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之初艰难的故事
创业路上,口水是武器,汗水是代价,泪水是学费!看看那些在创业路上的艰难故事,感受他们的精神,激励自己的斗志。那么下面是小编分享的创业之初艰难的故事,就随小编一起去看看吧,希望能够有所帮助。
创业之初艰难的故事一:
成都80后IT精英放弃百万年薪投身创业大潮的创业故事
来讲述一个四川成都80后IT精英的励志创业故事,他是成都极米科技有限公司的创始人兼CEO钟波,这位曾放弃百万年薪转而投身创业大潮的80后甚至获得小米总裁雷军、徐铮、羽·泉、郎永淳等知名人士的点赞。
2012年,成都高新西区的一栋未装修的别墅里,十来个从深圳来的“技术男”夜以继日地对着电脑屏幕,敲键盘、写代码,每个月拿着3500元的工资,脑海里却描绘着一副只有在电影里才能出现的宏大设想——实现无屏投影甚至在空气中投影。
2014年7月,同样是这批人,拿到了来自创东方和成都技术转移集团等机构1亿元的投资,这在国内的智能硬件圈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与之前不同的是,这十来个人将两年前的设想变成了现实,他们推出的第三代无屏超级电视,不需要屏幕便可在墙壁等地方播放影像,画面最大能达到180英寸,产品一经发布便备受关注,团队也变成110多人,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新产品销售额超过1个亿。
2015年4月7日,钟波接受了记者专访时说,“我相信无屏化是未来电视的发展趋势,极米科技是改变人们收视习惯、颠覆传统电视行业的领军者,而成都也需要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
一起来看这位成都80后小伙的励志创业故事:
放弃百万年薪 30岁老男孩回蓉创业
2012年,已经过了而立之年的钟波做出重大决定:放弃MStar西南片区技术总监的职务,从深圳回老家成都创业。此前他在这家被誉为“手机中的高通”的电视芯片制造公司度过了9个年头,年薪超过百万,并拿到了公司价值500多万元的股权。
“用户看的是内容,他们想要什么,我们就应该提供什么,而不是生产出来卖给消费者之后就到此为止了,我觉得未来电视不应该是这样。”钟波认为,电视制造行业传统的研发-生产-销售单一模式,在互联网时代已经不适应消费者的需求。
在钟波的说服下,几位MStar的同事辞去了如日中天的事业,跟钟波回到成都创业。他们有的已经在深圳结婚生子,有的年薪过百万,在他人眼中,是令人艳羡的“金领”阶层。
回成都后,由于租不起高昂的写字楼,钟波和团队十来个人找到高新西区一栋未装修的别墅当起办公楼,在这个“一碰一身灰”的三层别墅里,一、二层是研发、测试部门,第三层就是这个团队的集体宿舍,而宿舍的床都是买来的上下铺床,“让我们几个30多岁的技术男又感觉回到了大学时代。”钟波笑着回忆说。
一部iPhone视频启发创新灵感
在被问到创业的缘由时,除了感到传统电视制造行业不适应互联网时代之外,真正启发钟波创新灵感的,是他看了一部关于iPhone的视频。
在那部视频里,iPhone轻而易举地将影像投放出来,“当时我感觉效果非常炫,我想,为什么不研发一款投影设备,不用屏幕就既能看电视,又能播放电影?”在钟波的设想里,影像将来甚至可以直接投放到空气中,就像经常出现在《阿凡达》、《星球大战》等电影里的场景。
钟波将这个想法跟团队一说,大家都非常认可,随即将设想付诸实践。2012年11月,钟波和团队设计出的第一款无屏电视工程机面世,这款产品不需要屏幕便可在墙壁等地方播放影像,画面最大能达到180英寸,还可以在线观看,一面世便成了科技圈的“宠儿”,几百台工程机放到官网上很快就被抢购一空。
“后备军”3000人 雷军等名人点赞
除了团队中有一批从业经验十余年的研发骨干力量外,钟波还有一只3000多人的“后备军”。
“从我们的第一款产品问世之日起,我们会跟进用户在使用过程中的评价、建议,随时改进我们的产品。”钟波透露,他们通过QQ群、官方网站、论坛等渠道与用户保持密切沟通,目前核心用户已经有3000多人,产品新版本发布前都会先经过这些核心用户测试,修改后才推向市场。
去年4月份,钟波带领团队在北京举办了一场产品发布会,这是公司首次举办的大型发布活动,在发布会上亮相的产品,已经是他们研发出的第三代超级无屏电视,两千多的售价一度造成超级无屏电视供应不足,直到去年8月份才恢复正常产量,当年极米科技公司的销售额更是超过了1个亿。
在今年德国举办的汉诺威电子展上,钟波的无屏超级电视成为展会上耀眼的中国智能硬件产品,而小米公司CEO雷军也来到极米科技的柜台,亲自体验了一把无屏超级电视,并对钟波的团队和他们的产品表示认可。
“除了雷军以外,徐铮、羽·泉、郎永淳也是我们的用户。”钟波透露。
创业之初艰难的故事二:
80后女研究生把骑行的爱好变创业项目 年营业额60多万
她是一位长相清秀,看起来娇娇弱弱的80后女孩儿,却迷上了对体力要求较高的户外骑行,并在海南将这一爱好变成了事业。
她叫侯姝媛,重庆工商大学研二女生,侯姝媛凭着一股子闯劲儿,白手起家,成立了“517骑行驿站”。如今,驿站广获骑行者好评,年营业额60多万元。
一起来看80后女孩侯姝媛骑行创业的故事
爱好变事业,填补市场空白
春日里,怒放的三角梅爬满了门口的铁栅栏,将眼前这栋蓝色外墙的别墅掩映得格外漂亮。挂在栅栏上的一辆自行车和木制招牌,提醒着路人这里是骑行者之家。
“现在这么好看,可当初这里却像个‘鬼屋’。”侯姝媛调皮地笑着。她打开电脑里的照片,记者看到这里曾是一栋半拉子别墅,连门窗都没有,足有一人高的杂草将房子包围,建筑垃圾堆得满地都是。
改变,始于一次骑行。
2013年1月,为庆祝研究生入学考试结束,侯姝媛来海南环岛骑行。租车时,她认识了租车行老板、海南万宁小伙子陈启程。生于1984年的陈启程,大学毕业后在一家公司上班,因爱好骑行,工作两年后毅然辞职开起了自行车出租行。共同的爱好让这两个年轻人一见面就觉得格外亲切,遂一起环岛骑行。
骑行中,侯姝媛发现,海南全省没有一家把租车和住宿结合起来的驿站。“海南气候好,环境美,每年12月到次年3月,约3万国内自行车爱好者到海南环岛骑游。如果我们开一家集住宿、餐饮、租车为一体的驿站一定有市场。”听到侯姝媛的这一想法时,陈启程拍手叫绝。
此时,陈启程刚在海口新埠岛租下一栋破别墅,准备装修后作为自行车仓库和员工宿舍。这一计划因侯姝媛的倡议而改变,俩人决定就地把别墅装修为驿站。
一个是准备入学的研究生,一个是连年亏损的小老板,两个合伙人都一穷二白。“你看我们这些房门上分别挂着‘资金短缺’‘缺口太大’‘预算不足’的牌子来取代房号,纪念开办驿站时缺钱的窘境。”侯姝媛带着记者在驿站一边参观一边介绍。为了省钱,陈启程甚至跑到工地上蹲点半天,仔细观察电焊工如何作业,然后连续几晚在网上找相关视频自学电焊技术,自己硬是把院子上的一个大铁架焊了起来。
经过半年的努力,2013年7月,海口517驿站开业。没铺瓷砖的水泥地板被擦得锃亮,色调明快的小装修让人觉得温馨如家,40个床位干净整洁,100辆自行车整装待发。
伙伴变爱人,共圆青春之梦
驿站成立一个多月,生意惨淡,前来住宿、租车的旅客寥寥无几。经过与多位骑友沟通,侯姝媛找到了原因。“游客来之前大都在网上订好自行车和住宿,我们几乎没做推广,所以生意不好。”侯姝媛说。于是,她开始尝试在各大网站论坛特别是骑行论坛上推荐自己的驿站。
“每天早上6点左右就起床,第一件事情就是上网宣传驿站,与骑友沟通交流,留下驿站的地址和自己的手机号码。”回想起当初那段当“营销员”的日子,侯姝媛依然觉得干劲十足。
经过多次推介之后,生意开始有了起色,陆续有骑友过来租车住宿。“硬件不足,服务来补。”侯姝媛说,热情周到的服务是驿站一大特色。因为两人都爱好骑行,熟知海南情况,能给每一位骑友提供详尽的骑行攻略。驿站的名字很快在骑友中传开,甚至韩国、哥伦比亚的友人都慕名而来。现在,驿站的墙壁上满是可爱的涂鸦和旅客留言,由于来的客人太多,连天花板都被写得密密麻麻。
在驿站的创办过程中,侯姝媛发现身边这个木讷的“理工男”动手能力强、人品好。而陈启程觉得身边这个“女汉子”有主意,能吃苦。共同的爱好,共同的事业,让侯姝媛和陈启程由伙伴变成了恋人,进而变成了夫妻。
现在“海口517骑行驿站”有500辆自行车,两人在三亚还开了一家直营店,在文昌、博鳌等地有3家加盟店。说到新年打算,侯姝媛表示下一步将在环岛骑行的中线和西线开5至10家驿站,到时候骑友就能享受到更加便捷的服务,同时在跟旅行社洽谈合作,拟推出骑行旅游专线等。
创业之初艰难的故事的评论条评论