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生挫折教育的论文

发布时间:2017-06-18 16:55

大学生遭遇挫折后的消极情绪体验和行为反应,直接影响着其学习和身心的健康成长。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推荐的论大学生挫折教育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论大学生挫折教育的论文篇一

《对大学生挫折教育的建议》

【摘 要】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心理素质和抗挫折能力如何,直接关系到我们民族的未来,关系到在国际竞争同趋激烈,国际环境同益复杂的情况下,中华民族以什么样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所以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抗挫折能力是摆在高校教育者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高等教育的一个重大课题。

【关键词】挫折;大学生;挫折教育

1.导致大学生产生挫折的原因以及挫折教育的必要性

在行为科学和心理学中,挫折是指个体在某种动机的驱使下去从事某种有目的的活动,由于受到无法克服的干扰和阻碍,目标无法实现,需要得不到满足时所产生的一种恐惧、紧张、抑郁和沮丧的消极情绪状态。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花季,大多数人并不能客观地认清现实和设想未来,他们的眼中世界和人生是美好而平坦的,加之大学生人生阅历相对较少,对挫折也缺乏全面的认识,在遇到挫折时往往缺乏正确的应对策略。

由于个体差异的原因,大学生在受到挫折后个体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不同,所以就会表现出不同的反应,即积极的心理反应和消极的心理反应。积极心理反应反应能审时度势,坚持目标,克服困难,找到方法摆脱困境,最终实现自己的目标。消极的心理反应,表现出失常、失控等情绪化行为。如有的大学生受挫后心理紧张,情绪愤怒,可能出现攻击性行为;有的大学生受挫后,心理反应复杂,表现出不安、焦躁、抑郁、恐惧等症状;有的大学生受挫后,表现出对人对事冷淡麻木、意志消沉、漠不关心的态度。总之,有消极心理反应的大学生在受挫后有很多不利于其身心发展的的外在表现,如攻击、焦虑、冷漠、退化、固执、推诿、逃避、曲解等。引发个体挫折心理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总的来说可以分成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两大方面。

挫折教育,就是教育者有意识地采用一定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去帮助和引导受教育者以正确态度认识挫折,坦然地面对挫折,适时调整,有意识地防范挫折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保持良好的心态,并且将其固化为良好的心理素质,为最终实现自己的长远目标打下基础。

大学生挫折教育的必要性很有。首先挫折教育是全面提高人才素质的要求,同时挫折教育是大学生健康发展的客观需要。再者挫折教育是高校实现培养目标的有效手段。挫折教育是大学生实现健康心理的有效手段,是真正实现高校培养目标的必然要求。我国的大学生挫折教育与国外相比起步较晚。我国教育专家在20世纪90年代初才正式提出“挫折教育”理论,另外由于受传统的教育思想束缚,不少学校还依旧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挫折教育在实践中没有得到很好的实施。挫折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也被很多学校镌刻在最醒目的地方,然而很多学校都将挫折教育理念当成豪华的摆设,形式化、概念化严重,整个过程中只有空洞的说教而没有实践,学生根本不能真正领会其中的内涵,一旦在生活中真的遇到挫折时,说教就显得苍白无力了。

2.挫折教育内容单一化

挫折教育的内容是很丰富的,包括吃苦教育、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社会教育等。有些高校挫折教育内容简单化,很多时候把挫折摆在了学生的面前,却忽略了在心理上引导学生如何正确面对和怎样克服。三是挫折教育方法的错误化。传统的教育方法批评、罚站、打骂、不给吃饭等。其实这种教育方法不仅很难生效,而且往往孩子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压制,并且容易产生心理障碍,严重影响了挫折教育的质量与效果。

3.对大学生进行挫折教育的几点建议

3.1 改善社会客观环境,营造大学生抗挫折良好氛围。学校对学生的教育居主导地位,家庭、社会对学生的影响起辅助作用,要真正实现对大学生教育目标,必须做到学校、家庭、社会的有机结合,营造健康成长和发展的良好氛围。首先要进一步改革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加快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化。国家通过政策的制定,创造有利于大学生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良好成长环境,这是消解大学生挫折感的关键所在。深化教育体制的改革,优化专业和课程建设,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其次引导学校把挫折教育融入正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学活动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智育的最重要途径,也是进行挫折教育的主渠道。要让学生学会容纳和接受,让学生学会求真,找出失败原因,采取行动改变现状。因此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意志品质情感教育已经成为一种势在必行的功课。再次要创造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高校应尽可能地沉积的历史文化、创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充实丰富的图书资源、提供优良的人性化服务,消除可能产生大学生挫折的因素;再次是重视家庭在挫折教育中的作用。改变父母溺爱型和专制型的教养方式,营造一种相互尊重、彼此理解、平等民主的家庭氛围。注重与家长的联系和交流,使家庭和学校变成各有侧重的教育场所,让家庭在挫折教育中真正起到助推作用。总之,只有加强综合管理,多管齐下,形成有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年轻一代才能茁壮健康地成长。

3.2 加强“三观”教育,提高大学生抗挫折自觉性。大学生能否选择和树立正确的“三观”,对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利于大学生明确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培养吃苦精神,保持进取向上的个性,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矛盾,提高抗挫折的自觉性;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有利于大学生做出正确客观的自我评价,避免因自我评价不当导致心理失衡。

3.3 贯彻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大学生抗挫折心理素质。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挫折的后果严重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对挫折的认识。学校可以开设有关挫折教育的课程或讲座,让学生系统地了解挫折情境、挫折认知、挫折反应、挫折防御、挫折疏导和挫折咨询等有关挫折的知识,提高认识,逐步培养抗挫折意识,自觉地增强应对挫折的能力;建立校园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学校可以成立心理咨询室,设置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使学生在遇到心理问题的时候有地方求助,帮助大学生及时克服心理障碍;高校要善于利用同学中的优秀分子的力量,利用榜样的力量来教育学生,增强学生抗挫折的信心。

3.4 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提高大学生抗挫折能力。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应对挫折的能力高低取决于处理挫折和危机的经验。因此抗挫折能力需要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和提高。在实践教学中加强对大学生的挫折教育则更具有直接性、典型性和具体性的特点。大学生因为学习任务的原因很少有机会参加社会实践,普遍存在着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实践证明,社会阅历丰富、社会实践较多的人往往比社会阅历缺乏,社会实践少的人的抗挫折能力更强。而大学生社会阅历浅,社会实践少,缺少对挫折的正确认知和应对策略,遇困难和挫折时常常不知所措。因此,要引导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加深对社会的了解,增强应变能力,体验克服困难的成就感,从而提高应对挫折的能力。大学生只有在实践中经受住挫折磨难,才能培养出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和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磨炼出坚强的意志品格,始终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挫折和困难。

总之,挫折教育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过程复杂,任务艰巨,仅仅依靠学校的主导力量远远不够的,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只有三方齐心协力、互相配合与支持,才能满足大学生成长中的情感需求,才能完善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有效地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选华:《挫折教育引论》[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版。

[2] 樊富珉:《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程》[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 冯江平:《挫折心理学》[M],山西:山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论大学生挫折教育的论文篇二

《论大学生挫折心理的成因及矫正策略》

摘 要:大学生遭遇挫折后的消极情绪体验和行为反应,直接影响着其学习和身心的健康成长。正确认识大学生“挫折心理”的成因及其主要表现,帮助他们掌握正确应对挫折的科学方法,对于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增强大学生对未来社会的适应力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挫折心理;应对策略

所谓挫折,在心理学上是指一种情绪状态,是人们在从事有目的的社会活动中,遇到了无法克服或自以为是无法克服的障碍和干扰,使其预定目标不能实现、需要不能获得满足时所产生的消极情绪反应。大学生在受挫后,通常会产生焦虑、痛苦、内疚、沮丧等消极情绪状态,从而形成紧张不安、焦虑失望等复杂而消极的心理,甚至产生愤怒、冷漠、固执、逆反、攻击等不良行为。

一、大学生挫折心理的原因

1. 客观因素

(1)人际关系紧张、交往需要得不到满足。大学生处于一种渴望交往、渴望理解、渴望尊重、渴望得到他人和社会认可的心理发展时期。然而由于学生个人的修养水平、个性品质、兴趣等诸多方面存在着诸多差异,使他们在交往中产生一些不和谐的“音符”。

(2)不当的学习。大学的学习与中学阶段有明显的区别,它要求大学生在学习上要自觉和主动。由于长期的应试教育的原因,进入大学后一些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上有明显的不适应。不当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导致学习效率低下,进而引发失望、自卑心理;当面对不及格的考试成绩时,他们会有很大的心理压力,甚至会有自暴自弃的想法。此外,有些学生贪多求全,选修的课程较多,结果什么都没学好;当得知大学的奖学金、评优评先、考研等方面都与学习成绩挂钩时,他们就觉得失望、伤心、痛苦,产生焦虑不安、紧张恐惧的挫折心理体验。

(3)就业压力。大学的普遍扩招和就业形势的巨大压力,使得部分大学生容易产生“毕业之时就是他们失业之时”的失望、苦闷、焦虑等挫折心理。有的学生因生理上的“缺陷”,自卑感极强,担心就业时遭遇不公正的对待;有的出于对自己专业的担忧,怕将来找不到与自己专业对口的工作;一些性格内向、不善交际的同学,怕将来难以处世,不能胜任工作,存在着对未来走上工作岗位后不能适应社会需要的恐惧和担忧。甚至有的感到前途渺茫,丧失了对学习的兴趣,产生悲观、压抑、痛苦的情绪。

(4)家庭的贫困。大学的收费制度对贫困家庭的孩子来说,是一种沉重的负担。尽管国家实行了奖、助学金制度以及贷款制度,为大学生完成学业提供有效的帮助和支持,但他们在面对物价偏高的现状时仍然需要节衣缩食。有的则在同龄群体的压力或从众心理的影响下,不甘于过朴素的生活,看不得别人消费享受,在现实和期望的矛盾中产生极度的心理失衡,必然会演变成“挫折心理”。

2. 个人原因

(1)期望值和个人能力不符。人贵有自知之明,目标追求要符合自己的实际水平和能力。大学时期正处于迅速走向成熟而又未真正完全成熟的发展阶段,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还有待于成熟和完善,还不能全面、客观地评估自己,不能客观地制定合理的期望和抱负水平。有些大学生自我评价不当,自命不凡、目空一切、好高骛远;有些则过度自卑、畏缩不前。尤其是“80后”“90初”的大学生,不少人在进大学前过着养尊处优的舒适生活,缺乏挫折体验和应对的知识;当面对各种矛盾和冲突的限制,自身的理想目标不能实现时,由于缺乏估计和正确的认识,极易引发各种心理挫折。

(2)挫折耐受低,个性品质较差。大学生独立生活能力较差、社会责任感差,自信乐观、自强不息、宽容豁达和开拓创新等人格品质缺失。不少学生性格孤僻、懦弱、心胸狭窄,一遇到实际问题往往不知所措,产生各种挫折心理。

(3)对挫折不客观的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引起强烈挫折感的与其说是挫折、冲突,不如说是受挫者对所受挫折的看法以及所采取的态度。有一些大学生遇到一点小的小挫折就惊慌失措,把后果想得非常可怕,给自己施加巨大的心理压力;有的学生思考问题片面,遇到挫折就全盘否认一切,认为自己一无是处、他人故意刁难,导致自责自怨、抑郁焦虑;有些学生抱着“绝对”“必须”“应当”等绝对化的不合理的观念,一旦事与愿违,自尊心便受到极大伤害,觉得难以接受和适应,从而极易陷入情绪困扰之中。

二、矫正大学生挫折心理的对策

1. 引导大学生正确地认识挫折,树立起正确的挫折观

首先,要让大学生认识到挫折是客观存在的,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任何人的一生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挫折是每个人都会碰到的事情。挫折是追求的伙伴。人们不仅要在顺境中工作和学习,还要善于在逆境中奋斗生存。其次,要引导大学生辩证地看待挫折。世界上的任何事情都是一分为二的,挫折也具有积极和消极的双重作用。对于强者来说,它是垫脚石,让人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对于弱者,它则是绊脚石,摔倒之后便一蹶不振。教师要引导学生理智地看待挫折,找到造成挫折的原因,从中总结经验教训,从而想方设法排除阻力,化阻力为动力,转败为胜。

2. 指导大学生学会用理智战胜挫折的自我调节方法

当人在遭遇挫折时,出于人的自我保护本能,机体会自发地运用压抑、否认、合理化、投射、反向等方式进行有效的心理自我防卫,以减少焦虑情绪。心理防卫机制的作用也有积极与消极之分。积极的一面是能够在心理失去平衡时,给人以某种理由和方法,消除内心的不安,从而暂时恢复心理上的稳定;但经常使用虽能暂时缓解内心冲突,却不能真正解决问题,使人逃避成长,不去正视失败和错误,甚至还会埋下心理疾病的种子。因此,大学生在运用心理防卫机制暂时缓解消极的情绪之后,还需要引导大学生学会用理智战胜挫折的自我调节方法。同时,高校教育工作者要把耐挫力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之中,利用“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就业指导”等课程进行学习方法、择业、就业心理的指导,通过普及心理卫生知识,帮助大学生建立积极的认知模式,使大学生掌握一些自我调适、摆脱挫折危机感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3. 创设一定挫折情境,增强大学生的挫折耐受力

挫折耐受力是指个体遭受挫折时免于心理和行为失常的能力。它是个体对挫折的适应、抵御和应对能力,是一个人心理健康的主要标志之一。和其他心理品质一样,挫折的耐受性是可以经过学习和锻炼而提高的。通过为学生创设挫折情境,可使学生不断克服挫折,在心理上对挫折产生一种无形的抗体,从而提高学生的挫折免疫力。

首先,挫折情境的程度要适中。既不能过高,让挫折根本无法克服,使大学生望而生畏;也不能过低,使大学生没有经过努力就可以轻易地克服。挫折情境必须根据学生的智力、能力、体力等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以便使学生能通过努力战胜困难和挫折,提高对挫折的感受和应对知识与经验。

其次,要充分发挥社会支持的作用。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一个人遭到挫折时,别人的态度将直接影响到个体对挫折的忍受和适应。同情、理解、关心、支持等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抚慰学生受挫的心灵,增强战胜挫折的自信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高校要建立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要鼓励大学生主动与人交往,尤其是在遇到挫折时,鼓励他们多与亲人、朋友交谈、倾诉,在一种良好的氛围中对挫折进行反思,进而达到“认准目标,坚持不懈;调整目标,继续奋斗;战胜逆境,奋起升华”的挫折应对态度和策略。

最后,在实践活动中要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实践证明,性格开朗、乐观、坚强、自信的人,挫折承受力强;孤僻、内向、心胸狭窄的人,挫折承受力较低。学生的良好的意志是在实践中培养和锻炼出来的。通过创设和开展有一定挑战性的校内外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在自主参与活动中、在与困难与挫折的斗争和磨砺中,学会充分调动自己的力量去克服和战胜困难和挫折,且不可退缩和畏惧。这个过程是锻炼意志、发展意志品质的过程,也是提高大学生耐挫折力的过程。

实践证明,高校教育工作者只有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挫折观,提高他们掌握处理挫折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教会他们运用积极的心理防卫机制,在实践活动中增强大学生的挫折耐受力,才能有效地改善大学生不良的挫折心理反应,提高他们应对和承受挫折的能力和水平。

参考文献:

[1]李海洲,边和平.挫折教育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

[2]朱智贤.心理学大辞典[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3]樊富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育科学系)

论大学生挫折教育的论文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