数人对某个特定知识领域有较深认识。
(四)具备一定的经济基础
在具备多年工作经验的同时,MBA学生也具备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在从事各项经济活动的同时形成了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初步认识,这使其能较好地参与到各项学习和学生活动中去。
(五)多重社会身份
在调查中发现,MBA学生多具备工作、家庭、学校、社会等多个类型的社会身份,这就使其在接受MBA教育的同时不同程度地受到来自多个方面的影响,造成学习时间减少、学习效果下降等情况。
(六)责任心强
在MBA学生多重社会身份的交叉作用下,其对社会责任、企业责任、家庭责任等有较强的认知和感悟,这使得MBA学生可以积极地参与社会文明建设、道德建设、援助弱小等活动。
充分认识MBA学生的特点,可以把握MBA教育过程中学生管理和教学管理的关键点,培养知识与能力兼备的新世纪中高层管理人才。但是,我们也要看到,正是有上述特点使MBA学生在团队建设、班级建设、学风建设等方面易出现作风懒散、学业荒废、竞争无序等现象。
二、MBA党员作用分析
(一)MBA党员在学风建设中的作用调查
为了解MBA党员在班级建设、活动参与和学风建设等方面的情况,特别针对在校MBA班级的党员和非党员人群分别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内容主要围绕党员的基本信息、党员的班级影响力、党员在班级和学风建设等方面的表现、群众对党员作用进一步发挥的建议等等。因此次调查所覆盖的班级不存在行业集中、岗位集中、地域集中和性别集中等特点,因此调查结果具有符合MBA学生时代特色的代表性。
1.在党员调查中,我们得到如下信息。
(1)在校党员的平均党龄为7年,入党时间最短为1年,最长为18年。
(2)85%以上的党员所在单位经常组织党员学习及实践活动。
(3)65%以上的党员了解学风建设的内容和要求。
(4)在班风存在的问题中,占主导地位的是迟到早退现象。
(5)在影响学风的因素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学习时间受限。
2.在非党员调查中,我们得到如下信息。
(1)45%的被调查对象曾递交过入党志愿书。
(2)68%的被调查对象清楚地了解本班哪些同学是党员。
(3)91%的被调查对象认为本班党员活动积极性较高。
(4)95%的被调查对象认为本班党员的学习态度较为积极。
(5)95%的被调查对象认为本班党员发挥了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6)68%的被调查对象了解学风建设的具体内容。
(7)在党员作用发挥上,提出党员应以身作则、组织学习活动、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8)在学风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上,得出与党员问卷极为近似的数据。
(二)MBA党员在学风建设中的作用调查数据分析
从以上调查的核心数据来看,尽管党员在约束自身、积极参加活动、树立良好学风等方面做得比较好,但仍有小部分党员和非党员同学不了解学风建设的内容和要求,没有系统地、有目的地组织和参与学风建设活动。另外,部分党员表现消极,没有在各类学习和活动中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这也让部分同学提出党员要严格要求自己的意见。
(三)MBA党员在学风建设中的作用分析
1.MBA学风建设是巩固并提升当前MBA教育质量的重要内容。面对MBA学生的时代特点所带来的各种困扰,MBA党员更应该在学风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其依据如下。
(1)MBA党员是MBA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来源主要是入学前在其毕业院校或工作单位发展入党的党员同志,少部分是MBA上学期间新发展的党员,其思想觉悟较高。
(2)MBA党员在班级人数中占有较大比例,可以起到群体性的传、帮、带作用。
(3)MBA党员有义务在学风建设中起到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树立良好学风。
(4)MBA党员作用的消极和不作为极易导致非党员同学的效仿,影响学风。
2.结合MBA党员的特点和调查所得的各类信息,本文认为MBA党员在学风建设中可以发挥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通过各类活动,增强凝聚力,带动班级整体班风、学风的良性发展。
(2)通过平时表现,展现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形成积极引导因素。
(3)通过平时学习,加强自身知识储备和分析能力,活跃全班学习分析。
(4)通过主动服务,发挥特长或特有的社会资源,激发同学上进正能量。
(5)通过务实工作,以扎实的业绩表现和工作态度,正面影响学习风气。
因此,对MBA党支部来说,充分认识MBA学生的时代特征,有效利用发挥MBA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可以很好地塑造班级凝聚力和党员影响力,有助于良好班风、学风的建设。
三、MBA党员作用实例
本文以北方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MBA研究生党支部为例,介绍该党支部在发挥党员作用、打造优良学风过程中的探索和实践。
北方工业大学MBA研究生党支部成立于2012年,成立之后就第一时间进行MBA学生时代特点和学风建设的相关研究。其研究背景是MBA在校时间短,学习动力和效果较差,有悖于学校对MBA高质量办学的相关要求。在对MBA学生特点、学风建设情况、党员学习情况等展开一系列调研后,MBA研究生党支部召开支部会议,讨论并形成以学习提意识、以活动改心态、以党员带群众为主线的党员作用提升模式,制订“加强服务型基层组织建设,服务北方工大”主题活动实施计划。
计划分为两个层级,一是通过各类学习活动提高党员先锋模范带头意识;二是通过各类实践活动锻炼党员主动服务、积极参与的表率能力。在计划实施过程中,MBA研究生党支部借助十八大精神学习、群众路线等教育实践活动的机会召开了数次学习活动,使党员迅速感受到支部集体的活力与吸引力,积极参与到各项学习、讨论和活动中来。
在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MBA研究生党支部首先将主题活动的内容和意义进行了宣讲,鼓励党员同志积极提出好的活动建议。在此基础上,MBA研究生党支部一年来举行了校园招聘会、考生交流会、企业参观、献爱心捐赠、职业发展讲座等多项活动,充分发挥了MBA学生的优势和特点,组织党员同志活跃在各项活动的一线,有效带动了班级凝聚力和学习风气的提升。在一系列学习和活动的影响下,MBA班级的活力持续且不断丰富,反映在学风上就是课堂出勤率、参与度、活动积极性等有良好表现,党员作用成功的改善了班风学风。同时,上届学生党员的优秀表现也积极带动了下届学生党员及班级的积极性,使整个MBA班风和学风呈现逐步改善,充满了活力与创新,各项课程及实践环节成绩均有较好表现,有力促进了MBA专业学位教育的质量提升。
四、结语
MBA研究生尽管有多年的社会工作经验,在集体意识、学习动力、奉献精神上存在一定缺失,但在充分发挥党员积极作用的情况下,还是能够在短时间内实现班风学风的改善和提升。在这个过程中,必须要紧跟党的方针路线,加强自身学习,在此基础上落实到各项教育实践活动中去,真正的实现以学习提意识、以活动改心态、以党员带群众,将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1]李洁.充分发挥党团组织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研究[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6).
[2]孔伟明.基于学生特点的MBA新生入学教育设计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3(21).
[3]张利春.提升国内MBA学生管理工作水平的探索[J].现代商业,2012(21).
工商管理硕士论文人力资源管理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